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大腸直腸癌成新「國病」 醫籲早篩檢早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逾1萬5千人,平均每5分06秒就確診一位罹癌患者,大腸直腸癌更是連續11年蟬聯發生率第一名,大腸直癌儼然已成為台灣新「國病」。

台灣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 恐與飲食、壓力有關

對此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發布之癌症統計資料,2012年南韓大腸癌發生率排名第一,平均每10萬人中有45名患者 ;但相較於我國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同年度國人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45.1名患者 ,發生率高於南韓,成為實質的全球第一;然而罹患大腸癌成因很多,除家族病史、高齡化、飲食不健康為高危險族群外,也可能因工作時數長、壓力大,導致免疫力下降,讓大腸癌有機可乘,提醒民眾需多加注意。

圖片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推測,近年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且逐漸年輕化的原因,可能與飲食西化,醃製、燒烤、油炸、紅肉等攝取過多有關,加上食安問題不斷引爆破壞腸道健康。另外,國健署及各醫療院所積極推動糞便潛血檢測,也使大腸癌發生率數據攀升,以臨床診斷資料顯示,過去初期大腸癌的發現率約佔15%,現則提升至25%,若民眾定期篩檢及積極治療,未來可望降低致死率。

善用健保免費篩檢 早期發現治療成效高

王輝明榮譽理事長說明,自我篩檢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方式,民眾可多觀察排便狀況,若出現血便頻便、腹部絞痛或是異常的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無症狀者則應配合國健署提供的定期篩檢,50歲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可免費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依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民眾呈陽性反應卻未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卻不自知,枉費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的目的,因此呼籲民眾務必遵從醫囑進行相關檢驗。

陳鴻華理事長進一步指出,台灣大腸癌治療成效顯著,透過手術能將腫瘤完全清除,尤其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發達,不僅傷口小,術後的疼痛也較傳統手術輕微,可大幅縮短術後復原時間,加快回復正常的生活,醫師也強調開刀未必損及肛門,希望病人不要畏懼開刀而延誤治療。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宣導大腸癌預防關鍵之道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希望提升民眾病識感,持續推動衛教宣導,預防大腸癌呼籲民眾平時應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及油炸燒烤食物,搭配規律運動且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便,減少致癌物停留腸道時間,降低腸癌發生機率,最重要的則是主動篩檢,建議50歲以下年輕民眾,應自行進行糞便潛血檢查,50歲起配合國健署提供之免費定期篩檢,以期能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

愛吃檳榔 小心口腔硬化口難開

紅唇族嚼食檳榔,在雙唇一開一合之間,小心已經逐漸成癮,讓自己成為口腔癌的高危險群。衛生福利部和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位居台灣男性癌症死亡原因第 4 名,每年更有 7 千名新個案產生,成為嚴重威脅健康的疾病。事實上,口腔癌是逐漸病變而來,而嚼食檳榔者得到癌前病變的機會比一般人更高;對此,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應該要儘早戒食檳榔,並定期進行口腔黏膜檢查,方能遠離癌前病變及口腔癌危害。

口腔硬化痛難忍 開不了口難治療

面對滿嘴血紅的檳榔嚼食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是最常見的癌前病變,一般稱為口腔硬化,是慢性口腔黏膜組織發炎、纖維性的病變,主要特徵包括口腔黏膜蒼白、反覆出現潰瘍或水泡,導致黏膜最後失去彈性而纖維化,造成張口疼痛,嚴重影響日常口腔功能。除了飲食困難、味覺麻木等,口內更會有燒灼感,並對辛辣、熱燙食物極度敏感;加上嘴巴不易撐張,口腔衛生維護難,牙齒問題也接踵出現。儘管這樣的癌前病變雖不致命,但目前並沒有良好的治療方法;常因張口受限而難以治療,加上多數患者無法忍受術後復健過程的疼痛而放棄,造成疤痕緊縮而再次出現開口障礙。

戒食檳榔、定期檢查 有效預防口腔癌

雖然癌前病變症狀常過於嚴重,而讓患者無法忍受,但口腔癌是癌症中最容易預防的癌種,只要拒絕檳榔、菸、酒,就能降低罹癌風險;另外在發生前若有病變,可以透過口腔黏膜檢查發現,盡快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便可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為癌症。研究證實,有嚼食檳榔、吸菸習慣的男性,可藉由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降低 26 % 的死亡風險。

