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卡介苖陰影 結核菌素偽陽性比例高

結核病迄今仍是台灣最嚴重的傳染病,每年新增萬人感染發病,並奪走600多條生命,然而人類感染結核桿菌後多數不會馬上發病,但結核菌卻可以長時間潛伏體內,早期篩檢方式只能被動偵測病兆。

疾管署詹珮君及李品慧等兩位防疫醫師發現,透過抽血檢驗,丙型干擾素結合傳統結核菌素測驗,可以有效找出高發病風險的潛伏感染者,尤其明年起開始針對五歲以上的結核接觸者提供丙干素檢驗,更可達到將近百分百的預防性確診。

此外,分析116,900名民眾後發現,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者,未來結核病發病風險更高出百分百,呼籲早期有施打卡介苗的糖尿病高風險民眾更應早期篩檢。

頭皮易出油 選對清潔用品很重要

每到秋冬時節,就有很多因為頭皮問題到皮膚科門診求診的病患,大多是因為頭皮出油而有頭皮屑與頭皮癢。衛福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婉若表示,容易出現頭皮屑與頭皮癢,和頭皮上容易生長的皮屑芽孢菌有關;這些因為頭皮容易出油而造成的問題,除了用藥治療外,平常的清潔也很重要。

皮屑芽孢菌會造成頭皮發炎

皮屑芽孢菌是一種黴菌,會生長在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的部位,尤其是頭皮,就是皮屑芽孢菌最喜歡生長的部位;若是頭皮的皮脂腺分泌過於旺盛時,皮屑芽孢菌就會迅速增生,而且皮屑芽孢菌不只會造成頭皮屑與頭皮癢,還會出現脂漏性皮膚炎,甚至會因為頭皮屑掉落至前胸與後背,進而造成這些部位都會出現皮膚炎。

最近就有一名二十多歲年輕女子,頭皮總是很容易出油;為了較好處理頭髮,最近剛剪了一個正在流行的直短髮,但卻發現頭皮出油現象更是明顯。為了頭皮煩惱的她,還去做頭皮護理與護髮,雖然有所改善,但是卻使得荷包大失血。

選用抗皮屑芽孢菌產品清潔頭皮

李婉若主任指出,對於皮屑芽孢菌所造成的頭皮容易出油與頭皮癢,還有頭皮屑問題,最好是每天都洗頭,維持頭皮的清潔,除了針對髮質是油性就選用油性專用的洗髮用品之外,而且可選用含有抗皮屑芽孢菌以及去角質的清潔用品,可使頭皮較健康。

疝氣復發難處理 尋求專業有效解決

從事水泥工的鄭先生,身體一向硬朗,幾乎和醫院絕緣,沒想到最近短短半年不到,他就上了兩次手術台,原因竟都是疝氣。

半年多前的某天,鄭先生完成粗重的工作後,在洗澡時,發現右側腹股溝有不明隆起,起初還以為只是工作時不小心撞到,又自恃身體向來健康,因而認為這種小問題過個兩三天就會自然消腫。之後鄭先生照樣工作,沒想到,那個隆起不但沒有消腫,反而越來越大;鄭先生覺得這問題不處理不行,就去附近診所看診,醫師在診察後告知,他有疝氣體質,加上之前工作時腹部用力,進而引發了疝氣。

他因疝氣躺上人生第一次手術台 三個月後竟再復發

為了要確認是否罹患疝氣,鄭先生數日後轉往大型醫院看診,並特別找主任級醫師詢問病情,然而答案都一樣,他罹患了疝氣;醫師還告訴他,疝氣只能靠手術治療,而且越快治療越好。鄭先生考慮後接受了醫師的建議,數日後,他便躺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手術台。但是,在術前準備完成後,鄭先生卻發現,前來執刀的不是看診的主任級醫師,而是另一位年輕醫師。

鄭先生的手術歷經一個小時後結束,住院一天後即出院返家休養,原以為疝氣已經解決了,沒想到僅僅三個月,他的右側腹股溝幾乎相同部位,又有不明隆起,這次讓診所醫師確認為疝氣復發後,他決定尋找相關專科醫院就診,再次躺上手術台。

