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癌症治療新趨勢 餓死癌細胞

癌症治療會導致癌症病患承受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對於家庭更是產生了影響;因此,癌症整體預防及臨床輔助愈來愈受重視,「癌症整合治療」也成為新趨勢。國內外諸多癌症專家並呼籲民眾要重視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的飲食療法,「因為食物本身就是我們一日三次的化療」。 癌症治療有「抗血管生成療法」,也被稱為「饑餓療法」2014年二月,美國血管基金會共同創始人、癌症研究專家李威廉(William Li),受邀於知名TED講座中即指出,「無論是哪一種癌症,都以血管新生為重要特徵,若沒有血管的供給,腫瘤頂多只能生長到0.5立方釐米。引起癌症的因子,飲食占了30~35%,因此除了各種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之外,在飲食中加入多元性的抗血管新生食物,確實能夠干擾癌症的形成。」 「重視我們的飲食!!因為食物本身就是我們一日三次的化療。」是癌症研究專家李威廉等科學家,根據血管新生理論所得結論,闡明某些食物抑制血管新生的效果甚至比藥物好,也顯示這類飲食能減少大約一半罹癌機率。 致力於癌症及糖尿病輔助治療研究的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周志中教授,今年8月,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Marine Drugs(海洋藥物),發表了「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藉由調控缺氧誘導因子-1 (HIF-1)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信號傳導,進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顯著抑制腫瘤生長;這是全球首次對於「褐藻醣膠抑制腫瘤血管新生路徑」的完整解析。 雖然「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獨有的500道爾吞結構,其機轉不能等同於其他「褐藻醣膠」;然而,周教授的研究,清楚定義出「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的路徑,也為其他「褐藻醣膠」研究,開啟了全新的探討方向。 由於產、官、醫、學、研各界的積極投入,目前「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抑制癌細胞的途徑:「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癌細胞轉移」、「抑制癌幹細胞復發」、「啟動抑癌基因表達」、「促進自然殺手細胞抑癌活性」、「抑制血管新生」等機轉已清楚被證明,甚至在人體臨床試驗上也積極進行;顯然「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被證實安全無虞後,將朝向新藥開發。 目前「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整體研究成果,讓台灣生技及醫學研發成果於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研發團隊並認為,未來若將「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運用於癌症預防及輔助,除了可提升患者治療成功率外,同時也可維持患者之生活品質。 餓死癌細胞研究資訊索取:http://goo.gl/plxF5I 李威廉醫師演講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lQEHMdbdI

微粹脂擺脫凸出小腹 自體補胸自信更迷人

維持外表無疑是每個女人人生中最大的課題,不論是減肥塑身或是化妝保養,大家都希望能夠放慢歲月流失的速度。不少女性上班族表示,不願懷孕生子的理由,一方面擔心職場對有孩子的女性不友善,一方面更擔心自己的外貌走樣。有2個小孩的38歲職業婦女Mandy(化名),生子後小腹凸出,不僅原本的衣服都穿不下,連老公都會拿自己的身材開玩笑,讓她非常難過。 因為工作因素,Mandy對自我外在的要求比較高,因此不論身材還是相貌,Mandy比一般人更努力維持,身旁的親友也說她的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來得年輕。但在生完小孩之後,一切都變了樣,Mandy的臉部脂肪開始流失,原本引以為傲的鵝蛋臉變得鬆垮凹陷,身材也開始走樣,臀部和腹部都囤積了大量脂肪。最讓Mandy感到難過的就是她原本豐滿傲人的雙峰,開始消風下垂。 Mandy在朋友的建議之下,決定進行二代水刀微粹脂手術。二代水刀微粹脂利用12段可調節水力,將Mandy腹部肥厚的脂肪沖刷出來,脂肪細胞經過純化萃取後,再注射到胸與臉頰。整型專科醫師賴釗毅表示,這樣的做法除了減少腹部的脂肪,凹陷的臉部與上胸部位都可以同時獲得改善。微粹脂所沖刷出的脂肪細胞完整不受破壞,可提升移植後的脂肪存活率以及降低鈣化的可能。 術後一個月,Mandy穿上過去不敢嘗試的服裝。她表示,接受手術後,很多人都認為她變得更年輕了,外表看起來只有25歲,讓她覺得非常開心。

