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輸尿管結石合併腎水腫 微創手術有效舒緩

1名30歲男性,五年來左側腰部疼痛不已,兩年前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結石合併腎水腫,但因害怕開刀,僅接受每半年一次的碎石手術,但近來因腰痛頻繁,進一步接受靜脈腎盂攝影檢查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醫師確診為腎水腫合併腎結石,必須進行腎盂成型手術治療。

這名患者因異位血管壓迫到輸尿管,造成腎盂輸尿管交接阻塞,才導致病症,透過腎盂成型手術,切除腎盂和輸尿管交接處的狹窄部份,再加以接合後,順利恢復輸尿管暢通,也一併復位異位血管;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副院長吳其翔指出,膀胱收縮會將尿液排出體外,但若腎盂輸尿管交接處阻塞,就會使尿液滯留,引發結石和腎水腫問題。

副院長吳其翔進一步說明,治療上,傳統的腎盂成型手術必須在腰側開20至25公分傷口,不但出血多且較為疼痛,但若能以腹腔鏡進行腎盂成型術,只需在腹部打四個0.5至1公分小洞,也可同時解決腎臟結石,不但傷口小且減少疼痛感,術後恢復也快。

患者若長期處於腎水腫合併腎結石的情況,嚴重恐怕會造成腎衰竭,不得不輕忽嚴重性;吳其翔提醒,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治療,透過微創腎盂成型術,能有效幫助恢復輸尿管暢通,遠離病症之苦。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燒死肝細胞癌? 「腫瘤消融術」有解

有位罹患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合併脾腫大的老翁,經超音波發現右肝有一顆1.5公分腫瘤,診斷為肝細胞癌,因為肝硬化嚴重,無法接受手術切除,經評估後接受無線電射頻腫瘤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RFA),術後身上僅有一個針孔般大小的傷口,手術當天即恢復活動及進食。術後隔天抽血檢查沒有大問題隨即出院,一個月後於門診追蹤電腦斷層,顯示肝癌腫瘤完全被燒死,沒有新的腫瘤產生,目前仍定期追蹤。 台大新竹分院肝膽腸胃外科楊博智醫師表示,對於肝臟惡性腫瘤治療,除了外科手術外,針對不適合切除的部分,可同時使用介入性治療(如無線電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冷凍消融等),讓醫師有更多的武器,來消滅以往難以處理的肝臟惡性腫瘤。在治療的工具方面,除了常見的經皮膚穿刺消融術之外,更合併了微創腹腔鏡、外科手術剖腹的方式,製造出良好的腫瘤消融路徑。換言之,對於肝硬化無法接受肝癌切除的病患,肝腫瘤消融術能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楊博智醫師指出,台灣是B型肝炎及C型肝炎高盛行區,慢性肝病如果沒有定期追蹤治療,就會演變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易發展出肝癌。在發現肝癌的時候,往往因為肝硬化嚴重、肝功能太差,或是腫瘤的位置太深,而無法接受手術切除。另外,常見的大腸癌肝轉移腫瘤,也常因為數量多,或不適合手術切除,只能接受化學治療。近年來廣泛應用於肝腫瘤的消融治療(tumor ablation),結合微創外科手術方法,不再對以往難處理的腫瘤束手無策。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興奮劑治過動症? 每個孩子不一樣

近日發佈的美國醫藥新聞指出,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童能從興奮劑(stimulant medictions)獲益,而且不必擔心心血管相關嚴重副作用,如猝死的發生。國外醫師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準確監測服藥的情形,並和病患的心臟科醫師密切配合,以興奮劑治療德結果既有效又安全。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治療中心(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的小兒科醫生茱莉亞(Julia Anixt),她同時也是研究的主要參與者指出,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通常有很大的風險罹患過動症,但是,基於心血管藥物的副作用,相關單位限制使用興奮劑的藥物,然而這項研究顯示,若能和病患的醫師共同合作並準確監測,興奮劑是兼具有效又安全的良藥。 該項研究總共有44位孩童在辛辛那提心臟醫療機構參與,年齡從是6到18歲,研究人員將他們分為兩組,分別是「施有興奮劑治療」與「沒有施以」的孩童,之後再檢查兩組孩童在心電圖上的呈現,測量心臟中的電路活動。研究人員發現,施以興奮劑治療時.罹患兒童過動症和嚴重心臟疾病的患者並沒有增加死亡或改變病情的風險,血壓或心跳無顯著變化,反而是過動症病患的症狀有明顯的改善。 自2006年以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要求興奮劑瓶裝上必須明白標示,興奮劑在一般情形下,患有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的兒童與青少年不宜使用。然而,茱莉亞醫生表示,基於興奮劑是對過動症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她建議,對每一個患者,病患的家屬、心臟病專家還有小兒心臟科醫師都必須針對個案的病況加以衡量,決定治療方式的利與弊。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婦人一感冒就腰酸背痛 竟是肺癌作祟

