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胸腺癌如棒球大 胸腔外科和心臟外科同步救命

一位62歲的男子,因胸痛和易喘就醫,竟檢查出一顆約棒球大小的胸腺癌,甚至已侵犯到心臟靜脈和心包膜,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同時進行胸腔外科和心臟外科手術,順利切除惡性胸腺腫瘤,該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柯志霖表示,雖然胸腺惡性腫瘤不多見,但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呼籲民眾要定期做胸部X光篩檢。

胸腺腫瘤如棒球大 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同時手術

柯志霖醫師表示,患者胸腺腫瘤約7 × 6公分大小,從電腦斷層影像發現心臟的無名靜脈也被腫瘤緊緊壓迫,極有可能直接侵犯血管。由於手術範圍擴及胸腔與心臟的大血管,同時結合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進行手術,手術時間長達6小時,才順利完成該胸腺腫瘤的摘除,堪稱高難度。手術完成後,該腫瘤經過化驗證實是胸腺癌,因此後續仍需要化學治療以及放射線治療的合併療程。經過數月的追蹤檢查,未發現癌細胞有轉移情形。

胸腺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 定期胸部X光篩檢及早發現

柯志霖醫師指出,胸腺是由人體早期淋巴器官組成,其位置處於胸骨後方。隨著年齡的增加,胸腺組織會逐漸退化萎縮,被脂肪組織取代,但仍有極少數人的胸腺組織會出現不正常增生,甚至惡化為胸腺癌。大多數患者的初期僅有胸痛或咳嗽、呼吸困難等非特異性症狀,往往被忽略病情。因此,定期的胸部X光篩檢,往往能發現異常,進而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老婦肝只剩一半又罹癌 質子治療竟康復

73歲的陳女士,在醫師親切的問候下,嘴角不自覺地泛起一抹微笑,很難想像一年前的她,無意間在例行超音波檢查,竟然發現惡性肝腫瘤,多重疾病伴隨多重風險,曾讓醫師進退兩難,最後嘗試質子治療才恢復健康。

傳統X光射線由於穿透力強,後方的正常組織容易受到傷害,反之,質子刀則是在到達腫瘤處時才會釋出大量能量,後方組織完全沒有輔射劑量,將副作用降到最低,完成殺傷癌細胞而不傷害正常細胞的成果。有鑑於此,質子刀在腦瘤及乳癌的治療上,開始有愈來愈多的應用及適應症。

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表示,質子放射治療讓抗癌開始走入無痛療程,針對無法以手術及其他方式控制的單一腫瘤,質子刀將是未來尖端醫療的最佳選擇。

胸腔鏡微創手術治食道閉鎖 避免脊柱側彎

小嬰兒才剛出生,不僅呼吸急促,嘴角冒有許多小氣泡,護理師見狀趕緊抽乾淨,不料越抽越多,呼吸越急促,患者肚子也越來越鼓。醫師診察後,決定幫小嬰兒放置鼻胃管,不料竟無法放置,經過胸部X光等檢查,才發現小嬰兒是先天性食道閉鎖的患者。

嬰兒食道閉鎖症 小兒科嚴重急症之一

新生兒食道閉鎖發生率約1/3000~4500,是小兒外科嚴重的急症之一。有此缺陷的新生兒出生後無法正常吞嚥唾液,所以口鼻分泌物很多,常形成泡沬狀,若放置鼻胃管,鼻胃管也會因為食道閉鎖而在食道打轉或反折,無法放到胃裡。新生兒發生食道閉鎖是因為發育時食道及氣管分裂異常所致,共分成5種類型,其中,以類型C發生比例最高,占85%。

微創手術傷口小  

避免脊柱側彎 傳統的治療方式,以開胸手術修補食道來治療食道閉鎖,雖然可以治癒,缺點是患者會在右胸留下約長10公分的傷口,患者成長發育時,更常常發生胸廓變形與脊柱側彎等問題。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外科主任杜奕成以胸腔鏡手術治療新生兒食道閉鎖問題,術後傷口大幅降低,僅留下3個0.3~0.5公分的傷口,患者長大後也可以避免胸廓變形與脊柱側彎等問題發生;手術的困難度在於手術中須於嬰兒小小的胸腔中打入二氧化碳以維持手術施行的空間,又必須讓嬰兒在術中維持血氧濃度,手術時外科醫師與麻醉醫師都需要有很純熟的技術及互相密切的配合。

