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天晟醫院贊助音樂會 NSO再登中壢

中壢喜歡音樂的聽眾們有耳福了,國家交響樂團 (NSO)開季音樂會即將在天晟醫院贊助下移師到中壢,即將於9月24日(四)在中壢藝術館演出,國家級藝術表演將帶給樂迷美好的夜晚。從羅西尼到布拉姆斯,NSO新樂季音樂會為大家呈現清新迷人的音樂風采,歡迎愛樂者一同品味優美細膩的早期浪漫。 此次音樂會是天成醫療體系繼去年10月「小太陽的故事屋」兒童音樂會再度邀請NSO到中壢。天晟醫院董事長張育美表示:「國內有像NSO如此高水準的樂團,以及音樂總監呂紹嘉這麼棒的指揮,真的是國家的人才。」透過音樂的交流,本身對古典音樂具有偏好的張育美董事長希望藉此活動除帶動桃園地區藝文欣賞風氣,為中壢的文化藝術增添更多歡悅及色彩。 NSO開季音樂會將在9月24日(四)晚間舉行,演出內容以19世紀的音樂诶主軸,引領聽眾回到19世紀的音樂殿堂,聆聽當代作曲家們不朽的譜曲工藝及獨樹一幟的迷人風格,由指揮呂紹嘉、鋼琴家嚴俊傑攜手合作,加上國家交響樂團精湛的演出實力,高品質的音樂水準讓中壢民眾倍感期待。 嚴俊傑於十三歲獲國際柴科夫斯基青少年音樂大賽的肯定、十五歲獲國際浜松鋼琴學院比賽冠軍,在這位國際級鋼琴家的詮釋下,在記者會中將孟德爾頌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年輕細緻與狂放華麗的特質展露無遺,令人激賞。

晚期肺腺癌別放棄! 第三代標靶藥可救

晚期肺腺癌有救了!第16屆世界肺癌年會在美國舉行,針對晚期肺腺癌有突破性的研究發現,使用第三代肺腺癌標靶藥治療的患者,7成腫瘤受到抑制,疾病控制率高達9成,副作用更大幅降低。

這項跨國研究共收治210名晚期肺腺癌,且EGFR基因二次突變患者,第二期研究發現,使用第三代肺腺癌標靶藥治療的患者,7成患者腫瘤受到抑制,9成疾病獲得有效控制,約有7成受試者繼續服用藥物,而皮疹、腹瀉等副作用也較低,預計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會超過存活1年。

據統計,國內每年約新增1萬多名肺癌患者,8成是非小細胞癌,其中5成是肺腺癌。其中對於EGFR及ALK突變呈現陽性的標靶治療,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案,但約使用9至11個月後,便會產生抗藥性,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第三代肺腺癌標靶藥的發展,對晚期肺腺癌患者是一項好消息。

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表示,此項研究中女性占7成,包含23名台灣人,證實第三代肺腺癌標靶藥物對亞洲人有效,尤其是對對於EGFR標靶已有抗藥性及T790M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更具有較佳的治療效果,可望做為晚期肺腺癌的第一線治療藥物,或使用EGFR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的接力治療藥物。

此標靶藥物,目前已進行第三期臨床研究,預計明年上半年在美國上市。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一歲半寶寶不會走路? 當心患先天疾病

一名15個月大的寶寶,雙手可撐起身體、也可沿著牆壁走路,但奇怪的是,寶寶就是不願意放手走路,甚至以跪姿用膝蓋。究竟寶寶要多大開始走路才「正常」呢?

