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寶寶健不健康 從媽媽準備懷孕就決定

孩子健康與否,懷孕前就決定了!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身體健康,若從寶寶出生後才留意,恐怕為時已晚。專家表示,從媽媽準備懷孕的那一刻,就應該開始重視營養,尤其是葉酸、碘缺乏,容易影響孩子腦部發育。

生命最初1000天 決定一生健康

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王果行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生命最初1000天」理念,當媽媽懷孕至寶寶2歲的生命最初1000天,是決定孩子一生健康的關鍵時刻;但大部分的媽媽,懷孕後一個月才知道自己懷孕。

葉酸、碘缺乏 影響寶寶腦部發育

王果行理事長強調,準備懷孕前,若鈣、鐵、鎂、鋅等營養素攝取不足,可能影響受孕機率;而懷孕初期,是胚胎的心臟、腦部發育的關鍵期,葉酸、碘缺乏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寶寶出生後的母乳哺育期間,媽媽攝取食物直接影響寶寶吸收的營養素。

國人嚴重缺碘 聰明選食物補充

王果行理事長指出,根據國內學童、孕產婦的尿碘檢查發現,相較於其他國家,國人的尿碘含量偏低,推測與食用不含碘的進口鹽有關,建議準備懷孕的媽媽,以及孕產婦,日常飲食適量選擇海帶等高含碘的食物,另外,魚蝦貝等水產類的葉酸、鐵、鋅、碘含量都很高,有助幫助寶寶腦部發展。

運動導致肌腱和韌帶撕裂傷 要如何才能痊癒?

運動有益健康,但也別忽略運動傷害,尤其是在運動場上叱吒風雲的運動員更是容易有運動傷害,一不小心就會發生肌腱或是韌帶撕裂傷;復健科醫師提醒,在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暖身運動,若是出現運動傷害,就得要先休息,而且要做治療以及進行復健訓練,才能儘快復原。

重覆使用或錯誤姿勢就可能發生

運動傷害很常會發生肌腱或是韌帶撕裂傷,署立桃園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圜叡表示,任何肌腱或是韌帶若是重覆使用或錯誤的姿勢,就有可能發生撕裂傷,當肌腱或是韌帶有撕裂傷時,可以利用增生療法,或是打震波來幫助癒合,病況嚴重時則可能得要進行手術治療。

接受治療並適度休息

所謂增生療法包括施打葡萄糖水或是自體血小板;葉圜叡主任指出,如果肌腱或韌帶發生撕裂傷而不去治療,而且還重覆使用,過度使力的情況之下,就有可能使得撕裂傷更加嚴重。所以,除了要接受治療之外,還應該適度的休息。

避免造成受傷姿勢並應做復健訓練

另外,要如何使肌腱或是韌帶受傷後不致惡化,葉圜叡主任進一步指出,首先要看位置以及受傷的情況,因為受傷位置不同,則治療方式也有異;而且對於使某一條肌腱或韌帶受傷的姿勢,在發生受傷的急性期時,就要避免此姿勢,之後再慢慢做復健訓練。

復健訓練包括暖身與肌肉力量訓練

至於復健訓練有哪些?葉圜叡主任強調,運動員需要有很多訓練,因為高強度運動是由低強度運動慢慢訓練上來,所以必須要進行暖身與肌肉力量訓練,訓練好之後,再加強肌肉的強度,這樣才可以預防肌腱或是韌帶復發撕裂傷。

中年心(薪)苦族血管不通 近5年急性心肌梗塞增加率超過阿公

正值壯年的員警、保全、醫師、科技人、企業主管突然倒下,類似情形不時發生,在工作高壓過勞、作息不正常的日常生活中,40、50歲的「薪」苦族或「心」苦族,最近5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增加率反而超過70歲以上的長輩,但是大多數人都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

4、50正值中壯年 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率卻增3成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教授李貽恆指出,2011到2014年期間,國人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健保住院的整體發生率沒有明顯增加,但是40到50歲的中壯年卻在5年之間增加3成,相較之下,70歲以上老爺爺們可能比較重視養生保健,發生率反而略微下降。

血壓、血糖及血脂的三高,與抽菸、肥胖、遺傳、空污等因素都會引發心血管疾病。李貽恆說,由於血脂不能隨時測量方便監測,中壯年常常是員工健檢或心血管疾病發作時,才發現高血脂或是動脈血管硬化狹窄。

膽固醇正在危害社會菁英 年輕已不是本錢最近有位40多歲的企業主管健檢發現總膽固醇值過300 mg/dL,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也大於200,身材正常,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來異常,李貽恆診斷為高血脂症,應該考慮要藥物治療,這種案例在臨床上常常看到。

還有位35歲的工程師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也不抽菸,卻心肌梗塞急診住院,驗血報告一看,總膽固醇值超過350,其中LDL就有270,心血管塞得很嚴重。李貽恆建議基因篩檢是否家族性高膽固醇症,這位工程師拒絕篩檢而且不久之後失聯。

