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掌握妥瑞氏症童 手機照護群組幫大忙

時常清嗓乾咳,覺得鼻子癢又喉嚨卡卡,被認為有過敏症狀的 6 歲孩童家俊(化名),近期轉診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才發現,一年多來被視為過敏的狀況,其實是「妥瑞氏症」反應。在專業醫師正確用藥,以及家長透過手機通訊軟體即時性配合,小男童家俊已經改善不少,生活習慣也逐漸與同儕接軌。

孩子行為時好時壞 妥瑞氏症需長期觀察

面對被延誤診斷的妥瑞氏症,許多家長表示相當困擾,常覺得孩子表現不太對勁,但時好時壞,總認為是孩子在搞怪。對此,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任何啟生表示,妥瑞氏症好發於 5-8 歲孩童,很多表徵需要透過長時間觀察以及發病時的症狀來判斷。病童因為大腦中樞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出現時常眨眼、用力閉眼、聳肩、甩頭、扮鬼臉等情況,也有部分聲語型症狀會清喉嚨、乾咳或是發出怪聲,這樣的症狀常困擾家長及孩子,甚至嚴重影響同儕相處。

照護群組即時掌握資訊 減輕家長壓力

何啟生說,妥瑞氏症病童約有一半的比率常伴隨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強迫性行為等共病症,雖然不至於緊急到致命,但仍會讓照顧者十分心急,所以能夠儘快解決家長的疑慮與問題,減少照顧者的壓力是十分重要的事。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運用普及的手機通訊軟體,設立「照護群組」,讓家長可以隨時了解各種用藥知識、可能副作用,也可以在孩子有異常行為時,即時拍攝影片提供醫師評估。不僅解決家長疑慮,也能讓醫療團隊掌握孩子變化。一年多來已有近 700 名病童家長加入,對醫療團隊及家屬而言,都有相當好的幫助。

醫療、家庭共合作 有效改善病童健康

透過手機通訊軟體相互配合,希望能讓醫療走出醫院、走進家庭,讓家長及醫療團隊充分合作,維護孩童健康。何啟生強調,大部分妥瑞氏症都可以透過藥物調整等治療,在青春期階段以前獲得很好的改善。同時也提醒家長,部分病童的症狀反應雖然與妥瑞氏症雷同,但可能不是單純的妥瑞氏症表現,也有可能是腦部其他疾病,切記要及時就醫診斷,掌握最佳治療時機。

徹夜狂歡! 糖友留意節慶低血糖症候群

一年一度跨年連假又要到了!相信很多人已經準備好要徹夜狂歡,有跨年計畫的糖友們可要注意「節慶低血糖症候群」。一般人熬夜、作息不正常,只要在假期結束前調整。但對糖尿病患者而言,用藥後若作息不正常,或狂歡忘記調整藥量就會增加低血糖的發生機率,可能導致心悸、發抖,低血糖嚴重更會造成昏迷。

一名 28 歲糖友,為赴跨年夜唱之約,出門前先行在家施打胰島素,沒想到歡唱途中竟倒臥在沙發上。起初朋友以為太累睡著,後來呈昏迷狀、叫不醒,緊急送醫後發現是低血糖所致,所幸急救後並無大礙。

低血糖發生在睡眠時 無法即時補充恐危命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嘉鴻表示,節慶後低血糖在跨年、連假後就診率較平常高出 1 成,主因可能來自過去糖尿病用藥存在藥效釋放穩定性不足的問題,一旦患者用藥時間不規律,便容易發生低血糖,甚至發生昏迷、致死的憾事。

血液中葡萄糖是大腦的最主要養分來源,當體內血糖值界於 50 至 60mg/dl,身體會產生自律神經症狀,如心跳加速、顫抖、冒冷汗等。一旦血糖低於 50 mg/dl,腦部養分不足,可能導致幻覺、胡言亂語,嚴重時甚至昏迷不醒或造成腦部功能損傷。

如果低血糖發生在一般時間,患者都還能透過糖果、果汁讓血糖回升,倘若低血糖發生在睡夢中,患者毫無知覺狀況下,可能會在睡夢中昏迷、一覺不醒,甚至死亡。就算能及時補充葡萄糖,長期讓血糖處於高高低低的狀態,會增加併發症的發生風險,疾病預後也不理想。

反覆發生低血糖 主因來自用藥行為

據統計,超過 5 成以上糖尿病患曾發生低血糖,且幾乎所有糖尿病患都曾因低血糖而出現冒冷汗、心悸、發抖及全身無力症狀,近半數的糖尿病患更因低血糖半夜驚醒、發抖、無力。近 3 成患者夜間血糖值低於 50 mg/dl,陷生命風險,糖尿病低血糖成為糖尿病患生命一大隱憂。然而多半糖友可能因為衛教知識不足,或對症狀習以為常、錯誤認定,而輕忽低血糖的潛在風險。

