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懷孕後才知罹乳癌 生不生陷兩難

現代婦女多晚婚,除了較難懷孕之外,更有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臨床上,就曾有婦女年近四十好不容易才懷孕,但卻發現罹患乳癌,到底是要不要生下這個孩子而陷入兩難!

黃其晟, 國泰醫院乳房中心主任表示,門診中,曾有位婦女是高齡產婦,經由生殖醫學才懷上孩子,但卻檢查發現罹患乳癌,使得整個懷孕過程變得很辛苦;因為這位婦人想要保有小孩,由於懷孕時發現罹患乳癌不適合做手術,只好在懷孕中晚期給予化療,等生產之後再進行手術切除。

不孕症治療有罹患乳癌風險

不孕症治療也有罹患乳癌的風險!黃其晟主任指出,因為不孕生殖治療需要有高劑量的雌激素,這對於高齡婦女而言,更是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所以,有些婦女本來就有乳房良性病灶,就也有可能因為荷爾蒙的變化,進而出現病變。

口服避孕藥也有罹患乳癌風險

口服避孕藥也有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此外,除了在生育年齡就及早懷孕生子,婦女也不宜過胖,尤其是停經前後的婦女,過於肥胖的脂肪,會使得卵巢雌激素的濃度增加,進而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具brca基因突變罹患乳癌比例高

另外,罹患乳癌的原因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基因以及環境也都會影響罹患乳癌,例如有brca基因突變的婦女,其罹癌風險就很高,飲食攝取太多脂肪也是危險因子,至於環境荷爾蒙是否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則尚無大規模的研究。

所以,黃其晟主任建議婦女最好是在生育年齡時就及早懷孕生子;他指出,三十五歲之後就是高齡產婦,不但懷孕機率大幅下降,而若是罹患乳癌,還得要考慮是否要凍卵,至於一旦好不容易懷孕,卻又發現罹患乳癌,就使得生產與治療變得更加棘手。

 

精準分子診斷+基因修護 遠離危險的整體解決方案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33年蟬聯第一,去年約4萬多人癌逝,平均每100人就有28人死於癌症,平均每5分26秒就有1人罹癌、每11分24秒1人死亡,如何在事先預防,在確診後的精準治療照顧已是整個社會關注的議題。

以美國為例,分子醫學科技的精準醫療已經運用於癌症等疾病的檢測與治療。 亞太基因工程公司引進美國最新的分子醫學技術,結合台大基因體研究中心,透過檢測設備與技術, 運用分子診斷 ,精確判斷癌症,並視客戶個別需求 ,採量身定做的基因修護,提升自體修復能力,達到停止惡化並遠離危險 。

目前傳統醫療手段與工具 ,存在著顯影劑 、輻射風險以及使用的局限性輻射風險 ,不僅有治療的副作用與身心痛苦 ,同時也浪費醫療資源 。亞太基因工程公司引進高科技分子醫學新觀念與新技術 ,搭配先進的基因修護技術, 讓客戶遠離癌症懸崖的危險期 ,重新找回自我的生活品質與命價值 。

中西醫雙照的執業師許祥豐表示, 精準醫療結合基因檢測與修護方式,針對癌末等重症病患,避免了傳統化療對身心造成的痛苦傷害。基因修護具有快速復原 ,且過程不致對病患身心造成不適 ,重燃病患對生命的信心與希望 。 現在有高科技分子醫學能引進台灣,為病患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協助遠離傳統治療的痛苦與風險 ,令人期待與振奮 。

 

