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罹纖維肌痛症 研究:與壓力荷爾蒙分泌失調有關

出現關節痠痛或不慎跌打損傷時,通常透過治療或貼藥布等方式就會逐漸舒緩,但當疼痛持續數個月都無法緩解,且疼痛蔓延全身,甚至合併倦怠、睡不飽、頭痛、記憶力退化等症狀時,就可能是纖維肌痛症所導致;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王培寧表示,根據最新研究指出,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有健忘、容易分心等認知功能受損的現象出現,主要恐因壓力荷爾蒙分泌失調有關。

罹患纖維肌痛症 記憶力恐明顯衰退

臨床上,許多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感到記憶力或認知功能減退現象;王培寧表示,此研究也指出,即使病患認知減退程度尚未嚴重到認知障礙的程度,但與同年齡的健康人相比,病患的確在記憶力、注意力等表現上明顯較差,且也確實嚴重影響病患的日常生活。

壓力荷爾蒙分泌失調 纖維肌痛症病患易憂鬱

另外,研究也根據纖維肌痛症患者口水中的壓力荷爾蒙濃度進行分析,發現纖維肌痛症患者在壓力荷爾蒙上,的確有分泌不足的現象,且若程度越嚴重,短期記憶測驗的分數越差;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陳韋達指出,在長期疼痛與壓力下,纖維肌痛症患者會因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出現倦怠、睡不飽、憂鬱,甚至認知功能衰退等症狀,可望未來在治療上做為參考。

記憶衰退不一定失智 必要時應盡快就醫

而這項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團隊的最新研究,也於今年台灣神經學會年度學術研討會正式發表,研討會上更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神經科專家,一起探討最新神經疾病的治療進展;陳韋達醫師提醒,當記憶衰退時,千萬別一昧以為一定是失智所致,尤其若同時出現身體多處疼痛,恐是纖維肌痛症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

頭痛演變精神異常 恐是自體免疫腦炎引起癲癇所致

在台灣,約有20萬人罹患癲癇,屬於常見神經科疾病,其中引起癲癇的危險因子又以自體免疫腦炎最為罕見,且多發生於無任何癲癇病史的年輕族群;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致祥表示,患者在幾天內,不僅會從單純頭痛、發燒、全身無力,演變成嚴重的精神異常,甚至會惡化為重積性癲癇。

自體免疫腦炎 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

過去治療上,常因查不出病因,導致病患留下永久性的智力、神經缺損,甚至死亡,但在醫療科技逐漸進步下,醫界也掌握了治療方向;林致祥醫師指出,自體免疫腦炎已被認定為引發癲癇的重要成因,因此若能早期發現,且介入治療,不僅能提高治癒率,甚至能將已嚴重癲癇、腦傷,甚至昏迷的病患,從鬼門關前救回來。

自體免疫腦炎症狀不明顯 早期診斷困難度高

但自體免疫腦炎因症狀較不明顯,加上較難與其他疾病早期症狀區分,導致早期診斷上較為困難;高雄長庚醫院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蔡孟翰表示,尤其若為腦部感染引起的癲癇,與自體免疫腦炎引起的癲癇十分相似,但在治療上卻完全不同,像腦部感染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但自體免疫腦炎使用的免疫抑制藥物,卻可能傷害感染者。

治療自體免疫腦炎關鍵 如何確診是關鍵

治療這兩類型的疾病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區別這兩種疾病,以自體免疫腦炎的患者而言,多發生於年輕女性身上,也常以精神異常來表現區分;而為了幫助更多癲癇患者,台灣神經學學會於5月3日至5日在臺北舉行第三屆台灣國際神經醫學大會暨2019年台灣神經學學會年會。除了邀請國內外專家們共同討論與交流癲癇新知,也發表自體免疫腦炎導致嚴重癲癇重要成因之一的研究成果,可望能持續幫助癲癇患者,獲得完整的醫療照護。

胸部長兩朵花瘋傳 與真實乳房有出入

日前國外一名女網友在Twitter發表一張女性乳房的解剖圖片,上頭結構彷彿兩朵花開在乳房上,她還寫道「我才意識到我從未見過女性肌肉系統的照片,這不是我想像中乳腺管的樣子」,這則推文隨後在網路瘋傳。然而,知名網站《ScienceAlert》科學記者Signe Dean指出,這些如同花瓣的組織,其實是乳腺葉,而非肌肉或乳腺管,而且現實中並不會如照片中排列的如此對稱。

