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腺病毒感染 兒童病例大增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統計,2014年腺病毒感染病例達300例,遠超過2013年的99例,而今年1月份,病例數達55例,較去年月平均25例,大增2倍。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腺病毒感染年齡層多落在6個月到5歲之間,比例高達90%,主要發生在上、下呼吸道的感染,可能會併發結膜炎、咽喉炎、腸胃炎、膀胱炎、腦炎等,診斷上須更加小心。

黃高彬指出,腺病毒往往是3年流行一次,前一波流行期是2011年,共有309例,今年開始又出現流行趨勢。腺病毒感染可區分為上、下呼吸道,感染比例為4:6,而會到醫學中心就診的兒童,往往症狀較為嚴重,多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癥呈現。小朋友感染腺病毒,男女比例為1.5:1,平均發燒時間為6.5天,甚至有10%的患者會長達10天。由於發燒時間長,因此讓家長和醫師緊張,常會誤以為是細菌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治療。

其實,腺病毒也會合併細菌感染,常見的有肺炎鏈球菌和肺炎黴漿菌等,若能早期就醫和診斷,可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除了細菌感染,腺病毒也會合併病毒感染,如融合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或巨細胞病毒等,因併發的細菌和病毒不同,病人的病程也會出現很大的差異性,因此醫師和家長都應該了解,腺病毒可能併發感染的可能性。

黃高彬提醒,由於腺病毒的特徵是,高燒期間不易退燒,因此,面臨即將到來的新年假期,若小孩感染腺病毒,家長應該配合醫師診斷,才能給予小朋友最適合的照顧。

 

練瑜珈拉腿 她鼠蹊部劇痛難行

一位48歲的女性,平時勤練瑜珈,一次做完拉腿的動作後,鼠蹊部一陣劇痛,幾乎無法行走,之後更坐著輪椅就醫治療。收治病例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楊鎮嘉表示,患者得到髂腰肌滑液囊炎,症狀常和肌腱拉傷,平常難用影像學檢查出來。治療髂腰肌滑液囊炎,只需要為患者精準注射一針劑,便可以改善病情,行走也恢復正常。

這位患者透露,在那次拉腿動作受傷後,曾就醫治療,當時診斷為肌腱拉傷,但在休息和服用止痛藥後,症狀仍未改善,甚至痛到無法走路,所幸最後被正確診斷出得到髂腰肌滑液囊炎,順利治療。楊鎮嘉醫師指出,滑液囊存在於身體關節周邊,用來分泌潤滑液幫助關節維持靈活,在鼠蹊部的髂腰肌也有滑液囊,不當拉扯下,也會使滑液囊受傷發炎,疼痛感會集中在整個鼠蹊部,因此常被誤認為肌腱拉傷。

楊鎮嘉說,滑液囊炎好發於臀部、大腿外側及肩膀,發生在鼠蹊部較為少見。而造成的原因通常是因撞擊或小創傷引起,若發生在肩膀上,容易演變成五十肩;發生在關節附近的滑液囊炎也常被誤診為關節退化,甚至被建議開刀。但其實,治療滑液囊炎只需要注射針劑,便可舒緩疼痛,免開刀之苦。

滑液囊炎發作時,可能會有悶悶的刺痛感,或是有立即性疼痛,影響到日常生活,有些人可能3~5天便自然痊癒,也有人蒙受幾年的痛苦。楊鎮嘉提醒,做瑜珈時有許多肢體彎曲或伸展動作,每個人身體狀況有所差異,建議應該量力而為,避免不當動作造成滑液囊受傷發炎。

老翁腹痛水瀉 原來是糞石阻塞惹禍

1名50歲男性,連續兩天都出現腹痛嘔吐且併有水瀉症狀,原以為是吃壞肚子,沒想到吃完藥後,肚子依然鼓脹絞痛,於是立刻緊急就醫檢查;醫師發現,原來患者小腸末端有糞石嵌塞,透過剖腹手術取出後,患者已逐漸恢復健康。

這名患者過去曾因十二指腸潰瘍接受遠端部分胃切除手術,但長期以來因三餐習慣狼吞虎嚥,導致食物無法消化下,累積在胃中凝結成胃糞石,掉入腸道後才引起腸阻塞;黃信傑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一般外科暨胃腸外科醫師指出,包括腹脹、噁心、嘔吐以及腸胃道出血等都為糞石引發的症狀。

醫師黃信傑解釋,糞石可分為四類,包括植物纖維糞石、毛髮糞石、藥物糞石、凝乳糞石等,其中又以植物糞石最為常見,治療上,胃中的糞石可利用內視鏡移除,但若卡在腸道,就有可能腸壁壞死穿孔引起腹膜炎,因此必須緊急進行手術,將腸內糞石捏碎推入大腸,若無法捏碎,則必須切除部分腸段取出。

像是柿子、柿餅、破布子、芹菜、葡萄乾、柑橘等,都屬於容易導致糞石的食物,若是年紀較大的老年人或是好發族群都應特別小心;黃信傑提醒,胃腸道手術病史或腸蠕動差的民眾都屬於高危險族群,從平時就應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從預防開始就能避免糞石形成。

 

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她恢復了健行活動

喜愛戶外踏青活動的傅小姐,近期才剛退休,正打算好好規劃退休生活,但卻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無法久站或久走,還會伴隨著疼痛腫脹的感覺,必須暫停戶外活動。所幸,為治療關節炎,開始到醫院施打「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目前不適已大幅改善,還恢復了健行活動。

收治傅小姐的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醫師黃康銘表示,血小板具有修復特性和生長因子,可促進組織再生和修復,帶來良好的療效。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是富含血小板的血漿,一般的製作流程,是先抽取患者的血液約20C.C.,經由專業器材分離出高濃度的PRP生長因子成品,再進行注射治療。由於血小板本身具有生長因子和修復特性,可提供自體修復的原料,幫助組織修復及再生,而PRP是來自患者的血液,因此不會有免疫排斥問題。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若搭配適當的運動或復健,更可以增加關節周圍的肌肉強度。黃康銘醫師指出,常見的運動,包括股四頭肌及腿後肌的肌力訓練,多加強大腿肌群的肌力,可增加膝關節在活動時的穩定度,能夠減少膝關節活動造成的磨擦和軟骨損耗。除了運動之外,日常生活還可搭配膝關節輔具使用,增加穩定度。

PRP的用途相當廣,除了可使用在退化性關節炎,其他如慢性肌腱病變、急性韌帶拉傷、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足底筋膜炎、跟腱肌腱炎等,也具有治療效果。目前國內外有許多運動損傷,都透過PRP治療,尤其職業運動選手的使用頻率更高。黃康銘說,若注射PRP後,出現疼痛或不適感,可透過冰敷和適當強度的電療來改善。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