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退化性關節炎別忍痛 積極治療防傷害

換人工膝蓋不到3個月就參加媽祖繞境?76歲的劉鄧女士做到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恢復快、短時間內就能參加遶境的主因在於關節尚未全磨損時就積極治療。國內50歲以上每2人就1人有退化性關節炎,很多患者因擔心術後疼痛、恢復期太長、或對手術不瞭解產生恐懼而猶豫不決,關節疼痛使生活受限,晚年生活品質低落。

目前有膝關節置換的新選項,不僅保留較多患者原有的膝關節、術後傷口小、復原快,使用可動式墊片設計更可降低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使用年限較長。嚴重膝關節炎患者可以考慮採取積極治療,擁有好的關節,走得遠、人生是彩色的!

退化性關節炎僅用止痛藥 造成關節磨損傷害不可逆

76歲的劉鄧女士右膝長年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過去都吃止痛藥緩解不適。今年初家人發現她走路嚴重歪斜、常喊痛,才就醫深入檢查。所幸劉鄧女士及早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英式活動半膝手術。術後當天就能下床、1周即能顧菜園,更在術後3個月內參與大甲媽祖繞境盛事。

張毓翰主任表示,臨床很多像剛開始僅用止痛藥而不就醫的患者。然而,關節磨損不可逆,長期忍痛的下場將導致原本只有一側磨損的關節,他側也開始發生問題。除了使往後治療更困難,也將被迫改變生活習慣、影響人生!

若及早就醫評估治療 可能保住部分膝關節

早期置換人工膝關節以全膝置換為主,全膝置換手術傷口較大、復原期較長,使很多患者卻步。臨床很多人都像上述案例一樣,膝關節僅部分磨損,符合使用英式活動半膝手術的條件。手術只需移除受損部位,不影響周邊健康組織、可保留韌帶。術後傷口較小,通常手術當天就能下床、2週後沒有明顯術前疼痛,多數患者術後膝關節彎曲程度都能在短時間內恢復,一般4至6周內都可以正常活動。

張毓翰主任進一步說明,英式活動半膝擁有2優點,醫師僅需處理關節病變部分,不影響周圍健康組織,術後傷口較小、復原較快也降低感染機率,也能夠減少術後疼痛情況;因英式活動半膝的可動式墊片設計,讓術後的關節活動更自然,同時擴大接觸面積,降低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延長使用年限。

但是,英式活動半膝並非人人都可以做,需視關節磨損嚴重程度而定,太嚴重者恐錯失使用時機。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盡早就醫,讓專業醫師及早診斷,掌握置換時機。最後張毓翰主任強調,膝關節的健康與否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期待未來能看到越來越多患者正視膝關節問題、早點採取積極治療手段,重拾應得的生活!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癌症疫苗新療法 腫瘤化為抗癌工廠

癌症疫苗新療法,免疫治療如虎添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一項小型研究顯示,針對腫瘤注射一系列免疫刺激劑,並搭配放療,可將該腫瘤變成自體免疫細胞的教育工廠,使免疫系統攻擊腫瘤。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簡稱NHL,是指霍奇金氏淋巴瘤以外的其他淋巴瘤。其症狀包括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降輕等)患者在治療下,獲得數月到數年的緩解。老鼠研究也發現,癌症疫苗配合免疫抑制劑療法,75%癌症老鼠獲得長期緩解。

癌症疫苗非疫苗 而是免疫療法

根據《Science Daily》報導,癌症疫苗並不是一種疫苗,而是指一種用於提供長期免疫力物質的療法。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定義,「癌症疫苗」泛指培訓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的療法。

正確來說,新療法是一種免疫療法,是給患者注射兩種類型的免疫刺激劑。療程分成三步驟,首先注射第一種免疫刺激劑,將「免疫細胞將軍」樹突狀細胞,召募至腫瘤處。接下來,患者接受低劑量的放射治療,殺死一些腫瘤細胞,此時癌細胞碎片會漂進血液中,這些物質稱為抗原,就像是通緝畫像。樹突細胞會將這些「通緝畫像」呈現給T細胞─免疫系統的士兵。

接著,第二種免疫刺激劑會激活「將軍」樹突細胞,指導「士兵」T細胞殺死癌細胞。這時免疫軍隊已學會識別腫瘤細胞的特徵,能將它們排出體外並全部摧毀,從而將腫瘤轉變為癌症疫苗工廠。

