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乳牙要乾淨 用多少牙膏量才能安全清潔?

當孩子開始長牙後,若是不好好刷牙、清潔口腔,就會有蛀牙的危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乳牙齲齒」。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不積極治療孩子的蛀牙問題,放任細菌在口中肆虐,細菌可能占領整個口腔,不僅帶來疼痛,也對孩子的發育生長有負面影響。曾有心理學家提出,若是孩子從小的口腔健康不好,孩子的自尊、自信、社交能力都比口腔健康的孩子來得差。 美國哈佛大學牙醫學博士陳俊龍醫師指出,其實,最常見的兒童慢性疾病就是蛀牙!根據資料顯示,有蛀牙兒童比氣喘兒童高出7倍之多,比過敏多出5倍。蛀牙不只導致孩子日後的恆牙排列不齊,蛀牙帶來的疼痛和感染,會導致孩子吃飯、說話和學習等蛀牙問題,引起營養不良,若是細菌病毒進入體內,嚴重時還可能死亡。 當孩子開始吃下第一口食物時,口腔就會分泌會侵蝕牙齒的酸性物質,導致蛀牙,建議家長,每日至少刷牙兩次,去除牙菌斑且預防蛀牙,使用兒童含氟牙膏,定期塗氟。 我們都知道孩子該刷牙,但是,使用多少的「含氟牙膏量」才能刷得最乾淨,又在安全劑量範圍呢?陳俊龍博士表示,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含氟牙膏的用量,可參考國際安全用量,以「米粒、碗豆」來比喻讓孩子了解:3歲以下的孩童,使用米粒般大小的牙膏;3至6歲,使用如碗豆般大小的牙膏。此外,父母也應該減少孩子的糖分攝取,如汽水、糖果等;飯後一定要刷牙,提醒父母,不論孩子會不會自己刷牙,都不應該忽略「舌頭」部分,尤其是還以奶類為主食的嬰兒,舌頭也是酸性物質聚集之處,要記得保持清潔。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菸等於「入門毒品」 青少年只要幾根就上癮

日前有地方首長說,「吸菸者,日後就有可能吸毒!」其實這句話是有理論基礎的。「菸」被IARC(世界衛生組織附屬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列為「第一級致癌物」之外,根據美國Surgeon General Report 研究報告指出,菸品是青少年的「入門毒品」,也是青少年第一次使用的成癮物質,青少年吸食少量菸品就會成癮,即使是僅吸1-2支就可能出現成癮症狀。 台灣每年有2萬多人死於菸害,平均每25分鐘就有1人死亡。菸品中有超過7千多種化學物質,其中93種成分會致癌。依據美國國家成癮物質濫用中心報告指出,尼古丁會影響青少年的大腦發展結構,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此外,吸菸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非法藥物的誘惑,根據研究,相較於未吸菸的青少年,吸菸青少年濫用非法藥物機率達13倍之多。 我國的法務部調查也發現,收容人進入矯正機關執行前吸菸率高達91.6%,而有吸毒者大都有吸菸習慣。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中學生吸菸率為5.0%,高中職學生吸菸率為11.5%;進一步分析青少年第一次吸菸的年齡介於12至13歲之間,以國小五、六年級最多,佔34%。 國民健康署健康教育及菸害防制組技正羅素惠表示,青少年也容易受好友、同儕的吸菸行為而影響,周遭有朋友吸菸相較於無吸菸朋友的青少年,其吸菸率高出10倍(國中12.8倍,高中職學生8.1倍);父母為吸菸者相較父母為非吸菸者,青少年吸菸率則高出2.2 倍 (國中生2.9倍,高中職2.0倍)。整體而言,父母及好友吸菸皆為影響青少年吸菸行為的重要因素,因為家庭與朋友是青少年社會生態系統之重要一環,父母及朋友吸菸可能會弱化菸品對健康危害的價值觀。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被自己打鼾驚醒 原來是舌頭過度肥大

1名35歲男性,晚上常常睡到一半被自己打鼾聲嚇醒,導致隔天白天工作精神不濟,儘管接受過呼吸中止症相關手術,但症狀卻仍未改善;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佳文指出,傳統手術治療多只針對鼻中隔彎曲、鼻子過敏或口咽中懸壅垂過長等現象進行治療,但卻容易忽略舌頭和呼吸道間的關聯性,對症狀無法根除。

這名患者體重五十幾公斤,並非典型呼吸中止症的肥胖身材,經過評估後,針對患者舌頭過度肥大問題,採以舌底氣化手術,術後已逐漸恢復;黃佳文說,像是非典型肥胖的呼吸中止症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等情況,這時可透過完整的內視鏡評估檢查,找出阻塞問題。

