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電腦斷層」揪病灶 毛小孩享精準醫療

10歲的雌性米克斯犬Open醬,一開始出現癲癇,並伴隨排便失禁及過度流涎等症狀,就醫當時被診斷為低血糖症,但未見好轉,散步時還出現後腳癱軟現象。後在超音波影像檢測下,發現約2 cm低迴音結節位於胰臟附近,並進一步轉診至儀器設備較完善的獸醫院,透過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掃描,確認胰臟腫瘤,並以開腹手術摘除。目前Open醬在術後血糖狀況極佳,也讓飼主安心不少。

獸醫強力後盾 電腦斷層助精準診斷

全民連鎖動物醫院總院長張國彬獸醫師表示,動物擁有複雜身體構造,有些區域因為結構複雜或被周圍組織包覆住,很難藉由一般X光或超音波檢查評估疾病,透過高切數的「電腦斷層」-192切,能提供更精細的臨床影像幫助醫師診斷,讓毛小孩也能獲得高品質治療。

以Open醬為例,唯有透過電腦斷層,進行開腹及團塊切除手術後,才能順利於胰臟左支區域發現腫瘤團塊,並透過手術切除病灶,還給Open醬健康。後經病理診斷,還發現Open醬罹患的竟是高惡性胰臟腺瘤,腫瘤細胞甚至入侵胰臟周圍脂肪組織,若是治療延誤,後果恐不堪設想。醫師表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飼主堅不放棄,並選擇擁有高階診斷儀器的獸醫院診治,才能及時搶救成功。

X光輻射恐致癌? 智慧系統控劑量

張國彬獸醫師指出,「電腦斷層掃瞄」簡稱CT,是一種利用人體組織對X光吸收的程度,來判斷組織結構是否正常的檢測。許多飼主擔心電腦斷層X光會增加寵物罹癌風險,但新式的電腦斷層儀器,已可透過智能化的操作系統,由系統直接規劃出最適合受檢動物的掃描計劃,除了減少獸醫師的工作負擔,並且能保護動物不受額外的輻射劑量影響。

非侵入性檢測 人醫等級揪寵物心病

電腦斷層檢查的優點為迅速、方便,加上是「非侵入性」,可以透視出體內看不見的疾病,幾乎身體各部位都可應用,甚至可以辨別血流方向,因此也很適合作為動物心臟健檢項目。張國彬獸醫師也提醒,心臟電腦斷層雖屬非侵入性檢測,但檢查前動物心律還是需穩定,並以麻醉才能實行,避免誤差或其他風險發生。

張國彬獸醫師最後補充,心臟電腦斷層對於預防醫學是一項利器,儀器具極高空間解析度,能做出最佳臨床影像,提升醫師治療判斷的準確性。部分獸醫院更引進與人醫同等級的心臟專用機型,可將平面影像藉由專門影像處理,重組成3D立體成像,精準判讀心血管是否有狹窄或阻塞,達到早期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是飼主與毛小孩的一大福音。

全民高度化動物醫療中心是由台灣臨床獸醫院院長張國彬及李美玲兩位獸醫碩士夫婦獨立經營管理,其規模雖然沒有德國銀行投資成日本高度化動物醫療中心JARMeC龐大,但是部分新設備已經超越日本規格,實屬全台灣目前公、私立動物醫院設備、技術精湛的後送轉診和24小時看護照顧動物醫院。

抗肝癌新招式 放療合併免疫療法成效佳

34歲陳先生,過去有B型肝炎,兩年前曾手術切除早期原發肝癌,今年初肝腫瘤指數檢查 AFP胎兒蛋白卻突然升高,發現右肺門3公分大的轉移性腫瘤。經醫療團隊評估,使用最新核准的PD-1免疫檢查點藥物與影像導航放射光子刀共同處理,同時輔以整合醫學免疫營養調理,2個月的療程後,腫瘤指數大幅降低,右肺的轉移腫瘤也顯著縮小。

肝癌化療效果不佳 免疫治療接受度高

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廖志穎主任表示,肝癌常對化學治療反應不佳,在免疫療法問世前,標靶藥物是主要的肝癌藥物。2016年CheckMate研究指出,晚期肝癌在標靶藥物失效後,PD-1免疫療法仍有2成的療效。

儘管目前單用免疫療法,最多只有2-3成的療效,但廖志穎主任指出,在研究中可透過抗原呈現機轉,改善腫瘤微環境,啟動特異性T細胞免疫反應,強化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能有效增強療效。另外研究發現,局部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可提高存活率,且局部放療副作用低,病人接受度高。

