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機械手臂換膝關節 當晚就能行走

68歲的日籍患者堀澤先生,兩腳膝關節壞損,一走路就痛,再也無法打最愛的小白球,4年前來台,右膝接受傳統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後臥床、復健長達5個月,才能上場打球;今年8月,左膝改接受機械手臂膝關節置換術,術後當晚就能下床行走,不到1個月的時間,就如願回到球場。

堀澤先生說,傳統手術後,他臥床了約10多天,大小便都無法自理,長達15公分的傷口,經過1星期才癒合,且復健過程更是痛苦,腿必須反覆伸直彎曲,比接受手術還痛;而新的人工關節置換術,不但傷口僅有5公分,當晚就能下床自行大小便,感覺很有尊嚴。

談到最愛的小白球,堀澤先生說,年輕時喜歡打網球,但年紀大了,體力不好無法跑步,且膝蓋磨損也不太適合,改打高爾夫球,沒想到雙腳膝關節嚴重壞損,一走路就痛也只能放棄,但醫師建議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就能重回球場。

4年前,堀澤先生右膝先接受傳統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經過5個多月的休息、復健,才重回球場,儘管如願以償,但左膝也壞損嚴重,今年8月,醫師建議接受新一代機械手臂膝關節置換術,術後僅28天就能上場打球,腿部能夠正常彎曲,且關節也不再卡卡。

收治個案的開業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表示,傳統人工關節置換術不論內外膝關節好壞,都一併鋸掉,再換上人工關節,患者需要較長的修復及復健,而新一代機械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是利用3D電腦斷層定位找出磨損的患處,以研磨方式去除並保留韌帶,不需復健就能恢復行走功能。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正妹拔牙後嘴麻 二階段手術改善

25歲的陳小姐,一年前因右下智齒蛀牙曾至牙科診所做拔牙處理,但術後腫脹疼痛,右下嘴唇附近約五元硬幣大小的區塊麻木感至今仍未消退。上個月左下智齒疼痛,陳小姐害怕相同情形發生,於是至楊梅天成醫院牙科求診。經牙醫師以新型二階段矯正式拔牙手術後,順利移除左下水平智齒,術後恢復良好,無腫痛及神經麻痺等後遺症。 楊梅天成醫院牙科徐偉軒醫師表示,陳小姐左下智齒屬於埋伏阻生齒,即橫躺的智齒被牙肉及骨頭包覆而無法順利長出來。3D電腦斷層診斷發現,智齒牙根扭曲且與下齒槽神經交疊,若施行拔牙手術有很高的風險造成神經麻痺。醫師採用新型二階段矯正式拔牙手術,第一階段先安裝局部矯正裝置,並以微創手術將智齒周圍干擾移除,經過一至兩個月利用矯正原理將智齒根部牽引至安全區域後,再進行第二階段,取下局部矯正裝置並將智齒完整拔除。 隨著飲食精緻化及臉型的改變,使我們漸漸沒有足夠寬大的顎骨來容納相同顆數及大小的牙齒,於是歪倒、推擠、甚至長不出來的情形就會發生。根據統計,約有八成東方人有智齒萌發不理想的情形,而高達20%的成人可能因智齒萌發異常感到困擾。 徐偉軒醫師提到,下顎常見有露出卻卡住長不出來的智齒最容易產生問題。如果智齒完全未與口腔相通,與世隔絕,那麼細菌及食物碎屑無法影響到,就不易造成症狀。但若接近口腔,或是已部分萌發,上方覆蓋的牙肉與相鄰的第二大臼齒間容易因食物碎屑堆積,而滋生細菌、牙菌斑,產生蛀牙或牙齦發炎、腫痛等。長時間置之不理,恐造成感染,嚴重時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會波及隔壁牙齒,造成第二大臼齒一起被拔除的命運。 徐醫師表示,阻生智齒的治療,通常由牙醫師於門診進行齒切除手術拔除。既然是手術,勢必存在一定程度的後遺症風險。研究報告指出,智齒手術約有2.6~30.9%的機率併發後遺症,程度則從輕微的術後腫痛,到永久神經損傷、顎骨骨折,甚至發生威脅生命的術後感染等。輕微的後遺症通常不需額外處置即可自行恢復正常,較嚴重的後遺症則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甚至留下無法回復的影響。也就是說,下顎深度埋伏齒有較高的風險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雖然智齒並不一定會有症狀,但可能與蛀牙、牙肉腫痛、顳顎關節的疼痛或功能障礙有關。少數還可能發生感染、自發性顎骨骨折、囊腫甚至腫瘤。醫師呼籲,若口中沒有發現智齒的蹤影,除了可能被牙肉或齒槽骨包覆住,也有可能先天就缺少,遇到牙痛或任何不適還是需請牙醫師以X光輔助做詳細診斷。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癱瘓壓瘡感染恐致死 自動翻身機有解