不論是服用口服藥或施打胰島素的患者都可能會發生低血糖。林嘉鴻醫師說明,糖尿病患反覆發生低血糖主因來自於「用藥」行為,若患者未做好飲食、生活作息的搭配,用藥時間不規律、進食量不定,藥物劑量沒有調整,便很容易引發低血糖。據臨床觀察,患者發生低血糖時多半在夜晚睡夢中而不自知,若未第一時間處理,恐對生命造成威脅。

服藥後未進食、三餐不定時定量、空腹運動 都會影響低血糖

林嘉鴻醫師也是 30 多年的資深糖友,無家族病史,14 歲突然暴瘦 10 公斤而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林醫師以自身抗病的經驗提及,年輕時對低血糖的嚴重性根本不了解,和多數人一樣都認為高血糖對身體的影響比較嚴重。直到某天半夜,突然一陣暈眩、驚醒,驗血後發現血糖值極低,才趕緊吃糖補充血糖。一次夜間低血糖的經驗影響至深,不敢忽視低血糖問題,更由於擔心低血糖再次來襲,上大學前害怕外出過夜,甚至連畢旅、跨年都沒有參加過,犧牲許多生活的自由。

林嘉鴻醫師鼓勵病患,低血糖唯有正視它、說出來,醫護人員才能提供最適合的協助。除了用藥,患者更要注意自己的飲食、運動習慣,如服藥後未進食、三餐不定時定量、空腹運動或過度運動都會影響低血糖問題。除了用藥調整,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配合醫囑才是最有效控制病情的方法。(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掌握用藥五觀念 服用中藥才安全

許多人都會以中藥調理身體,但要注意,雖中藥藥性比西藥溫和,但不當使用也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表示,為讓民眾了解中藥用藥安全,因此推動五個觀念,也就是停、看、聽、選、用,希望透過中藥用藥安全的五個觀念,讓民眾擁有正確服用中藥的認知,達到正確服用中藥不傷身的目的。

看診清楚表達 有助醫生診治

所謂「停」,就是停止不當看病、購藥及用藥行為,民眾若是生病時,服用任何中藥前都應尋求專業中醫師及藥師的協助,且堅持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的用藥五不原則;中醫藥司指出,而「看」,則是看病時,將自身狀況清楚表達給醫師了解,包括過去病史、有無藥物過敏,或正在服用的中西藥及健康食品等,詳細說明才能有助於醫師診治。

認證中藥有保障 遵從醫師沒煩惱

中醫藥司進一步說明,至於「聽」,則是仔細聽專業中醫師及藥師的服藥說明,一旦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回診向醫師反應。「選」則是選購合格來源或有認證的中藥品,拒絕來路不明的中藥,最後「用」,則是依照醫師囑咐,正確使用中藥,才能讓中藥發揮療效,有效舒緩症狀。

同時服用中西藥 應間隔2小時

民眾在服用中藥前,除了需了解服用時間及方法,也得了解使用禁忌,以及和西藥的交互作用等,建議若同時有西藥服用,應間隔1至2小時再服用較佳;中醫藥司呼籲,掌握停、看、聽、選、用等中藥用藥安全的五個觀念,就不怕不當使用中藥,造成反作用。

過量服藥恐更燒 退燒藥這樣吃

許多民眾發燒時都會服用退燒藥,但要注意,若服用過量,小心恐使退燒藥產生毒性反應,使體溫升高,但到底該如何正確服用退燒藥呢?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指出,除了依照醫師指示服藥,一般而言,當肛溫達攝氏38.5℃或腋溫、耳溫達38℃時,這時才需服用退燒藥,且每次服藥一定要隔4至6小時,通常服藥後1小時就會退燒。

退燒藥無治療效果 僅能幫助暫緩退燒

若服用退燒藥1至2小時仍未退燒,且體溫持續上升超過39℃以上,這時可給予另一種退燒藥物幫助退燒,若仍未改善,應立即就醫看診。衛福部台中醫院提醒,退燒藥只能暫緩發燒症狀,並無治療效果,因此得在必要時才能服用,且不同類型的退燒藥若要互相併用,也應先詢問醫師。

洗熱水讓身體散熱 有助退燒效果

民眾若使用退燒肛門栓劑退燒,一天不可超過三次以上,否則恐因過度刺激肛門內腸黏膜,引發腹瀉。衛福部台中醫院表示,除了透過服用退燒藥退燒,民眾也可利用全身溫水拭浴或洗熱水澡,幫助身體散熱,並多補充水分幫助排汗。因為身體散熱不良,都可能使體溫上升,若想確定是否有發燒情況,應避免在喝很多熱水、運動、長時間曬太陽等情況下,測量體溫。

