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每天42位女性罹癌 每週跑步75分鐘降風險

原本旅居加拿大的陳小姐,5年前發現自己的胸部有硬塊,進一步檢查後,發現自己罹患了乳癌2期,歷經多次化療,目前控制良好。陳小姐表示:「罹癌後最大的感想是:把握當下、及時行樂!但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這些都只是口號。我現在每週都會慢跑,去年開始也調整體能,參加了人生第一個馬拉松。」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游麗惠表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在所有癌症之中,乳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卵巢癌是女性特有癌症。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全年共有15,264人罹患女性癌症,平均一天新增42位病友,顯示女性癌症對於女性健康的嚴重威脅!缺乏運動、作息不正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環境荷爾蒙,都是癌症的危險因子。游麗惠指出,國民健康署多年來除了積極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X光攝影等癌症篩檢,也大力推動民眾積極運動防癌,落實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達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為長期目標,創造更健康的社會。 癌症希望基金會王正旭董事長則表示,女性癌症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許多女性身兼母親角色,罹癌對家庭影響甚鉅,因此女性癌症的防治是基金會長期關注的重點之一。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一般民眾每週激烈運動75分鐘,可能降低罹癌風險;國內也有醫師建議,癌友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次,以保持身體機能更能面對抗癌治療。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貧窮闖關大會考! 甘苦接力號召助貧行動

參加青少年培力的小玲(17歲)、小姍(16歲)、小宇(16歲)目前正朝著夢想前進,他們曾經迷失過,因為「拾起咖啡平台」,讓他們找到人生方向,對於未來都希望能靠自己賺錢,往餐飲業發展 ; 家扶愛心小舖的淑華媽媽(51歲),自從參與家扶小舖學習縫紉技藝之後,漸漸靠著自己學會的技能來賺取收入,使得家裡經濟狀況稍微獲得改善,更可以發揮她擅長的專業縫紉技術,讓自己的能力獲得肯定。 生活的「甘」需要有人分享,生活的「苦」需要有人拉一把!家扶第二屆甘苦生活節昨日在國父紀念館隆重登場,現場超過千人參與貧窮體驗,場面盛大有如一場貧窮大會考,有照顧生病家人、沒錢給孩子好好吃飯等的生活樣貌,有「甘苦小工廠~縫傘代工體驗」,讓民眾感同身受,體會不同的生活經驗,希望人人都可以付出小小的愛心,成就大大的改變,鼓勵現場民眾,加入助貧行動。   根據家扶弱勢家庭樣貌分析:有高達58.5%每月家庭收入低於兩萬元、家長教育程度54.1%的家長為國中以下學歷、12.1%父母因疾病或年邁影響謀生能力、72.3%的家庭必須扶養2名以上的孩子、69%的家庭只有一個工作人口、甚至有12%的家庭沒有工作人口。然而穩定的經濟收入是家庭脫貧的基礎,但這些家庭因本身患有重病,或因學歷不高,或因需要照顧家人等因素,導致長期失業或擔任臨時工者就佔了近五成。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甘苦』代表生活美好與困苦,台語「kan-k‘ɔ`」更是弱勢貧困家庭最真實的心聲!家庭如何脫貧?孩子如何避免落入貧窮循環?是弱勢貧困孩子與家庭必須面臨的困境,也是家扶基金會65年來不斷努力的目標。孩子無法選擇出生與家庭,期盼透過甘苦生活節的精神-『生活的「甘」需要有人分享,生活的「苦」需要有人拉一把』,再次呼籲伸出援手,滴水解苦!口袋裡的零錢5元、10元不嫌少,您的一點點付出,就能點亮弱勢孩子的無窮希望,共同支持家扶無窮世代計畫,為孩子募集生活照顧、健康維持、教育補助、急難救助與自立脫貧所需經費。  2015無窮世代捐款方式: 邀您~甘苦體驗 翻轉貧窮加入「助貧行動」 捐款熱線:(04)2206-1234 線上捐款:https://donate.ccf.org.tw/z_19/1-1.htm?did=198 郵政劃撥:戶名:家扶基金會/帳號:00224801(請註明無窮世代) 家扶粉絲網: https://www.facebook.com/TFCF1?fref=ts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長期疲勞、抵抗力弱 易顏面神經麻痺

