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寒流逼近日夜溫差大 民眾心肌梗塞險奪命

本周二開始氣溫開始驟降,民眾可以感受到日夜溫差明顯提高。不過民眾可得當心,因為氣溫驟降的關係,導致心肌梗塞的案例也逐漸增多。日前就有一名劉姓民眾因為運動過後,洗完熱水澡後,因為體溫仍高開冷氣休憩,結果竟開始冒冷汗、噁心、嘔吐,服用了藥物仍未獲得改善,直到送醫才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塞住、左主冠狀動脈也嚴重阻塞,經兩次心導管手術,才脫離險境。 常見症狀莫輕忽 心肌梗塞恐致死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庭光醫師表示,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家族史等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必須注意溫差可能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病。他指出,洗冷水澡、三溫暖、由溫暖環境突然進到寒冷環境,還有血壓忽高忽低、情緒激動、劇烈運動等,都有可能引發心血管痙攣,很多患者會在第一次發作的第一小時內因致命性心律不整死亡。同時林庭光醫師也指出,心肌梗塞除了典型的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症狀,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嘔吐、胃腸不適、冒冷汗等症狀,民眾可不能小覷這些症狀。 家族病史需注意 冷熱溫差恐引爆 林庭光醫師更強調,心肌梗塞也並非僅出現在年紀較大的長者身上,以劉姓民眾的案例來看,過去自己雖然沒有心臟病,但是因為劉姓民眾劇烈運動過後,洗完熱水澡又吹冷氣,導致溫差過大引起血管痙攣,血管壁破裂。劉姓民眾也相當訝異自己這麼年輕,竟然會發生心肌梗塞。所幸及早救治,情況尚無大礙,而後劉姓民眾也回想起家族也有不少心肌梗塞病例。林醫師也提醒民眾,雖然過去沒有心臟病相關的病史,但是家族內有出現就得多加注意,不能輕忽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心導管手術 術時短 恢復快 目前大林慈濟醫院的救心小組目前引進心導管手術,可以提供病患一個不必開刀的新選擇。若民眾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入院後救心小組可以在90分鐘之內以心導管手術打通病人血管,為病人提供最快速且完善的治療。林庭光醫師表示,進行心導管治療可以避免開放性手術的傷口,僅以小範圍的手術導入導管,對患處進行治療措施,術後所需的恢復時間短,手術後通常隔天就能夠出院。 林庭光也提醒民眾,無論如何民眾仍得切記,要預防心肌梗塞,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照顧好自己身體,定時定量的運動以及飲食控制,並隨時保持愉快的心情。若不幸發生心肌梗塞的狀況,則及早接受治療。

腳有傷口還泡湯 小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1名女性因穿上剛買的高跟鞋逛街,導致磨破腳跟,還因起水泡破裂造成傷口,但因天氣寒冷,和媽媽相約泡溫泉,沒想到泡湯後,感到腳有點疼痛,甚至發現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現象,就醫檢查後,確診為傷口感染細菌,屬於早期蜂窩性組織炎,治療後已無大礙。

皮膚炎患者泡湯 可選擇碳酸水質溫泉

若是皮膚出現濕疹或任何傷口時,這時都不適合去泡湯,一旦不小心感染發炎,嚴重不但會皮膚潰爛、蜂窩性組織炎等,若為糖尿病等患者恐使症狀加劇;皮膚專科醫師蔡逸姍指出,像是異位性皮膚炎也不建議泡溫泉,若還是想要泡湯,建議可選擇碳酸水質的溫泉,且泡完後一定要塗抹乳液保濕。

泡溫泉泡太久 恐對心臟造成負擔 

蔡逸姍醫師進一步說明,泡溫泉的確有助於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但泡溫泉約15到30分鐘就要起來休息一下,若感到水溫太燙,就不應硬撐忍耐,否則不但會造成對心臟負擔,還可能造成燙傷,得不償失,尤其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和孕婦等都不適合長時間浸泡過熱的水。

泡溫泉時除了應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溫泉商家,泡完溫泉後,也應塗抹保濕乳液,減少出現冬季癢的現象;蔡逸姍提醒,泡湯後,若皮膚出現紅疹、膿皰或腫痛等任何情形,就應盡快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避免症狀惡化。

