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黏多醣是一種遺傳性的先天代謝疾病,最嚴重的多數患者,往往在童年就會病逝,早期判斷不易,多數患者都要花一年半至三年才能確診,新生兒篩檢中心所長江傳箕表示,現在運用高階串聯質譜儀篩檢,只要一滴血,就能見真章。
衛生保健基金會從今年九月起,將帶頭推動黏多醣症新生兒公益篩檢,除了遏止遺傳悲劇外,也讓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控制病情,翻轉新人生。
黏多醣是一種遺傳性的先天代謝疾病,最嚴重的多數患者,往往在童年就會病逝,早期判斷不易,多數患者都要花一年半至三年才能確診,新生兒篩檢中心所長江傳箕表示,現在運用高階串聯質譜儀篩檢,只要一滴血,就能見真章。
衛生保健基金會從今年九月起,將帶頭推動黏多醣症新生兒公益篩檢,除了遏止遺傳悲劇外,也讓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控制病情,翻轉新人生。
家中長者是否開始出現記憶力變差、認知或行為功能異常、走路不穩,甚至尿失禁等症狀?要小心!可能是腦室內脊髓液無法平衡,引起顱內腦脊髓液增加,所導致的「常壓性水腦症」。醫師表示,若是不治療,症狀恐會日益嚴重,除了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外,也會提高家庭經濟負擔,目前可透過手術減緩症狀,且恢復成效顯著。
醫師郭律廷,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說明,水腦症一般分為「阻塞性水腦症」及「交通性水腦症」,前者為腦脊髓液因腫瘤或出血阻塞,引起的腦脊髓液過多;後者則起因於腦脊髓液產生太多或者回收不良,包含了一群稱為「常壓性水腦症」的病患,常伴隨步態不穩、認知異常、尿失禁等症狀,好發於65歲以上老年人,診斷主要靠臨床症狀、電腦斷層掃描或是核磁共振攝影輔助,為避免誤診為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必須透過精密檢查來確診;郭律廷醫師提醒,若民眾發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郭律廷醫師表示,由於藥物治療成效不佳,常壓性水腦症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傳統腦室腹腔引流手術,雖有健保給付固定壓力引流管,但有些患者手術後卻不見效果,需多次開刀,增加腦部手術感染及腦出血風險;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目前已有「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從腰椎第3~5節後側,將細引流管放入腰椎脊髓腔,將過多腦脊髓液引流至腹腔,免除腦部開刀風險,傷口小、可體外調節壓力,避免多次手術。郭律廷醫師補充,手術前需與專業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台大醫院為例,院內進行腹腔引流手術時,會與一般外科醫師會診,並採用單孔腹腔鏡手術,只需在肚臍下開1cm的切口,使用腹腔鏡目視導管穿入腹腔,就能將導管末端引導至骨盆腔,達到完整引流效果,也可確保病患得到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關於水腦症體外引流之論文,郭律廷醫師與雲科大合作,集結台大神經外科腦出血併發腦室內出血的資料,成功找出有效預測急性水腦症是否需要長期置入腦室腹腔引流管的相關因子,相關研究已在國際會議上發表,並投稿國際期刊修訂中,期望未來對於臨床治療給予很大的幫助。
1名40多歲婦人,幾個月前就醫檢查發現左心室嚴重擴大,收縮功能退化到只有正常的三分之一,且合併左心房心室間瓣膜的重度逆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李秉純指出,最後經由採取放置心室輔助器,也就是人工心臟的方式治療,術後已逐漸康復。
擴張性心肌症初期症狀較不明顯,等到發現時往往治療方式有限,僅需依賴心臟移植才能有效改善,術後一年的存活率甚至可從五成提升到八九成;李秉純說,但以國內而言,因捐贈心臟有限,臨床上許多患者經過漫長等待,幸運者就能獲得合適心臟,但仍有多數患者在等待過程不幸死亡。
心臟外科主任李秉純進一步說明,其實這名婦人起初因血液中的同種抗體極度增加,恐對捐贈心臟會產生排斥,因此經評估討論下,先進行瓣膜修補手術,雖能暫時減輕心室負荷,但患者左心室功能仍然持續不良,所幸家人排除萬難籌措到經費,讓患者順利進行放置心伴2左心室輔助器手術。心伴2左心室輔助器手術手術成功率可達九成,放置兩年存活率達68%,不但能隨時進行手術,減免等待捐贈器官的風險,術後約一兩周就能出院,也不須擔心有移植排斥的問題;李秉純呼籲,雖目前在台灣費用仍偏高,但對於無法接受心臟移植的重度心衰竭患者,是一大福音。