一名17歲的黃姓高中生,長期熬夜唸書拚學業,某天起床突然左邊眼睛無法閉合,剛開始眼睛、耳朵有灼熱、疼痛感,後來病情越來越嚴重,臉部開始抽搐,嘴角沒有力氣,含水也會不自覺流出來,抬頭紋也消失,風池穴有疼痛感。聽說有一帖藥幾萬元保證治療好的偏方,但因家中經濟無法負擔而作罷,心情相當沮喪,由於臉部異狀明顯,後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前往中醫求診,醫師確診為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約2個月,服用中藥與針灸雙管齊下,目前已經痊癒。

開業中醫診所中醫師王繼榮表示,顏面神經麻痺與感染有關,在發病前有感冒、喉嚨痛、發燒等受涼跡象,沒多久一邊面頰肌肉會沒有力量,眼睛閉不起來,是病毒造成第七對顏面神經麻痺,眼皮的開合、嘴角肌肉都會受影響,長期身體疲勞、抵抗力弱也較易感染。(以上這串同時也是西醫理論,所以不用強調以中醫觀點)

顏面神經問題可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屬於周邊型,主要症狀為額部皺紋消失、眼睛無法閉合、皺眉與面部反射消失等。在急性期治療第1至2週會選擇清熱散風邪的藥,荊芥、防風、白芷、羌活、柴胡、薄荷、菊花、連翹、金銀花,在此時期熱性補藥勿服用,尤其是黃耆、人參、當歸、川芎。約第3週開始針灸,針對顏面神經分布區的穴道,翳風、陽白、四白、下關、頰車、顴髎、迎香、合谷等為主穴治療。

現代人為了增強免疫力,會自行服用安迪湯作為平日保養,藥材包括黃耆、枸杞、紅棗,黃耆雖然有補氣補虛效果,但不要誤認顏面神經麻痺就是體虛、沒力氣,需要補氣就亂服用補藥。有外感病、傷風、咳嗽、顏面神經麻痺都不適合吃黃耆,只會把病程拖延更久。

王繼榮提醒,顏面神經麻痺並不是得病後就終生免疫,屬於受風邪就會復發的疾病,平日須保護脖子、注意肩膀以上不要受涼,運動後也須把汗水擦乾避免感冒。飲食也須注意炸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上火食補勿食,如果有眼皮閉不起來或是一邊臉無力就須提高警覺,需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致命PM2.5! 子宮肌瘤增加+早死

9月出刊的科學雜誌《Nature》中的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程度已超乎人們想像,每年導致300萬人「早死」,而且這些死亡人口多集中於亞洲。研究解釋,臭氧、PM2.5懸浮微粒和一些嚴重的疾病有關,並且會影響健康,甚至提早結束壽命。 德國馬普學會化學研究所Jos Lelieveld和研究團隊,針對全球大氣化學模型、人口與健康資料來計算不同類型室外空氣污染(如懸浮微粒)對於人類的「提早死亡」有無關聯。而研究結果顯示,印度的影響最大,而且若是空氣污染排放量不變,由室外空氣污染導致的早死的人口, 未來將以倍數成長,到了2050年預計每年會造成660萬人早死。 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婦產科和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共同研究,於去年(2014)發表的研究認為,婦女暴露在空氣污染PM2.5懸浮微粒越嚴重的環境,與罹患子宮肌瘤的風險是成正比的,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葉光芃醫師曾表示, PM2.5懸浮微粒是一種環境荷爾蒙,而此荷爾蒙對子宮肌瘤的增加有關,美國所提出的研究是一警訊,女性應加以注意。 而國民健康署也呼籲,入秋之季應注意空氣汙染中的自我保護。因東北季風南下空氣易累積細懸浮微粒(PM2.5),外出前可多加注意空氣品質監測數據,並根據空氣品質程度來保護呼吸道。 依環保署建議,若PM2.5指標等級為低級(1-3級,35微克(μg)/立方公尺(m3)以下):一般民眾及敏感性族群皆可正常戶外活動。 若PM2.5指標等級達中級(4-6級,36-53μg/m3):一般民眾可正常戶外活動,敏感性族群如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與孩童感受到癥狀時,應考慮減少體力消耗,特別是減少戶外活動。 若PM2.5指標等級達高級(7-9級,54μg/m3以上),一般民眾如有不適,如眼痛,咳嗽或喉嚨痛等,應考慮減少戶外活動;敏感性族群則建議應減少體力消耗,特別是減少戶外活動,具有氣喘的人可能需增加使用吸入劑的頻率。 國健署表示,要因應空氣汙染傷身,外出可戴口罩、適時關閉窗戶、維持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保持身體健康之外,也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尤其是老人和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由室外進入室內時,可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洗臉、清潔鼻腔。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頭暈、頭痛、視力衰退 小心腦出血奪命

