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HER2陽性乳癌新療法 直攻癌細胞降副作用

HER2陽性乳癌患者可以不再承受難熬的化療副作用!一名41歲劉女士,去年確診罹患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雖接受治療,仍無法控制病情;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新二合一標靶藥物治療,病況出現一線生機,癌症控制時間延長達半年,讓原本對未來失去信心的她重新燃起希望。

HER2陽性等於惡性治療後惡化機率仍高

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楊成, 台南市立醫院內科部主任暨表示,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以前僅有一種標靶藥物可使用,若產生抗藥性,即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臨床顯示,接受傳統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一線治療,約有50%患者在12個月內惡化,即使加上化療等其他療法,疾病控制與整體存活率表現皆不佳。

近年來,針對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一線抗藥性患者,陸續有新藥問世,其中新二合一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藥物,對癌症控制成效佳,但化療藥物副作用卻大幅降低,因而受到醫界重視。

二合一標靶直搗癌細胞減少患者治療痛苦

傳統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標靶藥物及化療藥物各自施打,效果不錯,但也帶來了原先副作用。至於新二合一標靶藥物則具有二者優點,同時也減少二者各自的缺點。李楊成主任解釋,新二合一標靶藥物專一性針對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藥物可精準直攻癌細胞,同時釋放出標靶藥物與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標靶藥物原本副作用就少,加上化療藥物藥效侷限在癌細胞上,整體副作用因此減少。

提升整體治療反應率有助延長存活

根據最新研究指出,新二合一標靶藥物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一線抗藥性患者,反應率高達4成,整體癌症控制時間延長到12.6個月,存活期延長到2年半。李楊成主任表示,最近一年收治約四十名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病患,平均40、50歲,其中不乏30多歲。新二合一標靶藥物在台灣核准使用後,院方引進臨床試驗,待一段時間觀察效果,未來可望嘉惠更多患者,爭取更長的存活,更有品質的生活。

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莫輕言放棄

新二合一標靶藥物一開始引進台灣時,多用在後期,治療無藥可醫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隨著臨床使用經驗累積,確實在患者身上看到不錯的效果。期盼未來治療時程能逐漸往前推移,讓乳癌患者能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 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雖然治療過程艱辛,患者一定要對治療保持信心,與醫師充分配合;李楊成主任呼籲,越來越多新藥問世,在醫師評估下,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藥物,有效控制癌症,同時兼顧生活品質,讓抗癌之路走得更平順。

 

女人顧完上面顧下面 私密處雷射正夯

現代人重視抗老問題,不論是新聞、節目或者網路議題,只要出現「凍齡」、「逆齡」等關鍵字,就會備受關注。在人人力拼求美的氛圍下,除了外表看得到的年輕緊緻,就連看不到的「緊緻」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

市場發現,近幾年來不少三十出頭歲的年輕女子提前進行拉提保養,三五好友相約進行私密處保養也成常態,造成此趨勢的部份原因,或許跟現今緊緻療程的低風險有關。專科醫師唐豪悅表示,面對許多老化合併臉部鬆垂的問題,近年來利用聚焦式超音波拉提,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對於老化的改善已有目共睹。

近年越來越風行的音波拉提,運用超音波的治療原裡,可深入肌膚底層直達SMAS筋膜層,筋膜層正是過去手術拉提的關鍵,劃時代的技術革新可以達到非侵入性,回春功效卻媲美手術拉提。加上音波拉提還可藉由的調整,靈活地運用以達到不同的訴求,還可以合併其他療程,達到全面性的客製化改善。

除臉部的緊緻療程之外,近日甚至連女性私密處的『緊緻』保養也成了重要課題。近日一場盛大的交流研討會中,整形外科黃乾誠醫生受邀擔任主講者,吸引了上百位醫師聚集一堂,除了分享使用該原廠音波拉皮的經驗外,也就俗稱『幸福小女人』的私密處雷射療程實務臨床經驗進行交流。

陳綱華醫師於會中談到,女性生殖器官老化易造成陰道萎縮、失去彈性、乾澀;黏膜細胞變薄,感染機率增加等問題,以往對於陰道緊實、漏尿等問題可利用手術達到改善,但手術可能產生疼痛、疤痕、感染、縫太緊以及過長修復期等問題,也無法改善乾澀問題。現在有了這類療程,不需動刀、無修復期,只需單次治療便可以刺激陰道上皮新生,改善乾澀、回復健康環境,再利用熱效應刺激深層膠原重組新生,增厚內壁,達到緊實的效果。

