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滋補降火四合一療法 緩解乾眼免點藥

用眼過度,靈魂之窗拉響的第一聲警報,往往就是乾眼症報到。台中市有位插花老師,每天凝神沉浸於花藝天地,因為太投入,約莫一年前眼力開始衰退。每天點人工淚液雖然有些幫助,雙眼的乾澀刺痛卻遲遲無法痊癒,讓她度過一個相當痛苦的冬季。後來在眼科與中醫合力下,經過半年,不適感漸減,現在常常可以不用點眼藥了。 乾眼症報到 四合一療法見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葛正航說,乾眼症即中醫所謂的白澀症,指的是白睛無紅赤,但覺乾澀不適。病因大致分為陰虛勞倦、濕熱內蘊或風熱外襲。慣用的四合一療法,包括服用適合個人體質的中藥,以針灸放鬆眼周肌肉、增加循環,將滋肝補腎明目湯當作日常茶飲,配合推拿手法緩解整個頭部的緊張度。 事實上,眼睛的健康狀態,類以一般家庭用水系統。眼球所需就像水塔裡應有的儲水,必須通過水管,經加壓馬達送入。中藥裡可以補充水源的首推杞菊地黃丸,蔓荊子是加壓馬達,清洗水塔的任務則交給柴胡。插花老師擺脫乾眼症,飲用的就是杞菊地黃丸搭配小柴胡湯加減方。 乾眼症是警訊 生活作息要正常 葛正航指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又愛吃燒烤油炸辣物,都會影響眼力。尤其對電腦手機等3C產品倚賴日深,引發或加重近視老花、白內障、青光眼的案例層出不窮。乾眼症回復正常不難,卻是很好的警告,提醒病患善待雙眼別再揮霍。他建議,用眼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是最起碼的要求。忌食辛辣食物,多吃深色蔬菜。另外,睡眠充足,勿日夜顛倒,用眼環境光線充足,也是保養重點。

腫瘤小不等於低風險 抗HER2標靶降5成復發

乳癌患者在確診時,總是難以接受,但如果被告知腫瘤較小,且無淋巴轉移,患者似乎鬆了一口氣,以為病情並沒有那麼悲觀。不過醫師提醒,如果基因型是HER2陽性,復發機率較高,即使腫瘤只有0.5公分,仍建議術後接受一年輔助標靶治療,以降低日後轉移風險。

HER2陽性乳癌即使腫瘤小復發風險仍高

「HER2陽性代表的是不好的乳癌,」台中澄清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豐仁說,在顯微鏡觀察下,HER2陽性乳癌細胞核分裂異常,增生速度較快,除了日後容易轉移及復發,患者接受傳統荷爾蒙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

陳豐仁醫師表示,國外一項研究發現,在連續追蹤九年之後,腫瘤小於一公分的HER2陰性乳癌患者平均復發機率為5%,HER2陽性患者九年後的復發率竟高達33%。換句話說,即使腫瘤相當小,但HER2陽性乳癌患者在五至十年後,約有三分之一的機率癌細胞轉移、復發,必須承受再一次化療治療之苦,身心承受煎熬磨難。

術後一年針劑標靶治療有助降低復發風險

為此,最新的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準則(NCCN Guideline)建議,只要是HER2陽性乳癌患者,即使是小腫瘤、無淋巴轉移者,均應接受或考慮在術後進行預防復發針劑標靶輔助療法。研究同時顯示,用藥後可有效降低47%三年內復發風險。

在台灣也是如此,一名30多歲粉領上班族日前洗澡時意外摸到乳房腫塊,心裡覺得不對勁,在先生陪同下就醫,確診為乳癌,腫瘤不到一公分,且未轉移至淋巴,但是屬於棘手的HER2陽性,在醫師建議下,外科切除手術後,開始接受為期一年的針劑標靶輔助療法。

早期小腫瘤、無淋巴轉移仍應積極接受標靶治療

陳豐仁醫師指出,以往大家認為小腫瘤且無淋巴轉移的HER2陽性乳癌風險不高,但其實決定腫瘤風險高低的重要因素是腫瘤癌細胞的增生速度,而非腫瘤大小,正如辣椒的辣度與大小無關,關鍵在於品種。臨床顯示,台灣地區約有四分之一乳癌患者屬容易復發轉移的HER2陽性,陳豐仁醫師表示,醫師有責任告知病患相關訊息,建議病人接受針劑標靶輔助療法,只可惜,目前健保只給付淋巴轉移患者,早期HER2陽性患者則須自費,一年藥費約70萬,負擔沈重。

明知針劑標靶藥物能夠降低日後復發機率,且副作用輕微,但限於經濟能力,卻無法用藥,陳豐仁醫師說,這對醫師以及病患來說,都是一件相當煎熬的事,希望健保早日放寬給付標準,讓HER2陽性患者免於復發轉移的威脅。