網傳乳房長花朵 網友驚呼可怕

根據《今日美國》報導,一名帳號為「Artist formerly known as Beyoncé」的女網友,發了這則女性乳房解剖圖的Twitter,讓網民大感驚奇,吸引了近14萬人按喜歡,近5萬人轉發。有網友看完圖片後聲稱「這嚇壞我了」、「看起來就像是一朵花,雖然嚇人,但也好美麗」,引起熱烈討論。

事實上,這張女性乳房解剖圖來自一個iPad app「Anatomy & Physiology」,沒有引用任何科學文獻,因此來源並不明確,且早在2016年就被上傳至免費圖庫網站。

花瓣組織是乳腺葉 哺乳女性較發達

Signe Dean在《ScienceAlert》撰文指出,該花朵狀組織並不是肌肉,女性乳房主要由乳腺組織和脂肪所構成,但存在著一些平滑肌,而非人體可自行控制的骨骼肌。

花朵狀組織究竟是什麼?她表示,這些花瓣組織是乳腺葉(lobules),是許多製造乳汁的乳腺泡細胞(alveoli)聚集而成,其透過乳腺管(Lactiferous ducts)與乳頭連接。基因檢測網站《InnerBody》執行編輯Eric Rodriguez則補充,民眾會誤以為這些花朵構造是肌肉,其實是因為許多組織充滿血液,因此看起來像是鮮紅的肌肉。

實際組織分布亂 與網紅照片有出入

Signe Dean進一步說明,在實際解剖中,乳腺葉的分布相當雜亂,且其大小取決於該名女性是否處於哺乳期。因此,並不會如同Twitter照片中,完美如一朵花。比較接近真實的圖片,她引用2005年一篇發表在《解剖學》期刊上的研究,其透過乳房超音波定義乳房解剖構造。

美國得梅因醫學院解剖學教授Donald Matz向《今日美國》指出,這張瘋傳的解剖照片,大致上的結構位置都正確,但根據其乳腺葉發達的狀態,應視作為一個即將臨盆的女性乳房圖。另外,該照片將其餘組織都拿掉了,因此與現實狀況有出入。

據悉,若女性需動乳房手術,醫師了解乳腺葉的位置就很重要。

參考資料:

1. Don't Freak Out About That Viral 'Milk Duct' Image, It's Not Actually Correct.

2. That milk ducts image is only somewhat accurate, but also 'not something to be scared of'.

3. DT Ramsay et al. Anatomy of the lactating human breast redefined with ultrasound imaging. J Anat. 2005 Jun; 206(6): 525–534. doi: 10.1111/j.1469-7580.2005.00417.x.

降血壓藥常忘記吃 小心健康出狀況

王爺爺出現頭暈、頸僵硬,走路步態蹣跚,像是習慣般表示今天忘了吃血壓藥,血壓一定又高起來!家人立即幫忙量血壓,收縮壓175毫米汞柱、舒張壓95毫米汞柱,服用醫師開的降壓藥並休息,症狀才緩解。

降血壓藥勿擅自停用 並持續追蹤

經研究統計發現,高血壓是全世界最多造成死亡及失能的原因,2017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有關高血壓標準值的最新治療指引,由於現代飲食與生活習慣、壓力的改變,重新定義血壓達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上即為高血壓。高血壓是身體的一種警訊,也表示健康亮起黃燈,且有快速攀升的趨勢。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林鈺珊表示,常聽到病友疑問,高血壓的藥要吃一輩子嗎?大多數人認為,降壓藥物是治療高血壓這個疾病,所以覺得血壓正常就不用再吃藥了。但其實降壓藥只是持續將血壓控制在低於標準值,長期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的患者,切勿擅自停藥,持續追蹤並透過調整藥物、飲食、運動等方式,可有效控制高血壓、和平共存。

高血壓除藥物外 可以5方法管控血壓

高血壓的管控是否良好,個人生活習慣影響多。如果有好的生活方式、飲食、運動,就可以防止高血壓及高血壓引發的併發症。遠離高血壓,除了藥物控制,必須全面的從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林鈺珊護理師分享以下5項高血壓的居家自我管理方法:

1)採用高血壓治療飲食計劃(DASH)/

多吃蔬菜水果、低脂肪乳製品、減少攝取脂肪。然而若腎功能不佳,不適用此飲食治療。

2)減少鈉攝取量/

每天攝取食鹽少於6公克。

3)運動/

各種有氧運動,例如健走,每天至少30分鐘。

4)適量飲酒/

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女性1份酒精(1份酒精大約=140cc的紅酒=1瓶啤酒=40cc威士忌)。

5)血壓紀錄/

建議每天早上都測量血壓並記錄,管理自己的血壓變化。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氣溫變化大 小心氣喘發作!

近期天氣變化大,伴隨空氣品質惡化,使得氣喘發病機率大大增加,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胸腔科主任蔡富順醫師提醒,氣管不好及氣喘病人,要注意呼吸道的保暖。氣喘病患因天氣變化及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引發氣管過度纖毛運動,而造成氣喘發作,產生蓄痰、咳嗽、胸悶等症狀,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老年人口應多留意 空氣品質與氣候都可能影響

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甚至是超高齡化的社會,蔡富順醫師指出,在門診就醫人口中,急性呼吸道疾病已經占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門診前十大病因,說明呼吸道疾病也是老人人口中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呼吸道疾病跟氣候、空氣品質與老人氣喘都有很大的關係。

蔡富順醫師提醒,天氣變化大,易誘發氣喘與呼吸道過敏,外出時要注意口、鼻、頸及身體的保暖,減少刺激物吸入。民眾若是在清晨或夜晚溫差大的時間外出,更要注意頭頸部保暖。另外,天氣溫度變化大或是空氣品質不佳時,也應盡量選擇室內運動,若外出應做好保暖準備及呼吸道保護,應隨身攜帶藥物,盡量結伴,避免獨自行動。

這五點多留意 保護呼吸道

蔡富順醫師列舉出五個面向,提醒民眾可以多留意,包括了情緒上勿過度激動、緊張,適時紓解壓力避免過度勞累;生活上應養成規律運動及生活作息;居家環境盡量避免使用地毯、絨毛玩具、遠離二手菸及刺激性香精;飲食切忌生冷海產、冰品、油炸食物及硫化添加物;季節變換注意保暖、多使用口罩,減少吸入乾冷空氣刺激呼吸道黏膜,保護呼吸道。

雷射針灸療法 避免煙味和燙傷風險

針灸醫學建構於經絡、穴位、氣血陰陽等理論,不僅在臨症治療上有著簡便、快速的優點,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認可針灸具有超過100種有效的適應症。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陳建閔醫師表示,雷射治療至今約有五十多年歷史,原理是以低能量雷射(0.1~0.5焦耳),對準穴位或痛點照射(隔0.5公分),以固定能量和頻率的雷射光照射,能促進細胞內粒線體合成,增加能量來源,啟動內分泌調節,達到抗發炎及恢復血液循環等效果。

低功率雷射照射人體穴位 無菸味及燙傷風險

雷射針灸是利用中低功率雷射直接照射人體穴位的療法,可以調整經絡共振頻率,提供有效、無痛、無菌、簡便、副作用少、非侵入性和適應範圍廣泛的針灸光療,透過慢慢釋放的能量,達到更多治療效果,類似中醫的艾灸(在針柄上燒艾絨,將熱能與香味傳導入軟組織)卻沒有因灸法而產生煙味或燙傷的風險。

許多期刊都有探討雷射針灸的臨床應用,目前最常應用在疼痛症,像是緩解肌筋膜疼痛,也可以提高疼痛的閾值、減輕顳頷關節疼痛,並可增加咬合程度、減緩網球肘的發炎疼痛,並增加手部握力及關節的活動性、減輕慢性非特定的下背痛,若能結合復健治療效果更佳。另外雷射針灸也有應用於改善小孩原發性尿床以及因晝夜交替適應不良之失眠者,國內有醫師將雷射針灸應用於減重、改善腰臀圍比的例子。

