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守護小心肝有方法 遠罹肝癌這樣做

依衛福部106年公布之死因統計,肝癌為我國癌症死因的第2位,有8,402人死於肝癌,其中男性死亡人數(5,749)為女性(2,653)的2倍多,顯見肝癌嚴重威脅國人生命。而從104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當年發現11,420名肝癌個案,其中男性發生人數(7,884)約為女性(3,536)的2倍,且約有八成的肝癌來自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而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只要定期接受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預防肝癌的發生。

肝炎為肝癌危險因子 三成患者未就醫

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B型或C型肝炎長期感染、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或家族有肝癌病史等,在我國B型或C型肝炎約占危險因子80%。肝癌早期通常沒有症狀,因此許多患者被告知罹患肝癌時都難以置信。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調查,感染B、C型肝炎民眾有三成未就醫,其原因有七成為自覺身體健康、無症狀而未就醫,兩成為沒有時間就醫。

疫苗防B肝 C肝治療率達97%

依據臺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醫師等人(2014)研究結果,B型肝炎帶原者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3%肝癌發生率。而健保署自去年提供C肝新藥治療後,12週病毒量檢測結果治療成功率高達97%,顯示C肝新藥可以有效治療C型肝炎感染且成效良好。

我國自民國75年開始全面對嬰幼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目前研究顯示6歲幼童B型肝炎帶原率由疫苗政策實施前的10.5%下降至0.8%,健保署亦於106年開始提供C肝口服新藥,估可達到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的目標,且C型肝炎可能提早至2025年消除。

守護小心肝 肝炎篩檢有補助

大部分肝病的發生並沒有明顯症狀,發現時通常都為時已晚,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為阻斷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政府提供疫苗、篩檢與治療費用外,提醒已知有B型或C型肝炎民眾,一定要定期至醫院接受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預防肝癌。

自己是否有B型、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提供民國55年次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符合資格的國人,可善用此項篩檢服務或自費檢查,依醫生建議定期接受追蹤並積極治療,守護自己的小心肝。

生活忙碌壓力大 6項建議防癌症上身

日前多位知名人士因癌早逝的消息,讓人不勝感嘆。即使擁有名氣及金錢仍躲不過癌症的魔爪,其實忙碌高壓的生活,更讓人容易忽視自己的健康。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家醫科郭紋翠主任指出,WHO已經定義慢性病(含癌症)的四大危險因子為菸、酒、不健康飲食、不規律運動。郭紋翠主任提供以下6項建議,讓民眾遠離癌症。

把握蔬果579原則 規律運動防癌

郭紋翠主任建議,應把握蔬果579原則,每日兒童3份蔬果、女性7份、男性9份。增加纖維素的攝取,可以預防腸道相關癌症,而蔬果裡的維生素與抗氧化物也可以增進身體清除癌細胞的能力。如有血糖問題者,水果需適量攝取。

根據研究顯示,多運動有助防止癌症發生,運動也可以維持肌肉量,預防衰老、代謝症候群的發生。可選擇適合自己並且能維持長久的運動來進行,老年人不宜過於劇烈,宜漸進式增加強度。

遠離菸檳酒 控制體重治百病

香菸含有40多種致癌物,跟大部分癌症都有相關,尤其是肺癌,位居106年十大癌症榜首。檳榔除了損壞牙齒及口腔組織外,還會造成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喝酒除了傷肝傷胃之外,會使身體免疫力被破壞,身體清除癌細胞的能力降低,增加罹癌風險。而菸加上檳榔和酒,更是口腔癌的極高危險因子。能夠戒除這些習慣,就能減少暴露在癌症的風險之中,可尋求醫療院所協助。

很多人覺得胖只是胖不是病,但肥胖除了增加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之外,還跟許多癌症相關,如食道癌、大腸直腸癌、膽囊癌、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癌等。因此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內,也可預防許多疾病。

善用免費篩檢 勿輕忽身體警訊

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四大癌症篩檢,包含口腔癌(有抽菸及曾嚼檳榔,30歲以上兩年一次)、子宮頸癌(30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乳癌(45-69歲女性兩年一次,或40歲以上二等親患有乳癌者)、大腸直腸癌(50-74歲兩年一次),民眾只要攜帶健保卡即可至健保合約院所查詢是否符合篩檢資格。除以上免費篩檢外,還可以自主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可依據自己的家族史及健康史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檢查項目。

癌症並不會一開始就有症狀出現,通常都是當腫瘤長到一定大小時才會有一些身體的警訊。郭紋翠主任呼籲,當有持續不尋常的症狀時,請盡速就醫,並持續追蹤,以達到早期偵測,早期治療的目的。