脊椎側彎可能導致心肺功能障礙 應提早防範

一項對中、彰、投20所學校高一新生進行的健康檢查發現,脊椎側彎的人數不少。澄清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王俊堯表示,這種現象可能與青少年喜歡打電玩,因姿勢不良而造成脊椎側彎,如果嚴重惡化彎曲,會壓迫心肺及內臟,導致日後心肺功能障礙,呼籲家長多關心子女的脊椎。 在高中、高職學校開學後,澄清醫院健檢團隊陸續前往中、彰、投20所學校針對新生進行健康檢查,受檢人數約一萬五千學生,其中有脊椎側彎的學生約有四百多位。王俊堯主任表示,一般家長很難從目視發覺子女有脊椎側彎的情形,做X光檢查時,凡是脊椎角度大於10度就診斷為脊椎側彎,從X光影像中可以看到脊椎往外側曲而非正常的垂直線。 王俊堯主任分析說,十五、六歲青少年發生脊椎側彎,除了先天性之外,絕大部分是與生活習慣和姿勢不良有關,如長時間以不正確的姿勢打電玩、看電視坐姿歪斜、長期固定一邊肩膀斜背書包等,都有可能造成脊椎側彎。輕微脊椎側彎最好以復健矯正,如果角度在20至25度以上,建議要找骨科做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在這一萬五千名的學生中,初步統計,有脊椎側彎的學生約有四百多位,罹患比率約3%。絕大部分都屬於輕微的症狀,等到完成統計分析後,都會將結果回覆學校,學校也會將健檢的結果通知家長,請家長多關心子女的脊椎健康。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胎兒嚴重水腦 出生數天離世

一名34歲的孕婦,懷第一胎時做了2次產前超音波,順利生下健康寶寶;第二胎依照慣例做了產前超音波,但在懷孕28周時,到了第2次超音波才發現寶寶有嚴重水腦,兩邊腦細胞都已萎縮,出生數天即不幸死亡,母親心痛不已。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鍾繼賢強調,這種不幸事件其實可以避免,透過高層次超音波可提早發現寶寶身體異狀,並及時處置,例如做引產手術預防畸胎,或提早施行水腦引流手術,就能避免寶寶死亡。

「產前檢查非常重要!」鍾繼賢指出,目前健給給付孕婦2次產前超音波檢查,但僅為基本項目的檢查,主要評估胎兒大小、胎位、羊水量及胎盤位置等;而高層次超音波,可為胎兒進行全身器官、四肢結構的詳細檢查,從腦部結構、眼、耳、鼻、口、舌、脊椎、心、肺、膀胱、腸胃、肝、腎、性器官到手指、腳趾,能更詳細掌握胎兒的健康狀況。

鍾繼賢表示,高層次超音波檢測屬於2D影像,胎兒異常的準確率約為8成,懷孕周數太小、寶寶器官尚未發育完整、周數太大,都可能造成影像模糊,懷孕20至24周是最佳檢查時機,需自費3000至4200元。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颱風過後做好防疫工作 飲食飲水要小心

杜鵑颱風來襲,為全省帶來強風豪雨,除了造成部分災情外,災後務必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積水退後清理家園時應作好個人防護,依「清除、清潔、消毒」防疫三步驟,做好環境衛生,避免感染傳染病,也要注意飲食衛生安全,加強衛生管理,注意食品處理以及環境衛生,勿食用泡水或因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餐具應消毒,同時應注意食品保存期限,徹底煮熟才能食用。 颱風時大雨易使水源汙染,飲用水需煮沸後才可飲用,切記勿生飲自來水、井水或天然水源的水。儲水桶的儲水應及早使用完畢,勿長期放置,以防止孳生細菌,造成二次污染。停電地區,應注意冷藏(凍)食品的保存溫度,避免溫度升高使食物變質腐敗。 需要特別加強的預防工作如下: 一、確實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預防登革熱 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高峰期,大雨過後病媒蚊密度將大增,民眾於颱風過後清理家園時,應澈底清除室內外積水容器、垃圾及廢棄物,以防止病媒蚊孳生而導致登革熱疫情發生。 二、做好手部、腳部防護,避免鉤端螺旋體及類鼻疽等疫病感染 清理家園時易接觸到污水、污泥,切忌赤足及僅穿著拖鞋打掃;應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工作完畢或裝備卸除後,仍應以清水及肥皂洗手。老年人、身體衰弱、免疫功能不佳、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癌症及酒癮者等)及皮膚外傷者,應避免直接暴露於污水或淤泥。 三、注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 (一)豪雨可能導致飲用水濁度上升,影響用水安全,若住宅的蓄水池淹水,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 (二)飲用水要徹底煮沸或飲用包裝水 (三)淹過水之廚房用具及餐具要消毒後才能使用 (四)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不要食用 (五)民眾可自行購買市售含氯漂白水,用清水10公升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消毒擦拭居家環境,而餐具部分則應以煮沸消毒。 四、如有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或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請儘快就醫,就醫時務必告訴醫師居住地區及污水淤泥曝露史,以利診斷。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肺癌再發率高 雙癌、三癌屢見不鮮

