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伊波拉病毒新解 受試靈長類百分百存活

前陣子伊波拉疫情在非洲地區鬧得沸沸揚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在西非證實的28000個案例中,死亡人數高達11000人,遠至美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也出現零星病例,直到今年5月,疫情才稍稍降溫,至今仍然沒有任何有效療法。如今出現轉機,根據《今日醫學新聞》最新報導,發現一種治療方式,能有效對抗伊波拉病毒,在實驗的猴子染上伊波拉病毒三天後開始治療,存活率百分之百。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尚未出現合法的伊波拉病毒疫苗或療法。而這項實驗的藥物稱作GS-5734,是美國陸軍醫學傳染病研究中心(USAMRIID)和加州福斯特市吉利德生化公司共同的研究成果,GS-5734本身是一種治療致命病毒的利器。研究指出,GS-5734能有效對抗病毒病原體,包括拉沙熱病毒(Lassa virus)、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還有近來猖獗的伊波拉病毒。 參與研究的巴菲爾博士(Sina Bavari)帶領的研究小組利用動物和細胞培養來評估該藥物對抗不同病毒的效能。測試後,GS-5734能有效防範病毒的自我複製,讓人類的免疫系統就有時間對抗感染。不僅能完全治療好感染伊波拉病毒的靈長類動物,病毒的負載量顯著降低,染病的癥狀(包含內出血、組織損傷)更明顯減少。 目前實驗已進入人類志願者的第一階段研究,以確定藥物的安全性和在體內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過程可能產生的影響。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母愛使然 于小惠說戒菸就戒

「說戒菸就戒!」知名製片編劇以及擁有4個孩子媽的于小惠出席董氏拒菸記者會,她說,年輕時也曾吸菸,尤其在演藝圈吸菸很正常,後來認識了蔡岳勳,很快決定結婚、懷孕,也許是母愛使然,戒菸過程沒有痛苦只有感恩,轉眼已經戒菸16年。

于小惠回想,當時在演藝圈吸菸的同事、前輩耳濡目染下,加上過去禁菸規範沒那麼明確,就開始嘗試吸菸,雖然年輕時感受不到吸菸對健康的威脅,但每當菸癮一來,總會有點焦躁不安、無法專心做事,一定會想辦法先放下手邊的事去吸根菸。

直到後來認識了蔡岳勳導演,于小惠很快決定結婚、懷孕,她說,「也許是母愛使然,我說戒就戒,沒有痛苦只有感恩,轉眼已經戒菸16年。」

于小惠也說,戒菸後皮膚保養不用戰戰兢兢,就可維持滿好的狀態,而且自己是4個孩子的母親,又身兼編劇與製片,每天除了滿滿的工作,還有家人要照顧,現在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禁菸,出去吸一根菸來回平均要花5分鐘,一天至少就要花100分鐘,戒菸後每天用省下來的100分鐘,可以關心家人、親友,覺得戒菸很有意義。

台北市衛生局與董氏基金會共同推出「美麗不蒙塵,戒菸就對了」手冊,內容包含女性對吸菸的迷思、菸品有害成分、女性吸菸對自身及下一代的健康危害,並提供戒菸日誌與戒菸菜單,期望提高吸菸者的戒菸動機,更能讓不吸菸者鼓勵周遭的吸菸者戒菸。 吸菸有害健康!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中西醫聯手 改善耳鳴困擾

一名六十歲婦女,近三個月比較操勞,晚上又睡不好,某天醒來耳朵竟開始嗡嗡作響。本以為過兩天就會恢復正常,未料耳鳴聲揮之不去,睡眠品質變得更差。經連串聲學檢查,證實為沒有聽力缺損的耳鳴,隨後靠著中西醫聯手治療,一個月內耳鳴音量已小很多,最起碼改善到能一夜安眠。

黃敬軒,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說,耳鳴一向難以治療,因為它是很主觀的知覺,沒有客觀準確的儀器可以測量診斷,連病患都很難描述其響度、頻率和時間久暫,當然也就難以界定。

歷來逐漸開發出的療法,包括服藥、助聽器、針灸、心理治療、耳鳴遮蔽器、行為認知治療等,都不足以完全控制病情,僅少數獲得緩解。 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堂權表示,最新的療法是中西醫聯合門診。透過西醫診斷儀器,先排除可能造成耳鳴的危險因子,接著依病情進行選擇,運用不同的技術,如耳鳴活動療法、助眠行為技術、聲音療法、音樂療法、針灸療法、電磁刺激療法等。耳鳴的評估方法也跨出一大步,以往沿用的問卷評估與聲學評估的最大好處,在直接反應病患感受,但過程非常耗時。

