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初期無明顯症狀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按時就醫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下簡稱CML)是第9、22對染色體轉位,產生致癌基因(BCR-ABL),導致血液或骨髓內不正常的白血球過度增生,進而影響骨髓造血功能的惡性疾病。台灣每年約有200例新增病例,症狀包括脾臟腫大、貧血、疲累、食慾不振等,不過,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是健檢發現白血球偏高、腹部超音波顯示脾臟腫大,進一步透過血液分子學檢測或是抽骨髓檢查後才確診。病情嚴重度共分為三階段: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期,9成病人是屬於慢性期。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威宇表示,由於現代醫學科技的進步,CML的治療與追蹤已經進入到分子醫學的時代。治療的部分,已經從過去的化學治療和骨髓移植,進步到口服標靶藥物。 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基利克膜衣錠(imatinib)的10年存活率已高達8成以上,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目前在台灣有兩種,尼洛替尼膠囊(nilotinib)和達沙替尼片劑(dasatinib)治療效果更勝第一代,存活率預計會更高。疾病追蹤的部分,目前建議病人每三個月需要抽血進行分子學定量檢測,監測體內費城染色體基因檢測(以下簡稱BCR-ABL)的含量是否有效地被藥物抑制。 有部分研究顯示,如果能將體內BCR-ABL含量降低至國際標準值0.0032%以下,並維持在技術編碼(MR4.5)兩年以上,有機會可以停止藥物治療,這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試驗證實其可行性,所以在此之前,務必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陳威宇主治醫師表示:CML的治療過程之中,遵照醫囑按時服藥是相當重要的,臨床研究證實,服用藥規律性較差的病人,預後進入急性期或加速期的人數多於服用藥較規律的病人,達到治療目標的人數也較少。 即使服藥期間出現惱人副作用,陳威宇醫師提醒,千萬勿自行調整藥量、甚至停藥,易增加復發和治療失敗的風險。治療期間建議與醫師充分溝通並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流感登革熱症狀類似 流感疫苗有效預防

進入秋季,天氣明顯轉涼,儘管登革熱疫情趨緩,但流感好發在秋冬之際;醫師提醒,流感、登革熱的症狀難分辨,患者如果同時爆發恐是一大災難,建議民眾及早接種流感疫苗,尤其是抵抗力較低的幼童、老人、孕婦,應優先接種。

10月1日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但許多人害怕打了有副作用。高雄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開業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宏育提醒,流感疫苗可有效預防流感,注射後只有會類似感冒的症狀,而且大部分人都沒有明顯的副作用,但是對雞蛋有嚴重過敏者,不適合接種。

王宏育提到,今年高雄、台南爆發登革熱疫情,全台確診病例將近2萬人,若與流感疫情同時爆發,將是一大災難。他進一步說明,流感與登革熱的症狀很難分別,都可能出現全身痠痛、發高燒的症狀。

王宏育強調,登革熱目前沒有特效藥,只能針對症狀給予支持療法,如退燒止痛藥,嚴重者需住院治療;而流感可服用克流感藥品有效改善,呼籲國小以下的兒童、孕婦、65歲以上的老人,以及50歲以上慢性病,及早注射流感疫苗,才能有完整的抵抗力。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術中放射治療 早期乳癌一次治療

傳統早期乳癌患者在乳房保留手術後,仍需數十次放射治療,必須每天奔波往返醫院;雙和醫院引進「乳癌術中放射治療」,患者在術中可同時接受放射治療,一次性完成治療,無需費時近2個月的時間天天往返醫院。

乳癌發生率高居國人女性癌症首位。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近2000名死亡。雙和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譚家偉指出,近年乳癌篩檢普及,多數經由篩檢診斷罹患乳癌的患者,大多數屬於早期乳癌,不但治癒率高,也不需全乳房切除。

譚家偉表示,傳統的乳癌病患在乳房保留手術後,仍需要接受多達25至35次放射治療,需費時近2個月的時間天天往返醫院;而乳癌術中放射治療,可於術中做放射治療,在腫瘤切除後,放置一個水球至腫瘤空腔中進行照射約20分鐘,再將傷口縫合,同時完成手術及放射治療。