癱瘓病人無法自行翻身,長期容易血液循環不佳,恐造成壓瘡、褥瘡,甚至皮膚潰爛、全身感染致死,照護者必須徒手幫忙翻身,久而久之卻導致腰部受傷;北港農工研發「自動翻身機」,利用翻身布緊貼著患者背部,就像一隻大手一樣幫病患翻身,大幅減輕照護者負擔。目前專利已技轉給業者,將進行生產製造。

研發者、北港農工電機科教師李俊彥指出,正常人睡眠中會不自覺地翻身,保持血液循環通暢,但癱瘓病人則是完全不會自己翻身,而出現壓瘡、褥瘡、潰爛、感染等併發症,照護者平均2小時就必須幫患者翻身,長期容易腰部受傷,最好以機器替代。

不過,坊間一台翻身床價格昂貴,且無法有效防止壓瘡。李俊彥表示,自動翻身機可直接外掛於現有病床,不必增購新床,並保有原病床的前後翻的功能,不止解除背部的壓迫且通風透氣,同時克服氣墊式、翻床板式的悶熱缺點。

李俊彥強調,自動翻身機是真正的翻身,利用翻身布緊貼著背部,達到轉動的效果,有如一隻大手一樣幫病患翻身,施力平均而舒服,而不是坊間利用翻床板的傾斜方式,可能出現滑落感、不安感,可作為癱瘓病人定時自動翻身,大幅節省人力資源及經濟負擔。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全台逾半數縣市 兒科急診無醫師

未來半夜孩子發燒,可能沒兒科急診醫師看診。最新調查發現,全台18個縣市中高達11個縣市為兒科急診資源艱困地區,也就是具備24小時兒科急診的醫院只有2間,甚至更少。

日前報載,苗栗一名阿公帶著發高燒的孫子,到醫院掛急診,等候18分鐘,竟拿起急診室內鐵椅砸向護理站,並飆罵「你們動作就不能快一點嗎?」,未來發生類似情形的機會恐更頻繁。

台灣兒科醫學會公布「兒科急診現況調查」,全台兒科醫療院所約1795所,但近3年來,醫學中心小兒科執業醫師卻嚴重流失,從763人降至552人;反觀基層院所執業人數卻大幅增加,由1597人增至1947人。

調查進一步發現,由4年前全台22個縣市中的6個縣市,兒科急診資源艱困地區約27%,增加到現今18個縣市中有11個縣市的61%,也就是全台有超過一半的縣市已經列入兒科急診資源艱困地區。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夏紹軒指出,目前全台僅有42%的區域醫院,真正是由兒科醫師擔任第一線醫師診治兒科急診,其他由於經營成本過高,不是由成人急診醫師取代,就是沒有醫師。

夏紹軒強調,沒有專業兒科急診醫師駐守第一線現場處理急救狀況,是造成近來醫糾事件層出不窮的主因,另外有一半以上的醫師必須肩負繁重紛雜的工作量,讓急診兒科醫師分身乏術,也大大增加了需要緊處理小病人的危險,以及醫藥糾發生的機率。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嚴重退化性關節炎 XO型腿無法站

據統計,國內60歲以上的族群,8成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許多患者長期關節彎曲變形,撐著X型腿、O型腿勉強行走,或只能仰賴輪椅代步,寧願強忍劇痛、生活不便,也不願意開刀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骨科臨床教授暨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健煜表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因為年齡老化,關節韌帶鬆弛不穩定,導致關節面的軟骨不正常撞擊及磨損,長期軟骨下的骨頭承受更大壓力,進而發炎、疼痛。

陳健煜指出,一般來說,退化性關節炎可透過注射及手術治療;以往高齡者多採取藥物、注射等保守治療,一忍就是5、6年,忍到關節嚴重變形,原本還能拄著柺杖走路,最後連站都站不起來。

「換人工膝關節,年齡不是限制。」陳健煜舉例,曾收治一名92歲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雙膝疼痛長達6年,雙腳已無法站立,經評估其健康情況,建議先置換單邊膝關節,待3個月復元後,再置換另一邊的膝關節,目前患者能夠行走自如,大大改善生活品質。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台灣女孩壓力大 學業、身材、父母關係都上榜