方穎涵醫師補充,所謂「幸福小女人雷射」,用非侵入式方法達到骨盆腔結締組織的治療,治療概念是以延長脈衝時間,增加熱效應。雷射治療後,除了可幫助恢復健康,也可增加性行為的舒適度。

依調查,在雷射治療後性伴侶的感受回饋,有將近7成的伴侶是達到非常滿意的程度,如此看來,不難想像在接下來的市場,恐怕將掀起另一波『緊緻』旋風。

 

標靶真光刀治療 控制肝癌病情

國泰醫院臨床收治的一位病患徐先生,早期不知自己是b肝帶原,煙酒不離身,直到某日健檢才發現自己已罹患肝癌第二期,經標靶真光刀治療後,才控制住病情。

徐先生在早期切除腫瘤後,仍有部份癌細胞殘留於淋巴血管中,由於復發的腫瘤位置無法以手術處理,故採用軀體定位的標靶真光刀,減少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

肝癌在台灣人十大死因中,高居第二名,醫師呼籲,民眾除了定期全身健康檢查外,也應避免菸酒及亂服偏方成藥,保持充足的睡眠勿熬夜,遠離潛在風險。

 

甲狀腺亢進未治療 當心甲狀腺風暴來襲

31歲的曾小姐,最近幾個月食慾大增,時常覺得心跳很快,雙手莫名其妙發抖,走一段路或爬樓梯就很喘。身體很怕熱,很容易流汗。眼睛有凸眼的現象,脖子也腫起來。因為媽媽有甲狀腺亢進的病史,所以建議她去就醫檢查,但曾小姐嫌麻煩,一直不願意就醫。直到曾小姐開始有腹瀉的現象,有一天發燒到40度,且神智恍惚,所以家人趕緊將她送到急診就診。

甲狀腺風暴 死亡率高

收治個案的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鍾岳樺醫師發現曾小姐的各項症狀,而且心跳高達每分鐘160下,高度懷疑是甲狀腺風暴,所以趕緊將她送進加護病房治療,針對甲狀腺風暴給予抗甲狀腺藥物及相關藥物治療,並給予輸液及電解質補充。治療兩天後,曾小姐意識恢復,心跳也逐漸下降。經過7天後,發燒的症狀才完全解除。曾小姐於住院10日後康復出院,目前於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門診接收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治療中。

甲狀腺亢進 年輕女性多發

鍾岳樺醫師指出,甲狀腺亢進是年輕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20-30歲女性居多,引起的原因包括遺傳、壓力、藥物、感染、產後、抽菸等,症狀包括心悸、手抖、怕熱、體重減輕、食慾增加、排便次數增加、容易流汗、焦慮、失眠及呼吸喘等,有的人會出現甲狀腺腫大及凸眼的情形。 鍾岳樺醫師說,甲狀腺亢進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或是沒有規律服藥,有少數病人會發生甲狀腺風暴,甲狀腺風暴如果沒有即時診斷並接收治療,病人有高達10至30%的死亡率。

有疑慮 檢驗甲狀腺功能對症下藥

鍾岳樺醫師表示,藉由甲狀腺功能檢測,可以看到甲狀腺荷爾蒙上升及甲狀腺刺激素下降。目前甲狀腺亢進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為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手術治療及放射碘治療,這三種治療方式各有利弊,建議應該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條件,給予最適當治療,才能獲能完善的治療。他特別提醒,如果發現自己有疑似甲狀腺亢進的症狀,應該儘早就醫接受檢查,才能避免甲狀腺風暴上身。

 

新一代人工水晶體 抗藍光變色非球面人工水晶體

白內障手術在近二、三十年來的發展下,隨著手術方式、機器設備及人工水晶體的長足進步,已變成一個成熟、精密、安全且術後效果良好的手術。

黃色人工水晶體免藍光傷害但影響變色能力

近年來,藍光對於視網膜黃斑部的漸進傷害受到醫界及大眾的關注,眼科醫師郭淑純表示,因此,市面上出現了可過濾藍光以保護黃斑部的黃色人工水晶體。黃色人工水晶體的出現,同時改善了臨床上白內障術後病人自覺過度刺眼流淚的症狀;但過濾了藍光,在比較陰暗的環境下,會影響光度與辨色能力,郭淑純醫師提醒,對一些專業人員,例如攝影工作者、修片人員、美術藝術創作者、深夜出海漁業從事人員、夜間駕駛者等,植入黃色人工水晶體前,必須和患者充分溝通與說明。此外,藍光透過對褪黑激素分泌的調節,有振奮精神作用。因此,醫師在面對有憂鬱症、季節性情緒障礙白內障患者時,在植入黃色人工水晶體前,必須要更加謹慎。