癌症疫苗助免疫治療 療程需精簡

《現場科學》報導,該療法對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系統細胞癌)患者中進行測試,並非所有患者都有反應,但其中一些患者經歷了數月到數年的緩解。另外,小鼠實驗顯示,癌症疫苗大大增加了免疫抑制劑療法的成功率。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主任Joshua Brody指出,這有助於其它對免疫療法無效的癌症。

「非常需要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型免疫治療法。」羅斯威爾公園癌症研究所腫瘤學助理教授Torka評論指出,然而該研究中使用的治療方法「非常麻煩」,「患者每天須注射9次第一次免疫刺激劑,然後接受兩次放療,再注射8次第二次免疫刺激劑。」未來需簡化療程,並在更多醫療院所進行研究。

參考資料:

1. How a New Cancer 'Vaccine' Fights Tumors Throughout the Body.

2. Treatment turns tumors into cancer vaccine factories.

3. Linda Hammerich, et al. Systemic clinical tumor regressions and potentiation of PD1 blockade with in situ vaccination. Nature Medicine, 2019; DOI: 10.1038/s41591-019-0410-x.

5大症狀要留意 肺動脈高壓不能等!

稍微爬樓梯就喘個不停,動起來容易氣喘噓噓,有些人可能認為是氣喘或自己肺活量差,但這也可能是肺動脈高壓的症狀。根據統計,全球肺動脈高壓患者超過2,500萬人,大多數人都沒聽過,而且許多患者延遲診斷,往往活不過三年。

四肢水腫、藍唇 肺動脈高壓要小心

肺動脈高壓好發於40到50歲中年族群,尤其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常見症狀還包括四肢水腫、嘴唇泛藍,症狀與許多胸腔及心臟疾病類似。

肺高壓病友許築晴分享,童年時母親因為肺高壓離世,後來哥哥也被診斷出罹患肺高壓而離世,醫師懷疑可能有遺傳因子,請她做詳細檢查評估,才發現自己也是病患。所幸早期發現,能及早開始控制病情,現在的她生活與常人無異。

病情難確診 喘、咳、血、腫、暈要當心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委員會主委黃偉春指出,這個病症平均要看診4次以上才能確診,若是發現親友常常顯得疲倦,不明原因喘,多多留意『喘、咳、血、腫、暈』,這些症狀出現最好儘速到醫學中心心臟科、胸腔科做進一步詳細檢查。

心臟分流出問題 一成先天心臟病童可能發病

肺動脈高壓如果不獲積極治療,5年平均存活率只有3成!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吳俊明理事長表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約有5%-10%會續發為肺動脈高壓,因為心臟分流出了問題,肺動脈血流壓力增加,提醒家長特別留心。

自體免疫疾病也是風險群 需跨科別治療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蔡文展理事長也指出,像是紅斑性狼瘡、硬皮症、乾燥症病患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可能導致續發性肺動脈高壓。唯有跨科別共同治療,由心臟科、兒童心臟科、胸腔科、免疫風濕科、放射診斷科等綜合評估,才能妥善協助病友控制病情。

活不過3成過去式 新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醫師表示,以往肺動脈高壓治療以心肺移植為主,當時有一半的病人活不過3年;而現今不斷更新的治療策略,讓患者預後有所提升,只要病人全力配合醫師控制病情,維持原有生活品質不是問題。

『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 獻給病友滿滿愛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特別在5月發起『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_真愛騎跡活動,邀民眾一起在有愛心的景點合照,或是比出愛心手勢拍的照片,上傳到關愛藍唇臉書粉絲專頁,加上一句為肺高壓病友加油打氣的話,給病友滿滿的關愛與支持。

疾病控制要持續 親友體諒最暖心

肺高壓病友往往是家中主要支柱,病情不易確診又得終身服藥控制,最需要家人、朋友在身邊,呼籲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任何症狀,多給予病友體諒與關心。

登山後竟腎衰竭! 「鉤狀螺旋體」惹禍

李女士是一名70歲退休人員,熱愛爬山運動。一個月前登山喝山泉水回來出現頭痛、發燒,以為是一般感冒,但陸續還是不舒服,這次因為發燒、手腳無力、頭暈不適、下肢水腫及吃不下等症狀被送急診,發現竟是急性腎衰竭。立刻緊急洗腎、輸血並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經過1個月治療終於康復出院。