哪些患者適合乳癌術中放射治療?譚家偉建議,乳癌腫瘤需小於3公分,且年齡大於45歲為宜,目前乳癌術中放射治療健保不給付,需自費23萬至27萬元。 

 

北醫大引進動物用MRI 研發新藥利器

有完整的動物實驗,才能進行臨床前人體試驗;台北醫學大學引進一套實驗動物用「動物磁振造影系統」(7T MRI),可精準量測小鼠及大鼠等實驗動物的多種病變,為人體臨床試驗鋪路,可望用來研發新藥、開發新型醫療器材及醫療技術。

台北醫學大學近年陸續購置實驗動物專用的精密檢查儀器,去年建置微米級動物電腦斷層掃描系統(μCT),今年再度花費4200萬添購一台動物磁振造影系統(7T MRI),希望從基礎研究、臨床試驗到新藥及新醫材的專利開發佈局,都能有所突破。

台北醫學大學實驗動物中心主任張虹書表示,7T MRI主要是用來檢測神經及血管等軟組織,透過神經檢測可瞭解中風後的神經退化,以及神經損傷情形,而神經再生研究,可開發出新型藥物及手術方法,經由血管增生或萎縮的檢測,則可提供研發抗癌藥物的參考。

張虹書強調,醫學界一直積極找尋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不管是研發新藥、開發新型醫療器材及醫療技術,都必須先從動物實驗著手,再進展到臨床前人體試驗,而MRI除了可精準找出體內病灶,也逐漸成為實驗動物醫學影像檢查的利器。 

 

HER2陽性乳癌治療新利器 雙標靶+化療

隨著醫學進步,治療乳癌的武器越來越多!根據臨床顯示,最新雙標靶合併化療,能讓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患者,整體存活期從平均3年延長近5年;所以,一旦罹患乳癌,要勇敢接受治療,千萬別輕言放棄。

蕭士銓,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指出,HER2是細胞裡面的一個基因,如果過度表現,細胞膜上面就會產生較大量的接受體,如果乳癌患者接受化療、賀爾蒙治療,就容易出現抗藥性,且復發率及轉移機率均較高。

以往HER2陽性乳癌被視為惡性度較高的癌症,治療棘手,預後情況不佳,所幸抗HER2標靶藥物於1998年問世,讓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病友無疾病存活期達12個月,整體存活期平均可達3年;標靶藥物是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患者延命的契機,但上市迄今15年的第一代HER2標靶藥物出現瓶頸,部分病人使用此藥,病情仍持續惡化,且存活期難以再延長。

基因檢測結果是評估乳癌患者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蕭士銓主任表示,如果病人為HER2陽性患者,大都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在使用此藥後,仍無法改善病情。 蕭士銓主任進一步解釋,研究發現,原來細胞膜上有其他接受體(HER3),無法與抗HER2標靶藥物連接起來,當然難以抑制癌細胞增生。近幾年來,醫界研發出新一代標靶藥物,能夠與HER3連結,進而阻斷訊號傳遞,中斷癌細胞增生。臨床顯示,跟傳統的抗HER2標靶、化療藥物相較,使用該兩種藥物再合併上新的標靶,能夠更有效延長病人無疾病惡化期以及整體存活的時間。

根據2014年ESMO歐洲腫瘤醫學會報告顯示,「雙標靶加化療」對於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治療,患者整體存活期可望達到4.5年,而傳統治療平均為3年。疾病無惡化期則能再延長6.1個月,達到18.5個月。 從單標靶變成雙標靶,多一個藥會不會增加副作用?蕭士銓主任指出,雙標靶治療的主要副作用為腹瀉、皮膚過敏、口腔潰瘍、頭痛,以及類似感冒症狀,但均相當輕微,對許多患者來說,並未帶來生活上較大的不便。

 

乳頭出血拒治療 63歲女鬼門關前走一回

台灣乳癌發生率逐年大幅提升,每年新增破萬名的乳癌患者,患者初期往往沒症狀,等到癌細胞轉移後的標靶給付又不夠全面,常讓許多病人選擇放棄治療,63歲因乳頭出血才驚覺罹癌的吳女士,正是一個例子。