兩年前,好萊塢女星安潔莉納裘莉切除乳房,因她認為家族有乳癌病史,為了預防癌症上身,決定切除。在台灣,也有一位70歲的蕭女士,9年前因肺癌切除右上肺葉,經過5年追蹤,確定肺癌無復發,且病患還是持續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但2年前,蕭女士在左上肺發現一個6mm的霧狀陰影,在醫師建議下,「預防性」地切除部份左上肺葉,證實蕭女士罹患左上肺原位癌。 新光醫院胸腔外科張益誠主任表示,在知名癌症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2年時,即有文章討論「預防性切除的臨床效果」。醫師解釋,癌症的形成與個體基因及所受到內外在的傷害有關,若是器官一側有了癌症,另一側擁有相同基因暴露且相同環境,再次產生癌症的機率非常高。 因此,肺癌也存在相同情形,肺癌病人在第一次罹癌治療後,且長期存活的情況下,再發生第二次原發性肺癌之比率約有10%。只是肺部為重大器官,在臨床上,肺癌病人並無預防性切除肺部的做法,多是採取的是定期檢查。目前建議是在肺癌治療緩解達五年後,每年仍需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至於接受檢查多少年?美國專家建議,根據平均餘命,應檢查到79歲為止。張益誠醫師說,肺部切除後,不能再生,若是每次均切除一個肺葉,再度發生肺癌時未必能夠再度手術。若是早期發現,目前可考慮較小範圍之切除,治療效果並未有太大差異。 醫師說,初期的肺癌病者存活率不低,因此建議患者「一輩子」都要定期接受肺部電腦斷層檢查。此外,不只是肺癌,若是曾罹患其他癌症的病患,肺部產生第二癌的機率也不一般人高。臨床發現,越來越多病患第二癌、甚至是第三癌,民眾一定要定期檢查。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大腸癌篩檢 婦女撿回一命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已經成為國人健康殺手,不僅罹癌率排名第一,且每5分26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年更有逾1萬多人罹癌、約5000人死於大腸癌。亞東醫院指出,目前防範大腸癌的方法,除了「天天五蔬果」、「每日動一動」外,「定期做大腸癌篩檢」及「糞便潛血檢查」也相當重要。日前一位張女士接受糞便檢查,經過醫院和衛生所的持續追蹤,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竟然發現是大腸癌第一期,所幸及早發現、治療,恢復情況良好,保住一命。 張女士長期在亞東醫院就診,去年10月接受糞便檢查,檢驗結果為潛血陽性反應,但張女士認為身體並無不適,因此遲遲未回診。經過醫院以及衛生所長達4個月的追蹤和聯絡,原本相應不理的張女士終於決定到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確診為大腸癌第一期。幸好因為發現得早,所以癌細胞尚未轉移,經過治療後,病情已經穩定。張女士透露,當初檢查糞便時,並未有任何症狀,還好透過進一步檢查,才挽救回寶貴性命。 大腸癌初期並沒有任何症狀,一旦症狀開始出現時,包括糞便中有血、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貧血等,通常已經進入第二或第三期。目前大腸癌的好發年齡為50到74歲,國民健康署特別針對此族群提供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但是大腸癌篩檢率國人依然偏低,美國、加拿大分別是7成、5成5,台灣僅卻只有4成1,相對偏低。 亞東醫院指出,目前院方平均1個月新增2位大腸癌病人,以及36位癌前病變,這些患者若未被篩檢出並接受治療,未來5到10年可能直接轉變為大腸癌。呼籲民眾,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早期預防大腸癌。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心血管疾病病患趨年輕化 治已病不如治未病

國健署公佈的資料顯示,近五年來台灣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不但越來越年輕,並呈現「男升女降」,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8倍,尤其以40至49歲男性的增幅最大,對此,預防醫學專科醫師蔡清標指出,臨床上,20多歲年輕人的血管老化程度相當於80 歲老年人的案例近來屢見不鮮,為了預防與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建議民眾最晚一定要在40 歲開始進行每年定期檢查,隨時監測自己的健康狀,健檢項目更應視個人危險因子以及遺傳家族史來做增減。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3 年國人十大死因,儘管癌症仍居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連續蟬聯7 年(2007 ~ 2013)十大死因的第二名,蔡清標醫師表示表示,台灣每年逾萬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廣義來看,十大死因中第三名的腦血管疾病、第五名的糖尿病、第八名的高血壓及第十名的腎臟病,其實都包含在血管疾病的範圍,與心血管疾病常合併發生,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也都息息相關。 蔡清標說,這數字非常恐怖,也間接說明了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民眾健康,是不容輕忽的疾病,在預防醫學的角度來說,「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因此,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如何早期發現,甚至在一開始就防止動脈硬化更是重要課題,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是造成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來說,心電圖、抽血驗高、低密度膽固醇、高敏感度C 反應蛋白(hs-CRP)、運動心電圖,以及血管硬化檢測儀,都可初步篩檢心血管疾病,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提供的資訊指出,有不穩定型心絞痛、嚴重心律不整、主動脈狹窄等情況,應避免用運動心電圖來評估,可透過非侵入性檢查如高階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來發現心臟血管鈣化指數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可有效對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更好的預測;從而提供病患更全面、更有效益的早期治療,預防突發性心臟病或心肌梗塞而造成的致命危機。 超高速電腦斷層冠狀動脈造影在應用於檢查心血管疾病的優點還包括低輻射劑量,不需藥物嚴格控制心跳速率(特別是高心率患者),加速進行檢查,而且只需閉氣3 至4 秒即完成心臟掃描,可用來了解血管狹窄程度及作為冠狀動脈支架置放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術後評估。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