疝氣手術簡單且安全 避免復發要找技術精良外科醫師

收治個案的疝氣專科醫師曾振橿表示,現代醫學發達,疝氣早已成為一種簡單且安全的手術;但是,修補腹壁缺陷就和縫補衣服一樣,經驗老道的裁縫師傅,可以把衣服破洞縫補的很牢固,技術精良的外科醫師,則可以把腹壁缺陷修補的很嚴謹,使缺損不易再產生破洞,避免疝氣復發。

疝氣專科醫師曾振橿特別提醒,疝氣一旦在原部位復發,因手術後組織沾黏,再手術的難度便會提高,治癒率也會降低許多;建議首次手術時,就要指定各級醫院中對疝氣手術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執刀,或前往專科醫院治療,如此才能有效解決。

研究證實 自閉症與多囊卵巢有高度關聯

自閉症影響社交溝通,台灣的自閉症患者人數已達13375人,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自閉症者的人口平均一年增加近1000人。儘管造成自閉症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是,過去研究顯示,若早期孩童暴露在特定性激素(如:雄激素),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發展,有助於腦部發育。不過,研究人員近日已經證實,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的婦女,與增加孩童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有所關聯。 多囊卵巢產婦  6成機率為自閉症孩童 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公共健康系克里亞齊(Kyriaki Kosidou)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做了一項關於多囊性卵巢症的患者在懷孕期間是否會影響到後代患有自閉症。研究團隊蒐集了瑞典衛生和人口登記資料庫中,1984年到2007年出生的孩童資料,其中有24000名是自閉症兒童。相較於母親未患有多囊性卵巢的孩童相比,那些懷孕期間診斷出有多囊性卵巢婦女的孩童,發現有近6成的風險罹患自閉症。研究團隊進一步表示,多囊性卵巢症、肥胖的媽媽生下的孩子,有比較高的風險罹患自閉症。 多囊卵巢與自閉症疑擁共同遺傳因子 研究人員雖然無法根據研究結果確認確切原因,但他們推測,多囊性卵巢的產婦透過分泌更多的雄性激素,使罹患自閉症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或者,自閉症和多囊卵巢綜合症有共同的遺傳因子。資深研究員雷內(Renee Gardne)則認為,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早期偵測孩子罹患自閉症的風險,但是,離確認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孕婦就可能產下有自閉症孩童還言之過早。 研究團隊還需要進一步實驗他們的研究成果,確認潛在的因素。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輝政表示,運動減重,飲食全穀類、白肉為主、多曬太陽才是避免多囊性卵巢的最佳良藥。

嘴內常破洞 小心免疫力失衡

一名竹科工程師,前陣子常出現嘴巴內破洞的情形,往往要一、二個星期才會好,最近又再出現二個破洞,讓他好痛苦;因為剛好冷氣團報到,原本想要和女朋友去吃鍋暖暖身子,卻因嘴巴裡的兩個破洞給搞砸了!

自體免疫疾病也會造成嘴內破洞

很多人都有嘴巴裡面破洞的經驗,為何有人特別會咬到而破?又為何有時還會自行破洞呢?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任陳明珠表示,嘴巴破洞可分為自行破洞和咬破,由於口腔內皮膚是屬於外胚層,若是自行破洞,就和免疫力失衡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有自體免疫疾病。

陳明珠主任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如乾燥症候群患者,就會出現嘴破洞的問題,使得口水分泌滋潤不夠,不但會有嘴破,還會出現牙周炎與牙齦炎,除了應針對疾病做治療外,對於嘴內破洞,則應多喝水,也可塗抹口內膏來改善。

手腕長期反覆用力 小心媽媽手找上門

1名媽媽產後因長期抱小孩,導致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性疼痛,不但無法抱小孩,就連扭毛巾都無法使力,就醫檢查後確診為媽媽手;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職能治療師王峙雄指出,媽媽手多發生在中年婦女或生產後的媽媽身上,主要是因用力時姿勢不正確,或長期過度用力有關。

長期提重物或使用電腦 罹患媽媽手機率高

其實包括長期提握重物、使用電腦,或像美髮業必須長期使用剪刀等,都可能埋下引起媽媽手的危險因子;王峙雄說,媽媽手又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因拇指基部的肌腱伸展和外張動作,長期重複用力太多次,才會使拇指根部出現疼痛症狀。