內視鏡系統的檢查,就是從患者的鼻子經過咽喉部、舌底等,評估整個呼吸道狀況,準確找出阻塞處;黃佳文說,治療上,可分內科治療以及外科的整形手術,內科治療就是配戴呼吸器幫助撐開阻塞呼吸道,若是舌底氣化手術則是透過全身麻醉,利用氣化手術削除過度肥大壓迫呼吸道,達到暢通效果。

舌底氣化手術比起傳統手術,能降低流血風險,降低術後嚴重疼痛問題,患者可不需過於擔心;黃佳文呼籲,患者術後應以以軟流質食物為主,保持口腔清潔,提醒民眾若有任何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詳細檢查評估,才能對症下藥,影響日常生活。 

 

死裡走一遭 塵爆傷患:怕睡了醒不來

「每天眼睛開張,就要開始拉皮,又刺又痛」、「傷口復原就像上百隻螞蟻咬」…國泰醫院舉行八仙塵爆傷患康復出院慶生會,傷患張承騏分享復健過程,他說,儘管傷口癒合、復健過程辛苦難熬。詹閎鈞則說,當晚等了3小時才送醫,很害怕睡了醒不來,如今能夠康復出院,很慶幸還自己活著。

國泰醫院院長李發焜指出,塵爆事件當晚,第一時間收治16名傷患,陸續還有5名分別其他醫院轉入,總計收治18名傷患,住院期間最多曾有6名插管,但醫療團隊全力救治,目前已有13名陸續出院,其餘5名預計下星期出院。

現年20歲、全身54%燒傷的張承騏說,以前跑半馬、上健身房一次就是好幾小時,很難想像燒傷後第一次可以下床,竟然站不到10秒,復健過程真的很痛苦,每天要歷經長皮、拉皮、復健,以及穿整天的壓力衣,不過看到自己每天都更進步,很慶幸還自己活著,希望早日完成當廚師的夢想。

曾獲得今年全國大專院校甲組第3名的詹閎鈞,全身38%燒傷,他回憶,當晚在火裡狂奔,感覺自己就像「燒焦的BBQ」,等待送醫的3小時,一直告訴自己不能睡,怕睡了醒不來,很慶幸現在能夠康復出院。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全球首次證實 針灸可預防中風復發

針灸治療可有效降低中風復發!台灣最新研究發現,中醫針灸搭配西藥治療中風患者,可降低復發風險超過6成,而且接受針灸療程次數愈多,再次發生中風的風險也愈低,尤其以年輕女性最有效果。此研究成果將刊登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Medicine》,也是全球首次證實針灸可降低中風復發率。

該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2000至2004年,新發生的住院缺血性中風病人共3萬58名,分為針灸治組及非針灸治療組,結果發現,接受針灸治療的中風患者較沒有接受者,再次發生中風的機率較低。

研究進一步發現,接受針灸的中風患者,可降低5成再次中風風險;接受西藥治療者,可減少5成8再次中風風險低;而接受針灸及西藥合併治療,則可減少6成1再次中風的風險,而且接受針灸治療療程次數愈多,發生再次中風的風險愈低,尤其以年輕及女性中風患者成效最好。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副教授施純全指出,中風為國內第3大死因,中風復發率非常高,據統計,5年內累積復發率約為3成5,10年增為5成1,尤其當二次中風發生後,病人的後遺症及肢體的殘障程度,通常比第一次嚴重許多,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施純全強調,此研究證實,針灸搭配西藥治療中風患者,能有效降低復發率,可望作為中風的預防及治療方式。 

 

整形風潮旺 專家:選擇需經多方評估

現代人重視外表體面,在美感經濟當道的社會風氣下,不管男女老少都想要自己看起來在最佳狀態,尤其面試時,有可能因為外表或多或少被加分,列入評分的潛規則裡,許多醫美、整形診所紛紛成立,想修修臉的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又需要注意那些風險?