36歲的許先生某天早上意識不清,緊急就醫後,發現昏迷指數達8分,右側肢體偏癱;電腦斷層顯示左側背核有一約80cc大小之血塊,為出血性腦中風,醫療團隊立即安排緊急內視鏡輔助開顱手術。
移除大部分血塊,術後一週恢復意識,目前可使用拐杖自行行走,持續接受腦中風照護計畫,進行復健。 長期的高血壓容易引起出血性腦中風,俗稱「腦溢血」,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料,目前35歲以上每10萬人口每年約有73人,佔所有中風病人的22%,但死亡率較高,發病一個月內的死亡率約26-30%。當發生腦出血時,因頭顱為一密閉空間,血塊會壓迫腦組織、造成局部腦缺氧及顱內壓升高,其中最致命的就是顱內壓升高,若腦壓持續升高,即需考慮開顱手術。
小腦出血,大量腦出血合併昏迷指數惡化等情形也須考慮開顱手術。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表示,內視鏡輔助開顱手術屬微創手術,能盡量降低手術對腦組織的傷害,並同時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盡可能保留神經功能,降低日後發生嚴重癱瘓的機會。希望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保護腦神經功能的作用,待手術穩定之後,病人可配合腦中風照護計畫,透過積極與高強度的復健,讓病人有機會回復神經功能,重建日常生活。
衛生福利部今年(2015)六月核准「鐳223放射治療」,用以治療有骨轉移之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病人。針對攝護腺癌骨轉移病人,過去主要是透過荷爾蒙療法或化學治療來控制癌細;隨著醫學進展,近期有全新的「鐳223放射治療」,能夠在大幅減少傷害正常細胞的情況下,精準且有效的控制攝護腺癌細胞。
攝護腺癌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攝護腺癌又被稱為老年男性的隱形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攝護腺癌增加速率連續10年蟬聯國人第一,已成為國人男性十大癌症第五位。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暨臺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蒲永孝教授說明,攝護腺癌可分成早期、中期及晚期。早期或中期癌病人,可做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或僅追蹤觀察;晚期轉移癌病人,則可以以荷爾蒙療法或化學治療,來控制病情惡化,但對骨轉移病人,若病情持續惡化,已經無藥可用時,不但疼痛難耐,後續治療通常會陷入困境。
蒲永孝教授進一步指出,目前全新的「鐳223」放射治療,是針對攝護腺癌骨轉移病人,在原本既定的治療中,再加上「鐳223」,可以有效控制骨轉移病灶的惡化。
蒲永孝教授解釋,鈣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建構新骨骼時需要大量的鈣。鐳的原子結構與鈣類似,經靜脈注射後,可自動「定向」聚集在骨骼變動的部位,例如骨骼有轉移之病灶;而「鐳223」會放射能量很強的α粒子,殺死骨轉移病灶內的癌細胞群;因為它作用範圍小於100微米 (等於0.01公分),因此不太會傷及癌細胞群之外的正常細胞,安全性高。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第一個利用α粒子治療癌症的新型放射治療,因此,稱它為「定向導引精靈炸彈」,非常貼切。
蒲永孝教授表示,「鐳223」是透過靜脈注射,在門診給藥,不須住院;病人只要挽起袖子打一針,並不需要特別的輻射防護,打完針,袖子放下來,就可回家,過正常的生活。整個過程僅需5至10分鐘,不必擔心輻射汙染,也不必與家人隔離,對病人而言,是既能維持生活品質,又能延長生命的新治療選擇。可惜目前國內健保並不給付「鐳223」治療,所費不貲。
每個階段攝護腺癌病人的治療選項皆不盡相同,每位病人都有其最適合的治療選項或組合,建議病人與主治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選項,以控制病情。針對攝護腺癌骨轉移的病人,在荷爾蒙治療或化學治療之外,加上新型「鐳223」放射治療,為這些病友多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選項。
現代人生活型態轉變,普遍工作步調緊湊,加上缺乏對身體自我保健的意識許多文明病因此纏身,如眼睛乾澀、肩頸酸痛或偏頭痛等症狀,近年來有不少患者發生咀嚼時,耳朵靠近臉頰的地方產生疼痛現象,此現象極有可能是患有顳顎關節障礙症,是一種讓人容易忽略及誤診的文明病。