私密處不夠美 擁有女神臉也沒用

聖誕節、跨年將至,許多女性都期待與另一伴共度佳節,但日前,一名30多歲的女性,因煩惱自己的私密處不夠「美」,考慮不與男友過夜,甚至被友人調侃說「女神臉,但私密處不夠美也沒用」! 年輕女性追求完美,希望臉蛋漂亮,身體也美麗。開業婦產科醫師潘俊亨說,不少臉蛋精緻的女性,對於追求完美更加執著,像是三個月前,1名55歲的太太希望醫師替她變身「女神」,想要以抽脂來填補臉部的細紋、大陰唇與小陰唇,同時希望進行陰道整形手術;由此可知,女性愛美,不論年齡,是共同的心願。 年齡增長 私密處也衰老 為什麼女性私密處的形狀、健康等都讓女性煩惱不已?潘俊亨醫師表示,事實上,私密處就跟女性的臉蛋一樣,隨著年紀增長,膠原蛋白與皮下脂肪會逐漸流失;而且,久坐、生產、騎腳踏車等運動,都會使私密處的外觀與顏色產生變化,使得私密處有如是反映年齡與人生經歷的鏡子。 私密處暗沉 等於縱欲過度? 潘俊亨醫師進一步解釋,女性一旦年過40歲,體內的膠原蛋白消退到只剩下60%,這就是為何年輕女性的私密處較豐滿的原因。而私密處暗沉顯示女性性生活頻繁等說法,是非常嚴重的迷思,女性私密處之所以顏色暗沉、形狀扁平,多是與生產、年齡增長以及賀爾蒙等有關。 私密處豐滿形狀 最健康! 私密處豐滿,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健康。潘俊亨醫師指出,私密處豐滿,除了美觀之外,也像戒備深嚴的大門一般,可隔絕外來的髒東西、細菌、病毒等,減少私密處感染的機會,避免內部細嫩肌膚(如陰道、小陰唇等)摩擦而受傷。 整形、填脂 有何不同? 女性認為自己的私密處不夠完美,主要是兩種樣態:內部陰道不夠緊緻和外觀陰唇不夠美麗。潘俊亨醫師說,針對不同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要陰道緊緻,就要進行「陰道整形手術」,如同拉皮的概念,把多餘的皮膚切除,讓陰道回復最初的狀態;而陰唇外觀左右不對稱、不豐滿,臨床上多是取自體脂肪(大多選擇、大腿外側、腹部等)來填補不足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要進行手術的女性,手術時間建議選擇經期結束後三天、經期來潮前一週,可避免潮濕悶熱、經血造成傷口感染;術後復原期約二週,恢復期間應避免性生活、激烈運動(如騎腳踏車)泡湯、三溫暖等高溫環境,可讓打進去的脂肪與自體脂肪盡快互相融合。

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何時該換人工關節?

最近天氣劇變,使得許多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更是雪上加霜,紛紛到醫院報到!有不少病人會吃葡萄糖胺來改善病況,也有的病人是靠止痛藥;更有不少病人會問:是否換人工關節就能一勞永逸?

氣候異常 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明顯

衛福部雙和醫院骨科醫師林哲立指出,最近門診中確實有不少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來求診,主要還是因為氣候的變化,使得不適症狀特別明顯;大多數病人會開給止痛藥來治療,並建議要多注意保養,以免出現嚴重症狀。

年紀漸長,許多中年人多會出現膝關節疼痛,就醫後,即被告知有退化性關節炎,醫師通常會開給不含類固醇止痛藥,也有人會採取注射玻尿酸,或是以PRP注射來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然而,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抗耐磨人工關節效果優

林哲立醫師指出,目前還有微創骨成形術來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但是都不如置換人工關節來的效果好;尤其是近年來醫療科技發達,人工關節有較好的性能,可以抗耐磨,使得人工關節使用年限能夠長達二、三十年。

至於退化性關節炎病人何時置換人工關節最好?林哲立說,越晚置換越好!他進一步解釋,如果你今年八十歲,置換了人工關節後,可以再活二 、三十年,那等到你一百歲時,這個人工關節還堪使用。

所以,想要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上身,或是年紀到了,已經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就要特別注意膝關節的保養之道;林哲立建議,最好是少跑少蹲少跪,盡量走平路,平常也應多訓練大腿的肌耐力,若要旅遊,應穿上護膝來保護膝蓋。