服退燒藥後皮膚變黃 應盡快回診檢查

一旦確定發燒,使用退燒藥前,除了務必告知醫師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藥品外,若有藥物過敏、懷孕、哺乳或心血管疾病等情況,也應一併告知醫師。衛福部台中醫院呼籲,若服用退燒藥後,出現眼睛或皮膚變黃、大便顏色變黑或變紅、尿量減少等症狀,也應盡快回診檢查,了解退燒藥正確服用方式,才能避免二次傷害身體。

又見天空灰濛濛 抗霾10點這樣做

早晨望向窗外竟灰濛濛一片,空氣中有時還飄散著些微異味,完全感受不到白天晨曦氣氛,容易過敏的族群便開始流鼻涕、咳嗽,覺的不舒服。為幫助民眾面對糟糕的空氣品質,減少霾害對健康的影響,臺南市衛生局提出10點建議,幫助民眾預防霾害。

「霾害」不可小覷 恐傷呼吸、新血管系統

究竟早晨灰濛濛一片是霧還是霾?臺南市衛生局指出,若早上8、9點過後天色仍是灰濛濛,那應該是霾。所謂霾 (haze) 是指漂浮於空氣中塵埃、鹽類等肉眼無法辨識微粒,並影響視覺能見度,常見於入秋之後,因東北季風影響導致中南部空氣品質不佳。霾含有大量煙塵及有害物質,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更危害人們呼吸系統或心血管系統,這些因煙霾所造成危害,統稱為「霾害」。

小心空汙危害 10要點避霾害

空氣品質不良會對人們健康造成危害,特別是老人、小孩、孕婦以及心血管與肺部疾病的病患,平時避免霾害方法如下:

1.由室外進入室內時,可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洗臉、清潔鼻腔。

2.當戶外空氣不良時,住家內無其他污染源的情況下,適當關閉門窗,可減少PM2.5暴露量。

3.住家若有燒香習慣或亨煮易產生油煙食物(例如油炸),建議應開啟門窗,增加通風,減少室內PM2.5累積。

4.呼吸道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隨身攜帶藥物,避免受空氣污染物加劇症狀。

5.當空氣品質指標(AQI)過高,應遵守三不一要的原則:(1)不出門、(2)不在外做激烈運動、(3)不接近車流量多的馬路、(4)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要記得攜帶藥(支氣管或心血管疾病藥物)。

6.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調的食物,可減少PM2.5 暴露。

7.烹飪時應開啟抽油煙機,可遠離處在PM2.5 環境中。

8.遠離空污:少焚香、少紙錢、少鞭炮。

9.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減少汽機車廢氣排放。

10.建議外出可帶口罩(一般外科用口罩可達30-70%過濾效果)。

傷口處理不可輕忽 錯誤SOP幫倒忙

小林在工廠工作過程中,手掌意外被砂輪片劃傷導致深的撕裂傷,同事好心幫忙竟然拿出香菸,拆掉捲菸紙後將菸草撒在傷口上,自詡有厲害的止血功能。然而急診醫師打開傷口評估,乍看之下傷口止血,但其實主要是靠傷口上適當加壓和本身血液凝血功能,並非是菸草功效,後續把傷口裡菸草碎屑清除乾淨花最多時間,畢竟傷口若有外來且非無菌異物殘留,會大大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

急性外傷亂以葉子、中藥粉覆蓋 反增加傷口感染風險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陳冠賓表示,除了菸草外,在急診室也曾遇到一些民眾將路邊植物的葉子揉爛後覆蓋在傷口上,想法也是鄰居說會對傷口止血有幫助!也曾有民眾在急性外傷傷口上灑上坊間購買的中藥粉,覺得電視廣告上說針對外傷多好用,結果造成急診室的醫護人員花超多時間在沖洗傷口,要把傷口裡的中藥粉都清洗掉。

敷料不建議用衛生紙 以免傷口沾黏

陳冠賓醫師提醒,面對急性的四肢傷口時,針對出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從傷口上加壓,按壓時依傷口大小使用一根手指或多根手指抑或整個手掌,當傷口只有 1 公分上下時,一根手指頭的指腹按壓效果最理想。接著使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或清水,幫傷口做初步的清洗與異物移除,再使用適當的敷料去覆蓋傷口。

敷料的選擇如果有無菌紗布最適當,替代方式可使用手帕、毛巾、衣服的布料。不建議使用衛生紙或是面紙,因為接觸到血液後會碎裂開也會沾黏在傷口上,增加後續處理的麻煩。最後在持續給予傷口適當加壓下,到醫療院所就醫處理。