濾藍光變色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變色迅速

有一款新型的濾藍光變色非球面人工水晶體(Medennium Matrix Photochromic IOL)在室內或暗處呈現透明無色;當接觸到紫外線(UV)時,會從透明無色的狀態變成黃色,同時過濾掉紫外線(UV)和部份的藍光。濾藍光變色非球面人工水晶體的變色速度迅速,僅少於30秒,相較於目前市面上眼鏡變色鏡片大於1分鐘的變色速度來得快速,減少了在明暗環境轉換時對視力帶來的短暫影響,與對患者帶來的不適。

既避免藍光又保有夜間視力

郭淑純醫師強調,此一變色人工水晶體同時具備了透明人工水晶體與黃色人工以晶體之優點,除了過濾藍光,避免藍光對視網膜黃斑部的傷害,也可防止病人在昏暗環境下視力、辨色力、光度受到影響,白內障患者有了這項新的選擇,將使病人視網膜在強光下避免藍光的傷害,同時可保有良好的夜間視力。

進行專業諮詢依需求選擇最適水晶體

近年來接受白內障手術的年齡有下降趨勢,隨著民眾平均壽命的則逐年增加,對於白內障術後視力品質要求將日漸受到重視。郭淑純醫師表示,目前健保給付的一般功能型人工水晶體,品質已達一定的水準,可以滿足一般基本的需求;至於各式不同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的問世,除了滿足術後屈光需求外,同時也照護了視網膜黃斑部的健康,提升了白內障手術的術後品質。 至於特殊功能性人工水晶體,屬健保部份給付項目,病人需自付差額。郭淑純醫師建議,病人在術前應該依照自己本身的狀況跟醫師討論,再根據本身的條件及需求選擇一般功能型或是特殊功能性人工水晶體,以符合生活與工作的需求。

 

精準分子醫學 癌末患者不再走冤枉路

惡性腫瘤一直是現代都市人十大死因之首,傳統治療之路往往是先開刀,後化療標靶,有時候病人實在受不了副作用,甚至會選擇放棄生命,再加上只能利用MRI及正子攝影等影像檢查,雖可追蹤大於0.5公分的腫瘤大小變化,卻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有鑑於此,精準分子醫學治療策略應運而生。

中西醫雙證開業醫師許祥豐表示,每種癌症都有自己的基因印記、腫瘤標記物以及不同的變異類型,造成病患對藥物的反應不一,精準分子醫學對病人在治療過程反應的好與壞,能有一個很明確的判斷。病人不僅不會感到痛苦,而且可以從中找到重生的希望。

回首來時冤枉路,生命如站在崖邊的癌末病患,不久的將來,在精準分子醫學引導下,盲目醫療與家屬的煎熬將消失,轉而代之是見證生命的奇蹟。

 

脊髓損傷患者曙光 機器人腳助站立迎新生

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活得越來越健康!一名20多歲年輕人,多年前出車禍,造成胸椎第4節損傷,胸部以下完全沒有知覺,過去用手撐才能坐立,外出必須坐在輪椅上;去年開始使用機器人腳,經過20多小時的訓練,就能離開輪椅靠自己的力量,再度站立並行走;如今已經能夠如同正常人行走自如。

年增1200名脊髓損傷患者 車禍為主因

根據脊髓損傷基金會統計,台灣目前約有2萬6千多名脊髓損傷患者,平均每年新增1200名。桃園長庚醫院復健中心鄧復旦醫師指出,脊髓損傷患者發生原因以車禍最多,其他原因包括職業災害、高處墜落及運動傷害;一旦脊髓損傷破壞中樞神經系統,患者就無法自行站立、行走,必須終身與輪椅為伍。