李貽恆表示,這次、下次回診拿藥,幾次之後就覺得反正沒有不舒服、忙到忘記、覺得看病麻煩以後再說、疏漏甚至忘記服藥,這是許多中壯年高血脂症患者的通病,有的人心臟血管都裝了支架,還是戒不掉菸;年輕病人還可能是怕商業保險拒保、或是擔心被另眼看待而妨礙工作交友,這些都造成血脂控制不理想。

PCSK9抑制針劑降膽固醇奏功 護心才輕鬆

近年臨床實證研究顯示,膽固醇好好控制,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李貽恆說,一般人的高血脂控制目標是壞膽固醇在100以下,萬一發生冠心病、心肌梗塞,更應積極控制在70以下;可是國內已發生這些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高血脂患者,不到一半的人能控制在100以下,要降到70以下更困難。

「血太油,要吃清淡,多運動」李貽恆說,這話對健康人而言很正確,對高血脂病人只是基本功,還是要吃藥才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不過,有一些高風險病人口服Statin藥物到最大劑量,就是不夠力,必須用上第二種、或是加上第三種打針藥物,才能奏效。

他說,目前除了從腸道抑制壞膽固醇重新吸收的口服藥物,最新的單株抗體針劑新藥可抑制患者體內的PCSK9酵素,確保肝臟更有餘裕代謝排除壞膽固醇,根據臨床試驗,高風險病每天口服Statin,外加每2週注射1次單株抗體新藥,壞膽固醇可再降低50-60%,幫助病人降血油護血管,減少重症猝死的危機。

空氣污染 PM2.5的影響

空氣污染的來源及成分

懸浮粒子的成分很複雜,主要的來源是從地表揚起的塵土,含有氧化物礦物和其他成分。海鹽是懸浮粒子的第2大來源,其組成與海水的成分類似。一部分懸浮粒子是自然過程產生的,源自火山爆發、沙塵暴、森林火災、浪花等。

PM2.5還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造成的。在開發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懸浮粒子的來源。

在室內,塵蟎、二手煙是懸浮粒子最主要的來源。懸浮粒子的來源是不完全燃燒、因此只要是靠燃燒的煙草產品,都會產生具有嚴重危害的懸浮粒子;其他原因也會由於金紙燃燒、焚香及燃燒蚊香。

什麼是PM2.5

懸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 (PM))、大氣懸浮粒子(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顆粒(particulates),泛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或液滴,顆粒微小甚至肉眼難以辨識但仍有尺度的差異。在環境科學中,人類活動造成的過量顆粒散布與懸浮為空氣污染的主要指標之一,但可能造成生物體不適或影響生態及能量圈循環範圍涵蓋尺度廣泛,從水霧、塵埃、花粉、皮屑、過敏源、霾;人為排放廢氣、灑布農藥、肥料、以及廢棄物如畜牧的糞便遇風揚塵等,一直到前驅物在大氣環境中經過一連串極其複雜的化學變化與光化反應後形成硫酸鹽、硝酸鹽及銨鹽[3]。

空氣動力學直徑(以下簡稱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 (µm)的懸浮粒子稱為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稱為細懸浮粒子(PM2.5),例如室內的二手菸霧。懸浮粒子能夠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並可隨呼吸進入體內,積聚在氣管或肺中,影響身體健康。

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

細懸浮微粒分為10個指標,若濃度達到中級,每立方公尺達到36微克,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與孩童,就要特別減少戶外活動。

根據國際能源數據調查顯示,201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速度終於慢了下來,這是40年來第一次經濟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量成反向成長。暨去年底中美兩大國達成排放量減少協議後,今年12月氣候峰會將在巴黎舉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這將是至關重要的一年。

PM2.5對健康的影響

在美國,每年由於懸浮粒子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2萬2-5萬2人(2000年數據),在歐洲這一數字則高達20萬。現在,許多研究已證實懸浮粒子會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導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過早死亡。

PM2.5進入人體後,會沉積在支氣管及肺泡中,導致細支氣管擴張、肺水腫或支氣管纖維化等。除此之外,它還可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腦部、心臟、肝臟等幾乎所有器官,都會被影響。許多研究,已證實PM2.5對健康的危害,包括早逝、支氣管炎、氣喘、心血管疾病、肺癌等。更指出「10大癌症死因,都與PM 2.5有關!」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停滯了!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調查數據顯示,去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明顯降低。和2013年相比,2014年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仍維持在32億噸,這是在沒有重大經濟衰退之下,40年來第一次年度排放量成長呈現穩定狀態。地球不斷暖化,也大部份原因是人類要詔文明生活而帶來的問題,在沒有解決方案下,往後日子似乎只能身受...

部份資參考: www.cw.com.tw, zh.wikipedia.org, www.taiwanstat.com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