對於時常有事沒事就來一顆的紅唇族,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千萬不要因為好奇或是同儕影響而輕易嘗試檳榔;也呼籲長期於戶外工作的民眾,勿依賴嚼食檳榔產生的體溫來保暖,添加禦寒衣物及飲用溫熱水才是最實際的禦寒方法。王英偉表示,民眾若有嚼食檳榔習慣,一定要儘早戒除,並進行定期口腔黏膜檢查,方能有效、簡單的進行口腔癌防治。

「聚左旋乳酸」讓你重返澎澎臉

文/Sophia;感謝 陳彥廷醫師提供專業諮詢

年紀越大,臉上膠原蛋白就開始流失,凹陷、下垂問題都跑出來見客了;不想被說老,那就只有醫美可以拯救你!「聚左旋乳酸」時間短、效果也立即,想要快速變美,時間根本不是問題,重返澎澎臉再也不是夢!

解決臉部凹陷、下垂,可以進行甚麼療程?

現在最常進行的療程分為侵入式與非侵入式,患者可以依照痛感指數去選擇適合的療程,怕痛的患者可以使用非侵入式,如:飛梭、電波、音波,但通常效果都不會馬上看見,因此若是想要馬上看見效果的患者,就可以進行注射或是拉提療程來改善下垂問題。

侵入式療程又有注射療程,如肉毒、玻尿酸、聚左旋乳酸、少女針、微晶瓷等等,以及常見的手術方式,如拉提療程;效果都能立即看見,但注射療程往往是患者們的首選之一。

通常能夠維持多久?是否有痛感?

注射完聚左旋乳酸容易隨著時間變化以及患者本身的狀況而定,但通常可以維持2年左右,術後不易有腫脹感、痛感低、傷口小。術後也建議使用「555」按摩法去按摩注射的部位,連續五天、每天五次、每次五分鐘,藉此到更好的效果

為何使用「聚左旋乳酸」來解決凹陷?

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PLLA)是一具生物相容性以及生物可分解、代謝的物質,醫學界已廣泛運用超過30年,並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核准。他能幫助組織再生,生物相容性跟穩定性、安全性都相當高,即使大量使用於人體,通常也不具有毒性。因此用來刺激膠原蛋白增生有很好的效果,針對臉部凹陷、皺紋、淚溝、毛孔、甚至痘痘問題等皮膚狀況都有改善。

圖片

陳彥廷 醫師

學經歷:海洋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波蘭西里西亞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學士|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 博士後研究員|國防醫學院牙研所兼任助理教授|新北耕莘醫院住院醫師|台灣雷射學會 會員|台灣美容醫學會 會員

專長:玻尿酸注射|聚左旋乳酸注射|微晶瓷注射|洢漣絲注射|埋線拉提|皮秒雷射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通勤族別再打盹了! 越睡越累惡性循環

每日通勤時在公車、捷運上,都能看到點頭打盹的辛苦上班族,在工作完一天後,利用通勤時短暫休息。但這樣看似補充體力的小動作,反而會造成疲勞堆積,進而逐漸影響健康。日本睡眠學會理事、有睡眠權威之稱的三島和夫提醒,常常覺得自己睡不好、休息不夠,應該先學習跟睡眠相關的正確知識,才能讓休息產生真正效果。

工作忙碌、睡不好 過勞上班族心好累

根據日本 NHK 調查結果顯示,自 1960 年開始,日本人在 50 年間的平均睡眠時間,減少了 1 小時左右,除了顯示現代人忙碌,也指出許多人對睡眠品質不甚滿意。這樣過度疲勞的狀況,讓許多人在工作一天之後,只要坐上交通工具不久後就會睡著,如果成為習慣,不但無法好好休息,更會影響隔日上班效率,身體沉重、疲勞感持續,進而影響健康。

破除 NG 休息習慣 累了小睡會更累

由於這樣的情況日漸普遍,因此三島和夫監修書籍《24位名醫肯定,最好的休息法》,藉由日本知名的 24 位名醫和睡眠專家,破解 NG 休息習慣。三島和夫指出,如果在回家的電車上總是坐著睡著,睡前習慣在床上看書,或是明明還不睏卻因為隔天要早起,提早鑽進被窩,甚至假日總是在睡覺,這都是妨礙疲勞恢復的壞習慣。

其中,對於最多通勤族習慣的「坐車小盹」,三島和夫提醒,如果在下班回家,接近傍晚的時間瞇一下,回到家後,真正夜間的主要睡眠(Major Sleep)品質就會大幅下降;如此,即使一覺到天亮,還是無法紓解疲勞,只好又讓自己在疲倦狀態下工作,而後又再回家的電車上睡著,這樣的惡性循環,若不及時改善,身體的睡眠步調就會紊亂,越來越難消除疲勞。