10月11日是「臺灣女孩日」,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董氏基金會與民間團體共同呼籲重視「女力」,營造友善女孩環境。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的青少女,每4位就有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比例高於青少年。 葉雅馨主任解釋,像是考試、課業、同儕關係、父母對自己的期待與身材外表等,都讓女孩倍感壓力,憂鬱情緒明顯地比青少年嚴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負面情緒會長期且持續地影響正值身心發展期間孩子們的自我認同感,對日後的自信與表現都有不良效應。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玉春表示,在女孩的成長過程中常有性別限制與不友善的待遇,常讓女孩們懷疑自我價值,因此希望能打破社會對於女孩的刻板印象,並呼籲女孩勇於接納及肯定自己,藉著拍攝短片來鼓勵女孩用敢愛自己。 短片中,世紀奧美公關顧問公司創辦人丁菱娟分享自己如何渡過頭髮莫名全部掉光的高中歲月;而知名主播沈春華說,曾以為青春只被書本填滿,產生自我價值得懷疑;奧運跆拳道金牌得主陳詩欣則是必須兼顧練跆拳及讀書;高二起就得半工半讀擔負家計的藝人郭書瑤說,從前無法接受自己,現在更愛自己,並分享如何突破心理障礙、跨越自我否定,建立自信。 最近出書的路嘉欣則出席記者會與現場的女孩們互動,她表示,在學生時期的路嘉欣,其實是典型的乖孩子,但卻因修眉毛被教官警告,讓她很害怕上學。最後勇於表達自己,告訴教官「修眉毛不會讓她的學業變差!在鼓起勇氣開口的過程當中,發現自己也可以也能夠為自己發聲」!變得更自信。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心房顫動防中風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突破困境

邱先生6年前在美國因為一次膀胱手術,意外被發現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合併心搏過慢的問題,中風風險值竟高了5倍,醫師發現他的心跳一分鐘只跳了47下,甚至最長有3秒鐘完全沒跳。事後回想,之前曾經因為走幾步路就頭暈、眼前一黑,得趕快扶著周邊以免昏倒,原來是因為同時罹患心搏過慢的緣故。 在衛生福利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腦血管疾病近年來均排名第三,每年死亡人約1萬1千人,比率都維持在7%。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林立人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是造成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秋冬更是急性腦中風的好發時節,根據國外研究指出秋冬發生的腦中風者罹患心房顫動比春夏時節腦中風者高5成。 心房顫動患者需服用抗血栓藥物,降低血栓形成以預防中風。林立人教授指出,阿斯匹林約能降低兩成心房顫動引發的腦中風風險,不過歐洲,日本及美國心臟學會陸續建議,心房顫動患者如果有以下癥狀,包括年齡超過65歲、有中風史、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疾病等,就應考慮長期服用能降低6成中風風險的「抗凝血劑」。 傳統抗凝血藥物為warfarin(脈化寧 商品名 可邁汀),雖可有效降低心房顫動的腦中風風險,但使用上有諸多不便,如易與許多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常吃的深色蔬菜、花椰菜、大蒜,及中老年人常用的葡保健食品,都可能增強或減弱藥效,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的風險。且必須定期抽血監測,以確保抗凝血藥效及避免出血併發症。 「阿斯匹林」不夠力,使用「傳統抗凝血劑」又綁手綁腳,影響患者服藥的意願,所幸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於2009年後陸續問世,大幅提高用藥安全性,降低副作用,且健保亦有給付,提供心房顫動患者新選擇。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效果與傳統抗凝血劑相當,但是出血風險較低,可降低52%的顱內出血及51%出血性腦中風,10%死亡率。也不需定期抽血監測凝血功能,不需經常調整劑量,且少有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成為新的治療趨勢。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疾患,隨著年齡增長或有其他風險因子發生,腦中風的風險也隨之提升,應配合專業醫師的評估接受適當的治療。林立人教授呼籲,心房顫動患者必須持續服藥,不要任意停藥或調整藥量,如果發生出血事件,則應該暫時停藥並儘早回診。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犬迴蟲寄生人腦 恐致阿茲海默症

可愛的毛小孩是主人最佳的抒壓特效藥,但是毛小孩潛藏危機,國際知名期刊研究發現,犬貓身上的犬蛔蟲,可能透過與飼主的親密接觸進入體內,一旦入侵腦部,可能會引發阿茲海默症。

臺北醫學大學寄生蟲科主任范家堃指出,犬蛔蟲以犬或貓科動物為最終宿主,6個月大的幼犬,幾乎百分之百都有犬蛔蟲寄生,成犬機率則較低,犬蛔蟲為人畜共通寄生蟲,其幼蟲進入腦部後,可破壞血腦障壁導致功能失調,不可不慎。

目前全球約有25例,是犬蛔蟲跑至腦部引起的病變,治療上仍以驅蟲藥為主,醫師也呼籲,民眾接觸寵物之後應洗手,避免二次傳染。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