感冒藥服用 掌握「五要」、「五不」小撇步

秋冬季節,也是感冒流行季,許多民眾感冒後,總會自行購買感冒藥服用,其實感冒藥僅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最重要還是得多休息才能康復;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藥劑科指出,服用感冒藥一定要在適合的時間,且服用適量才能發揮療效,但要怎麼正確使用綜合感冒藥?民眾可把握「五要」及「五不」等關鍵。

選擇合適感冒藥 購買前應先詢問藥師

五要包括「要知道」、「要問藥師」、「要告知」、「要看標示」以及「要遵醫囑」;衛福部台中醫院表示,所謂「要知道」就是要了解感冒不一定要服用藥物,通常在充分休息且補充水分後,症狀會在一到二週痊癒,而若是想購買感冒要紓緩症狀,也應先詢問藥師,選擇合適藥品使用。另外,不管看病或購買藥品時,一定要告知疾病史,或是否準備懷孕的情況。

服用藥物不過量 避免出現副作用

在購買任何藥品前,都要看標示,包括成分、適應症、使用方法等,並按指示服用藥品,最後則是要遵守醫囑服用藥物,且不分享感冒藥給別人;衛福部台中醫院指出,至於「五不」,則是「不過量」、「不併用」、「不輕忽」、「不飲酒」及「不亂買」,指的就是應適量服用藥物,且不與其他感冒藥品合併使用,若要使用也應先詢問醫師或藥師,一旦感冒變嚴重時,絕不輕忽,應盡快就醫檢查。

選購合法感冒藥 不買來路不明的藥品 

最後在使用感冒要時應避免飲酒,減少因藥物成分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危害身體;且不亂買藥品,選購有衛福部核准的藥品許可證字號,才能吃得安心。衛福部台中醫院呼籲,掌握「五要」及「五不」的小撇步,就不用擔心錯誤使用綜合感冒藥,導致出現副作用等危害。

想要改變趁現在 派對主角就是你

文/Sophia;感謝 曾柏昌醫師提供專業諮詢

是否常常因為肌膚上淚溝、皺紋等等問題,而被說很蒼老呢?別擔心,讓我們在2018年的最後來個小小的改變,就可以讓你重新擁有青春,亮眼的容貌,年終派對想要成為最亮眼的一朵花嗎?「穴位修復術」將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如何解決臉上衰老問題?

常聽患者明明很年輕,卻總是被說老,仔細一看臉上,淚溝、皺紋都顯露無遺,難怪再年輕的美眉都會被說成歐巴桑,那麼該如何解決呢?曾柏昌醫師表示可以使用現在最夯的注射療程「穴位修復術」來改善,舉凡淚溝、蘋果肌、法令紋、雙下巴、臉頰凹陷部位,都有相對應的「穴位點」可以進行注射,而且效果會比「只做填充抗老」更好。

「穴位修復術」擁有哪些優點呢?

穴位修復術擁有5大特點:

1.有別一般「哪裡凹就補哪裡」的作法;穴位注射則是針對需要被補救的部位,找出有效益的穴位點,讓臉部自然而然進行修復,強調全臉線條的改善,重回年輕時的立體、緊緻。

2.施打痛感低,沒有恢復期:打完立刻可以上班、上妝,開會,和朋友吃飯而不被發現,是低調人士或男士追求自然變美的最佳醫美保養方式。

3.全面性、每日逐漸改善,自然到看不出醫美痕跡!

4.不會一次施打多瓶的做法,穴位修復術是一次一瓶,以慢慢調整的方式,達到最完美的效果。

5.全臉多點注射,比一般淺層單一部位填補來的自然,線條全面性的改善,美麗由內而外,完全不著痕跡。

※ 曾醫師補充說明「穴位修復術」是一種中「穴」西「針」經絡微整的全新觀念,採用穴位注射治療,針對需要被補救的部位,找出有效益的穴位點,以中西合併的方式讓臉部「自然而然」進行修復,且不論注射物為何,醫師下針施打位置和是否全臉多點微調,也都是微整美醜的關鍵。然而對愛美女性來說,只能「凍齡」還不夠,最好能夠「更年輕」,因此想要在年終派對成為最閃耀的主角,穴位修復術就能幫你改善衰老問題。 ※

圖片

曾柏昌 醫師

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畢業|美國德拉威大學東方醫學博士|台灣美容醫學醫學會會員及專科醫師|台灣亞洲抗老化美容醫學醫學會會員及專科醫師|中華針灸醫學會針灸專科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主治醫師|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美國美容醫學會會員AAAMC|GSPT,IAOSS課程認證

專長:穴位工法注射|舒顏萃3D聚左旋酸|玻尿酸注射|6D線性雕塑|隔空減脂|音波拉皮|維納斯電波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放下口中那塊肉 糖尿病風險減半