標靶化療二合一 抗轉移性乳癌新利器

55歲張小姐確診乳癌時已至第四期,癌細胞轉移到肺臟、肝臟,雖然自費選擇雙標靶藥物治療,病情獲控制,但因為是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隔年仍不幸復發,乳房疼痛潰爛出血,不得不走向化療一途,但張太太想到又得承受化療的副作用,心裡相當掙扎。

和醫師討論後,張小姐改採標靶化療二合一藥物治療,順利縮小了癌細胞,令她訝異的是,使用二合一治療,幾乎看不到噁心嘔吐等化療副作用,抗癌過程仍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大幅降低身心負擔。

乳癌治療藥物推陳出 新第四期仍有延命機會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饒坤銘醫師表示,HER2陽性乳癌病人手術後復發機會高,已經復發或轉移的病人,轉移速度較快,傳統治療效果較差,且易產生抗藥性,轉移腦部、肝、肺,存活時間皆不長。

拜現代醫學進步之賜,以往第四期乳癌病人平均只能存活二年,如今延長到五年以上。即使是惡性度高的HER2陽性乳癌病人,過去五年存活比率僅一成多,如今也已經提高到四成。

乳癌治療能有大幅進展,主要是抗癌藥物不斷推陳出新。饒坤銘醫師指出,20年前只有單一抗HER2標靶藥物,近年來,針對晚期乳癌第一線發展至雙標靶治療,目前最新的抗癌藥物是「抗體藥物複合體」,採標靶化療合併,在標靶治療藥物中再加上一個化療藥物成分。

以最新的標靶化療二合一抗癌藥物為例,標靶治療可專一針對HER2陽性乳癌細胞,它後面帶著一個化療藥物,使藥物針對HER2陽性乳癌細胞的攻擊力大幅提昇,既不傷害到正常組織,又有毒殺癌細胞的效果。

標靶化療二合一 提升疾病穩定控制期及生活品質

饒坤銘醫師表示,HER2陽性乳癌相對容易復發轉移,一旦轉移肺部會引起肺積水、咳嗽、喘等症狀,轉移到肝臟,會使肝臟腫大,引起腹部脹痛、食慾不振,甚至黃疸的情況。因此,治療準則為協助控制病人疾病,讓腫瘤縮小,能夠穩定控制的時間越久越好,最重要的是要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延長整體存活時間,標靶化療二合一藥物正是基於這個共識下研發出來的最新療法。

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是許多乳癌末期患者最大的惡夢,化療會引起噁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但標靶化療二合一藥物可以降低治療期間的辛苦,雖然還是有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下降等問題,但是大多數都可以恢復,提高安全性。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重拾健康莫放棄

饒坤銘醫師呼籲,乳癌是女性的健康大敵,無論是HER2陽性或是陰性,只要自我檢查發現有問題,及早就醫,早期治療成效都不錯。女性朋友應該善用健保提供的免費乳房攝影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即使是晚期轉移性乳癌患者也別放棄治療,如今使用到雙標靶或是標靶化療合併等新療法,都可以兼顧抗癌與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時間,為自己選擇使用更積極有效的抗癌藥物,就有機會重拾健康。

補充荷爾蒙增罹癌風險? 醫:迷思!