多休息或穿戴副木 擺脫媽媽手困擾

若發現4根手指頭握住拇指,且腕部向小指側方向彎曲時,竟出現疼痛現象,就可能已經有媽媽手;王峙雄說,治療上,除了多休息,減少過去使用大拇指外,也可穿戴副木的方式,將手腕和大拇指固定位置,幫助保護手部,除非症狀仍未好轉,則建議可採以超音波或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治療。

平時抱小孩時,應盡讓五指併攏,且將手掌、手腕呈水平狀,才能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不易直接傷到大拇指,且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反覆用力,降低罹患媽媽手風險;王峙雄提醒,必要時,應盡快就醫治療,依據不同症狀給予適合的治療,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反覆栓塞 肝癌嬤盼標靶藥擴大健保條件

「為了活下去,我每天摀著鼻子把營養飲品灌進嘴巴裡!」78歲的吳蔡女士三年前診斷罹患肝癌,做了四次栓塞治療,每次術後全身疼痛,沒有食慾,東西吃進去就吐出來,體力愈來愈差。家人曾經想讓她嘗試標靶藥物,避免身體再受折磨,但因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無奈只能自費。近日聽聞健保署可能會放寬肝癌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條件,吳蔡女士和家人都相當期待,對許多肝癌患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重燃一線希望。

嘉義聖馬爾定醫院內科部主任羅清池醫師表示,吳蔡女士三年前診斷出肝臟左側長了一顆3公分腫瘤,因有高血壓病史,加上年紀大不適合開刀切除,經採用電燒成功將腫瘤清除,但半年後又發現肝臟長出多顆腫瘤,最後只能電燒加栓塞合併療法。由於肝臟腫瘤不斷復發,反覆栓塞讓吳蔡女士飽受折磨,對患者體力也是一大挑戰,標靶藥物是國內外公認的另一項治療選擇。

羅清池醫師說,清除肝腫瘤以目前的醫療技術來說不算困難,但癌細胞復發是比較棘手的問題,主因是患者初期感染B、C肝炎時,沒有好好控制病毒量,導致肝病進入肝硬化及肝癌三部曲,造成癌細胞反覆發作。

羅清池醫師進一步說明,血管栓塞治療雖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但反覆治療後,病人會有體力負荷及肝功能變差等問題,同時新腫瘤復發的間隔也越來越短。採用口服標靶藥物可抑制腫瘤生長及阻斷新生血管,對減少癌細胞復發有明顯效果。一旦健保擴大給付條件後,晚期肝癌患者的肝腫瘤不斷復發、六個月內經過反覆超過三次以上栓塞治療後,醫師可評估使用標靶治療,讓病人重拾希望,也大大減輕家屬經濟負擔。

為何無法排尿? 她竟因血糖失控

一名五十六歲婦人,日前因為無法排尿到泌尿科就醫,經由檢查發現,她有神經性膀胱,導致她無法排尿不說,還出現腎水腫,差點就要洗腎;進一步檢查則是證實,原來她無法排尿竟是因為失控的血糖所導致。

收治這名婦人的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表示,神經性膀胱通常較會發生於中風與脊椎受傷的病人,男性因為攝護腺肥大也會易於發生神經性膀胱;另外,就是糖尿病人也會有神經性膀胱。

導尿1500cc 正常人3倍量

所謂神經性膀胱,是指膀胱功能因為調控膀胱的神經受到損害,因而造成膀胱儲存尿液與排出尿液無法順利進行。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平均容量大約300-500cc,這位婦人來就醫時,就是有膀胱漲痛的情況,有些滲尿,無法排尿,結果醫師是用導尿管一共為其導出1500cc的尿,是正常人的3倍尿量。

肌酸酐高達9.7 腎水腫險洗腎

無法排尿之外,經由超音波檢查,還發現她有腎水腫的現象,肌酸酐高達9.7,所幸在治療2週後,肌酸酐下降到3.7,這才擺脫洗腎的危險。

陳煜醫師說,神經性膀胱較常發生在男性,主要還在於大多是因為脊椎受傷後導致,女性較少出現,因而進一步為其抽血檢查,發現她的血糖值在180-200左右;原來她有糖尿病,但卻不以為意,而沒有好好用藥控制血糖,以致出現該病況。

因此,陳煜醫師呼籲,有糖尿病的患者應規律用藥,千萬不要以為用飲食就能控制血糖,以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那就後悔莫及了!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