了解適當睡眠方式 睡出好品質

因此,了解 NG 的休息習慣是重要第一步,進而改善,才能真正消除疲憊,創造符合現代上班族想好好休息的需求,更能以良好的睡眠提升工作上的成果。三島和夫提醒,睡眠對健康及生活品質而言至關重要,千萬不要讓錯誤的習慣,亂了整個休息的節奏,了解最適當的休息方式,才能睡出高品質。

正確服用緩瀉劑 解決便秘沒煩惱

你也有便秘的困擾嗎?主要是因腸蠕動太慢或水分不足,導致糞球太硬阻塞腸道,除了透過調整飲食及生活作息,有時看診時醫師也會開立緩瀉劑,幫助減緩症狀。為了幫助民眾了解且正確服用緩瀉劑,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葉爵榮替民眾解惑,介紹緩瀉劑的種類、正確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

適量攝取膳食纖維 有助舒緩便秘

膳食纖維、纖維補充劑和散裝瀉藥,主要成份為洋車前子、甲基纖維素、聚碳芬鈣和小麥糊精等,服用後藉由纖維素進入腸道的吸水膨脹作用,促進腸蠕動,達到排便效果,屬於服用最簡單且安全的方式;但若為腎功能不良者,則不建議使用此類緩瀉劑。葉爵榮藥師表示,膳食纖維的建議量是每天20至35克,民眾可從少量開始,並逐漸增加攝取的量。

糞便軟化劑副作用少 但療效有限 

葉爵榮藥師進一步表示,還有表面活性劑又稱糞便軟化劑,則是讓糞便表面張力降低,使水分進入糞便,雖副作用較少,但療效有限;至於滲透劑,則是透過促進腸道水分泌,從而增加大便次數,但要注意,過量使用恐會影響電解質平衡,對心臟和腎功能不良的病人造成負擔。

嚴重便秘問題 可用水溶性造影劑

另外,透過改變腸粘膜電解質運輸,增加腸道蠕動的刺激性瀉藥,因成分中的秘可舒具有胃部刺激作用,因此製成腸道釋放劑型,需要整顆吞服,不過若長期服用,恐與低鉀血症、蛋白質流失性腸道疾病及鹽超負荷相關,但並不會增加結腸直腸癌或其他腫瘤風險;葉爵榮藥師表示,礦物油、甘油或秘可舒栓劑、水溶性造影劑灌腸,則用於嚴重便秘,能有效軟化糞便,減緩便秘症狀,不過因緩瀉劑種類多,必要時,民眾也可諮詢專業醫師,再服用也較安心。

身心障礙療育先驅奪奉獻獎 盼愛成為生活方式

「把教育拉出教室,在世界、在台灣任何地方等能夠改變人的工作,就是教育。」遴選委員代表吳靜吉教授在「堉璘台灣奉獻獎」頒獎典禮上如此讚美得獎者。今(107)年第二屆「堉璘台灣奉獻獎」日前揭曉,奉獻獎得主「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創辦人、台灣多重身心障礙療育的先驅莊宏達醫師致詞時呼籲,「只要我們願意,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就連小學生都可以做扶弱濟貧的社會公益,愛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圖片

莊醫師起心動念 重視每一個生命

民國70年,莊宏達醫師在台中順天醫院主持小兒科部門,來求診的患者,經常有身心障礙的孩子,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這些孩子不僅需要治療,還需要漫長的復健;也因此,莊宏達醫師在醫院成立小兒復健部門。5年後,莊宏達醫師自行開業,在診所二樓開闢育兒教室照顧這些孩子。

民國77年,在台中照育肢體殘障和腦性痲痺的孩子超過30年的澳洲籍老醫師郭瑞琳醫師欲告老還鄉,可是他手中仍有10多位孩子,莊宏達醫師毅然決然接下這個重擔,為台中身心障礙的孩童成立「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為最孱弱的孩子伸援手 3千多個障礙者家庭靠山

從「瑪利亞基金會」成立時的16位孩子,直到2018年,包含已成年的服務對象,總計服務人數已達3,743人。在服務人數暴增之下,莊宏達醫師陸續於台市中區成立「瑪利亞啟智學園」,提供日間照顧,並於霧峰購地成立「教養家園」,專門提供全日型的照顧。至此,服務對象從剛出生到60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從輕度到極重度,從幼兒早療到成年,從輕度可以輔導就業,到極重度需要臥床照顧,協助這些障礙者及其家庭,能夠獲得良善的照顧、支持及喘息。