「吃素食可以降低糖尿病發生率?」、「3D食物列印新技術,幫助吞嚥困難的病人更容易吃下食物。」大林慈濟醫院日前舉辦「飲食與疾病治療新思維研討會」,由國內外營養專家,分享飲食與健康的新觀念,包括素食有助減少糖尿病發生、腎臟病患者的飲食、營養教育的推廣,以及新科技的3D列印的食物,希望藉此讓民眾了解素食營養的好處。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表示,以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會減少非常多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素食營養都能夠有所幫助。

3D列印食物好吞嚥 造福吞嚥困難患者

國際膳食顧問協會、香港大學兼任教授畢李明與會時表示,一些吞嚥或咀嚼困難的病人,通常會給予打成糊狀的食物,但是糊狀食物賣相不佳,病人沒有胃口,即使做得再營養,也吃不下去。

目前歐洲有幾個國家聯合研發,將打成糊狀的食物,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成完整的食物外形,讓吞咽困難的病人更容易吃下食物,製作時還可加入病人需要的額外營養素,解決有吞嚥困難的病人,因食欲不振,造成營養不良的狀況。因3D列印食品的原材料可以採用有機環保、植物性及其他可永續發展的食材,所以3D列印食品也可以用來減少碳排放,解決部份當前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

素食者少吃糖 糖尿病風險減半 

「往大家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就是少吃糖,對於肉類不見得會去限制。」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秘書長邱雪婷也這樣指出;研究發現,素食者得糖尿病的風險只有葷食者的一半,甚至更低,幾個重要原因包括,其一是體重較低,素食者較不會有肥胖的問題,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另外很多素食者身體的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也有一些研究發現,肉類所含的飽和脂肪酸會降低身體分泌胰島素的能力。綜合許多因素發現,除了控制體重以外,素食也有預防糖尿病的效果。

糖尿病風險孩童何其多 多吃蔬果沒煩擾

糖尿病在國內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邱雪婷警告,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已經有將近三分之一有糖尿病前期的高血糖,未來會是很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對於健保也將是很沉重的負擔。她鼓勵民眾多吃蔬食,如新鮮的蔬菜、水果、全穀類,必且少吃肉,在全世界的研究中,都可看到有很強的保護效果。

心律不整當心中風上門 智慧手錶顧性命

62歲的張小姐因為出現心悸、頭暈等症狀,到醫院接受傳統的24小時心電圖檢測後,沒有檢測出任何心律不整的數據。收治病患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黃群耀醫師,建議張小姐配戴心電圖手錶接受14天的居家篩檢,果然篩檢出張小姐有心房顫動的現象,經過醫師的藥物及電燒治療後,成功擺脫心房顫動的威脅,更和先生一起完成300公里的單車環島挑戰。

黃群耀醫師表示,由於心律不整出現的時機無法預測,傳統的心電圖篩檢可能「錯過」心律不整出現的時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創新推出經醫療認證的專用心電圖手錶及14天居家篩檢服務,民眾配戴心電圖手錶後,可以正常生活、運動,並可以長時間監測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狀況發生。

心律不整難易中風 危險症狀有徵兆

「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如心房顫動,盛行率大概為全人口的1%~2%,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加,心房顫動發生的比率也會逐年增加。」黃群耀主任表示,65歲以上的盛行率更高達5%~10%。由於心房顫動容易產生血栓,所以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另外,心房顫動也會影響全身的血液輸送,所以病患容易出現頭暈、腳部腫脹等症狀,並伴隨經常性的心悸症狀,有以上症狀的民眾可能是心律不整的高風險族群。

心律不整難預測 傳統檢測有侷限

黃群耀主任指出,早期對於心律不整的篩檢,民眾需要將心電圖機「黏」在身上一整天,除了洗澡困難、無法劇烈運動等不便之外,還有可能「作白工」。黃群耀主任補充,心律不整的檢查就像「官兵抓小偷」,由於心律不整出現的時機相當難預測,所以傳統的心律不整篩檢有其限制性。

心電圖手錶助檢測 正常生活沒煩惱

為了解決傳統心律不整篩檢的困難,北醫附醫、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與科技公司合作,推出結合醫療系統且經醫療認證的專用心電圖手錶監測服務。民眾可在家進行24小時,共14天以上的居家篩檢,配戴心電圖手錶後可以正常生活、運動,與一般正常生活無異。

黃群耀主任表示,心電圖手錶是一款專門為篩檢心律不整所推出的手錶。除了利用手環蒐集心律資料外,後端更應用人工智慧平台分析,直接整理出疑似心律不整的時間與數據,加速檢驗流程。