病人平常身體健康喜好戶外運動,沒想到這次爬山感染鉤狀螺旋體,還以為是一般感冒不理會,延誤治療時機,在醫院整整躺一個月,感嘆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以後戶外活動會多注意環境,任何身體不適一定要就醫治療。

鉤狀螺旋體 人畜共通傳染病

桃園醫院護理師李依潔提醒,鉤狀螺旋體無所不在,喜好野外、野生動物、水和土壤,動物感染鉤端螺旋體後,造成腎臟慢性感染,並且由尿液大量排菌,再經由尿液污染水及土壤,進而感染人類。一般來說農夫、獸醫、屠夫、下水道清潔工作人員等高危險族群較需留意,野外活動時可經由皮膚、黏膜或傷口接觸到受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少部份才會直接接觸動物及其組織而感染。

輕微者症狀多半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頭痛、腸胃道不適、畏寒、紅眼、 肌肉痠痛等症狀常被忽略而自癒;嚴重者會出現腎衰竭、黃疸與出血等狀況,致死率較高。

防護3措施 維持環境清潔大有效

平時保持居家環境清潔,避免接觸污染的土讓、飲用生水或涉水。李依潔護理師表示,畜養動物持續施打疫苗。若畜養動物檢驗為陽性,需謹遵下列幾點:

1) 避免接觸動物尿液、血液或組織。如需接觸,採用適當的防護措施(如長靴、手套),並於接觸後洗手。

2) 需清理動物污染的表面或尿液時,建議使用1:10的家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

3) 遵循獸醫師建議,使用動物用藥及相關措施。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最強21天生酮減脂計畫 啟動你的持續燃脂開關!

生酮飲食原則

為了治好身體, 遵循生酮計畫減肥, 你就必須瞭解巨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s 或稱macros)的基本分類。巨量營養素是食物的基本成份,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質。如你在本書中所見的,調配得宜、全食物為主的生酮飲食,其巨量營養素應該依照這樣的百分比分配:

5%-10% 的熱量來自於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每公克熱量4 卡)

15%-30% 的熱量來自於蛋白質(蛋白質=每公克熱量4 卡)

60%-80% 的熱量來自於脂肪(脂肪=每公克熱量9 卡)

低醣(低碳水化合物):

執行生酮飲食,最要注意的巨量營養素就是碳水化合物。為了啟動生酮反應,使身體從「燃燒糖」切換為「燃燒脂肪」的狀態,就必須少吃碳水化合物。對於一般人來說,這表示要將整天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降到30 公克以下(嚴重代謝受損的人可以降到20 公克以下,活動量很大的人則可以調高到50 公克,甚至更高)。

適量的蛋白質:

調配得宜的生酮飲食,每個人需要攝取的蛋白質量會因人而異,取決於身體組成、運動頻率與強度、確切健康狀況等因素。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只要每磅淨體重攝取0.8 公克的蛋白質,就可以維持生酮反應,又能夠達成持續的效果。淨體重(lean body mass),指除了脂肪以外你體內的一切(肌肉,水分、骨頭、內臟)的重量。這個數字是體重減掉體脂肪的重量,我們會在第二章教大家怎麼算出個人的淨體重。(編註:1 公斤約等於2.2 磅)

高脂肪:

生酮飲食的巨量營養素拼圖的最後一塊,就是從健康的來源攝取足夠的脂肪,以補足另外兩大食物種類之不足。靠生酮飲食減肥時,應該消耗多少從飲食而來的脂肪,還有很多的爭議。我個人經驗顯示,要是你才剛開始生酮減肥之旅,就大幅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又同時減少脂肪攝取,那麼你很可能會覺得很不舒服,撐一個禮拜就放棄。因為你在要求自己的身體放棄它一輩子習慣運用的燃料(糖),改用它才剛知道怎麼運用的燃料(脂肪和酮體)。此時,增加飲食中脂肪的攝取,可以幫助你轉換得更順利。一旦你的身體習慣燃燒脂肪與酮體作為能源時,就會開始提取自己體內貯存的脂肪,將這些脂肪轉化為能源,而不是只依賴飲食攝取的脂肪。

不需要把這件事弄得太複雜。只要減少醣類攝取,用蛋白質和脂肪去填補空缺就好,在你適應了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之後,攝取健康的脂肪,會使你精力充沛,感覺飽足,幫助調節你的荷爾蒙。隨著狀況日漸進步,你會注意到自己身體開始覺得更滿足、更敏捷,當你的身體開始汲取現存的脂肪「存貨」來產生能量時,你也會自然減少食物的攝取量。

