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老婦整腦膿瘍險死 竟是鼻竇炎惹禍

一名73歲老婦,14年前曾接受鼻竇手術;日前鼻竇炎復發,吃藥又無法改善,怕痛不敢再次接受手術,結果出國旅遊時,她感到劇烈頭痛,甚至喪失意識,緊急回國送醫檢查竟發現,鼻竇膿瘍侵犯腦部,性命危及,所幸及時接受手術治療,目前恢復情形良好。

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傅嘉祥指出,患者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其單側鼻竇膿瘍已經越過顱底骨,甚至侵入腦部,腦部形成大量膿瘍,病況極度危急。

經耳鼻喉科與神經外科醫師充分討論,先緊急手術處理腦部膿瘍後,再以內視鏡配合導航系統進行鼻竇手術,術後病患已完全恢復意識,生命跡象及神經功能恢復良好,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中。

傅嘉祥強調,藉由內視鏡微創手術器械,搭配精密的導航系統,不但能精準定位病灶,避免不必要的傷口,更可防止眼、腦等併發症。他提醒民眾,罹患鼻竇炎應接受治療,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最好進一步評估接受手術治療,以免威脅生命。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連呼吸都致癌! 抗霾口罩是救命法寶

我們每天都在呼吸,但現今空氣汙染嚴重, 導致連呼吸都會致癌!隨著工業發展,工廠、汽機車不斷排放廢氣,當空氣出現霧茫茫,要小心這正是致癌的懸浮微粒。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空氣中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的PM2.5,罹患肺癌機率大增3成。專家建議,出門最好戴口罩,尤其選擇具有防霾功效的口罩,才能確實阻隔PM2.5。

什麼是PM2.5?胡衍榮博士解釋,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國際癌症研究署指出,懸浮微粒是世界上最大的環境健康風險,並列為人類致癌物,更是癌症死亡主要環境因素之一。

胡衍榮博士強調,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RAC)及世界衛生組織(WHO) 已指定空氣中的微粒子為致癌物質, PM2.5會深入肺部最深處的肺氣泡,經由血管流到全身各器官,造成包括肺部、腦部、心臟、肝臟、血管、呼吸道等傷害,並會增加罹患肺癌、失智症 高血壓、中風、心臟病、氣喘、過敏,甚至肥胖的風險。

2013年一項針對歐洲9國,共31萬2944人的研究發現,每增加10μg/m3的PM10,肺癌率將增加22%,而PM2.5每增加10μg/m3,肺癌率將增加36%,顯示懸浮微粒沒有所謂的安全指標,只要吸入就會危害健康。

國內研究也發現,全台全年PM2.5年平均濃度為24μg/m3,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2.4倍,罹患肺癌及兒童氣喘的風險提高15%,中風、心臟疾病與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更增加25%。

「口罩是防霾的第一道防線!」胡衍榮指出,一般口罩的材質為聚丙烯不織布,利用靜電原理,將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過濾吸附;若遇到水氣、油氣等外在環境影響,則會導致靜電消失,降低口罩的過濾效果,導致對於懸浮微粒的過濾能力不足。然而,目前已有新式防霾口罩可以解決此問題。

胡衍榮進一步表示,防霾口罩是利用最新科技研發的奈米膜PTFE,透過孔徑過濾,也是絕對過濾的方式,可阻隔0.1微米以上的粒子,包括花粉、塵蟎、懸浮微粒、細菌及病毒等。根據美國Nelson實驗室檢測報告證實,可阻擋99.54%細菌,以及99.67%濾過性病毒。

如何挑選口罩呢?胡衍榮博士舉例,我國CNS國家標準規範醫用面罩共分為3種等級,第1種等級為一般醫用面罩,其次微米粒子的過濾效果沒有規定,但是細菌過濾效率要達到95%以上,此為一般坊間的多數口罩;第2種等級為外科手術面罩,其細菌過濾效率要達到95%以上且次微米粒子的過濾效果要達到80%以上,為醫療手術等級;第3種等級為外科手術D2及防塵面罩,其細菌過濾效率要達到95%以上且次微米粒子的過濾效果要達到95%以上,通常為工業級使用。他建議民眾,可依據個人需求選擇,但只有具備防霾功效的口罩,才能確實阻隔PM2.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大凸肚男威塑脂雕大改造 驚現完美六塊肌馬甲線