以上述小嬰兒為例,在出生第二天就以胸腔鏡手術進行食道閉鎖治療,術後10天便出院返家,後續恢復狀況相當良好,杜奕成主任自2013年起,與麻醉科及小兒科醫師合作,以胸腔鏡手術成功治療4名食道閉鎖類型 C型的新生兒患者,患者術後追蹤成效都很良好,目前全台灣共有3家醫院有能力進行這種手術。

 

肺動脈高壓後期坐著喘 積極治療可恢復心肺功能

40歲的阿明在山上務農多年,近年老是覺得很容易喘,誤以為是發生了高山症,並未多加注意,結果竟然接連昏倒好幾次,後來不僅無法務農,連坐著不動都氣喘吁吁,近乎無法呼吸,到醫院進行檢查,才發現是罹患了俗稱「心臟癌症」的肺動脈高壓,阿明右心室功能已嚴重損害,處於肺動脈高壓第四期。 收治阿明的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維新說,右心室是接連心臟肺動脈的所在之處,當肺動脈的血管壓力升高,心臟肌肉會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將血液打進肺動脈,久而久之造成右心室擴大,最後會心臟衰竭,因此肺動脈高壓病友若不治療,會惡化地很快,存活期比癌症還短。 劉維新醫師指出,肺動脈高壓一般好發於女性,阿明是較少見男性的個案。肺動脈高壓初期幾乎完全沒有症狀,初期患者可能會喘、水腫、咳嗽,甚至咳血,但因為症狀不特異,可能會被誤以為是呼吸道問題、腎臟病等,而肺動脈高壓的診斷又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心電圖及肺動脈導管等檢查,讓診斷更加困難,所以通常患者被確診時都已經是第三、四期,右心室功能經常已經相當受損,甚至需要隨時揹著氧氣筒,讓許多患者治療時都失去信心。 劉維新醫師進一步說明,肺動脈高壓無法治癒,但若妥善治療,不僅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也能改善患者的症狀。近期更有新一代的口服內皮素受體拮抗劑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還可以降低肺動脈高壓患者的死亡及發病風險比率達45%,許多患者本來需依賴氧氣筒才能活動,在服用新一代口服內皮素受體拮抗劑後,甚至可以不用氧氣筒,改善生活品質。 阿明在積極使用新一代口服內皮素受體拮抗劑治療後,不僅沒再昏倒過,用藥六個月後肺動脈壓力明顯降低,右心室功能也幾乎完全恢復,已經重新回到山上工作。劉維新醫師指出,肺動脈高壓的治療成效好,需要遵醫囑積極治療,同時也提醒一般大眾,若出現活動時喘不止、下肢水腫、咳嗽等症狀,記得及早至心臟科就診、進行檢查。

顏面神經麻痺臉不對稱 美顏針矯正加美容

秋冬季節,是顏面神經麻痺的好發季節,因為氣溫變化大,加上感冒病毒盛行,一旦壓力過大,或是忙碌缺乏休息,人體的免疫力下降,就容易被病毒侵襲顏面神經,一兩天內就可能突然出現顏面肌肉麻痺不聽使喚的問題,有的人還會出現流眼淚、耳鳴、舌頭麻痺、口水流出等症狀,都需要及早就醫。

44歲的林小姐,平常公司家庭兩頭燒,正好又遭遇工作上不順,身體的抵抗力一下子下降,竟然罹患了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包括左臉顏面歪斜外、眼球疼痛,舌頭更變得又麻又敏感。確診後,林小姐分別尋求西醫與中醫的治療,但是,持續治療並沒有明顯的改善,笑起來,還是可以看出嘴角的歪斜,左眼皮無法完全閉合,舌頭麻熱的問題也依然存在。直到從朋友處,聽到美顏針可以治療顏面神經麻痺導致的左右臉不對稱,經過幾次治療後,林小姐左側臉部的肌肉幾乎可以正常控制,眼皮也只有偶發地抽動。