學走路,是寶寶大動作發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般而言,寶寶約11個月大時就可以扶著桌角、牆壁站起來,這動作代表寶寶已開始為將來雙腿行走的能力做準備了。大約到了13個月,寶寶會扶著傢俱或牆壁以小小步伐來行走。所以寶寶在15個月大還需要家長牽著走路,是「正常的」,不需太過擔心。

也有研究指出,寶寶在11個月之前,家長不需要刻意提早教寶寶學走路,甚至做螃蟹車、學步車,尤其現在許多研究都發現,多爬行對於寶寶的大腦發展及手眼協調很有幫助,所以可多給小寶寶爬行的機會,此外,寶寶學習走路是天性之一,爸媽不需要太過擔心。

亞東醫院小兒科主任葉樹人醫師表示,大多數的寶寶在18個月時,就可以獨立行走,不需要家長牽著走,也不需要扶著牆壁走路。所以,只要孩子有差不多的生理發展,時間上稍快或稍慢一些都算是正常表現。但若是寶寶已超過18個月仍不會走路,就應懷疑是否有疾病,或是家長擔心孩子有發展上的問題,建議都應求助小兒神經科醫師,協助判斷孩子是否有先天上的疾病。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除眼袋割縫雙眼皮 透過手術美麗加分

曾有研究顯示,面試官在面對求職者時,對於求職者的眼睛常會多加注意,因此,許多求職者為了謀求好職位,會盡量將五官調整到更好的狀態,首要選擇,通常是眼睛。眼睛是靈魂之窗,一雙美麗的大眼,不僅深邃動人,也吸引人的目光,往往能影響人與人之間接觸產生的第一印象,一個人的性格的好壞與否,都可以從眼神與眼睛出略知一二,因此眼睛被認為是一個人整體感覺的中心,也因此眼睛一經調整,整個人所散發出的感覺就格外不同。

整形外科醫師吳孟穎表示,近期越來越多想要進行雙眼皮整形的年輕男女,會拿著藝人的相片來到診所,例如范冰冰或徐若瑄,要求要將自己眼睛整成照片上的樣子,面對這樣的趨勢,吳孟穎醫師建議,藝人的眼睛雖然確實漂亮動人,但並一定適合每一個人。眼睛的形狀,還必須考量到臉型及五官的搭配,調整後才會達到最理想的效果,舉例而言,有案例做了雙眼皮手術,讓眼睛上下距離增加,眼睛自然變大了,但形狀變得太過圓潤,因此會同時進行開眼頭手術,調整眼睛的寬度,讓眼睛比例更加完美。

吳孟穎醫師進一步表示,除了雙眼皮之外,若是希望眼睛看起來大又有神,眼袋問題也需要同步注意,有部分患者,因為年紀很輕就因為眼袋問題而來就診,關於這個部分,必須先瞭解眼袋分為先天性和後天的,先天性的眼袋多為遺傳,許多年輕人年紀輕輕就有眼袋,後天則多數是因為用眼過度、年紀增加,眼周皮膚肌肉鬆弛,導致眼周脂肪凸出,形成眼袋等等。

吳孟穎醫師建議,一般眼袋症狀若是在輕微時期,可以藉由眼袋內抽式手術,從眼瞼位置製造一個小創口,將脂肪抽出即可,傷口小且恢復期短,外開式手術方式,是從眼尾部位做出微小創口,抽出脂肪後,將鬆弛的下眼皮皮膚,進行切除及縫合,這樣能同時達到抽取眼袋、眼下皮膚緊實的二重效果。最後吳孟穎醫師也提醒,雙眼皮手術與個人美感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術前和醫師做好充足的溝通,才是獲得美麗雙眼的最短途逕。

學齡前嬰幼兒 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

你家寶貝有勤洗手嗎?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上周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數上升1成。專家提醒,學齡前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初期症狀較成人更加輕微,不容易察覺及預防,建議落實勤洗手的好習慣,才能預防感染腸病毒。

國內腸病毒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4周以來、急診就診總人次持平,只有上周較前一周上升約1成;今年迄今,共計4例重症個案,2例感染克沙奇B5型、2例感染克沙奇A16型,其中1例克沙奇B5型及1例克沙奇A16型為死亡個案。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持續在流行期,目前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A16型,尤其正值各級學校剛開學,疫情略呈上升趨勢,呼籲家長及教托育機構,應隨時留意嬰幼兒及學童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莊人祥強調,學齡前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且大多數感染者沒有症狀或僅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的症狀更加輕微,不容易察覺及預防,容易成為潛在傳染源;若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以獲得及時治療。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空氣刮痧好神奇 無痛出痧好輕鬆