越來越多人為了保持健美的體態,會勤上健身房鍛練身材。人人都希望擁有完美曲線,但很多時候可能會因為身上頑固的脂肪,掩蓋住鍛練已久的肌肉線條。想甩開這些惱人的脂肪,除了運動、節食,也有很多人選擇更快更輕鬆的方法-抽脂。

一名熱愛健身的男性阿峰(化名)也渴望擁有如男星的完美身材,但阿峰卻因為體質的關係,就算勤上健身房努力運動、控制飲食,腹部脂肪仍有增無減,讓四肢纖瘦的阿峰,肚子看起來大的不符合正常身材比例。用盡各種方法,最後阿峰決定求助於整形醫師。

阿峰在接受手術後,經過一個月的恢復期後,阿峰的體型有了驚人的變化。原本因脂肪囤積而隆起的腹部,在手術後竟變成線條分明的六塊腹肌,甚至在下腹出現兩道性感的人魚線。

整形外科醫師賴釗毅表示,威塑抽脂是第三代的超音波抽脂,利用鈦金屬探針釋放頻率36,000赫茲的音波,震散脂肪塊並乳糜化脂肪細胞,不會傷害人體神經血管與結締組織及保持脂肪細胞完整,也可以依照肌肉線條進行身體曲線雕刻,雕塑肌肉線條,像是六塊肌、馬甲線、人魚線、胸肌、二頭肌、三角肌等等,可以依照肌肉的紋理做雕塑,適合大面積的脂肪雕塑及小區塊的線條修飾。

賴釗毅醫師說明,利用超音波原理,破壞力較傳統抽脂少,傷口及瘀青與出血量都比較少,恢復期也較傳統抽脂手術短,手術中或手術後即可看到粗略的雕塑效果,讓醫師對雕塑的線條和術後結果判斷更為準確。

 

惱人疝氣新剋星 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

隨著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以腹腔鏡手術代替傳統手術進行疾病的治療,如急性闌尾炎及膽囊發炎等。然而您可能不知道,惱人的腹股溝疝氣也可以採用腹腔鏡進行手術及修補。

目前為止,針對疝氣,有一全球較先進且受歡迎的腹腔鏡手術方式,稱為「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otal Extraperitoneal Herniorrhaphy,以下簡稱TEP)。顧名思義,手術傷口僅開在皮膚表層與腹膜之間,不需要深及腹腔,醫師在此空間進行疝氣囊袋的修補及人工腹膜的鋪設。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蘇家震表示,如此一來,可以加強腹壁的強度,降低疝氣復發的機會,更可避免腸道沾黏的後遺症。而腹腔鏡手術有著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的特性,病人手術後隔天就可輕鬆步行出院返家,完全不必狼狽地撫著傷口緩慢行走,實為疝氣手術的一大進步。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全程所需時間約在半小時至一個半小時左右。除了針對一般的疝氣治療之外,還有兩種情況非常適合這項手術。其一是雙側腹股溝疝氣,經過三個小小的傷口,就可以在體內進行雙側疝氣修補,不須另外再劃一道大傷口,避免組織無謂的傷害與疼痛。

其二則是復發性疝氣,倘若病人再次選擇傳統手術治療,可能會因之前疝氣手術過後的組織沾黏,造成再次手術時的難度增加,進而加劇傷口疼痛,影響傷口復原。「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可以完全避免以上缺點,利用新擴張的腹腔外空間進行手術,不經原本之途徑,可避免組織沾黏的困擾,並再放置一大面積之人工腹膜,來加強虛弱的腹壁,可有效避免疝氣再度復發。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子宮肌瘤發生率高 新藥問世可取代手術

