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頻尿、漏尿好不了? 恐因膀胱過動症惹禍

你有頻尿和漏尿的問題嗎?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引起!一名五十多歲婦人,因為有頻尿和漏尿的困擾,雖然有用藥物治療,但是都無法有效改善,一直都好不了,平常得要包尿布,深怕會尿濕褲子;醫師進一步檢查發現,原來是因為膀胱過動症引起,經由肉毒桿菌注射,才終於擺脫包尿布的夢魘。

膀胱儲尿時無法放鬆 就會頻尿

收治這名婦人的羅東博愛醫院泌尿外科邵翊紘醫師表示,因為膀胱儲尿時,膀胱要放鬆,而且不要收縮,但是解尿時要解乾淨,膀胱就要收縮;不過有些人會因膀胱儲尿時無法放鬆,就會頻尿,嚴重時就會有漏尿的問題;這種情況常發生在脊椎損傷病人,但是膀胱過動症病人也可能因為緊張、壓力與情緒等問題,而出現這種現象。

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控制 可使用肉毒桿菌注射治療

膀胱過動症病人往往會有急迫性尿失禁,憋尿憋不住;邵翊紘醫師指出,膀胱過動症出現急迫性尿失禁可以經由藥物治療,但是九成有效,有一成病人無法有效控制,各種藥物都吃了仍然無法改善時,就可以使用肉毒桿菌注射來治療,而且有健保給付。

局部麻醉注射 藥效大約半年

邵翊紘醫師進一步指出,肉毒桿菌可以使肌肉放鬆,最早的用途是打在臉部以減少皺紋;目前也可用在泌尿科病人,經由尿路動力學檢查,發現有逼尿肌過度反射,就符合肉毒桿菌注射。至於肉毒桿菌注射會局部麻醉,藥效大約半年,必須在半年後再度施打。

吃袪痰藥會導致過敏? 這兩成份惹禍!

國外曾有疑似使用含ambroxol或bromhexine成分的袪痰劑藥品發生過敏及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通報案例,國內目前未曾接獲相關案例,但為確保民眾用藥安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106年4月18日公告修訂含ambroxol或bromhexine成分處方藥品中文仿單,加強標示可能產生之嚴重皮膚不良反應類型,以提醒醫療人員注意。

藥物過敏六大前兆

食藥署提醒民眾,藥物過敏及嚴重皮膚不良反應之常見六大前兆症狀包括:「疹」-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破」-口腔潰瘍;「痛」-喉嚨痛;「紅」-眼睛不適(紅腫、灼熱);「腫」-眼睛、嘴唇腫;「燒」-發燒。這些症狀可能在服藥後數日內發生,也可能2~3個月才出現,民眾於用藥期間若出現一個以上的過敏前兆症狀,應立即回診或諮詢藥師。

食藥署同時提醒醫療人員,處方藥品前應主動詢問病人之過敏史,並讓病人瞭解藥物過敏之可能症狀;如病人使用藥品後出現前述症狀時,應考慮是否為服用藥品後發生之不良反應,宜考慮立即停藥並採取適當處置,切勿僅以為是上呼吸道或一般過敏症狀,以降低藥物過敏之嚴重度。

用藥不良反應立即通報

食藥署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福利部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 02-2396-0100 ,網站: https://adr.fda.gov.tw。

以為發展遲緩 男童竟是風濕性關節炎

一名7歲的男童,1歲7個月大時突然無法走路,家長以為是發展遲緩,讓男童坐娃娃車直到5歲,開始就學卻無法寫字握筆,帶至就醫檢查,發現其雙側膝蓋、手腕、腳踝、腳趾等關節,發生肥厚增生合併纖維化,確診罹患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

用藥治療 一星期能走路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指出,該患者接受核磁造影檢查發現全身多處大小關節發炎,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偏高,確診為多關節型有類風濕因子的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經由服藥1星期,關節疼痛明顯緩解,能夠走路、握筆寫字,目前持續用藥控制一年,不再發生關節疼痛。

年新增200名患者

高羽璇主任表示,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為自體免疫性疾病,也就是類風濕類關節炎,好發於16歲以下青少年,根據健保庫資料統計,發生率約為每10萬名中有5人,男女比較相當,平均確診年齡約10歲,推估每年約新增200多名患者。

及早治療免關節變形

高羽璇主任說明,此病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少關節型最常見,患者全身1至4個以下的大關節處,包括膝蓋、腳踝、手踝、手腕等部位,發生痠痛、疼痛及腫脹等症狀;若為多關節型,連手指、腳趾、肩關節等小關節都有發炎情形;全身型則會合併發燒、皮疹、肝脾腫大等,未及早治療恐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增加罹癌風險。

藥物治療輔以復健 有效控制關節發炎

高羽璇主任強調,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類固醇消炎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免疫製劑及生物製劑,同時輔以復健治療,可有效控制關節發炎,她也提醒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

心房顫動別輕忽 中風、死亡率風險高!

有位經常心悸的病人,會胸悶然後覺得吸不到氣,就像快要失去意識,在看了幾次心臟科門診後,被轉診去精神科,但服用精神科藥物後,症狀沒有得到任何改善。後來在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廖家德門診學會如何測量自己脈搏後,發現自己心悸時的脈搏間隔是不規則的,安排24小時心電圖,才發現心悸原來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所引起。在定期服藥後,症狀已大為改善。

1/4心房顫動有症狀

據研究,台灣20歲以上可能有高達30萬的人有心房顫動。但是大約只有1/4的病人是有症狀的;除了心悸外,病人可能也會出現喘、胸悶、頭暈、疲倦、暈眩等不明顯症狀,所以心房顫動非常不容易被察覺。廖家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病人的死亡率比一般人高2倍,而且因為左心房容易產生血塊流入腦部,中風風險也比一般人高5倍,所以對於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

華法林易造成併發症

廖家德醫師指出,預防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過去的病人往往服用「維生素K拮抗劑」(以下簡稱華法林),但是此藥物容易與其他藥物及食物產生交互作用,造成腸胃和腦出血等併發症。且此藥需要常抽血來監控血中的濃度,這些不便因素都增加了病人服用上的困擾。

4種新型抗凝血劑

所幸,目前已有4種新型的口服抗凝血藥物可用於心房顫動的中風預防。不過,廖家德醫師表示,只是新型的口服抗凝血藥物並不適用於已達洗腎之腎功能不佳者,風濕性二尖瓣狹窄或接受過金屬瓣膜置換的病人。對於這些心房顫動病人,華法林仍是目前唯一的藥物選擇。

脈搏跳動間隔不規律要小心

廖家德醫師建議,民眾早上、晚上或感覺心悸的時候都可自己量測脈搏,用食指與中指放在另外一隻手腕能摸到脈搏的地方,雙手皆可。一般而言,正常的脈搏會有一定的規律,跳動間隔時間比較一致性,若是發現跳動間隔有不規律時,就要懷疑可能是心房顫動。

固定用藥、控制體重及三高

心房顫動病人除了需要固定用藥,非藥物的療法像是控制體重以及三高(血糖、血脂、血壓),也可以減少心房顫動發生。研究也指出,把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25以下,血壓130/80毫米汞柱以下,低密度膽固醇100毫克/每分升以下,三酸甘油脂200毫克/每分升以下,及糖化血色素在7%以下,病人可以減少30%心房顫動的復發進而降低中風的發生率。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