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靜脈曲張爬上腿 雷射微創手術傷口小

今年七十歲的張先生,退休後經常走訪世界各地,但是礙於右腿靜脈曲張嚴重,甚至浮出像蚯蚓一樣的靜脈血管,從小腿蔓延至大腿,讓張先生相當困擾。

張先生說,雖然靜脈曲張不痛不癢,對健康也沒有造成影響,但他認為「腳是人的第二顆心臟」,要有健康的雙腳,才能帶著他繼續走遍世界各地,因此讓他決定接受靜脈曲張手術。術後隔天,張先生就能出院,目前恢復狀況良好,也讓他開心地計畫明年摩托車環島旅行,追求不老人生。

腿部靜脈曲張新療法 有效減少疼痛感

腿部靜脈曲張輕微時如蜘蛛網般突起,嚴重時像一條條蚯蚓般,產生潰瘍、感染、出血等症狀,令人很困擾。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表示,近來結合新科技的「內視鏡動力輔助靜脈曲張手術」與靜脈內雷射治療嚴重的靜脈曲張,不僅手術時間短、傷口微細且安全,對血管壁及周圍組織傷害少,有效減少疼痛感,是病人治療靜脈曲張的新選擇。

整合性治療有效 雙管齊下

靜脈曲張並沒有單一的治療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採整合性的治療。李俊達表示,像張先生這樣的個案,右小腿的靜脈血管嚴重彎曲,青筋暴露甚至從小腿蔓延到大腿,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結合新科技的「內視鏡動力輔助靜脈曲張手術」與靜脈內雷射治療,雙管齊下,是病人治療靜脈曲張的新選擇。 李俊達表示,靜脈內雷射不僅能避免傳統手術將血管剝除後,所形成的大量死腔、減少瘀青、血腫,及血管周圍組織和神經的破壞,利於術後的迅速復原和行動,並且幾乎看不到任何傷痕。但小腿的大面積靜脈曲張,還是要配合「內視鏡動力輔助靜脈曲張手術」,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避免久坐久站 促進血液循環

腿部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長時間站立,因重力使血液蓄積在下肢,使靜脈壓過高,導致靜脈血管因而撐大擴張、倒流引起,其中小腿的嚴重度高於大腿。李俊達也建議民眾,平日就要避免久站或久坐;他強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都是可促進靜脈循環的適當運動,另外避免便秘、肥胖、抽菸,以及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方法。

 

節氣轉換 當心幼兒因輪狀病毒引發群聚感染

近期天氣轉涼,正值節氣轉換的階段,多變化的氣溫容易降低孩童的抵抗力,沙鹿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昭儀表示,輪狀病毒傳染力極高,只要十顆病毒就能造成感染,近來氣溫降低,若孩童長時間處於密閉的教室空間內,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群聚感染。

輪狀病毒為病毒型腸胃炎,好發季節為每年11月至隔年3月為,高峰期為1月,主要傳染途徑為糞口,感染症狀為發燒、水瀉、嘔吐等症狀,嚴重可能脫水、休克,5歲以下的嬰幼童為高危險感染群。由於目前輪狀病毒無治療藥物,僅能採用支持性療法,依靠點滴補充水份和電解質減緩症狀,因此一旦感染輪狀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曾有一名幼稚園中班男童未接種輪狀病毒疫苗遭受感染,不斷上吐下瀉、發燒,造成電解質失調,引發脫水住院治療,住療期間無法進食,僅能依靠點滴減緩症狀,從發病到完全痊癒出院約11天,父母需請假在醫院陪同照顧,對家庭生活與工作都造成了極大影響。而在住院期間,同班同學也相繼感染住院,幾乎整個班級一半以上的孩童都先後住院治療。

輪狀病毒近年來出現新興型別G8、G12的案例,目前最佳的預防方式還是建議施打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建議嬰幼童出生滿6周就接種疫苗,最晚於6個月前完成接種,以增強抵抗力,才能有效預防感染。而在生活方面,除了勤洗手、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外,因輪狀病毒無法以酒精消滅,需以稀釋後的漂白水才能有效消毒,提醒父母應常以稀釋過的漂白水消毒居家環境,才能降低輪狀病毒感染。