根據統計,台灣30歲以上婦女的子宮肌瘤發生率為20%,而50歲女性發生率更高達80%,對此,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葉光芃表示,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與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殖而生長出的腫瘤,大多為良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為良性,但隨著年齡越高,發生率也跟著上升,此外,子宮肌瘤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多為長期性困擾或健康危機,如不正常出血、孕婦流產或早產,甚至有癌化的可能。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趙湘台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子宮肌瘤患者都不知自己已罹病,都是在例行檢查或懷孕時才確診,但有20%的患者會出現症狀,其中,又以不正常出血最為常見(約1/3患者有此現象)。小型的肌瘤可透過定期門診追蹤,若有壓迫症狀、腹痛、大量出血時才需要治療。目前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與手術。藥物治療可短期維持藥效,副作用也較為明顯;而外科手術多將肌瘤切除,必要時則會切除子宮。臨床上也有不少的患者應害怕手術或想保有生育功能而選擇繼續忍痛,長期飽受腹脹、腰痠、經血過多等問題,有些女性甚至因此而出現貧血問題。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Pearl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新型口服藥物可有突破性機轉,一讓黃體素受體調節,此藥物在肌瘤細胞、性腺軸與子宮內膜都可使肌瘤停止生長,進而自我毀滅。根據統計,有高達7成6的患者出血可在7天內快速控制出血、肌瘤縮小達47%、降低疼痛,且有高達83%患者貧血狀況獲得改善。

對此,高雄醫學大學婦產部龍震宇醫師說,雖然子宮肌瘤發生率以40-50 歲的女性為大宗,但年輕患者的比例也不少,因此多數患者仍會選擇非侵入式治療取代手術。醫師呼籲,若月經過多、有血塊,加上經痛、喘不過氣、貧血、頭暈等現象,應儘速就醫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持續發燒 當心罹患高致死率的罕見癌

61歲的張先生,長期在大陸工作,某天突然有斷斷續續發燒等現象,一開始不以為意的張先生求助於民俗療法,但病情不見改善,反而出現體重減輕、骨頭痠痛、皮膚發黃等現象,經過檢查,竟是罹患罕見癌! 收治病例的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佳宏醫師表示,病患來院檢查後發現有貧血現象、血小板低下,且有脾臟、肝臟腫大,直覺認為應是血液、淋巴疾病,經過安排骨髓與肝脾臟穿刺切片檢查後,證實罹患「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 張先生體內出現不正常的淋巴球增生之外,骨髓中的組織也大量吞噬年輕的白血球與紅血球,醫師解釋,這就是嗜血症候群的表現之一,是導致張先生身體出現不適的主因。所謂的嗜血症候群又名嗜血性淋巴組織球增多症,與免疫系統功能不全有關。臨床上,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多會發生發燒、黃疸、貧血、全血球(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低下、脾臟肝與肝臟腫大、肝腎功能不佳等現象。 陳佳宏醫師進一步解釋,嗜血症候群早期被發現和感染有關,但後來發現其他原因也可造成免疫系統壓力或活化,如惡性腫瘤。醫師指出,此種惡性腫瘤雖然罹病率低(約5-10%),但致死率高,根據統計,嗜血性淋巴癌的中位存活率僅有9個月,根據臨床觀察發現,生活壓力大、熬夜、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營養不良者都是免疫力不佳的高危險群,呼籲民眾若是有上述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微創手術累積千例 劉偉民亞洲之最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醫師,從2011年12月開始執行達文西手術,三年多來已突破一千個病例,發表達文西手術相關論文多達五篇,堪稱亞洲翹楚。劉偉民醫師解釋,所謂的達文西手術即指利用自動化的機器手臂架設在手術檯上的病患身上,醫師藉由螢幕上三度空間的立體真實影像,操作機器手臂以進行手術;在美國,八成以上的婦癌手術都是運用達文西執行。 達文西機械微創手術,堪稱外科手術新革命。劉醫師曾收治過一名44歲的江女士,過去因子宮肌瘤以及卵巢巧克力囊腫,兩次都以傳統開腹手術方式處理,但又因復發,前往求診,第三次手術中醫師發現病人腸沾黏情形太嚴重,無法繼續手術而改以藥物治療。不捨妻子受苦的先生,上網搜尋找到劉醫師,並向劉醫師求助,最後以達文西手術分離沾粘並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歷時2.5個小時,出血微量僅100 mL,病患於術後3天出院,目前恢復良好。 劉偉民醫師表示,收治過的1千例病例,其中複雜性良性腫瘤佔3/4,包括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與卵巢腫瘤、囊腫;其餘1/4為惡性腫瘤,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儘管達文西手術是目前最強大的手術工具,但並非絕對完美」,劉醫師說,一千例中,總體併發症的比例有5.5%,其中,婦科癌症部份併發症的比例為8.4%;一般而言,不論以何種手術方式併發症以血管穿破導致大出血最為嚴重,其餘如泌尿道與腸胃道的損傷以及術後感染、發燒等。 在這一千個達文西案例中,沒有突然放棄轉換成開腹手術的案例。併發症比例均低於許多國際期刊發表的達文西手術併發症的6.8-41%,亦優於國際期刊提及傳統腹腔鏡手術的併發症8-15%、傳統開腹手術的併發症20-25%,相較之下,達文西手術可應用於許多過去傳統手術無法治療的病患。 對病患而言,達文西手術優於傳統開腹手術,同時具有微創手術的優點,包括傷口小較美觀、手術時間短、手術出血量少、疼痛程度較為輕微、住院天數短;加上傳統腹腔鏡手術限制較多,複雜的沾黏手術和嚴重的癌症手術往往因為視野和器具的限制無法操作,皆可以達文西手術完成。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打擊淋巴癌 謹記身體六大警訊