王堂權指出,該院建立的電子化評估系統,是經由國際標準化的測量法,將無形的耳鳴聲響轉化為明確數據,使高低音大小聲均可明白顯現。 在中醫療治方面,黃敬軒中醫師表示,持續耳鳴會干擾睡眠,導致自律神經系統不穩定,過度疲勞則讓聽覺皮質的過度敏感更加惡化,耳鳴更嚴重。針灸以疏通經絡,條暢氣血為手段,針刺耳朵局部穴位,調整過度緊張的神經系統,同時輔以頭皮針的刺激,讓過度活化及敏感的聽皮質和緩下來。 

 

她出車禍變雞姊 光梭療法變美

35歲的周小姐,3年前出車禍,鐵條從下巴穿刺,儘管撿回一命,卻在右臉留下長達6公分疤痕,朋友都戲稱她是「雞姊」。周小姐狂抹美白產品、除疤凝膠、杏仁酸換膚,深深的疤痕仍無法抹去。她說,今年初發現光梭療法,不但無痛且無恢復期,才做了6次疤痕已撫平,只剩色素沉澱,有信心可以變美。

周小姐說,車禍後雖然保住一命,但每當照鏡子看到臉上的疤痕都會在意,走在路上也會引起側目,尤其是帶著孩子到公園玩耍,其他家長都不敢靠近,儘管使用各種美白、去疤產品,凹痕仍然明顯,也曾想嘗試醫美手術,但因怕痛而作罷,所幸找到光梭療法,才還她美麗的臉蛋。

收治個案的開業醫美診所醫師江莉莉表示,該女的疤痕長達6公分,且為凹疤、色素沉澱嚴重,使用其他醫美手術,需多次手術,且恢復期長較長,術後也會伴隨疼痛等副作用,建議透過光梭療法治療,可同時改善凹疤及色素沉澱的問題。經過6次治療,凹痕已改善,但仍有顏色不均的問題,預估再接受4次療程,疤痕就完全看不出來。

光梭療法是什麼?江莉莉解釋,光梭療法是結合彩衝光的「光」與凝結式飛梭雷射的「梭」,提供雙效合一的治療,可同時改善淺斑、深斑、微血管擴張、青春痘、痘疤、細紋、膚色不均、血管絲、肥胖紋、妊娠紋等多種皮膚問題。

江莉莉強調,光梭療法的優點是無痛、恢復期短,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適合怕痛、無法請長假的民眾。 

 

肺癌4期非絕症 75歲老翁治癒5年未復發

75歲的洪先生長年咳嗽,吃過許多藥仍未改善,直到詳細檢查才確診為肺腺癌,且已擴散到肋膜。台大醫院李章銘醫師表示,外科切除手術難以完全清除擴散於肋膜間的腫瘤細胞,所以治療上以化學或標靶治療為主,但治療現況並不理想也容易復發。這類患者一般存活僅約1年左右。

直到後來利用光動力治療,在手術前注入一種光致敏劑,可以讓腫瘤細胞吸收特殊的光波,細胞在刺激下產生自由基造成腫瘤毒殺現象,配合積極手術與傳統治療,不論局部控制與長期存活都獲得明顯的改善。

空污嚴重,肺癌現在已經躍居國人癌症死因的第一位,隨著光動力治療技術的普及與純熟,癌末病患未來將有更多重生可能。

抗凝血劑+胃藥服用? 當心引起心肌梗塞

「之前都把診所胃藥或感冒藥和醫院的糖尿病藥一起服用,以為不會怎麼樣!現在才知道混藥亂亂吃嚴重可能會休克!」林太太說。台灣人普遍對於「混藥」帶來的後果認知較少,不知道藥害有多可怕,再加上,慢性病越來越盛行,許多民眾時常混用藥物。 對此,部立臺北醫院院長徐錦池表示,民眾混用藥物,多半不知重複用藥及藥物交互作用所帶來的潛在傷害,建議民眾在就醫時,可攜帶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藥袋、藥單等),以了解是否有服用重複藥物、藥品劑量不妥當等情形。 臺北醫院副院長施玲娜表示,臨床上最常見的藥害就是藥品重複吃,導致劑量過多的問題,像是高血壓病患到了A醫院拿降血壓藥,又到了B醫藥拿取相同功能的藥品,病患一旦服用過高的劑量時,反而導致低血壓上身。而降血脂的藥品,一旦超過醫師開立的劑量時,就會導致肝功能異常、肌肉痠痛或損傷的副作用。 而且,有某些抗凝血劑不得與胃藥併用,會使得抗凝血的效果大大降低而失去療效,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施玲娜強調,病患應遵照醫師醫囑服用藥品,切勿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否則容易對身體產生危害。 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劉君豪科長指出,由於台灣人口老化,多重慢性疾病人口就高達26%,新北市為此開立「整合門診」,讓病患可獲得完整的健康照護,還可減少就醫次數、節省交通與時間成本。同時,若是可將用藥品項減少,就可降低藥物重複使用或交互作用的機率,避免遭受藥害。 劉君豪科長說,除整合門診提供服務之外,民眾也應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如,病患可透過雲端藥例查詢用藥紀錄,提供給專業醫師藥師來做正確的診斷與開立藥物,提高用藥安全。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黃斑部病變未治療恐失明 眼科醫學會籲護眼