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常有更年期障礙,目前臨床上多建議以補充荷爾蒙來緩解不適,但是,不少女性相當抗拒,原因不外乎都是為了避免乳癌上身。補充荷爾蒙真的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呢?是迷思?還是真有其事?正值更年期的妳,不可不知。 現任台灣更年期學會理事,臺安醫院策略長兼婦產科主治醫師周輝政指出,目前醫界建議更年期婦女可以使用荷爾蒙減緩更年期血管不穩的症狀(如熱潮紅、盜汗),改善生殖泌尿道症狀以及預防骨鬆者、生殖泌尿道系統疾病者,當女性停經,進入更年期後,身體發生許多變化,包括骨質加速流失速,黏膜變薄分泌物減少,膠原蛋白在5年內最多會流失百分之三十,於是會出現不明原因腰痠背痛;皮膚問題如乾燥、長皺紋、搔癢等;泌尿道問題如陰道乾燥、性交疼痛、頻尿等;加上台灣民風較為保守,以上的問題大多令婦女難以啟齒,更不用說是找醫生就醫檢查、治療了。 補充荷爾蒙 等於打開癌症大門? 更年期這些惱人問題,多是因為荷爾蒙分泌減少所致,臨床上多建議以補充荷爾蒙來治療,然而,不少婦女不願意補充荷爾蒙。周輝政醫師指出,婦女不願意補充荷爾蒙,多是受到「補充賀爾蒙會得到乳癌」等迷思的影響。在2002年7月時,美國國衛院發表婦女健康促進計劃(Women’s Health Initiative,WHI),研究指出,補充荷爾蒙會增加24%罹患乳癌的風險,讓婦女裹足不前,造成使用荷爾蒙的比例下降,許多女性寧願讓各種不舒服折磨身體與精神,也不願治療。 研究瑕疵遭質疑 女性忍受更年期困擾 10年後,各國的專家學者陸續開始反思此研究,有學者指出,補充荷爾蒙並非百害無一益,事實上荷爾蒙的補充可使子宮內膜癌或其他疾病風險下降,其中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更可以下降到30%,而且總體來說,死亡率並無變化。甚至有學者認為WHI的研究有瑕疵,如接受研究的女性體重過重、本身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年齡過大等。 新研究 洗清「荷爾蒙」惡名 2012年丹麥學者歷經16年研究發現,停經未滿10年的婦女,使用荷爾蒙的罹患乳癌、其他癌症、血栓、中風風險都未增加,而且死亡率、心臟衰竭等機率還大幅下降,研究更指出,其中較年輕的受試者其死亡或是乳癌的風險還可下降5成。 婦產科醫師vs民眾 觀念大不同 德國也針對婦產科醫師使用荷爾蒙的態度進行調查,發現女性婦科醫師在停經後願意使用荷爾蒙的比例約有96%;男性醫師願意給太太使用的更高達98.5%,可知民眾對於藥物的態度與專業臨床醫師落差極大。對此,周輝政醫師表示,所有的藥物就如同手術一樣,有其風險存在,但經醫師的專業評估後,如果益處大於缺點,如果受到更年期症狀的困擾,仍建議積極治療。 醫籲:勿過度恐慌 因噎廢食 周輝政醫師強調,民眾切勿自行購買荷爾蒙來補充,恐產生副作用,像是乳癌患者、肝功能異常者、三酸甘油脂過高者、不明原因子宮出血者、膽囊結石者,都要謹慎使用;臨床上依病患病況、年齡不同來選擇妥適的治療方式。醫師呼籲,更年期或應補充荷爾蒙的患者,切勿過度恐慌、因噎廢食,影響生活品質。

美妝怎麼又花了? 原來是鼻淚管堵塞惹禍

一名四十歲少婦,每天都有化妝習慣,總愛上大濃妝,打扮的花不溜丟;但是,最近經常發生美妝像被貓抓過一般,整個都糊掉了。原來她有溢淚的情形,經由就醫診治,才知道是因為鼻淚管堵塞所造成。

收治這名少婦的衛福部雙和醫院眼科主任沈筠惇表示,鼻淚管堵塞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成年人大多是因為慢性結膜炎、砂眼等反覆發炎,造成鼻淚管粘黏,或是因為臉部外傷,使得鼻淚系統受傷,進而導致鼻淚管堵塞。

恐併發蜂窩性組織炎

鼻淚管堵塞會有溢淚的症狀,有很多年紀大的老人家,經常會有流目油的情形,大多也是因為鼻淚管堵塞。沈筠惇主任指出,鼻淚管堵塞往往會影響視力,造成生活不便,溢淚還會弄花化好的妝;值得注意的是,鼻淚管堵塞恐造成細菌感染,引起急性淚囊炎,若沒有治療,甚至可能併發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不得不慎。

至於鼻淚管堵塞的治療方法,則會依據病況輕重而有不同;症狀輕微的點眼藥水並保持清潔即可,若是堵塞嚴重者則需接受鼻淚管氣球擴張術,以帶有氣球的探針伸入鼻淚道讓氣球膨脹,撐開阻塞的部位,最後再將氣球縮小後取出。