一名49歲男子因長期性頭痛,加上嘔吐、視力衰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是小腦近第四腦室處出血,在神經外科醫師立即進行開刀後,目前已恢復正常。許多人都曾有頭暈、頭痛的經驗,但若是持續性的反覆發作,而且長期藥物治療都不見改善,小心可別輕忽了! 這名洪姓病患表示,一個月前開始食慾變差,體力狀況也不好,之後跟著出現頭暈、頭痛、嘔吐,雖然已有藉著藥物減輕疼痛,但卻一直沒有得到更好的改善,每當發作後,還是得硬撐著工作。隨著症狀逐漸嚴重,甚至一下樓梯就會暈吐,沒想到接著連視力也跟著衰退,看東西都出現二個樣子,他以為到眼科矯正視力就會好轉,但後來症狀還是沒有改變。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宗憲說,病患在送到急診室時,已頭暈、頭痛加劇且持續性嘔吐,在做了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患者小腦近第四腦室處出血,同時併嚴重腦積水,於是又接著做核磁共振檢查,因疑似腦腫瘤或腦血管異常出血,趕緊安排開刀。手術時,經由顯微鏡開顱手術從小腦的地方剖開,果然發現裡頭有不正常的血管,而在不破壞其它正常小腦的情況下將不正常的血管移除,並於術後置放腦室外引流管,解決腦積水問題。 吳宗憲醫師指出,這種先天性的血管畸形以二十歲以下居多,且每年的出血率約2至4%,當第一次出血發生時,一年之內再出血率高達6%,所以當發生在中年人身上時不易察覺,加上症狀是在腦部或脊髓內出血,所以難以預測而且會反覆發生。手術最困難之處,在於先要找到血流的供應來源,因為血管充血,只要一碰到就可能發生難以挽回的大出血,還要在不傷及腦組織的情況下,將周邊腦組織剝離,才能順利把畸形的血管摘除,對醫師是非常艱鉅的挑戰。 洪姓男子在術後意識清楚,複視也恢復正常,且頭暈、頭痛、嘔吐問題也不見了。吳宗憲醫師提醒,雖然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放在腦中,會隨時間而變大而難以發現,通常是腦出血時,出現了頭暈、頭痛、嘔吐、複視、癲癇或半身無力等才會察覺,但一般還是可以藉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做出初步診斷,接著由大腦的血管造影術確定診斷。

利用腹腔鏡微創手術 大腸癌患者復原快速

苗栗市一位60歲洪姓先生日前發生下腹悶痛及解便不順之症狀,起初洪先生以為只是一般便秘,直到醫院就診並在醫師建議之下接受無痛大腸鏡檢查,才發現在右側大腸已生成一約5公分的腫瘤,切片報告證實為大腸癌。經醫師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以及右半邊大腸,術後2天排氣,並在第8天順利出院。 大千綜合醫院外科主任馮啟彥醫師表示,近年來大腸直腸癌已開始使用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好處是傷口小、併發症少且術後恢復快;同時在清除淋巴結上,因看得較清楚、失血量更少,故能將病灶清除乾淨。腹腔鏡手術之傷口約0.5-1公分,不但減輕傷口疼痛且降低感染機會,也縮短患者排氣、復原及住院之天數,因此對於體弱、年老、呼吸功能不佳之病患也適宜接受腹腔鏡手術。除此之外,許多研究指出腹腔鏡手術後對於患者的免疫系統影響較少,有助於手術後的復原。 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及食安問題等因素,罹患大腸癌的人口數逐年增加,目前已是所有癌症病患數的第一名;馮啟彥醫師表示,大腸癌絕大多數都是由大腸瘜肉病變而來,若能早期發現即可以大腸鏡手術切除,若等到產生血便及腹痛時才就醫,往往已是大腸癌第三期,雖可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將腫瘤切除,但仍要考量淋巴轉移等因素,決定術後是否需要接受化學治療,因此早期大腸癌篩檢是很重要的。 目前大便檢驗潛血反應是最簡單也是民眾較能接受的篩檢方式,如有異狀則再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對於怕痛的民眾,也可選擇無痛大腸鏡的檢查服務。馮啟彥醫師提醒民眾,定期篩檢是遠離大腸癌最好的方法,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保障自身與家人的健康。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台灣洗腎病人高居不下 併發腫瘤風險高