陳豐仁醫師強烈建議HER2陽性乳癌患者,除非年紀超過70歲、或是身體狀況太差,否則只要腫瘤超過0.5公分,即使並未轉移至淋巴,都應該接受針劑標靶輔助療法。

癌末重現生「基」 精準分子醫學重燃新希望

50多歲的吳先生是越南華僑,年輕時和太太來台灣打拚、經營的越南餐廳,因打出名氣而生意興旺。不幸的是,約五年前,吳先生罹患鼻咽癌,雖然歷經手術、化療、電療,甚至往來大陸、新加坡和日本醫治。可惜總是空歡喜,耗費高額醫藥費,身體虛弱不見好轉。今年十一月初,不慎摔跤後就無法站起,只能一直臥病在床。原本萬念俱灰,因緣際會經過醫師介紹精準分子醫學治療後,不到十天時間,吳先生已可翻身並下床走動,也恢復食慾,胃口大開,體力與氣色明顯改善。 收治個案的中西醫雙證開業醫師許祥豐表示,執業30多年來,精準分子醫學是個開創性的發展,完全突破了傳統醫學的侷限,結合了國外基因工程公司的技術、台大檢驗團隊的支援,吳先生的病情才可能有如此快速的進展,這是一般常態性醫療工具做不到的事情。他指出,精準分子醫學的原理就是針對身體中的基因做解碼,透過高科技的基因芯片與分子檢測設備,在基因密碼出現異狀時,進行生物資訊的精準判讀,提早發現問題,對症下藥。 許祥豐醫師提到自己多年來看到許多病人,飽受癌症治療之苦,各項治療的副作用有時候讓病人更苦,導致不少患者放棄治療。更甚者,因為受不了折磨,萌生輕生念頭,照顧者也因為長期疲憊而苦不堪言。許祥豐醫師說,與吳先生一家早是舊識,當時吳太太就是因為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才求助於他。精準分子醫學正如及時雨,透過生物醫學科技,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停止惡化並逐漸改善,讓吳先生重現生機,也讓原本滿面愁容的家人,重燃希望與信心,逐漸展開了笑靨。 許祥豐醫師指出,與其他癌症療法比較,精準分子醫學檢測準確的特點有三項: 1.精準化:精準分子醫學鎖定每一個人的基因密碼進行檢測,完全個別化。 2.檢測頻率高:傳統檢測方式動輒兩、三個月一次,精準分子醫學在不同階段進行檢測,只要患者身體發出信號,就可以檢測出來,既避免錯誤嘗試,也得以明確判斷。 3.對病情可以即時反應:因為檢測個人化,頻率高,自然可以隨時針對病情,做適時有效的治療。 精準醫療的短期目標是針對癌症治療,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分子病變是驅動癌症的誘因,每種癌症都有自己的基因印記以及不同的變異類型,使得病患對藥物的反應不一,精準分子醫學對於癌症治療有突破性發展;研究報告並顯示,精準分子醫學對於其他病症,如阿茲海默症等也有良好的客觀反應。 許祥豐醫師強調,精準分子醫學可降低癌細胞不明原因的抗藥性與在藥物組合使用的副作用,減少盲目醫療的機會,提高癌症治療效果,是許多晚期癌末病患的希望,更將讓癌症治療進入個人化的新世代。

秋冬紫外線仍毒辣 未防曬恐嚴重曬傷

太陽高高掛,路上的行人紛紛撐起陽傘來躲避毒辣的紫外線,從事戶外活動如果不注意防曬,很容易就會像照片中的女子一樣,雙腳曬傷紅通通。

市面上的防曬產品琳瑯滿目,民眾一時往往不知如何選擇,醫師表示,除了一般常見的SPF與PA系數愈高愈好外,從事水上運動,更要注意防水性與適量補擦,但也不是擦愈多愈好,以一個指節的量,可以平均塗抹在2個手掌大的面積上。

大多數人對於烈日下的照射會較有警覺性。可怕的是,紫外線傷害在陰雨天也不能完全隔絕。民眾就算在室內或陰雨天也需要做好適度防曬。

新型變色人工水晶體功能多 白天夜晚視力佳

現代人長期使用電腦、3C產品,加上高度近視,民眾罹患眼疾的速度逐年加快,據統計,50歲以上有六成患發白內障機率,60歲以上罹患的比例甚至達到八成,且每年以10%的速度成長。 為了提供更適切的服務,新一代的人工水晶體變色片,能在短短的七秒之間依據眼睛所受的光變色,讓患者在太陽底下自動轉變成黃片,保護眼睛不受紫外線侵害,沒有紫外線照射時又能自動轉換白片,兼具單一色片的功能,讓患者在治療白內障的同時,具有較佳的夜間視力。