內視鏡重建手術 成功率九成以上

若是鼻淚管完全堵塞,就需要做鼻淚管重建手術;沈筠惇主任指出,傳統重建手術是在眼內眥與鼻樑間開1-2公分傷口,而目前則多採用內視鏡手術重建鼻淚管,在鼻腔內視鏡的輔助下,從鼻子內部執行,不會留下疤痕,成功率達9成以上。

 

再度行走 機器人腳助脊損傷者走向樂觀

今年23歲的張國皓,有陽光笑容、180公分的身高,是顏值極高的型男,但是,18歲那年的一場車禍意外,將他的人生帶離了原本設定好的目標。車禍後,他的雙腳無法行走、整日鬱鬱寡歡,住在純白色的病房裡整整一年,覺得自己的人生往後沒有希望,如同病房顏色,一片空白。 一場車禍讓他無法行走 張國皓說,出車禍時,整個人昏迷過去,從車禍到醫院急救的過程,完全不記得。當他再度醒來時,只覺得雙腳異常地麻,用手碰一下腳,沒感覺,再碰一下,還是沒任何感覺。心急的詢問護士況狀,護士不願回答,請他找醫師要答案,但醫師也遲遲不肯回應這些問題;後來,張國皓才知道,家人擔心他無法接受雙腳無法行走的事實,請求醫護人員幫忙隱瞞。 住院一年後才開始復健 一年後,張國皓出院了,開始了他的復健生活。為了復健,他在醫院附近找房子,每天起床睜開眼就是去復健,生活完全與醫院綁在一起,哪裡都去不了。曾經有一度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將是「起床復健、回家睡覺」的無限循環。正值愛玩又熱血的20歲,他不知道自己如何能接受往後的幾十年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機器人腳讓他重新行走 行走,這件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對於張國皓這樣的傷者,看似遙不可及;然而,原以為不能再行走的張國皓,卻透過機器人穿戴式動力外骨骼系統的協助,讓他能夠重新感受到行走的喜悅! 練習幾個月就熟悉操作 一開始穿上機器人腳,張國皓吃盡苦頭;他說,穿上機器人腳後,因為軀幹與雙腿無力,無法跨出步伐,加上對於機器不熟悉,一瞬間,痛苦與挫折感席捲而來。眼看著其他學員穿著機器人腳行動自如,張國皓羨慕在心裡,心中同時燃起一股鬥志;經過不斷的練習,幾個月後,在課程後段,他已相當熟悉機器人腳的操作,踏出平穩的第一步。 重新找回自信 張國皓說,因練習走路,現在的平衡感與軀幹肌力較強壯,站立時不再搖晃、跌倒,除了生理層面的改變,更讓張國皓增加了自信心。他說:「以往坐著輪椅時,別人總是得低頭看著我,我得抬頭望向對方;當我能夠站立、行走時,我重新找回自信,這是受傷以來最大的改變!」 走出燦爛人生 受傷之後,無法行走的事實讓他喪失信心與希望,連未來的目標在哪裡都不知道;以為自己的人生從此黯淡的他說,花了三年的時間走出陰霾,未來希望可以讓其他傷者、家人,看到他穿著機器人腳的樂觀模樣,也要再度走出自己的燦爛人生。

類風濕+紅斑狼瘡需換心 半年一針免恐懼

61年次的謝小姐,12年前生下第三胎後,雙手中指與食指經常會無緣無故卡住不能動,漸漸地雙手的關節開始疼痛,甚至痛到想把手剁掉來止痛;歷經前後中西醫四個醫生,終於確診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紅斑性狼瘡,進而侵犯心臟,開始治療的人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自免疫系統障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春明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障礙,體內滑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而且無法恢復的疾病,詳細致病機轉仍不明,發病過程緩慢而漸進。如果沒有好好控制,長期發炎將導致關節變形,嚴重者四肢殘障及全身器官受損而生活無法自理。全台罹患此病約12萬人,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3倍,好發於20-45歲的中年人。