76歲的林婆婆最近幾年因為腎臟功能不好,在醫院洗腎長達五年,直到數月前開始出現肉眼可見的血尿,進一步檢查發現膀胱及左側的輸尿管有腫瘤,證實罹患了泌尿道上皮癌。

所幸林婆婆在經過機器人手術切除腫瘤後,已順利恢復元氣,根據研究,台灣洗腎的病人高居世界第一位,而洗腎病患併發上皮癌的機會更是一般人的30-40倍!新光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一勝醫師表示,跟國人愛吃止痛藥有很大關係。

中老年人常有腰酸背痛的問題,常常依賴止痛藥或中醫草藥來治療,一旦服用過量易有腎臟病變的風險,適時的熱身與復健拉筋才是長久保健之道。

出養問題嚴重 小孩都需要有個家

十一個月大的可愛女娃婷婷,愛笑的她,卻得面對因早產造成的健康問題。小小的身軀曾依賴著保溫箱活命,在這一個月裡,她努力地大口呼吸,好不容易脫離了危險期。然而在命運的捉弄下,婷婷近期又因腦部病變而導致下肢發展不全,甚至可能影響智能發育。每周密集復健所帶來的疼痛,讓婷婷哭鬧不休難以安撫。所幸褓姆的耐心與堅持地配合復健師的指示,無時無刻幫忙婷婷練習並矯正姿勢,現在婷婷已經會爬行,準備好迎接新的家庭了。 少子化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疼愛有加,甚至有的人費盡心思、花費上百萬元就是為了求得一子,然而有些生下的孩子,卻沒有機會得到應有的妥善對待。據內政部及衛福部統計,從2010年至2014年,五年來國內共有1150名孩子是棄嬰、無依兒童或者被遺棄,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接連發生了6起.除此之外,根據兒盟統計,五年來共接到2925筆出養諮詢(含電話及網路),平均每年近600筆,每天有1.6個襁褓中的孩子即將失去家的依靠. 出養電話的那頭,是生父母的啜泣與悲痛;選擇出養,是父母迫於各種生活與現實的無奈,所做出最不捨的決定。以2014年兒盟的出養諮詢案件來看,出養原因前三名為:經濟無法負擔(79.5%)、家人無法提供助力(68.8%)、未婚生子(52.9%)。但不論是遭遺棄的孩子,或是生父母不得已出養的孩子,他們都是最無辜的受害者,他們都有一段異於一般同齡孩子的心路歷程,他們要的不是糖果餅乾、玩具車,要的只是一個專屬的抱抱,他們這段等家的旅途,需要社會大眾的陪伴與協助。 據兒盟的開案資訊統計﹙含出養及棄嬰﹚,一般等家寶寶約需7.8個月的時間,才能找到永遠的家,特殊際遇的孩子則多了兩個月以上的等家時間。這些孩子因健康問題或發展遲緩狀況,需要特殊的醫療照顧,平均等家的時間為297天(約9.9個月)。陳麗如執行長說明,多數的等家寶寶因疏於照顧,較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的症狀,「安心出養家園」比起一般孩子更加的敏感與不安;自開辦收出養服務及棄兒保護工作以來,兒盟提供24小時「家庭式」的安置照顧,讓孩子得到應有的照料呵護與醫療供給,也給孩子溫暖與關愛,撫平心理創傷。再者,針對有特殊需求的等家寶寶,兒盟也投入大筆經費與心力,引入早療與遊療課程外,也開設褓姆的專業訓練課程,讓褓姆能夠依每個孩子不同的身體和心理狀況,提供更完善的照顧與協助。今年,「助我長大 幫我找家」將募集1500萬的生活照顧基金,包括等家寶寶的生活費、醫療健保費和安置費,早療和復健課程的費用等,都需要大家伸出援手。 比起一般的孩子,這些特殊際遇的寶寶在等家期間,需要照顧者投入更多的心力與關愛,而兒盟和保母們共同合作建立的照顧團隊,是孩子們最溫暖的安心家園。高人氣暖男新手爸爸宥勝,愛孩子不落人後,2015年二度擔任「助我長大 幫我找家」行動的等家寶寶助養大使,竭盡所能地參與、貢獻,拍攝公益海報,獻身又獻聲拍攝呼籲影片,期待凝聚更多的愛心;一起幫助這群出養兒早日找到一個溫暖的收養家庭。」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