台中一名50多歲的張女士,因感冒覺得肩膀痠痛到附近的醫院就診,沒想到在照肩膀X光時,發現肺部左下方有一個2.5公分的結節。旋即前往其他醫院就醫,檢查後發現,張女士罹患的是第一期肺癌。

像張女士在第一期就檢查出來的病患不多,根據美國癌症資料的統計顯示,診斷第一、二期比例為33.6%,但台灣卻只有15.9%,且存活率比美國還低。收治病例的台中醫院胸腔內科黃丞正醫師表示,因台灣早期肺癌診斷率低!

「抽菸一定會罹患肺癌?迷思!」黃醫師指出,臨床上遇過許多患者詢問,「我沒抽菸,怎可能得肺癌?」但其實肺癌與抽菸並非絕對性的關係,罹患肺癌與空氣汙染、家族病史、化學物質砷與氡、石綿瓦、油煙與二手菸和肺癌產生較有關係,所以早期篩檢才是根本之道。

此外,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對健康影響大於其他任何污染物,因其粒徑小,可深入肺泡,並抵達細支氣管壁,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因此若是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的環境當中,就會增加罹癌危險。 過去多利用胸部X光或是加上痰液細胞學檢查,做為肺癌的篩檢工具。黃醫師解釋,其實胸部X光對於肺部小結節的偵測敏感度低,並不能降低肺癌的死亡率。

美國曾有大規模的研究表示,55-74歲的民眾,若是每年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針對55-74歲且有抽菸病史的參加者進行肺癌篩檢,相較於傳統胸部X光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2成,且總死亡率可降低6.7%。而使用胸部X光篩檢之異常率為6.9%,相較於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出異常率為24.2%。 醫師建議,須每年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的高危險族群者,如三等親屬內有肺癌病史、抽菸使(每日一包,並且超過30年)、常吸入二手菸、長期暴露於石綿瓦環境、煮飯不用抽油煙機的媽媽們,都應定期檢查。

 

腫瘤1cm就有能力擴散 肺癌惡性再發風險高

一名70歲老婦,9年前肺癌第一期切除右上肺葉,2年前復發,另一名50歲台商則是在治療後隔年,併發兩處肺腺癌,不低的復發率,其實原因來自肺癌真正可怕的擴散力。

新光醫院胸腔內科徐培崧醫師表示,兩岸最新的腫瘤研究發現,肺癌細胞只要成長到1cm,就有百分之八的機率直接擴散到淋巴系統,直接從第一期進展為接近第四期,後續治療都相當不易。

肺腫瘤切除部位無法再生,復發多次未必能夠再度進行手術,早期發現小於一公分的毛玻璃病變,能應用較小範圍與傷害之楔形切除法,呼籲未罹癌之病患應該每2到3年做一次電腦斷層,防患未然。

 

罹B肝16年成肝癌 及早治療可逆轉

36歲的林先生,6年前突然劇烈腹痛,由家人緊急送醫,當時誤以為是胃痛,在醫院待了一晚,拿了胃藥後就回家。沒想到回家當天再次劇烈腹痛,詳細檢查後才發現,原來他有肝腫瘤,且已經破裂,才會造成他疼痛難耐,由醫師緊急手術切除,確診為肝癌。林先生事後回想,他16年前就在一次捐血中、意外發現自己罹患B型肝炎,當時肝指數已是正常值的七倍,但因為對B型肝炎概念不完整,加上年輕不以為意,以為只要回家多休息就可以,才會埋下這顆未爆彈,並在16年後爆發。