乳癌成因和女性荷爾蒙濃度的改變高度相關,其中受體陽性患者可使用荷爾蒙療法搭配標靶藥物,第二階段才需化療,來自復活節島的口服標靶mTOR藥物,在健保正式通過給付後,每年平均將有500人受惠,吳女士也是在服用後,才免於化療之苦。

然而高雄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也提醒,高齡產婦或具有三高的女性,容易因荷爾蒙分泌的不正常,具有較高的罹癌風險,只有定期做乳房篩檢,才能早期預防與治療。

 

燙傷小水泡該不該擠? 專家來解惑

今年夏天,八仙塵暴意外讓民眾了解公共安全的重要之外,還有燒燙傷病者要如何處理傷口與護理,但若是平日在家發生小面積的燒燙傷意外,又要如何處理呢?不少人還是對於燒燙傷傷口照護常識不足,如燙傷後留下的水泡應該要戳破、還是小心保留著呢?傷口是要以紗布或人工皮包覆起來、還是要讓傷口通風呢?有請整形外科歐冠彣醫師解惑。 燒燙傷的傷口,究竟該保留、將水泡抽掉或者整個移除?醫師表示,若是非常小型水泡的話,目前醫界傾向將水泡留著,因為水泡組織液的成分有一部份可以促進傷口生長及血管新生,把水泡留著不但可以減少疼痛及感染,也能避免水泡裡的發炎物質阻礙傷口癒合、甚至使燒傷深度加深。但若是較大面積的水泡則建議直接交由醫護人員,以無菌的技術移除,再配合敷料的護理,不需要天天換藥也能有好的療效。 為什麼燒燙傷的傷口都要將其包覆起來,傷口不是通風才會好得快嗎?醫師解釋,民眾常常覺得要讓「傷口通風、不要悶著,就會好的比較快」,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水泡移除後的傷口,第一要務就是保持傷口濕潤。對燒傷傷口照護的原則,是讓傷口保溼,如使用藥膏、人工皮、海藻膠、泡棉敷料等,但要避免傷口過於濕潤的狀態,否則會影響傷口癒合的速度,所以敷料要定期的更換,才能保障病人在癒合過程中的舒適度。 在燒燙傷的傷口護理上,傷者最關心的就是傷口會不會留下難以除去的傷疤,其實會不會留下疤痕,與水泡有沒有留著並沒有直接關係,影響疤痕留存的是燒傷的深度,只要是在14天內癒合的燒傷傷口,留下疤痕的機率較低。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不想錯過天賦發展期 可備五類寶寶玩具

世界著名發展和認知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育認知學教授霍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說,孩子的天賦與智力發展都有關鍵期,一旦過了關鍵期發展速度會趨於緩慢。因此,許多父母會替孩子準備各式各樣的玩具,但專家認為,挑選玩具應依照各種玩具的分類與寶寶的年齡為原則。 扮家家酒或角色扮演的遊戲、手偶布偶、具競爭性或分工合作的遊戲玩具,可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自我認知、自信心、是非、價值觀等建立,甚至可透過遊戲來告訴孩子今天做錯的事情,讓孩子學習「自省」,專家認為,人際關係與自省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從小建立自省能力,對於人際關係有相當大的幫助。 棋類局戲、撲克牌等遊戲,可幫助孩子的數理、邏輯能力,對於分類、排列、推理等能力,可窺見孩子長大後的分析與解決事情的能力。以日常生活而言,由說話、寫字中也可以看見孩子對於「邏輯」的理解力,因此,專家相信,邏輯能力與智力彼此會互相影響。 拼圖、積木、立體或平面的迷宮、組裝玩具,專家認為,幾何形狀、對稱影像、圖形的認知或是和色彩、藝術、美感都可建立孩子3D立體概念和方向感等空間智慧。 互動遊戲、故事書、圖卡字卡,對於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強、喜愛閱讀、善於表達自己意思的孩子都可幫助開發腦力,根據觀察,有些孩子甚至可以很輕鬆的學習其他語言,媽媽平時可多以手指玩具來與孩子互動、模擬對話。 小樂器,或是音樂鈴,或是有些具有聲光效果或模仿各種聲音的玩具,可培養孩子音樂方面的喜好之外,也可刺激孩子辨別音準與節奏,可以輕鬆跟著拍子哼唱或打拍子的孩子,通常都有非常好的音準與音樂天分。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