免疫治療合併放療 遠距效應助抗癌

此外,近年醫學上發現放射治療有遠距效應(abscopal effect),是指照射一個區域的腫瘤後,其他沒有接受放射治療的腫瘤也同步縮小甚至消失。目前學界認為,此效應和放射治療造成癌症細胞死亡後,釋放出許多抗原去活化免疫系統有關,使免疫系統得以辨識癌細胞,並培養出毒殺癌細胞的淋巴球,這些淋巴球再到身體其他部位攻擊未接受放射治療的病灶。

研究增強免疫治療效果 助更多癌症病患

廖志穎主任指出,免疫治療需建立在良好的免疫環境上,除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外,還需要活化與訓練免疫細胞辨識癌細胞的能力,每個環節都有機會增加免疫療法的療效。研究中可透過放射治療強化抗原呈現機轉,包含免疫刺激接受體(TLR)、抑制發炎(TNF-a)和基因療法改造T細胞(CART)等,可以讓癌症免疫治療達到更好的療效,期待更多研究的整合,幫助更多癌症病患。

含糖飲料好好喝! 研究:恐增慢性腎臟病風險

喝太多蘇打水、果汁可能會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許多民眾都喜愛喝含糖飲料解渴,但是除了攝取過多糖分會導致肥胖外,也要小心腎臟負擔。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日前發表在《美國社團腎臟病學》的研究呼籲,大眾應當心含糖飲料的危害,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透過改變飲食習慣是有減緩病情的機會。

含糖飲料儘量少碰 慢性腎臟病風險高

雖然學界對於含糖飲料的健康危害已有共識,但還未確定是那些特定飲料影響最大,因此研究團隊調查了3,003名腎臟功能正常的非裔美國人,分析他們的飲食習慣,並追蹤腎臟狀況。

根據《醫療媒體》報導,在3千名受試者中,有185人(6%)在中位數8年後出現慢性腎臟病。研究顯示,攝取較多蘇打水、含糖果汁和水的受試者和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有關連。比起攝取量後面30%的人,攝取量前30%的受試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高61%。

水是腎臟危險因子? 調味水少喝

研究團隊對於「水」竟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感到驚訝,他們推測可能是受試者對於「水」的定義較廣,像是風味水、調味水(含少許糖份)都可能屬於在「水」的範圍內。較可惜的是,研究團隊並沒有去分析何種品牌的水有較高的風險。

提倡減糖運動 助緩解腎臟病

針對這項研究結果,霍莉·克萊默(Holly Kramer)醫師和大衛雪罕(David Shoham)博士強調,政府應設法減少民眾含糖飲料的攝取量,例如部分美國城市利用徵收「糖稅」來維護市民健康。他們更希望「減糖運動」的規模能媲美「反菸害行動」,期望更多社會、文化力量介入。

身為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編輯杜安尚沃(Duane Sunwold)則勉勵病友,透過改變飲食能有效緩解病程,尤其含糖飲料更是要少碰。

參考資料:

1.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pattern linked to higher kidney disease risk.

防毒防身五錦囊 藥癮戒治可補助

阿美是一個家庭照顧者,平時在家照料身障的家人,有時打一些零工補貼家用,家中經濟並不好過。由於早年失婚,與子女的關係也不親近,努力支撐家庭的阿美,為紓解壓力而使用安非他命,毒品成為她心中的依靠。即使只是偶爾放鬆一下,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阿美被警方循線抓獲,念在阿美是初犯且有悔意,阿美獲得緩起訴的機會,並在醫院開始進行戒癮治療。頻繁的療程讓阿美擔憂起高昂的治療費用,還好臺南市政府對於經濟弱勢的藥癮者提供「非鴉片類藥癮戒治補助」,大大減輕了阿美的壓力。

藥癮可用治療戒除 毒品防制中心伴戒毒

藥癮是一種慢性疾病,可以透過醫療進而戒治成功,臺南市有14家藥癮戒治機構提供各類毒品的戒癮治療。臺南市政府也提供「臺南市鴉片類、非鴉片類藥癮戒治補助」,由藥癮戒治機構依補助項目核實支付,服務海洛因或安非他命等各類型的藥癮者,並依其特性與實際需求進行評估及診斷,擬具個別化藥癮治療計畫,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尿液毒物篩檢或住院治療等處遇計畫,安排適宜的療程時間規劃,以期透過戒癮治療復歸社會,不再接觸毒品。

防毒五錦囊 共創無毒家園

「藥癮是一種慢性疾病,預防勝於治療」,臺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建構出個人、家庭及社區多層次毒品防護網,呼籲民眾重視毒品的危害,一起為反毒努力宣導「防毒防身五錦囊」:(1)親子關係要經營(2)抗壓自信要建立(3)健康休閒要培養(4)反毒觀念要落實(5)是非場所要遠離,共創大臺南無毒家園,如發現親朋好友有施用毒品之情形,歡迎來電詢問,24小時免費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您,幫幫我),另請民眾可使用「e化反毒顧健康」來檢測「藥物濫用量表」、「飲酒行為量表」及「簡式健康量表」自我檢視身心健康。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食毒品有害健康!