78歲的鍾伯伯本身有高血壓,長期服用藥物控制,平時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生活可自理不需假他人之手。不過從今年8月初開始,家人發現他的食慾變差,體重開始有明顯下降的情形,人也變得比較虛弱及嗜睡。於是家屬將他帶至急診求醫,經抽血發現腎功能明顯變差,且血液中的鈣離子數值非常高,經過一連串相關的檢查之後,發現其肚子裡有許多腫大的淋巴結,切片結果證實為惡性淋巴癌。

高婉真, 國立成功大學醫院斗六分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指出,根據台灣衛福部103年度最新統計,癌症已連續33年居於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淋巴癌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九名,且其健保癌症醫療支出在近幾年也有大幅增加的趨勢。但仍然有許多的社會大眾對於淋巴癌認識有限,無法早期辨識相關症狀,早期就醫接受治療,而導致後續評估治療的困難及風險。

高婉真醫師解釋,淋巴癌是身上的淋巴系統細胞發生病變所產生的疾病,臨床表現上主要以淋巴結腫大為主,多數病人會合併不明原因發燒、容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若腫大的淋巴結壓迫或侵犯重要器官時,會引起相關的器官損害或衰竭。淋巴癌可再細分為何杰金式及非何杰金式淋巴癌,雖然治療上都是以化學藥物治療為主,但兩者所選擇的配方是不同的。

在少數生長緩慢的淋巴癌,因為大多數病人都是沒有症狀的,可以建議積極的門診追蹤或局部放射線照射治療即可,直到病人出現了淋巴癌相關症狀再開始接受化學藥物治療。但在生長快速或是較高惡性度的淋巴癌,則必須早期著手治療,以改善病人的症狀及避免未來發生相關器官的損害。

為了讓大眾能更加認識淋巴癌,近年來為響應「915世界淋巴癌日」,宣導大眾認識身體六大警訊---燒、腫、癢、汗、咳、瘦,藉此六字訣簡要強調淋巴癌相關症狀,以期提高大眾對淋巴癌的認識及警覺,並早點尋求醫師的協助及治療。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