民眾挽起袖子,低著頭享受刮痧帶來的舒暢,這個起源於古老中國的傳統療法,已成為現在日常生活流行的自我保健療程,達到抒解及排毒的功效。

哪裡有病症就刮哪裡,是一般人最常使用的方法,祖傳的刮痧方式,用小木片甚至十元硬幣當工具,過程中對皮膚的拉扯,以及疼痛感常常讓人怯步,為了避免痛感產生,就有業者推出無痛刮痧,利用空氣刮痧,在最短的時間,達到出痧的效果,但中醫師也提醒,刮痧力道,時間都要適中,才能確實舒緩循環而不受傷。

開學症候群免驚! 運動就能改善

孩子叫不醒、早起肚子痛,是不是生病了?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最近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求診,求診主要原因不乏早起肚子痛、頭痛,或是精神懶洋洋,甚至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其實都是罹患開學症候群,醫生建議多運動就能改善。

林口長庚精神科系兒童心智科兼任主治醫師吳佑佑指出,每到新學期開始,總有許多父母發現孩子精神不佳、常打哈欠、疲倦想睡、頭痛、肚子痛等症狀,父母以為身體健康出狀況,急忙帶至醫院求診,才恍然大悟是開學症候群。

家長不要驚慌!吳佑佑強調,開學症候群通常1至2星期就能改善,有如調時差一樣,只要幫助孩子回歸正常的規律作息、多運動,促進腦內啡分泌,有助於改善負面情緒,並緩解緊繃的肌肉及情緒。建議孩子利用下課時間,起身到操場跑步,不要待在教室。

不過,吳佑佑提醒,若孩子出現類似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就需要留意,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變成身心疾病。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攝護腺肥大刮除術後 七旬老翁仍罹癌

台中一名71歲的林伯伯,六年前因攝護腺肥大問題,接受雷射手術刮除手術,術後排尿變得正常,林伯伯已為沒事了,便掉以輕心,不再無定期回診追蹤。直到最近健康檢查,抽血檢驗發現PSA指數(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攝護腺特定抗原,只有男性的攝護腺會分泌此種蛋白質,因此稱為特定的抗原。)再度升高,在經攝護腺切片檢查後,竟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第二期,患者驚訝之餘,亦無法理解,為什麼攝護腺刮除後,仍有癌化危機呢?

泌尿科翁瑋駿醫師表示,臨床上常遇到有病患排尿困難而接受手術刮除攝護腺,以改善攝護腺肥大問題。多數患者以為,開刀後攝護腺就被「移除」了,罹癌的機率也順便移除,所以當排尿障礙等症狀改善後,患者就不再定期回門診追蹤。

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攝護腺肥大問題改善後,就沒有罹癌風險嗎?翁瑋駿醫師解釋,不論是以電刀或是雷射刮除手術,刮除的都是包覆在尿道周圍肥大的腺體,因此,攝護腺在開刀後並沒有消失,外圍靠近莢膜的攝護腺依然存在。而莢膜上殘存的攝護腺,隨著時間還是會持續肥大,甚至有癌變的可能。攝護腺癌產生的位置大多位於攝護腺外圍組織,良性攝護腺肥大刮除的則是攝護腺中央部分組織。

醫師進一步解釋,男性邁入中年之後,多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造成排尿困難等困擾,症狀嚴重時,醫師會建議病患進行攝護腺刮除或雷射手術;但醫師叮嚀,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並未因刮除術就消失無蹤,術後仍須定期追蹤PSA指數等檢查,及早發現,越早治療,預後越好。且隨著外科手術益發進步,可利用機器人手臂進行精密的根除手術,同時改善病患最擔心的尿失禁問題,也可防止癌細胞擴散。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