長紅疹+關節疼痛 恐是過敏性紫斑症惹禍

過敏性紫斑症多好發於5至11歲兒童,男女比相當,患者會出現散佈於全身的突起性紫斑的典型症狀,又以下肢及屁股居多,且佔6至8成患者會伴隨關節炎,8成會有腹痛及嘔吐,5成則有皮下水腫;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洪千惠指出,主因為一種由IgA抗體所引起的全身性血管炎,根據常見的侵犯部位對應出相關的症狀。

病菌誘發免疫反應 引起過敏性紫斑症   

血管炎最常侵犯皮膚、腸胃道、腎臟和關節的小血管,少見的還包含肺部和中樞神經等;洪千惠醫師表示,引起過敏性紫斑症的原因還有待釐清,但有75%患者描述,病兆發生前有呼吸道或腸胃道感染問題,研判恐是因病菌誘發患者體內過度的免疫反應引起。

治療過敏性紫斑症 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洪千惠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上,曾有一名6歲女童,起初只是小腿出現零星紅疹,誤以為是蚊子叮咬,沒想到疹子不僅越來越多,顏色也變成青紫色,連膝蓋關節也感到腫脹疼痛,就醫後確診為過敏性紫斑症。目前在治療上,以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為主,除非有嚴重腸胃道或腎臟侵犯等現象,則改以類固醇治療,少數病患則需合併免疫抑制劑舒緩。

症狀輕微者 預後8週能康復

家長也不需過於擔心,若屬於症狀輕微者,癒後只會影響到皮膚,約8週就能自行恢復,且部分病患經過治療都能痊癒,並不會留下後遺症;不過洪千惠醫師提醒,約5成病患可能會在發病6週內有復發現象,但症狀會比前一次輕微且好控制,除非症狀一開始就來勢洶洶,僅15%病患可能演變慢性腎損傷,甚至得洗腎治療。因此若有任何徵兆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治療,避免症狀加劇。

創新疼痛評估表 減少術後導尿管不適

術後放置導尿管的病患,常常出現膀胱異物感、強烈排尿或排便感,甚至有時無法說清楚不適的情況,為了有效改善病患術後不適等現象,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外科病房團隊針對尿道手術病人,導尿管引起膀胱不適症狀護理,研發新的評估表,大幅改善術後病人裝置導尿管的不適。

術後置導尿管病人 易有諸多不適症狀

護理部督導李彥錚指出,由於護理同仁照護上,發現術後放置導尿管的病人,常感到許多不適症狀,加上部分病患下床解尿時,不慎被導尿管絆倒,更增加術後復原過程的變動因素。因此才針對病人描述疼痛的語言,彙整製作出輕、中、重度的創新疼痛評估表,又稱創新CRBD評估量表。

評估表加衛教 助病患掌握術後狀況

創新CRBD評估量表,能先了解病患表達不適方式及疼痛狀況,再去查閱文獻,證實不舒服的原因,進而改善問題;副護理長歐軒如指出,除了透過評估量表,護理師也會對每位手術前的病患及家屬進行衛教,除了讓他們了解術後可能會面臨的情況,在面對術後導尿管時,也能夠更安心。

提升照護品質 有效減少術後不適

另外,團隊也在每週舉辦衛教講座,並在病房推廣QRcode及多媒體光碟進行衛教、還有持續電話追蹤返家的病人等情況,護理人員也會透過人形圖教學,傳承泌尿道手術照護;章淑娟主任表示,透過持續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讓病患能在最舒適的狀況,進行術後復原,且能有效降低病患在疾病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

從小重視親子互動 養出孩子的高EQ

兩歲的安安正在牙牙學語,整天咿咿呀呀的發出聲音,父母工作忙碌,下班回家後覺得孩子很吵,拿出3C產品給安安玩,希望他安靜,有時則會不耐煩的發脾氣,安安對新奇的事物逐漸不會感到興奮,有需求和情緒時都用哭鬧表現。幾星期後,父母察覺安安的情緒控制差且不聽從指令,帶他到台北慈濟醫院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復健科醫師轉介給臨床心理師許芳綺,經過相關評估與心理治療後獲得改善,父母也開始重視親子間的互動。