材質穩定位置正確 人工水晶體永遠不用換

不少長輩會擔心,把人工的產品放到靈魂之窗會有風險嗎?開業眼科診所執行長黃維仁醫師強調,目前並未有病患有對水晶體產生不良反應,除了一般手術具有的風險外,水晶體本身沒有風險。加上科技進步,現在的風險已經大幅降低,植入的人工水晶體屬微創傷口,能永久放置眼球內部,不需定期更換。

醫師建議55歲長輩 較適用水晶體手術

傳統單一焦點水晶體,無法一次同時矯正近視、遠視、散光及老花的問題,因此植入後,患者仍需戴眼鏡來彌補無法矯正的度數。如今,患者可選擇安裝多焦點水晶體,看遠看近都較清晰。黃維仁醫師指出,如果只有近視的民眾,道不需要太早更換水晶體,因為水晶體本身能自我調節的功能,太早移除可能對視網膜有不好的影響。醫師建議,55歲以上患白內障的民眾比較適用人工水晶體的手術。

依需求選擇 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的價位依功能區分,功能越複雜的水晶體,基本上越貴。黃維仁醫師表示,並不是越貴的水晶體就越好,專科醫師應在術前為病人做一系列詳細的檢查和事前溝通。此外,功能越高的水晶體為了發揮較好的功能,對於眼球的健康程度也要求越高。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能解決民眾最基本的需求,而經濟考量較充裕的民眾,可以選擇能夠過濾藍光,保護黃斑部的變色非球面人工水晶體。

 

轉移性乳癌治療接力賽 口服棒次先跑保生活品質

42歲的林小姐是位晚期乳癌患者,癌細胞雖然已轉移肺臟、肝臟及骨頭,但仍過著天天出門買菜、和朋友吃飯;「馬照跑、舞照跳」的生活,外表完全看不出來。2002年她確診罹患第二期乳癌,接受手術及輔助性化療,由於她的荷爾蒙受體為陽性,因此同時進行抗荷爾蒙治療,但是治療至2007年發現多處轉移。

去年十一月林小姐的口服化療失效,醫師建議進行全身性化療,但是曾經經歷過全身性化療不適的林小姐不希望在如此病況下,必須忍受天天不適,且可能在病床上度日,醫師建議她可以考慮使用新的乳癌標靶藥「口服mTOR抑制劑」。直到今天,雖然腫瘤仍在,但是林小姐的症狀仍維持在沒有惡化的情況下,只要每隔一段時間回診拿藥,維持一般的生活。

亞東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謝佩穎表示,乳癌的治療過程中,轉移或復發,是患者面臨到最可怕的威脅,然而,仍有三成左右的晚期乳癌的患者終會面臨這個困境。對於復發或轉移的乳癌患者而言,選擇治療方式就像是「接力賽」,什麼時候該選擇支持性化療?什麼時候該讓標靶藥物上場?晚期乳癌的治療目標是如何讓患者更舒適的地生活、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從病患的角度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最新問市的口服mTOR抑制劑,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治療作用機轉藥物,它主要是以抑制腫瘤生長關鍵因子mTOR的作用,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複製、代謝,以及抗腫瘤血管新生的效果,使腫瘤保持在休眠狀態而不惡化。

在接受荷爾蒙治療失效的患者中,還可以克服荷爾蒙治療的抗藥性,研究顯示,在荷爾蒙治療復發或惡化的晚期乳癌患者,服用口服mTOR抑制劑及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治療,可以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11固月,相較單獨使用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治療,足足延長兩倍以上無疾病惡化存活期。

謝佩穎說,晚期乳癌病人將如何走過人生最後的階段?是打化療,辛苦在醫院過?還是吃口服標靶藥,可以在家裡自由行動?相信病人一定希望能夠保有生活品質。但是她也提醒,口服mTOR抑制劑約可達到56%的疾病控制,但要腫瘤明顯縮小的比率只有10%,但如果腫瘤太大、狀況不佳的時候才用藥,效果可能不如預期,建議透過醫病之間討論出最適合治療,並且積極治療,不要放棄希望。

 

找到卵巢癌元兇 更有效預防方法出爐

卵巢癌佔臺灣地區婦科癌症的第二位,每年有1300名新個案(全球每年約19萬名新個案),是婦女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每年台灣約有548人(全球有11萬4千人)死於卵巢癌,是女性癌症的第五大死因。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與婦癌防治中心經過六年的研究,除了印證絕大部分卵巢癌的原發部位不在卵巢而在輸卵管外,也發現有效預防卵巢癌的方式。