老翁鼻塞流鼻血 竟罹罕見鼻咽黑色素癌

一名台南71歲的黃先生,日前鼻塞的情形逐漸加劇,右邊鼻涕甚至出現血絲。就診檢查後發現,鼻內視鏡檢查報告顯示,右側鼻咽部有約5公分的巨型黑色腫瘤,隨即施以局部麻醉,並進行右側鼻咽腫瘤切片術,確診後為罕見的「鼻咽黑色素癌」。 好發於50-70歲 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黑色素癌 安南醫院耳鼻喉科專任主治醫師邱怡喬先進行內視鏡鼻咽惡性腫瘤廣泛切除術,手術時間約3小時,失血約350cc,手術後並進行鼻咽部的放射治療,目前已完成手術及放射治療。術後恢復良好,無併發症順利出院。 邱怡喬醫師表示,原發鼻咽黑色素癌十分罕見,黑色素癌中只有百分之一的機會是發生在頭頸部的鼻咽黑色素癌,而鼻部(含鼻腔及鼻咽)的黑色素癌更僅佔所有頭頸部黑色素癌的千分之五。醫師提醒,鼻咽黑色素癌好發於50到70歲的中年男性,略多於女性,最常見兩大癥狀是流鼻血及單側鼻塞。 及早治療 雙管齊下提高存活率 梁永昌醫師強調,鼻咽黑色素癌的首選治療為手術切除加上術後放射治療,鼻咽黑色素癌的生病後癒合情況差,平均5年存活率只有6到17%,且容易轉移至肝臟、頸部、肺臟及骨頭。邱怡喬醫師特別提醒民眾,當發現自身有單側鼻塞或時常有鼻涕血絲情形時,一定要盡速至醫院就診安排鼻內視鏡檢查,以排除鼻腔及鼻咽部癌症的可能性。治療過程當中,病人在飲食上也要禁食炸物,避免對鼻咽部黑色素瘤治療會產生影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術後密切追蹤,才能更加有效提高存活率。

骨轉移癌末老翁進食難 牙醫協助找回好滋味

81歲癌症病患曾爺爺,因接受抑制骨頭轉移藥物,導致下額骨頭壞死並影響進食,體重大幅滑落。牙科黃心若醫師, 臺中慈濟醫院, 一系列的治療計劃,改善他的生活品質與外貎,讓他重新感受人生美好的滋味。

癌症用藥副作用 骨轉移致牙齒鬆動

曾爺爺罹患攝護腺癌10餘年,最近幾年病情走下坡,去年八月起,開始在臺中慈濟醫院泌尿科接受化學治療,副作用讓他十分虛弱,骨頭也受到侵蝕,連牙齒也壞了。

黃心若醫師指出,從病史瞭解,曾爺爺屬於「藥物導致型的骨壞死」,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服用雙磷酸類的藥物及類固醇抑制骨頭轉移,卻也出現骨頭壞死的副作用,牙齒因此愈來愈鬆動。

擬訂牙科客製計畫 閉塞板+徹底清潔

收治個案的黃心若醫師表示,在考量曾爺爺的年紀和骨頭壞死的面積後,擬定適合他的治療計劃,決定先移除非常搖晃、影響功能的牙齒,磨掉尖銳的骨頭,門診每周一次徹底清洗,加上病人建立用餐後馬上清理的好習慣,先控制住非抗癌藥物的影響,長達半年。接著替曾爺爺增加牙科俗稱「閉塞板」的保護裝置。

「閉塞板」本來是牙科用在保護暴露出內層組織的一種板子,可以穩定下頷剩餘支柱牙,讓剩餘的牙齒比較不容易搖晃,也不會因為一點食物卡在骨頭表面及黏膜間隙,動不動造成感染、腫脹,可以更方便安心的進食,但必須很有毅力的在每次餐後都徹底清潔。

重新品嘗好滋味 體重回升心情好

曾爺爺從此能重新享受咀嚼,改善缺牙導致的顏面塌陷,重現外觀,新陳代謝與消化機能提升,體重增加到62公斤,心情也從難過、沮喪到笑容滿面,在家人支持下,把握當下感受人生的好滋味。黃心若醫師直言,只要持續服用抑制骨頭轉移的藥物,爺爺症狀就不可逆,頂多是拖延額骨骨頭壞死速度,但至少病人的生活品質可以因此而提升。 癌症治療前積極治療 避免骨頭感染 黃心若醫師強調,牙科只要碰到癌症病人就醫,評估標準趨嚴,未來中短期內預計可能會拔除的牙齒,都會先拔掉,並且其餘可治療支牙齒在開始電化療前安排積極治療,讓口腔儘量沒有感染機會,或至少一有問題馬上處理,避免拔牙、抽神經,或是骨頭及軟組織的發炎,降低骨頭感染的機會。