雷射針灸好處多 應與醫師討論才施作

透過有系統的研究,已證實雷射針灸在許多治療上的效果,尤其對於怕痛的小孩、怕有傳統針灸針感殘留的運動員、容易暈針或怕針的病患、氣血較為虛弱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雷射針灸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此外,對於需長期吃止痛藥的病人,能夠使用雷射針灸取代一部份的止痛藥,相信也會減少許多因疼痛服藥所引起的肝、腎或胃腸疾病,對患者及藥物的減量都有幫助。

陳建閔醫師提醒,雷射針灸的操作雖說簡單、方便,但因為有雷射光的照射劑量、部位及經絡穴位的專業評估,建議民眾仍應經過醫師專業判斷及施作,才能得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達到治療效果。

看見飛蚊大軍? 小心視網膜剝離前兆

現年40多歲的林先生近視650度,每天頻繁使用電腦或3C產品,一日開車行駛於高速公路上時,忽然左眼角湧進一堆黑點及泡泡,一下消失後又再出現。又有某天突然左眼出現閃電般的光亮,看東西出現兩眼亮度不同的色差,經衛福部基隆醫院眼科陳家祿主任診斷為左眼視網膜剝離,緊急安排手術治療。

突然看見黑點及泡泡 小心視網膜剝離

林先生眼睛出現異狀持續了4個星期,經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視網膜剝離,陳家祿主任提醒說,門診這類的病人相當多,飛蚊症是視網膜剝離最常見的前兆,不可輕忽!家中有家族史者、高度近視者、白內障術後患者、眼球曾受外傷和糖尿病患、惡性高血壓患者、高度使用3C產品的人,都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族群。

視網膜剝離莫輕忽 嚴重恐導致失明

台灣視網膜剝離率相當高,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者,視網膜剝離的發生率更是一般人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高度近視患者應該避免高空彈跳、跳水、坐元宵飛車、搖頭彎腰活動、用力解便等行為,這些都可能因為急速晃動、用力、撞擊,甚至離心力過大,可能增加視網膜剝離的機會。

陳家祿醫師提醒說,視網膜剝離嚴重者恐導致失明,所以更不能忽略眼睛任何不適症狀,而有高度近視、糖尿病、有遺傳病史的高危險群患者,最好每半年一次到醫院檢查眼睛,及早防範,保護靈魂之窗。

以為只是痔瘡 竟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38歲林女士便秘、血便3年,自以為是痣瘡,做了大腸鏡檢查,才發現上百顆瘜肉已有4顆癌變,病因竟是被稱為恐怖遺傳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具有家族病史或腸胃不適、排便不順及血便症狀的人應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雙親之一有此基因 子女罹病率高

大腸惡性腫瘤是國人常見癌症,家族史為高危險因子。林北江醫師指出,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的病因是來自第五條染色體基因缺損,屬顯性遺傳,雙親之一有這個基因,下一代罹病機率高達五成,沒有治療藥物,而且百分之百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被形容為恐怖遺傳。

林女士表示,媽媽有5個兄弟姐妹,包括媽媽共有3人因大腸癌過世,年輕時曾擔心自己的罹病風險,但從未檢查,3年前出現便秘、血便,軟便劑吃到3顆也不一定能排便,還一直誤以為是痣瘡。

若子女發現瘜肉 應每年追蹤

查出病因後,林北江醫師建議,林女士目前4歲、8歲的子女應於12到15歲間開始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發現瘜肉,每年都要做規則追蹤檢查,並在20歲左右,瘜肉還沒有癌變前,及早進行預防性手術切除大腸,保留肛門,比較能保障未來的生活品質。

林北江醫師考量林女士腫瘤位置與生活品質,經病人同意手術切除全大腸直腸,並做永久的迴腸造瘻口,儘管對林女士的生活造成很大不便,但在家人與慈濟醫護與志工團隊鼓勵下,最後調整心態勇敢接受生命的挑戰。

有家族史一定要儘早檢查

雖然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在大腸癌病人中,比率佔百分之一,並不多見。但林北江醫師強調,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有二到三成病人可能基因突變罹病。他提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一定要儘早檢查。不要輕忽腸胃不適、排便不順或血便,即便沒有症狀、無家族史,最好在45歲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才不會延誤治療。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