即時監控心臟狀況 助醫師早擬治療計畫

「心電圖手錶能即時回傳資料,若系統偵測到心律不整的症狀發生後,會立即通知北醫附醫遠距健康照護中心。」黃群耀主任指出,同仁會依據系統建議,提供就診提醒、預約掛號等服務外,也會同步將數據回傳給病患的主治醫師進行分析,在病患抵達醫院前,醫師可以提早了解病患狀況,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此外,團隊未來更將推出包含血氧、血壓偵測、睡眠品質監控等功能,提供民眾更便利的健康照護。

少碰高油高鹽食物 遠離風濕免疫疾病

為讓更多民眾了解對風濕免疫疾病的認知,大林慈濟醫院舉辦過敏免疫風濕病友聯誼會,以風濕免疫用藥為主題進行衛教講座,不僅邀請院長賴寧生分享相關醫療經驗,也找來營養師教導民眾如何從平日飲食對抗發炎小撇步,現場吸引近200位病友及家屬前來參與。

治療風濕免疫疾病 各種生物製劑相繼問世

當身體處於慢性發炎時,人體免疫系統就會失衡,這時就會形成免疫系統疾病,引發像是系統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乾燥症等全身性多器官病變。賴寧生院長指出,過去藥物治療上,以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及免疫抑制劑等為主。但隨著醫療進步,近幾年各種生物製劑相繼問世,能精確瞄準自體免疫疾病異常的免疫分子,且不會傷害到正常細胞,有效舒緩病症。

減少攝取油炸類 多吃原生食物補營養

除了透過藥物等治療,平時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也是關鍵。黃靖琇營養師表示,像是油鹽拌主食、炸物、零食、含糖飲料或酒等,都屬於容易誘發症狀的食物飲料,應減少攝取;應適量攝取包括蔬果、全穀雜糧、豆魚蛋肉類、乳品等食物較佳。另外,烹調上,應多以清蒸、水煮方式,才能有效保留食物原來營養素,像是豆類食物就要吃原樣,不要去掉外皮,才能達到消炎效果。

懂得辨別食物好壞 遠離風濕免疫疾病

「三餐吃得均衡營養,少碰加工食品,就能降低誘發風濕免疫病機會。」黃靖琇營養師呼籲,學習如何辨別食物類別,懂得挑選全食物,且注意烹調等方式,並攝取足夠的營養,多點細心,就能吃得健康無負擔,甩開風濕免疫疾病找上門。

每天只要2塊錢 「智慧藥盒」分藥零風險

「藥師,我的慢性藥這麼多種、有的三餐吃、有的睡前吃,常常忘記怎麼辦?」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新引進智慧藥盒系統,全自動為病人分裝每日、不同時段服用的藥品,藥品資訊也會標示在藥盒,方便辨識,尤其針對需要長期服藥者、獨居長者或分藥不便的民眾,大幅降低分錯藥、吃錯藥的風險。

自行分藥麻煩多 服藥資訊亂糟糟

針對許多病人習慣購買分裝藥盒自行分藥,北醫附醫藥劑部陳必立主任指出,自行分藥不僅耗時,還常擔心剝藥、切藥時藥品飛走、遺失。且一旦忘記服藥很難想起是少吃哪一天、哪一餐的藥,可能因此降低治療成效或產生重複用藥的風險。此外,許多病人分藥後,除非保留藥袋或者特別註記,否則分進藥盒的藥物難以比對各項藥物資訊。

「智慧藥盒」幫記憶 提升用藥安全

為解決病人服藥困擾,陳必立主任表示,「智慧藥盒」系統會直接依據每日、不同時段服用的藥品進行分裝,藥盒上也標示病人的姓名、看診科別、醫師、服用日期與時間,提醒病人服藥時間點,病人也可直接透過透明泡殼了解是否已服藥;若不慎忘記,也可以明確區分日期、餐別。另外,藥盒內頁標示藥品的外觀、服用方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項,都有QR code可以大幅提升用藥安全。

「智慧藥盒」好攜帶 還防藥物變質

北醫附醫藥劑部胡雪吟組長補充,除了用藥資訊外,為了方便民眾攜帶,智慧藥盒可提供不同天數的藥格包裝。藥盒設有撕開線,當民眾必須攜帶藥物外出時,可撕下當次藥格,減少攜出體積,更可避免藥物因擠壓而破碎、損壞或過分光照而變質。藥盒更採環保材質包裝,可分為紙類和塑膠類,直接回收處理。

可存200種藥 大降分藥風險

針對如何降低分藥風險,胡雪吟組長強調,智慧藥盒系統可儲存200種以上不同藥物,每個存放藥物的藥槽都有專屬的RFID(無線電訊號辨別系統),機器收到病人用藥資訊後,會先將正確藥品掉落至藥盒中,再利用影像辨識系統,依據藥品的大小、形狀、色澤、反光度等資訊進行反覆比對後,才會進行包裝。再由專任藥師進行複驗,大幅降低分錯藥的風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