「瑪利亞基金會」也設立社區就業中心與社區居住中心,希望教育成年心智障礙者具備工作技能,提升身心障礙者的自尊和工作權,達到獨立生活,回歸社會的最終目標。

俠醫濟貧扶危40年 盼愛成為眾人日常

莊宏達醫師行醫近40年,濟困扶危,救助老弱無依者,無私奉獻,雖已年逾70仍致力於極重多障的照護服務。除勉勵民眾助人,讓愛成為日常生活的方式,他也鼓勵,「每個人只要不低估自己的能力,並願意慷慨付出,並不需要像史懷哲遠赴非洲或德雷莎修女到印度加爾各答,就在我們身邊的社區生活圈內,發現許多人有身心上的需求。」

「純天然」植物染髮劑 使用上比較安心嗎?

流行使用標榜純天然植物染髮劑來染髮,以避免化學藥劑的傷害,例如選用指甲花來染髮。指甲花粉(Henna),可使頭髮表面產生暫時性橘紅髮色,非化學性染髮劑,為髮表著色劑,不屬含藥化粧品管理。

針對市面上許多標榜天然,卻添加化學性染髮成分的產品,食藥署已預告修正「化粧品含有醫療或毒劇藥品基準中染髮劑成分」,將允許用於化粧品之染髮劑成分修正至104項,為民眾健康把關。

市售天然染髮劑 多添加化學性成份

食藥署發現有些市售產品,為使色彩多樣化及強化染髮效果,標榜純天然植物性染髮劑,卻擅自添加化學性染髮成分,且未領有衛生福利部核發之許可證。為確保消費者使用安全及權益,建議民眾選購產品時務必檢視產品標示,尤其是顏色鮮豔或染色持久的產品,需特別留意是否含有化學性染髮劑成分。

圖片

確保消費者安全 食藥署定期把關管理

為確保消費者使用化粧品之衛生安全,食藥署會定期監控市售染髮產品添加染髮劑成分,是否符合相關管理法規與標示宣稱。若含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等含有醫療或毒劇藥品基準之染髮劑成分,產品包裝應標示有衛福部許可證字號及完整的使用注意事項,才可選購及使用。

民眾若想進一步瞭解染髮劑相關資訊,可依「化粧品含有醫療或毒劇藥品基準中 染髮劑成分」(路徑:食藥署首頁>公告資訊>本署公告),檢視產品內含的染髮劑 種類;另外使用產品前,應先評估自身體質及肌膚狀況,選擇適當產品或請教專業人士後再行使用,不可輕信誇大的廣告宣稱。

好膽固醇越多越好? 心臟病患者要注意

許多民眾都曾被告知要當心「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高,以免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多些「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則有預防效果。然而,美國心臟病學會日前發布的新指南指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非越高越好,過高也會增加血管疾病的風險。新指南也強調,任何年齡有過高的膽固醇都有危害,若有家族病史,兒童也應進行篩檢。

膽固醇分三種 是心血管疾病指標

膽固醇有三種,其中兩種可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被視為不好的膽固醇,因為它會附著在血管壁上,過量時便會導致動脈硬化產生。相反的,好膽固醇HDL-C,類似於動脈清潔劑,能從血管中去除膽固醇,並將其運送至肝臟儲存。醫生會藉由總膽固醇、LDL-C和HDL-C的數值,來推斷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膽固醇勿過高 心臟病患者要小心

美國心臟病學會日前發布的新指南指出,HDL-C水平在40-60(mg/dl)之間最恰當;LDL-C血液濃度則應低於100(mg/dl),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最好低於70(mg/dl)。

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醫學院的阿拉德.拉蒂克(Allard-Ratick)博士向《紐約時報》表示,如果HDL-C低於30(mg/dl)代表「健康表現不佳」,若超過70(mg/dl),會增加心臟病患者的風險,應避免透過服藥將HDL-C提高到60-70(mg/dl)以上。

防心臟病從小開始 兒童也可篩檢

民眾也不應該等到中年才擔心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新指南強調,任何年齡發生膽固醇水平升高,都會累積罹患心臟病的危險。因此,該指南建議,當有心臟病或膽固醇升高的家族史時,2歲兒童的可進行膽固醇篩檢。至於其他孩童,指南建議,膽固醇檢查在9-11歲、17-21歲之間進行較合適。

雖然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藥物建議,來治療患有高膽固醇的年輕人,但從小開始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美國心臟協會主席艾弗·本傑明(Ivor Benjamin)博士說,即使在年輕的時候,民眾也應注意心臟健康,保持膽固醇水平。

參考資料:

1.HDL Cholesterol: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