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央區域,是感光細胞最密集處,負責視覺最重要的中心視力。黃斑部初期的病變,病人會產生視力模糊、中心視野看不清楚等症狀。隨著病程的進展,黃斑部開始產生新生血管,導致視網膜下積水、黃斑部水腫,造成影像扭曲變形,如果新生血管開始出血或產生滲出物、甚至變成黃斑部結疤,中心的視力就會遭到破壞,嚴重會導致失明。

台灣眼科防盲教育研究醫學會為了讓民眾能夠了解正確的黃斑部病變治療的觀念,日前於台中教育大學舉辦「低頭族眼疾Eye注意健康講座」,邀請彰化基督教眼科部主任陳珊霓醫師擔任引言人,並由臺中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林耿弘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李昆憲醫師主講,主題為「沉迷3C,低頭族眼早老」及「老人頭號視力殺手:黃斑部病變」。

林耿弘醫師指出,眼睛是靈魂之窗,接受外界光線的刺激進而產生視覺,民眾平時就應注意眼睛保護,如:白天出門時應盡量配鏡太陽眼鏡,不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或3C產品,飲食上也要適當補充營養品。林耿弘建議,太陽眼鏡鏡片顏色明暗的選擇,應以配戴後旁人無法透過鏡片看到配戴者的眼睛為原則,才足以保護眼睛,鏡片顏色應避免選用藍色鏡片,因為藍色鏡片反而只會讓有害的藍光通過,是最不適宜挑選的顏色,強光下應戴棕褐色太陽眼鏡才能保護雙眼。

李昆憲醫師則提醒,如果看東西時影像的中心會變暗,模糊不清,尤其是在近距離看東西時出現盲點,都是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徵兆。民眾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行初步篩檢。而遺傳、吸菸、二手菸、高血壓、高血脂症及長時間日光照射,皆可能造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平時攝取維他命、不要抽煙、避色陽光的曝曬以及早期診斷、持續治療,是對付「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不二法門。

台灣眼科防盲教育研究醫學會呼籲, 由於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屬於十分普遍的退化性疾病,不及早防治恐會造成視力喪失,篩檢及追蹤老年性黃斑部退化患者,需要由眼科醫師進行詳盡的眼底檢查,50歲以上的民眾,更需每半年做一次散瞳檢查,保護眼睛健康。

左:林耿弘、李昆憲 呼籲黃斑部病變須及早治療

老師口乾以為話講太多 竟是乾燥症作祟

「粉筆握不住,乾脆用抓的教課。」歷史老師王女士是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手指彎曲變形無法握筆,教書時更是經常口乾舌燥,以為是上課話講太多,每天狂飲3、4公升的水仍口渴,就醫才發現併發乾燥症。

王女士說,其實年輕時手腕就經常紅腫疼痛,但都不以為意,直到痛到受不了才就醫,最後手指彎曲變形,無法握筆教書只好退休,病情一度嚴重到無法拿筷吃飯,現在穿衣服也只能選套頭的。她感嘆,要是能及早發現、好好治療,或許現在生活不用如此辛苦。

收治個案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文展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自體免疫系統發生障礙,使體內滑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尤其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疾病!」蔡文展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併發症,包括乾燥症、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炎、雷諾氏症、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動脈硬化、血管炎、淋巴癌等,半數患者容易併發乾燥症,罹患淋巴癌的機率更高出一般人7倍之多。

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強調,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多種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只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病情都能穩定控制。

蔡長祐提醒患者,目前達標治療建議為「1.2.3 守則」,每月回診1次、達成2個治療目標(低度疾病活動度DAS 28 ≤ 3.2、疾病達到緩解DAS 28 < 2.6),以及用藥3個月後未達目標,應告知醫師調整用藥。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