 

晚期肺癌患者胸痛多時 驚覺骨轉移

一名年近50歲從事工地工作的廖先生,罹患肺癌約4年,今年7月,出現肌肉疼痛問題,他以為是工作傷害造成肌肉拉傷,但休養多時也不見好轉,折騰3個月後,才就醫確診是晚期肺癌骨轉移,且一部分的肋骨已被癌細胞侵襲,造成胸痛影響生活;目前因治療骨轉移疼痛狀況已舒緩,現在正接受化療治療肺癌。

肺癌骨轉移約佔三成

肺癌是癌症死亡率中較高的,這與肺癌的遠端轉移相關。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表示,肺癌的病患,在遠端的器官發現有癌細胞時,經診斷轉移常是來自於肺部,目前常見的肺癌遠端轉移中,骨轉移約佔30%左右,骨轉移初期較不容易發現,通常都是病人感到骨頭疼痛後,進一步檢查發現原來是癌細胞骨轉移,影響生活品質、降低存活率。

肺癌患者一旦發生骨頭轉移,容易發生「骨骼併發症」,如骨疼痛、高鈣血症、骨折、脊髓壓迫的情況,造成行動不便、肌肉萎縮,甚至可能發生骨折現象,一旦骨質過於脆弱,可能造成長期臥床,不僅造成與社會疏離,更可能因為長期臥床而產生其他併發症。

骨轉移藥物治療前應進行口腔檢查

肺癌骨轉移的治療,需經由病患的主治醫師判斷是否調整原有方式,並針對骨頭病變的問題進行治療。馮盈勳主任指出,目前對骨轉移的治療方式有兩種,兩種藥物作用機轉不同。兩種藥物都有可能發生齒槽骨不良反應,在進行治療前,建議進行口腔檢查,並先完成拔牙與植牙等齒顎手術。

肺癌患者在平日應注意身體自身變化,遵照醫師囑咐定期回診,若有長期骨頭疼痛等現象,應主動向醫生說明,由醫師安排骨頭掃描,以確認是否有骨轉移問題。馮盈勳主任建議,罹患肺癌應定期檢查骨頭狀況並積極治療,增加存活率。

 

肺癌診治新趨勢 早期發現治癒率達九成 

影帝柯俊雄因肺癌逝世,享壽七十歲!他在去年檢查發現已罹患肺癌第四期,致使治癒機率大幅降低。由於他有長期抽菸習慣,因而增加他罹患肺癌的危險;然而,其實若能養成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肺癌治癒率可達九成。

10大癌症之首就是肺癌

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10大癌症之首就是肺癌,每年大約新增1萬多名病人,約有8千人死於肺癌;除了吸煙、二手煙會導致肺癌,基因突變也是重要原因。

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有許多名人因肺癌過世,例如前法務部長陳定南、歌星鳳飛飛與影星文英;然而,也有人很幸運的篩檢出早期肺癌,並且及早治療而痊癒,例如目前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陳建仁,以及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妻子陳佩琪。

陳建仁罹肺癌第1期

陳建仁, 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 沒有抽菸習慣,但是有定期健康檢查習慣;經由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發現他的右肺尖有微小結節,左下肺有0.9公分毛玻璃狀病灶。因此,在今年2月,他接受了台大醫院胸腔鏡微創手術治療;病理檢查結果證實為肺癌第1期,經全身骨骼與腦部斷層掃描,未發現轉移,不需做化療與標靶治療。

肺癌治療方法多

肺癌分為4期,第1期有7-9成可治癒,第2期則5-7成,第3期則是1成5到2成,第4期則不到1成。若是有肋膜以及肝臟、骨頭、腦部等處轉移,就是第4期,也就無法手術治療,只能靠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以及光動力療法。

李章銘,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表示,肺癌第4期時,癌細胞可能已轉移到腦部與肝臟等處,手術大多無法把癌細胞清除乾淨,只能用保守療法,可使用化療藥與標靶治療;此外,肺癌轉移到肋膜,則可用光動力治療,3年存活率逾7成,5年存活率可超過5成。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