 

腰椎手術失敗 小心反引發背痛症候群 

1名婦女,過去因坐骨神經痛,接受腰椎椎間盤手術,但幾個月後依舊感到腰部和腿部痠痛,且連續轉至幾家醫院後,都仍未見效;嘉義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黃盈誠指出,此症狀又稱為腰椎手術失敗背痛症候群,因多種原因造成,約有3%的患者都有類似症狀。

手術失敗壓迫腰椎神經 腰椎手術失敗背痛症候群恐因椎間盤再次突出,導至壓迫腰椎神經,或因脊椎關節術後不穩定等因素引起的神經壓迫,另外像憂鬱症、焦慮症甚至失眠也都可能會引起類似症狀;黃盈誠醫師說,不過隨著腰椎內固定手術普及,因固定後導致上下腰椎提前退化等,也恐是因素之一。

專業評估不同療法 黃盈誠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上,若手術後仍持續疼痛超過三個月,就應接受藥物或物理治療,若患者出現神經狹窄、椎間盤突出等症狀,就應評估是否需進一步接受手術,除非因神經沾黏或前次手術神經的損傷因素,手術處理困難較高,就可透過口服藥物、局部藥膏等保守的治療方式。

腰椎手術治療術前要多加考量 若治療都仍不見效,可嘗試脊髓神經刺激器,透過抑制痛覺向上傳達大腦的植入裝置,幫助紓緩症狀,但目前健保仍未給付,價格較為昂貴;黃盈誠提醒,出現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等的患者,應接受醫師詳細評估,除非保守治療仍無改善,才考慮接受腰椎手術治療。

PM2.5恐致敏感性皮膚炎 女星柯佳嬿也受害

空污對身體造成的威脅日益增加。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近年國內求診病患中,敏感性皮膚是增加最快的一群,而這些肉眼看不見的PM2.5微粒,正是關鍵。

10月以來,台灣的天空總是灰濛濛,環保署更是經常發佈紫爆危險空氣品質,許多人往往歸因於來自中國霧霾的境外污染,其實只占不到四成的比率,真正高達六成的污染源是本土石化重工廢氣,與大量的汽機車廢氣排放。

女星柯佳嬿也表示,自己在汽機車較多的片場,很容易肌膚就會感到紅癢不適,呼籲愛美的女性同胞,除了注意空污指數減少出門外,平時更應做好皮膚清潔、選擇適合的保養品進行修護及隔離,才能長保皮膚健康。

世界第一人 俄男挑戰「換頭手術」

今年二月,義大利外科醫師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曾宣布,將在兩年內進行換頭手術,如今,有名30歲的俄國男子將成為史上第一人接受頭部移植的病患。

電腦科學家為罕見病所苦 志願置換頭部

卡納維羅醫師曾在2013年時發表天堂-雙子座的計畫,闡述頭部接合手術的可能性,當時許多研究人員質疑計畫的可行性。然而,30歲的俄羅斯電腦科學家史皮里多諾夫多年深受罕見遺傳性疾病「沃尼克-霍夫曼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困擾,一得知消息後,主動聯絡希望能施行換頭手術,因此他將成為第一個志願者。他表示:「現在我很難控制自己的身體,每分每秒也需要他人的協助。」

手術複雜昂貴 耗資3億台幣

手術的程序非常複雜,將病人的頭顱脊髓接上捐贈者的身軀後,再縫合肌肉、血管。病人將陷入3至4週昏迷,而藉由「電極」刺激新的神經相互連結。卡納維羅醫師估計,再輔以物理治療,患者能在一年內自由行走。志願者史皮里多諾夫表示,手術雖然恐怖,但也非常有趣。他補充。自己的選擇不多,勇於嘗試幾乎是唯一的可能性。這項空無前例的手術預計動用100名外科醫師,耗時三天才能完成,成本高達逾1114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5295萬元)。 全球研究人員多表示懷疑,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醫學倫理主任卡普蘭(Arthur Caplan)直呼卡納維羅是「瘋子」。卡普蘭醫師認為,需要更多的動物實驗,才能確保人類適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神經外科臨床教授哈利(Harry Goldsmith)也表示,這項計畫太誇張了,強調手術有太多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長期感到腹部不適 竟是血管瘤惹禍