減肥、減脂以外的效益

遵循高品質、全食物為主的生酮飲食,開始生酮適應(keto-adapted)之後,可謂好處多多。我想說的是,生酮飲食帶來眾多好處,促成了更高的生活品質,減肥和減脂只是附加效益罷了。

「持續」減肥,改善身體組成:生酮飲食不僅已經證明可以在相對短期內減肥、減脂,生酮飲食更是可以持續執行、也令人愉快的,這和其他的飲食法很不一樣。要是無法維持下去,那麼減肥就沒有意義,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這麼多人採行生酮飲食方式成功減肥。

精力、心情更好:因為脂肪和酮體提供了唾手可得的能量來源,酮體還有助於穩定血糖與體內的胰島素值,所以你不會整天經歷這些數值的起伏,這樣一來,你的精力會更好,而且穩定,更可以提升整天的情緒狀態。

改善認知功能,使心思清明,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的益處!在生酮狀態下你的大腦會發揮最大的功能,又同時保護你的大腦,讓它常保健康。人腦60% 是脂肪組成,所以一點不意外的是,大腦喜歡足夠的脂肪和酮體,這種情況下大腦也真的會比較茁壯。

促進胰島素敏感,減少發炎反應:讓身體從燃糖切換到燃脂狀態之後,不但不再需要依賴胰島素大量分泌,也可以減少體內的活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活性氧化物會傷害身體,引起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正是慢性疾病的主要驅動器。

提升恢復力,運動表現更好:減少發炎反應,提升能量生產與效益,保有肌肉,保護細胞,這些只是生酮反應狀態下的幾個結果而已,而這樣的狀態會幫助縮短運動之後的恢復期,長期下來可以提升整體的運動表現。

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一直有證據顯示生酮飲食可以成功減緩,甚至逆轉常見疾病如癲癇、糖尿病、心臟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癌症等等。

穩定荷爾蒙:生酮適應後,你體內很多荷爾蒙就會開始好轉、穩定,如此一來就會產生各種好處,包括可以控制胃口、提高生育力、讓人不再求「吃」若渴、精力更旺盛、持續減肥等等不勝枚舉。

抗老,提高生活品質:降低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與發炎反應,配合穩定血糖、胰島素、激素值,這幾項關鍵因素,顯示生酮的抗老化力量。

 

蒟蒻麵生酮河粉

準備時間:20 分鐘 烹飪時間:10 分鐘/ 4 碗

不含蛋 • 不含堅果 • 原始/不含乳製品

河粉其實很容易做成生酮版的,只要把傳統的河粉換成蒟蒻條就行了。

蒟蒻麵又稱為「奇蹟麵(miracle noodles)」, 材料是日本魔芋(Japanese Konjac plant),因為是97% 的水分加上3% 的聚葡甘露糖(glucomannan)可溶性纖維所組成,所以真正不含醣,無熱量。蒟蒻麵是絕佳的生酮友善替代品,吃了非常有飽足感。雖然聚葡甘露糖有一種獨特的氣味,但是只要在下鍋前徹底清洗,就能把那種味道洗掉了。

材料:

沙朗牛肉 …………………… 8 盎司,切極薄

椰子油或奶油、酥油 ………………… 3 大匙

大蒜 …………………………………… 2 瓣,剁碎

液體氨基或椰子氨基 ………………… 2 大匙

魚露 …………………………………………… 2 大匙

現磨薑泥或薑末 ………………………… 1 茶匙

大骨高湯(273 頁) …………………………… 8 杯

蒟蒻麵洗淨、晾乾 …………………… 7 盎司

豆芽 ………………………………………………… 1 杯

香蔥 …………………………………… 1 根,剁碎

烤過的芝麻籽 ……………… 1 大匙(可不加)

TIPS:這道菜中所有的蔬菜和調味品都可以自由變換以增加變化,例如放切片的墨西哥辣椒、辣椒醬、青江菜、羽衣甘藍、溏心蛋、羅勒、香菜/芫荽或薄荷。

作法:

1. 準備其他材料時,將沙朗牛肉放進冷凍庫(約放15 到20 分鐘),冷凍過較好切片。

2. 取大鍋,開中火,將椰子油煮融之後,放入大蒜,煮3 分鐘,然後加入液體氨基、魚露、薑泥、大骨高湯,煮至沸騰。

3. 將牛肉取出,切極薄的薄片。

4. 將蒟蒻麵、牛肉、豆芽平分為4 碗,每碗小心舀入2 杯大骨高湯,用盤子蓋住碗,靜置3 到5 分鐘,將牛肉燜熟。

5. 上菜時撒上切碎的香蔥和芝麻籽裝飾。

營養成份/每碗

熱 量:385 卡

總脂肪:29 公克

蛋白質:23 公克

總碳水:8 公克

纖 維:3.5 公克

淨碳水:4.5 公克

煙燻紅甜椒脆皮雞腿

準備時間:5 分鐘 烹飪時間:45 分鐘/ 6 份

不含蛋 • 不含堅果 • 可原始/不含乳製品

忙碌的上班日的晚上,如果要找好做,餐後又不怎麼需要清理的菜色,那麼這道棒棒腿最完美不過了。煙燻紅椒和卡宴辣椒粉,為雞腿增添了幾分刺激,我通常都是拿它來搭配培根捲蘆筍或慢燉鍋奶油菠菜朝鮮薊。

材料:

塗烤架所需的油或油噴霧罐

煙燻紅甜椒粉 …………………………… 1 大匙

大蒜粉 ………………………………………… 1 大匙

洋蔥粉 ………………………………………… 1 大匙

泡打粉 ………………………………………… 1 茶匙

海鹽 …………………………………………… 1 茶匙

現磨黑胡椒 ………………………………… ½ 茶匙

卡宴辣椒粉 ………………………………… ¼ 茶匙

營養酵母 ……………………… 2 大匙(可不加)

棒棒腿(擦乾水分) …………………………… 6 支

融化的奶油 ………………………………… 2 大匙

TIPS:如果要做成「原始/不含乳製品」版,可改用酥油,或者乾脆改用動物油或豬油。想要讓雞腿更酥脆,可以在最後3、5 分鐘時,將烤箱轉成用「上火烤」。

作法:

1. 烤箱預熱至攝氏150 度,在烤盤上鋪一層錫箔紙,並放上烤架。烤架上先塗油或用油噴霧罐噴撒油,以免雞皮黏住。

2. 取紙張或夾鍊袋,將紅甜椒粉、大蒜粉、洋蔥粉、泡打粉、海鹽、黑胡椒、卡宴辣椒粉、營養酵母混合均勻之後,將棒棒腿放進袋子裡,搖一搖,讓

棒棒腿充分沾到混合完成的香料。

3. 將雞腿放置在準備就緒的烤架上,烤25 分鐘。

4. 25 分鐘後,將烤箱溫度調高為200 度;棒棒腿上塗抹融化的奶油之後,再烤20 分鐘,或烤到酥脆為止。

5. 棒棒腿從烤箱拿出來之後,放5 分鐘,等冷卻之後再享用。

營養成份/每份1 支棒棒腿

熱 量:200 卡

總脂肪:12 公克

蛋白質:20 公克

總碳水:3 公克

纖 維:1 公克

淨碳水:2 公克

蒜香奶油青江菜

準備時間:5 分鐘  烹飪時間:20 分鐘/ 4 份

不含蛋 • 不含堅果 • 可奶素

青江菜慢慢成為我相當喜愛的一種必吃蔬菜,它營養密度高,含醣量低,無論拿什麼醬汁搭配,它都能充分入味。這道菜需要快炒,但青江菜也可以丟在烤架上烤,加進湯或燉菜裡也能增加顏色、添加營養。

材料:

奶油或酥油 ………………………………… 3 大匙

大蒜 …………………………………… 4 瓣,剁碎

青江菜 ……………………………………………1.5 磅

(約12 小束,去頭,直剖成兩半)

大骨高湯(273 頁) ………………………… 1 杯

海鹽 …………………………………………… 1 茶匙

現磨黑胡椒 ………………………………… ½ 茶匙

薑泥 …………………………………………… ½ 茶匙

紅辣椒片

作法:

1. 取大型煎鍋,開中火,將奶油加熱至融化之後,放入大蒜炒香,約需3 到5 分鐘。

2. 將青江菜放入鍋中拌炒,讓菜均勻沾到大蒜奶油,再放入大骨高湯、鹽、胡椒及薑泥。小火煮10 到15 分鐘,煮到青江菜爛熟為止。

3. 撒上紅辣椒片即可享用。

TIPS:製作「奶素」版時,以素高湯取代大骨高湯即可。

營養成份/每份3 束青江菜剖半

熱 量:113 卡

總脂肪:9 公克

蛋白質:3 公克

總碳水:5 公克

纖 維:2 公克

淨碳水:3 公克

圖片

(內容授權提供/高寶書版)