開業診所整形科醫師蔡豐州表示,整形選擇有科學醫療背景的人員是較有保障的,最好是人員、產品、設備三大主軸都有證照背書,再來可到診所去看成果(如案例照片),牽涉到專業、經驗的呈現,一個好的體系都會要求反射動作,變成醫生在下刀時不用太思考,已經熟練到變成一個穩定的療程。

蔡豐州解釋,民眾對於整形的風險需要和專業人員諮詢,醫生需告知清楚,最差會發生什麼事,例如以混血外表整形來講,最差的狀況為發炎,因為有植入物的問題,發炎最多是取出填充物屬於可逆整形。一個整形合法安全的診所,幾乎可以保證說,移除掉任何人工植入物,幾乎可以回到原來的樣子,停損點設在原本的樣貌上,風險就會比較低,至少保本也比較敢投資的概念,消費者安全感就會升高。

蔡豐州進一步說明,想要整形必須考量自身的狀況,像是近期有生過重大疾病者較不適合,另外,慢性疾病患者需要經由醫師的麻醉風險評估,風險值很高就不建議實施整形手術,如果是局部麻醉或微整形可由醫生評估下進行。民眾對於療程要有多方了解以及充分溝通,才會清楚自己要的跟可接受的風險為何。另外,建議18歲成年後,在生長發育、心理素質都較成熟時,再來考慮整形,臨床上大部分是介於20-35歲年輕族群較為普遍,年長者則是微整形(如打肉毒桿菌、改善眼袋、眼皮鬆弛等)居多。

蔡豐州提醒,術後避免太過勞累,不然消腫期會比較久,加上充足睡眠,飲食不要太過(如太油、鹹、辣、甜等),大部分手術於兩週後就可恢復。醫師認為,不是一定非要整形,不管是內在或外在美,都是朝好的方向改變,不論是個性、能力、學歷、打扮等方面變好,都是替自己加分,而正確的整形,不要太過浮濫(過於頻繁)的整,都是增添自信心,讓自己更好。

開學流感潮 急診病童激增一成

最近,國中小學正式開學,但家長發現,怎麼孩子才上學幾天就開始生病感冒?急診室統計發現,開學後一周與前一周相比,學童因為流感而導致發燒、咳嗽、上吐下瀉的就醫數量就暴增了16%! 急診部吳肇鑫主任表示,開學後,小病童的數量突然增加,比例還高達一成多,多數都是流感、發燒等狀況,而且,進入秋天後,氣候不穩,陰雨不斷,導致孩子們淋雨受涼,再加上許多學童已經習慣在冷氣房裡生活、運動量大幅減少,悠哉的暑期生活又常常作息不規律,以上種種因素都是造成學童們的抵抗力下降的主因,導致增加罹患流感的風險,開學後當學童聚在一起上課,就容易造成互相交叉傳染的流感流行。 吳肇鑫主任指出,要預防流感,就要做好下列幾項工作,多運動、多喝水、勤洗手、戴口罩,是預防流感的不二法門;而針對學齡前的孩子,更要注意到校上課的哥哥姐姐們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播;若已經感冒、發燒的小病童,應戴口罩、多喝水、多休息、立即就醫、居家隔離,才能避免流感病毒的散播。 許多人感冒、發燒喜歡到藥局買成藥,但食藥署建議,大部份屬指示藥品或成藥,指示用藥或成藥係為提供民眾短暫緩解症狀所用,並非用來治療疾病,若民眾感到不適,應至診所或醫院就醫治療。此外,醫師叮嚀,正值入秋之際,早晚溫差大,不論大人、小孩,外出時隨身攜帶一件薄外套,以供臨時禦寒之用,避免著涼感冒。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乳房、牙科攝影會罹癌? 專家:無稽之談

最近社群網路上流傳一則訊息,指稱接受乳房攝影、牙科攝影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之機率,建議民眾不要輕易嘗試乳房、牙科攝影。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吳建遠組長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實證顯示乳房及牙科X光攝影會罹患癌症,可說是無稽之談。組長解釋,根據原能會資料,台灣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約為1.62毫西弗,而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輻射劑量只有0.7毫西弗劑量,一次牙科全口X光攝影檢查則約0.01毫西弗,美國保健物理學會(Health Physics Society,HPS)指出,每年接受低於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應不影響健康,也無致癌疑慮。呼籲民眾切勿因此卻步,不接受健檢而因小失大。 美國放射學會、乳房攝影醫學會及美國醫學物理學會等皆聲明,駁斥乳房攝影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原因在於乳房X光攝影的照射範圍是胸部,甲狀腺並不在照射範圍內,因此吸收的輻射劑量非常低。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表示,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最具科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且安全的乳癌篩檢法,呼籲婦女勿輕信謠言而不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 美國牙科協會與美國食藥署等表示,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牙科X光會導致甲狀腺癌,但為減少甲狀腺暴露在輻射下,建議可提供「甲狀腺鉛套」給成人與孩童。吳建遠組長說,任何含有輻射的醫療檢查,醫師皆會對此作專業判斷,是否對於病患的益處遠大於輻射風險,若民眾有疑問時,可與醫師討論,聽從專家的意見,切勿輕信網路謠言。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