初期症狀不易查覺 延誤治療時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尤其早上起床的時候,用手接觸關節時會有暖暖的感覺,皮膚發紅等症狀,並常有「對稱」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可稱為「晨僵」;另外,皮膚下出現類風濕結節,全身症狀為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輕微發燒、整體有不舒服的感覺,常有患者以為是痛風或是運動傷害而延誤治療。 黃春明主任表示,類風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乾燥症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身體內的免疫力強大到分不清細胞的好壞,直接攻擊自己的細胞,患者容易有早期冠狀動脈心臟病,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性關節炎的疾病成因和體內的B細胞有關。

B細胞免疫疾病  B細胞標靶藥適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表示,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風濕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三類大都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為主,而生物製劑則是除了抑制發炎激素及細胞以外,還能延緩骨骼關節破壞。 目前台灣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用藥頻率從一周兩次到一年兩次都有,效果都不錯,尤其在與B細胞相關的疾病,B細胞標靶藥物的生物製劑會更適合。以謝小姐為例,目前使用生物製劑,每半年打一次針,讓她減少心理負擔而且也方便工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 遵守「1.2.3 守則」

目前世界各國正在推動類風濕性關節炎達標治療,也就是減輕疼痛、控制發炎、預防關節變形,目前台灣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達標治療領先各國,和日本、新加坡並駕齊驅,建議患者要遵守「1.2.3 守則」,也就是1 個月回診一次,2 個治療目標(低度疾病活動度及使疾病達到緩解生活品質最佳化),3 個月後未達目標,和醫生討論是否需調整用藥。 黃春明補充道,提高生活品質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可以使用非藥物治療來加強,例如,輕輕按摩推揉,使患部肌肉鬆弛,如果是急性發作可以用冰敷減輕關節疼痛,發作過後可用熱減輕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可有效鬆弛肌肉;或是適度運動,可強化肌肉,保持關節靈活度和舒緩關節壓力,還可以使用護具及關節矯正裝置,減少關節畸形持續惡化。唯有透過良好的藥物治療,與物理療法,才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獲得如正常人般的生活品質。

 

HER2陽性乳癌 即使早期小腫瘤術後仍應積極治療

47歲張小姐洗澡時突然摸到乳房附近的硬塊,就醫檢查確認為HER2陽性乳癌,腫瘤雖已有一兩公分大,但未轉移至淋巴,受限於經濟能力,術後未能接受輔助性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兩、三年後不幸復發。

個人化治療標靶 提升HER2陽性乳癌存活機會

林鉷彬,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指出,隨著基因檢測、病理化驗等技術的進步,以及標靶藥物的研發,乳癌治療已朝向個人化治療,針對乳癌的病理報告結果及分子生物學的檢驗報告,可針對每一位乳癌患者設計不同的治療方針。 舉例來說,荷爾蒙陽性的乳癌患者屬於轉移低危險群,復發率較低,或許只需接受抗荷爾蒙治療。但如果為高危險群的HER2陽性患者,預後情況較差,復發率高、死亡率高,所幸在抗HER2標靶藥物問世後,大幅降低復發風險及提高存活率。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早期HER2陽性乳癌即使腫瘤小於一公分,無淋巴轉移,仍有復發風險,張小姐即為典型個案,腫瘤並不大,且無淋巴轉移,術後初期情況不錯,但兩三年後仍然轉移到肝肺等器官。

早期HER2陽性乳癌 術後標靶治療降低5成復發風險

臨床證實,這類患者術後使用抗HER2標靶輔助療法一年,再搭配化療,能有效降低5成復發風險、6成死亡風險。由於HER2陽性乳癌的預後較差,所以當腫瘤大小達T1b,也就是0.5公分以上,即會建議患者術後應接受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以避免遠端轉移復發。

HER2陽性患者如能夠使用預防性標靶藥物治療,減少日後復發機率,反而能減少更多未來的醫療支出。 目前乳癌的治療武器非常多種,治療的機會亦相對提升,提醒乳癌患者不要因為害怕手術或治療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就逃避轉為尋求其他輔助治療,其實醫院都有完善的醫療照護團隊,可以在接受治療時給予及時的照顧及處理,如延誤治療,喪失治療黃金時機,導致癌細胞轉移等,反而得不償失。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