1名33歲女性,半年來常感到右上腹不適,但並不以為意,直到某天腹部突然劇痛,趕緊就醫,醫師發現這名女性肝臟右側竟然有一顆25公分的血管瘤,透過影像還可以觀察到正在流血狀態;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士維指出,幸好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良性血管瘤,接受手術治療,順利移除腫瘤。

血管瘤早期不易發現 健康檢查可協助

血管瘤多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因小的血管瘤多無任何症狀,且成長速度慢,臨床上多數患者都是因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黃士維副院長表示,如果腫瘤超過5公分,或是位於肝臟表面的血管瘤,就有可能造成右上腹悶痛,或因壓迫到鄰近器官而感到不適。

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快

治療上,腹腔鏡微創手術能取代傳統的肝臟切除手術,只需在腹部5至6個1公分的切口伸入手術器械,加上3D影像重組技術協助,能精細準確的切除肝臟腫瘤,不但能有效控制出血量,術後恢復快,比起傳統手術,傷口小,患者術後也能較快恢復活動。

肝臟能幫助身體維持營養代謝等功能,因此出問題時,手術的複雜難度較高,相對除了術前評估是關鍵,醫師的經驗值也很重要;副院長黃士維提醒,若有任何症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建議可每年接受影像學檢查追蹤,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接受治療。

 

癌症用藥啟示錄 基因分析保先機

癌症的高死亡率,一直是國人揮之不去的陰影,尤其在手術切除、化療,甚至是標靶藥物皆無效而癌症復發的時候,幾乎等於宣判死刑。近年來,基因檢測的蓬勃發展,漸漸揭開治療無效的神祕面紗。

其實,腫瘤存在著高度遺傳變異性,這是過往治療的瓶頸,有鑑於此,臺北榮總癌症研究團隊與廠商共同成立「癌症基因體實驗室」,針對不同的癌症,一次進行了700多種的核酸突變分析,是目前台灣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的頂尖。

周德盈, 台北榮總分子病理科主任表示,未來將提供非小細胞肺癌、大腸直腸癌的全面性用藥評估、免疫治療基因檢測,讓罹癌之初即能對症下藥,把握寶貴黃金治療時間,大幅提升治癒率。

 

注射基改細胞後康復 血癌女嬰登全球首例

近日,英國成功採用嶄新基因療法,治癒一名罹患白血病(Leukaemia,俗稱血癌)的1歲大女嬰理查茲(Layla Richards),理查茲在14周大時出現心跳加速、不愛喝奶及經常哭鬧等症狀,經血液測試後確診罹癌,儘管接受化療及骨髓移植後,癌症依舊復發。

面對傳統療法失效,父母卻不願放棄女兒,向醫師表示,希望為女兒嘗試任何方法,即使是從沒使用過的也可以。因此,醫生嘗試將修改過基因的細胞注入理查茲體內,成功消滅癌細胞,開創全球首例。

生技新療程 首度人體試驗

來自英國,法國的科學家與廠商共同合作,先從健康捐贈者身上抽取免疫細胞,並透過一種無害的病毒,為它們增加抗白血病的基因。正常人體基本上會將這些細胞視為入侵者進而摧毀它們,因此研究人員要利用「分子剪刀」將兩節DNA剪走,取名為UCART19,讓細胞在免疫系統前隱形,也不受藥物影響,而將癌細胞殺死。

這是第一次的人體實驗,在理查茲接受治療兩個月後再度檢查,已經不見癌細胞的蹤跡。 癌細胞消失 明年臨床實驗 當這些修改過基因的細胞進入理查茲的血液後,她的癌細胞在短短數周內就被消滅,兩個月後,她再度接受骨髓移植。醫生目前仍然繼續密切觀察她的情況,並認為要超過一年時間才可確定這個方法是否完全根治她的病,同時在臨床上實驗同樣的療法是否也可以應用在其他孩童身上。醫療團隊相信,上述療法在其他癌症及遺傳病身上同樣有效,持續進行更多的臨床實驗。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