肝病是台灣國病,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蘇維文指出,慢性肝病、肝硬化是國人死亡原因第九名,死亡年齡中位數僅有58歲,是十大死因中死亡最年輕的死因。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民眾就像林先生一樣,對肝炎認知錯誤、以致影響治療時機!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02年),已知自己為B、C型肝炎的民眾當中,有高達三成沒有就醫;其原因主要是認為身體沒有症狀就不需就醫,或是不知道罹患病毒性肝炎應該要看醫師。殊不知,慢性B型肝炎雖然沒有症狀,但仍約有15-40%的患者會演變成肝硬化、肝衰竭或是肝癌。而罹患慢性B肝的國人約有2~4成死於慢性肝病。 蘇維文醫師指出,臺灣自1984年起,開始B肝接種政策,已經有大幅改善,包括慢性B肝以及肝癌死亡率都明顯下降。至於沒有來得及接種疫苗的族群,近年隨著藥物進展,可以用來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武器也越來越多,包括透過調整患者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的干擾素、以及減少病毒在體內複製的口服抗病毒藥物等。治療也朝向個人化醫療模式,醫師經由患者年齡、肝臟纖維化程度、肝功能狀況以及基因型,到病毒基因型、病毒量等,做出最佳治療用藥組合。

蘇維文醫師呼籲,民眾一定要擺脫肝病迷思,不感覺累、不代表肝臟沒問題,沒有打過B肝疫苗的民眾,應該要接受篩檢,若檢出有B肝帶原,則要定期追蹤。若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也不要以為沒有症狀就不必治療,應該要與醫師合作,透過個人化量身訂製的治療對策,降低體內的病毒數量,降低肝硬化以及肝癌發生風險。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想要變漂亮 戒菸就對了

抽菸一點都不酷,更可能讓妳變醜!根據多項研究證實,抽菸會使皮膚老化、產生皺紋、惡化眼球、牙齒變黃、嘴唇暗淡、變痴肥、頭髮枯黃、落髮、口臭等,種種原因讓妳變老又變醜。專家強調,抽菸百害而無一益,只要戒菸身體狀況能夠馬上好轉,戒菸就對了!

抽菸壞處不可不知!董氏基金會菸害防治組主任林清麗指出,吸菸會耗損製造皮膚彈性的蛋白質、消耗皮膚的維他命A、影響血液循環,使皮膚乾燥、膚色暗淡、早發性皺紋,尤其在唇部及眼睛周圍更會產生細紋。研究發現,40多歲的吸菸者,臉部皺紋與60多歲的非吸菸者相當。

臨床觀察發現,吸菸會使眼睛的血液微循環惡化,造成視力退化、黃斑部病變及白內障。研究顯示,每天吸菸20支,可造成眼部水晶體混濁,阻礙光線進入眼睛,發生白內障的機率較不吸菸者高出2倍,而吸菸更會導致血液循環受阻,直接傷害眼底視網膜,造成黃斑部病變,嚴重者甚至失明。

林清麗強調,菸品中的焦油會沉積在牙齒表面,變成又黃又黑的黃板牙;菸草會改變嘴唇的顏色,呈紫褐色暗淡無光,且嘴紋也會變多;吸菸會使細小血管阻塞,營養素及氧氣無法運送到毛囊,破壞並影響頭髮正常生長,造成頭髮枯黃,甚至提早白化、禿髮。 吸菸有害健康!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秋季容易好發骨鬆骨折 規律服藥是關鍵

1名86歲阿嬤,因兩個髖骨都曾開刀,行動不便,平時必須仰賴看護照顧,某次起身不小心跌倒,腰疼痛不已,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骨折,只好穿上背架保護;衛福部彰化醫院骨科醫師陳彥名指出,這名阿嬤雖已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但因未規律服藥,才埋下骨折的危險因子。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也是老人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好發季節,加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發生跌倒或意外造成的骨鬆骨折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陳彥名說,銀髮族因神經系統退化,平衡感和協調度變差,且骨質流失骨密度下降,加上恐有中風、老年失智等疾病,當居家環境無障礙空間不足,就有可能發生骨鬆骨折。

醫師陳彥名進一步說明,治療上,目前台灣擁有完整的骨鬆治療藥物,其中雙磷酸鹽類藥物仍是主要治療方式,根據研究,雙磷酸鹽類骨鬆藥物能有效預防骨鬆骨質,但若患者未能遵循醫師指示服藥,通常開始服藥3個月後,服藥規律性降低,就會使治療骨鬆骨折的成效大打折。

不過臨床上,髖部骨折病患者接受手術後,4成患者都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接受藥物治療的比例也僅有3成;陳彥名提醒,骨質疏鬆藥物要能達到治療效果,最重要的是遵守醫囑規律服藥,和醫師好好配合,就能達到一定療效。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