親子建立安全依附 互動不足恐低EQ

許芳綺臨床心理師表示,寶寶出生後,媽媽從每日吃喝拉撒睡來認識寶寶的天生特質,而寶寶也會回應媽媽,這種循環互動會建立「親子連結」,這是孩子發展出「安全依附」的重要基礎。大多數的母嬰關係都屬於「安全依附」,當媽媽暫時離開身邊時,孩子仍有安全感,能夠放心地玩且可讓陌生人接近,而情緒焦慮時在媽媽回來後容易被安撫。親子間建立安全依附的關係,有益於孩子將來的情緒控制、人際發展。

人際關係是由內向外發展的,孩子最先接觸的是父母,再來是其他家庭成員。若親子互動不足,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孩子EQ較低,學習刺激少、學習速度慢,對新的事物不會感到興奮。遇到問題時出現挫折、焦慮、憂鬱的情緒,且缺乏耐心去嘗試解決問題,也不知該如何適當處理情緒。

日常練習建立EQ 鼓勵爸爸分擔

孩子的EQ需要時間的累積與習慣的養成,雖然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但是可以透過日常的練習慢慢建立起來,引導孩子表達或管理自己的情緒,讓EQ提升。許芳綺臨床心理師建議,新生兒時期,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聽不懂,父母可以回應孩子的哭聲、笑聲,以簡單的句子與孩子對話,其實孩子能感受到大人的表情和音調;鼓勵爸爸主動陪玩,分擔育兒和家事,不僅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也能減輕媽媽的育兒壓力。

用語言取代哭鬧 親子互動建安全感

進入學步期,孩子已經能聽得懂簡單語言,讓孩子試著說出自己的情緒,練習用語言表達取代哭鬧。帶孩子多探索、嘗試不同事物,在安全的範圍內溫柔、堅定放手。入學後,許芳綺臨床心理師建議父母每天抽出5-10分鐘,與孩子聊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一起討論如何解決情緒、人際與學習上的問題。若孩子還沒準備好也沒關係,穩定的時間與空間留給親子互動,有助於提升良好的親子關係並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家庭氛圍影響孩童 父母先穩定情緒

許芳綺臨床心理師提醒,家庭環境很重要,隔代教養的家庭,父母更應把握與孩子短暫的相處時間。此外,家中的氛圍、父母間的相處,都是孩子學習表達情緒的範本,父母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執或出現負面言論。當工作壓力太大時,可先尋求其他的支持力量,例如朋友、親子團體聚會等,抒發心情。假使孩子的情緒真的很難被安撫,一哭就停不下來,或是攻擊其他小朋友甚至傷害自己,建議到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進一步評估與治療。

被蜘蛛咬後竟無法排尿 神經毒素惹禍

加拿大一名男子途經草叢時,疑似不慎被黑寡婦毒蜘蛛咬到腿,起初不以為意,不料兩小時後腿部疼痛難耐,隔日痛感更蔓延至腹部,甚至出現排尿困難,膀胱幾乎快被尿液脹滿的情況。救治該病例的馬修卡爾里(matthew carere)醫師表示,該男子症狀符合「黑寡婦毒蛛毒素症」(latrodectism),經導尿管幫助排尿,並控制血壓後,該病患已康復回家。

蜘蛛毒素中毒 腹部疼痛送醫

根據《立場科學》報導,由於病患腹部疼痛,一開始在別間醫院被診斷為腎結石,雖然該男子曾告知被蜘蛛咬到,但當地急診室醫師研判,腹痛與蜘蛛咬傷沒有明顯關係。不料病患返家後,腹痛加劇,被轉送至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

馬修卡爾里醫師診斷時發現,該名男子到院時,疼痛難耐且全身出汗,兩眼眼瞼都已腫脹,血壓也偏高。電腦斷層更顯示,該男子的膀胱異常膨脹。雖然醫師並無在傷患皮膚表面發現任何傷口,但根據症狀研判該男子罹患「黑寡婦毒蛛毒素症」。

神經性毒素 造成尿液滯留

馬修卡爾里醫師說明,黑寡婦蜘蛛的毒液是一種神經性毒素,含有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會影響神經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產生如血管擴張劑的效果,增加血管管徑而增加血流速度。

針對患者無法排尿的原因,馬修卡爾里醫師解釋,是因為毒素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作用,造成「急性尿液滯留」。不過被蜘蛛咬傷的案例很罕見,醫師表示,因為攝護腺肥大,有排尿困難倒是相當常見。目前,該男子經由導尿管幫助排尿後,已康復返家,也無任何排尿困難。

參考資料:

1. Man Gets Black Widow Spider Bite. Then He Can't Pe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