顳顎關節及正顎手術專科醫師姜厚任表示,顳顎關節障礙症可說是一種長期傷害的累積,又稱口顏疼痛症,泛指顳顎關節及咀嚼肌發生疼痛或功能異常的現象,常見的症狀就是在咀嚼或張嘴時,耳朵前方疼痛或是嘴巴張不開,對患者的生活及情緒造成影響。
造成顳顎關節障礙症的原因是關節發炎,例如不良的口腔習慣、時常磨牙、張嘴太久、長時間嚼韌性較強的食物,如魷魚絲、牛肉乾等或咬硬物等,長期累積下來傷害了顳顎關節,也由於其所衍生的疼痛像是頭痛或耳朵痛,因此常被誤以為是咬合不正或神經痛,治療方式錯誤,造成更嚴重的後遺症。此外,姜厚任醫師也說明,生活壓力大、情緒不穩或是有睡眠障礙也會加重此現象的發生,嚴重者因使用口腔方位不一致,其中一邊顳顎關節過度磨損,造成下巴歪斜,臉形不對稱,姜厚任醫師表示,如果成年期關節發育已固定,臉部歪斜嚴重者需進行正顎手術才能改變上下顎位置。
該如何預防或是透過初步自我評量看自己是否罹患顳顎關節障礙症呢?首先,嘗試當自己緊咬牙齒時,顎顏面或耳朵前方是否疼痛?張口活動、吃飯或打哈欠時是否感到疼痛或困難?咬合時,是否上下排牙齒無法完全密合?張開嘴巴時,是否有明顯聲響或卡住的感覺?是否發現臉型歪斜、不對稱或嚴重下顎後縮等,這些症狀發生的比例越高,罹患顳顎障礙的可能性便越高,建議直接前往顳顎關節專科醫療機構進行檢查。
常見的治療方法依嚴重程度分為非侵入式治療、微創治療、顎骨及顳顎關節手術等方式,因為顳顎關節障礙症是文明病之一,因此放鬆心情,均衡飲食,正常生活習慣,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咬合都有助於此病症的預防及治療。
年近古稀之年的徐伯伯因攝護腺肥大進行切除手術時,意外發現自己罹患了攝護腺癌,在醫生建議下接受放射線療程,雖然順利克服了癌症的威脅,但原本就患有輕微腸躁症的他,開始不明原因的每日腹瀉不停,甚至最多一天高達4至5次,持續三年多,嚴重時外出還需穿戴成人紙尿褲,對徐伯伯的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老人家在大病痊癒後本應開心含飴弄孫,卻變得鬱鬱寡歡,家人們為此也十分擔憂。
經過熟識朋友的推薦,徐伯伯開始食用化療營養補充品「胜肽聚醣+小分子蛋白」,出乎意料的,徐伯伯的腹瀉情形在使用後,短短半個月內竟逐漸好轉,原本心情低落的徐伯伯又恢復了生氣,願意踏出家門,與親朋好友敘舊,好不開心,家人們也卸下了心中的一顆大石頭。徐伯伯的兒子表示,「胜肽聚醣+小分子蛋白」不僅讓父親的腹瀉情形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也減輕他的心理壓力,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王照元,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表示,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後,體內的白血球數量減少,導致免疫力降低,容易導致癌細胞再復發。近年來越來越多醫學文獻發現,許多癌症患者並非死於疾病本身,而是化療導致白血球降低、導致體力下滑或引起感染。
根據高雄醫學大學產學合作計畫報告,在實驗鼠給予化療藥物期間,如果同時搭配營養補充品「胜肽聚醣+小分子蛋白」,有助於改善因免疫力低下所產生的副作用。實驗結果顯示「胜肽聚醣+小分子蛋白」能夠有效提升白血球與淋巴球數量,幫助消化道黏膜自癒修復,誘發自體免疫系統調節,臨床上可能有助於患者回復食慾,輔助癌症病患積極完成化療,提高化療成功率。
許多乳癌患者在治療中切除乳房,造成對生活中不便,甚至對心理產生衝擊;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指出,臨床上很多患者看診時,都因為沒有自信不太敢說明來意,其實若能勇敢接受乳房重建,就有機會再次找回信心,恢復生活品質。
以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重建中心為例,到目前已完成1163例乳房重建手術,其中602例是透過顯微游離皮瓣進行乳房重建;鄭明輝說,利用顯微重建手術,取用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做乳房重建,雖手術時間較長,技術層面較高,但較為自然對稱,且術後不會腹部無力,患者疼痛感低,恢復較快,手術成功率高達98%。
副院長鄭明輝進一步說明,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就是利用下腹部的脂肪皮瓣,加上一組供應皮瓣的動靜脈血管,移植到缺損乳房,但因皮瓣有血管的供應,必須將腹部脂肪雕塑成乳房形狀,也提升手術難度,需仰賴專業且經驗豐富的醫師協助。
另外,局部橫腹直肌皮瓣,則是利用橫腹直肌,移轉到胸部,不需要顯微手術接血管,但術後較易出現腹部無力,乳房下緣形狀不自然等缺點;鄭明輝提醒,接受任何乳房重建前,都應先諮詢專業醫師的評估,根據個人情形給予適合的治療方式,讓乳癌患者能夠重現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