錯誤加壓阻礙靜脈回流 傷口流血不止

另外一個常見錯誤是加壓時常壓錯部位。例如傷口是在拇指末端指節出血,但是他們並不是直接壓在傷口上,而是壓在近端的部位,例如手指基部接近手掌處,這樣做沒有加壓止血效果,甚至可能因為阻礙靜脈回流,反而導致傷口流血不止。

陳冠賓醫師呼籲,如果傷口範圍較大較深,或傷口噴出紅色鮮血,此時除了加壓外,應該立即電話撥打 119,讓消防隊救護人員到受傷現場評估傷口並做專業的緊急處理再送醫,以免送醫過程中流失過多血液。(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重建十字韌帶 異體韌帶立功

一名35歲蘇姓男子,因騎機車閃避路人導致車禍摔車。造成左膝撞擊後,嚴重疼痛,無法行走。先至急診求診,因初步X-光片檢查無骨折異常但卻無法行走,故至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就診。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左膝前後十字韌帶皆斷裂。骨科主治醫師黃立人副主任與患者討論後,建議可使用異體韌帶(捐贈的阿基里斯韌帶)做內視鏡前後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這次手術不但傷口小且術後恢復期短,術後幾天即可出院,並即開始藉由行走及運動復健。

重建韌帶有三種 自體韌帶為主流

重建韌帶的選擇現行有自體韌帶、異體韌帶及人工韌帶。目前台灣民眾多以自體韌帶為主。黃立人副主任表示,自體韌帶需以患者本身大腿後肌來進行重建。第一關鍵在於患者的肌腱常不夠粗且脆弱,加上要多開取大腿後肌的傷口,拉長重建韌帶的復原與復健時間。

而人工韌帶在台灣已使用十幾年,是由強力尼龍線組成,但效果不一定比自體韌帶好,原因在於重建自體異體韌帶皆會與骨頭結合成長,而人工韌帶需以強硬的鈦合金螺絲固定在脛骨與股骨端。因此,人工韌帶與骨頭連接不夠結實就會導致韌帶鬆脫進,骨不癒合而造成關節不穩定。

異體韌帶強度強 手術傷口小癒合快

固定異體韌帶則是使用2年內可吸收螺絲釘,可以提高重建韌帶與骨頭的密合度。以異體韌帶做十字韌帶重建,主要優勢是美觀傷口小,不需額外取韌帶傷口,疼痛度大大降低,初期立即有穩定的固定效果,手術時間短30-40分鐘且癒合也較快。而且異體韌帶是最接近病患原本十字韌體結構的移植物,術後復原生長狀況最能夠回復到受傷前的狀態,異體韌帶的強度甚至比自體肌腱還強。

年紀大患者不適合 應請醫師評估重建方式

黃立人醫師特別提醒,年紀大與骨頭退化疏鬆患者則不適合以異體韌帶做重建,因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是需要強壯的骨頭做基底,才能提高手術成功率。不管患者選擇何種重建韌帶,最重要的是與醫師做詳細的評估與討論。

解決不孕症 中西醫合併助好孕

近年來晚婚晚育的趨勢逐漸增加,不孕症已成現代社會的文明病,在台灣,不孕症盛行率高達15%,每七對夫妻中,就有一對面臨生育問題。除了因高齡影響育齡婦女的生育品質外,包括工作壓力、生活習慣、飲食等都可能埋下不孕的危險因子,造成需要仰賴人工生殖治療的比例也逐年提高。

助不孕症者迎好「孕」 個人化治療助攻

為解決不孕症問題,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生殖醫學中心與中醫科合作,為每位求診者提供個人化治療,以及孕前、孕期及產後的服務,並通過人工協助生殖機構評鑑。

中西醫合併服務 呵護懷孕媽咪

育齡夫妻除了在孕前可先赴生殖醫學中心諮詢,進行相關檢查,經由醫師評估後,再轉介至中醫調理體質。中醫科醫師陳美如表示,透過科學中醫中藥、中藥即飲包及針灸等方式,為懷孕做好最好條件準備,順利懷孕後,孕期至生產,也會由婦產科主治醫師團隊全職產檢接生,並輔助中醫調理,緩解妊娠嘔吐、便秘等孕期不適問題。

一條龍服務 提高醫療照護品質

即使是產後,也能直接入住產後護理之家,透過全天專業照護團隊的服務,以及中醫調理,針對包括乳房疾患、腸胃系統疾病、肌肉痠痛等媽媽產後問題進行治療,讓新手爸媽能順利迎接新生命的到來。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詹景全表示,與中醫科攜手合作下,提供給育齡婦女從產前至產後的一條龍服務,可望解決不孕症問題,也能提供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