廖千慧中醫師, 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理事說明,新型的美顏針是特製的針灸針,比傳統針具細很多,甚至和頭髮一般細,因此患者無痛感,治療接受度高,而且每次針療的刺激點,可以比傳統的針灸治療更精確,刺激點更多,效果也更顯著。 與傳統針灸比較起來,雖然針灸在治療這類型的肌肉神經問題,效果一向不錯,但是,因為臉部的皮膚薄,臉部的神經比較敏感,傳統的針灸治療針具比較粗,患者常因為針刺疼痛而恐懼接受治療。 新型美顏針的特殊針法,同時對肌肉張力跟臉型矯正有所幫助,美顏針通過針刺刺激經絡穴位,達到調理氣血、疏經通絡的功效,可以用在改善因皮膚肌肉鬆弛引起的臉型問題、皺紋、法令紋、顏面神經痲痹引起的口眼歪斜,癌症放射治療後的顏面僵硬等。

 

子宮內投藥系統  婦女經期生活順暢

女生好朋友來臨時,每次正常量平均約33cc,但許多女性並不確定自己是否有經血量過多問題, 30歲的魏小姐是一位護理師,平時幾乎每二個小時就要換一次衛生棉,經血量太大也讓她嚴重貧血而頭暈目眩。

過去對於經血過多的患者只能選擇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切除子宮,不是效果有限,就是會造成無法生育的後遺症。

新式子宮內投藥系統可由醫師在門診安裝,經由適當的消毒及量測子宮深度,整個過程大概十幾分鐘,在治療經血過多的效果卻大大優於傳統藥物治療。 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全台有超過60萬名女性飽受經血過多所苦,如果經期流血天數超過7天,或每個月經週期的經血量大於80 cc,就應該懷疑是「經血過多」,需要就醫檢查。

 

化療容易出現副作用 口腔潰瘍首當其衝 

許多患者接受化療後,常會有口乾舌燥,甚至口腔潰瘍、刺痛等副作用出現,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患者進食意願;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王嘉華指出,想要解決化療後帶來的副作用,可透過醫、護、病三個方向去了解,有效提升居家照護的生活品質。

化療雖能幫助消滅癌細胞,但相對也會影響正常的細胞生長;王嘉華說,像是造血、胃腸、口腔黏膜以及髮根等,都可能因化療造成影響,常見的症狀有嘔吐、禿頭或口腔黏膜受損等,其他還包括出血、感染以及貧血等,都會降低患者體力,甚至繼續治療的意願。

護理師王嘉華進一步說明,想要改善化療後副作用,像是口腔黏膜受損患者每天應攝取2000到2500CC的水分,飲食上,可多選擇較軟且溫和性的食物,避免攝取過酸或刺激性食物,刷牙時可選用軟毛牙刷,才能避免傷害口腔黏膜組織,另外也可利用1/2茶匙的鹽加上200CC的溫開水製成鹽水,當成漱口水使用,有助於保護口腔黏膜組織。

化療期間,患者每天都會接受全口腔檢查,若發生口腔黏膜損傷時,醫師就會給予止痛劑等幫助改善症狀,一般而言,口腔黏膜受損的副作用會隨著輔助性藥物的介入慢慢減緩,但仍需依照個人身體狀況而定;王嘉華提醒,化療期間,若出現類似症狀,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早期發現,就能早期給予適當的照護。

 

脖子有結節未追蹤 老婦甲狀腺癌上身

70歲的楊姓婦人,20多年前發現脖子有結節,每年安排追蹤檢查都無異狀,5年前一度中斷追縱;不料,2年前再次開始就醫,竟發現結節長大變成癌,且脖子左、右兩側甲狀腺,都有癌細胞入侵,所幸緊急手術治療,才撿回一命。

根據國健署癌症資料顯示,國內一年約新增2895名甲狀腺癌患者,平均約每3小時就發生1例,其中女性的發生率高出男性3.25倍,是女性第5大癌症。

全民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甲狀腺結節是國人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之一,其中約5%的結節是惡性甲狀腺癌,但現在健檢普及,不少人檢查出甲狀腺結節卻對疾病認知不足,一有結節就害怕,或因不痛不癢就放任不理,其實應每年定期追蹤。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張天鈞強調,過去脖子有結節只能靠醫師經驗診斷,是否罹患甲狀腺癌;一旦未能早期發現,甚至會造成死亡。目前已能夠透過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機會大、死亡率也能降低。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