卵巢癌原發部位在輸卵管外

花蓮慈院婦產部主任朱堂元表示,包含標靶藥物治療在內,近年來多了許多有效治療卵巢癌的方式,但是致死率卻沒有太大的改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卵巢癌的生成原因不明。長久以來,絕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卵巢癌的原發部位在卵巢,直到最近年來才逐漸確認絕大部分的卵巢癌的原發部位,不在卵巢,而在輸卵管,特別是它貼近卵巢的部位,稱之為輸卵管繖。

六年研究找出氧化致癌物質

經過六年的時間,由朱堂元教授、黃玄舜博士、朱崧肇醫師及研究團隊,藉由正常婦女的排卵濾泡液、卵巢及輸卵管組織、輸卵管上皮細胞以及基因轉殖小鼠,找出了卵巢排卵時所夾帶的「氧化致癌物質」是卵巢癌的致癌元兇,排卵時前來迎接卵子的輸卵管繖就成為代罪羔羊,在其表皮形成癌症,經過多年後再擴散至卵巢、腹腔。 褪黑機素可以防止細胞基因突變 研究團隊並找到了預防排卵造成輸卵管癌化的方法:給予抗氧化物質則能保護輸卵管細胞不受這些癌化作用的影響,其中保護效果最顯著的是褪黑激素,給予極低劑量的褪黑激素,就能防止輸卵管細胞因卵泡氧化物質造成的基因突變,在小鼠癌化模式中,同樣劑量的褪黑激素也能完全防止卵巢濾泡液造成的癌化作用,研究成果已於2015年11月刊登於國際知名之「癌症病因學」(Carcinogenesis)雜誌。

高風險族群預防方法出爐

經過研究印證了卵巢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初經早、停經晩的婦女;少生育、少哺乳的頂客族;壓力大、睡眠不足或日夜顛倒的婦女;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而經由研究發現卵巢癌的元兇是排卵的「廢棄物」氧化反應物質後,也同時指出了卵巢癌的預防方法: 1. 減少排卵次數:婦女可藉由多生育、勤哺乳等生理方式減少卵巢癌的發生, 另一種有效的方法則是服用口服避孕藥避免排卵。 2. 補充褪黑激素等抗氧化物質:重要的是婦女被診斷出卵巢癌的年齡大多在停經前後,然而預防措施必須從年輕時的生育年齡做起。

多階段卵巢癌早期篩檢診察方案

朱堂元主任強調,早期卵巢癌沒有症狀,晚期的卵巢癌常見的症狀有腹痛、腹脹症狀摸到硬塊等。慈濟婦癌團隊針對所發現卵巢癌的病因及危險因子,開發出「多階段卵巢癌早期篩檢診察方案」,篩檢對象:停經後至70 歲,未曾生育或只生育過一次的婦女,或家族成員中有2位以上罹患卵巢癌或乳癌者。花蓮慈濟醫院推出之改良版篩檢方案更包括了卵巢癌病因及高危險因子,藉由抽血檢驗,並根據婦女一生中的排卵次數、懷孕、避孕藥使用史以及腫瘤指數等數據訂定卵巢癌之風險值,據以訂定超音波檢查影像診斷卵巢腫瘤的依據。

 

荷爾蒙治療法 改善攝護腺癌患者生活品質

一位75歲的彭先生因突然無法排尿至醫院就診,經過診斷為攝護腺肥大,因此接受內視鏡攝護腺括除手術的治療,術後意外發現自己罹患攝護腺癌。

經過泌尿科醫師與癌症團隊的討論與建議後,彭先生接受兩個月的放射線治療,同時每個月持續注射抗男性荷爾蒙,在持續觀察與追蹤下,彭先生的癌症指數皆為正常,繼續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享受愉快的退休生活。

抗男性荷爾蒙治療法,避免或減緩癌症生長

泌尿專科醫師吳亞伸醫師表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除了手術之外,也可選擇抗男性荷爾蒙治療法。研究發現,攝護腺癌的生長與男性荷爾蒙息息相關,因此利用抗男性荷爾蒙治療法,可以避免或減緩癌症的生長。

間歇性療法 一樣有效

抗男性荷爾蒙治療法目前可使用每日口服或每月注射一次的方式,過去依照癌症之程度,病患需接受持續性的治療,近期研究發現,間歇性的荷爾蒙治療不但具備相同的療效,同時可以減輕患者不良反應的狀況。因此,吳亞伸醫師建議在第一階段的治療應維持兩年,持續追蹤攝護腺癌症指數來檢視治療效果,接下來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可暫停使用荷爾蒙治療來減少副作用的產生,副作用包括類似更年期的臉潮紅、盜汗、性能力的減退以及骨質疏鬆等。 吳亞伸醫師表示,在治療攝護腺癌患者時,除了希望能將癌症控制好之外,也希望能夠維持病患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規劃出適合的治療療程,同時也降低副作用的發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