脊髓神經遭破壞 嚴重恐四肢癱瘓

鄧復旦主任表示,中樞神經連結大腦、小腦及橋腦,從頸椎延伸至腰椎,這段神經稱為脊髓神經,主要控制上肢、軀幹及下肢活動功能;一旦脊髓損傷,就會影響日常活動。他舉例,受傷部位較低,如胸椎第12節或腰椎第1、2節,下半身恐癱瘓、無法坐立、行走及喪失自行大小便的功能;受傷部位較高,如頸椎第5、6節,則會全身癱瘓。

長腿鐵鞋費力 傷友外出才使用

過去脊髓損傷患者要依靠輪椅才能移動,想站立行走必須穿上長腿鐵鞋、兩手搭著拐杖,利用身體甩動方式行走。鄧復旦說,脊髓損傷患者雖然穿上鐵鞋後可以移位,但十分消耗體能,平均每走100公尺就會汗流浹背,傷友只有外出才會使用,回家後只想坐回輪椅;但長期久坐、久臥,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包括褥瘡、下肢水腫、異位性骨化,並會出現神經性膀胱,甚至影響性功能。

機器人腳 站立行走自如

所幸拜醫療科技發達所賜,如今透過「機械動力外骨骼系統」,俗稱機器人腳,能夠讓脊髓損傷患者再次站立行走自如。鄧復旦強調,傷友只要穿上機器人腳,透過大小腿外側加裝的兩個微型馬達,即可帶動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搭配拐杖幫助平衡,就能自由活動行走,且走幾百公尺都很輕鬆,平均經過20至60小時的訓練時數,從行走、爬坡都不是問題。

 

口服化療留髮保自由 提升乳癌患者生活品質

一名女性在38歲時發現罹患乳癌第三期,接受了手術與針劑化療,但在44歲時,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臟,旋即求助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曾慧恩;由於多年的治療已讓她身心俱疲,因而特別期望在有生之年可否別再打針。曾醫師評估後,決定讓病患服用口服化療藥,本來黃疸指數高達6.7的患者,服藥兩個月後,指數大幅下降,不僅讓她免受挨針之苦,更讓她剩下的27個月當中,活得開心、活得有尊嚴,而不是終日躺在病床上。 乳癌高居女性癌症第一名,近年的臨床治療發現,早期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達百分之八十,即使是晚期或再復發的乳癌,若是能透過治療,仍可有效控制病情。 化療副作用 病患拒絕治療主因 乳癌傳統治療方式為化療,由於化療所帶來的掉髮、噁心感、嘔吐、疲憊等副作用,都讓患者生理上產生極大的痛苦外,心理層面更是難受,導致病患不願意積極治療。試想,寧願看著生命流逝的決心背後,並非勇敢,而是無法忍耐病痛帶來的折磨。 口服化療 乳癌治療新契機 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曾慧恩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已有藥物可做到有效治療,副作用卻減少的功能,傳統化療的痛苦已眾所周知,而新型化療藥物藉由口服,就不需裝置人工血管,還可降低噁心感、嘔吐、掉髮等副作用;對病患來說,不僅可維持住自信與活力,也不需要住院或花費時間往返醫院,無疑是大大降低時間與金錢的耗損。 目前,按健保規定,符合為轉移性乳癌都可接受口服化療藥。對此,曾慧恩醫師指出,因台灣罹患乳癌年齡約在45至55歲之間,在這年齡的女性,大多仍在職場上力求表現,同時必須照料家庭、維持生計。除了化療副作用是令患者無意願治療的原因之一,不願放棄工作來專心治療,也是病患拒絕求診的理由。 積極治療樂觀面對 癌友別受限 此外,根據2014年乳癌病友協會調查發現,乳癌患者最想完成的夢想就是長途旅行、參加孩子婚禮或畢業典禮、與親友相聚,為前三大願望。由此可知,疾病可說是生活絆腳石,不但讓患者無法努力工作、照護家庭,無形之中,更讓她們與醫院綁在一起,雖然雙腿仍健康,但已失去自主行動的自由。 曾慧恩醫師鼓勵病友,治療之路不免漫長,建議病友不妨與醫師討論,評估身體狀況、病患與家屬的期待、生活與工作型態,來判斷是否可服用口服化療藥物以取代傳統治療,降低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同時也可減少家屬陪同前往醫院的時間與金錢,用更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人生的夢想仍可實現。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