提升孩子專注力 零歲開始每天做這件事就行

醫院也推「親子共讀」!已經陪著老三零歲到八個月的李爸爸分享,前兩個孩子都到一歲左右大致能瞭解語意才開始閱讀。而老三確實反應靈活度較高,才八個月大雖看不出專注程度,但觀察到老三就是會喜歡聽人說話,因此他還會持續共讀,享受親子溫馨互動時光。

共讀從零歲開始 親子關係更緊密

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說,共讀從零歲開始,不但可以讓親子關係更緊密,還能提升嬰幼兒的語言及認知等腦部發展。他表示,當小朋友越早開始接觸閱讀,對語言及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就會越好,有助於腦部發展;此外,國內外研究也指出小朋友養成閱讀習慣後,性格也比較穩定,專注力也會更好。

不怕孩子聽不懂 親子共讀互動是關鍵

推動親子共讀,常遇到父母疑問:「孩子才出生,懂嗎?」李敏駿主任解釋,一開始共讀只是要讓寶寶瞭解,這是一段有趣且溫馨的互動時間,多做幾次寶寶就會很喜歡。部分爸媽擔心手邊沒有適合孩子的書,李敏駿主任強調,親子共讀沒有嚴格要求一定要用什麼書,就算隨手可得的賣場廣告單張,爸媽也可以指著廣告紙上的水果或日常生活用品圖片,和幼兒進行對話式共讀。

動態畫面恐降專注力 靜態書籍較適宜

現在電視或智慧型載具發達,部分父母想知道和孩子一起看影片或卡通,也算親子共讀?李敏駿主任指出,動態影片中的畫面與字幕變動太快,降低孩子的專注程度,並不適合做為親子共讀內容,建議還是使用靜態的書籍會比較合適。

母嬰親善個管師徐慧冰建議,孩子襁褓期,媽媽比較有時間和孩子互動,建議可使用洗澡書、布書,讓顏色、圖形刺激嬰幼兒的視覺,還可透過觸摸布書材質及揉捏發出的聲響,刺激觸覺以及聽覺,使孩子喜歡接近書籍;在孩子稍長大後,可選擇圖文或功能性繪本,透過爸媽講述及情緒表達,共享親子親密時光。

30歲後肌肉開始流失 小心肌少症找上門

出現肌少症可能與高齡、運動不足、營養不均衡或慢性疾病有關,主要因骨骼肌質量與力量強度的退化性喪失所造成;國泰綜合醫院放射線科主任王永成指出,通常30歲以後,骨骼肌質量每年就會損失0.5至1%,一旦出現肌少症,這時就會因骨骼肌萎縮,加上肌肉組織質量下降,促使肌肉纖維脂肪化、代謝不正常等因素,導致進行性肌肉功能喪失,容易跌倒。

肌少症合併骨鬆 恐提高老年人骨折機率

初始的肌肉質量,以及因高齡化引起肌肉質量減少的速度,都是引發肌少症的關鍵因素,尤其若平時缺乏運動,速度和力量強度就會在30歲後逐漸下降;王永成主任表示,肌少症會提高跌倒和骨折的機率,也因此大大影響老年人獨立生活的能力,尤其肌少症被認為與骨質疏鬆症有相關,一旦老年人出現骨質疏鬆症合併肌少症,恐使生活能力更為惡化。

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 有效測量肌少症

當男性低肌肉質量小於7.0kg/m2、女性小於5.4kg/m2,且步態速度低,或肌肉力量過低時,就恐為肌少症徵兆;王永成主任表示,在評估肌少症上,研究或臨床指出,使用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來測量,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不僅較為簡易且安全,雖精準性相對較不足,但有任何疑似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診斷就能早期介入治療。

補充足夠蛋白質 遠離肌少症找上門

治療上,目前尚未批准用於治療肌肉減少症的藥物,但能透過運動或補充攝入足夠的卡路里和蛋白質,幫助舒緩症狀;王永成主任建議,老年人攝取膳食蛋白質,應增加到每天1.0至1.2克/公斤體重,也可透過補充營養補充劑,來預防肌少症的發生。

自閉兒早期療育需求高 嘉南療養院辦工作坊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在已開發國家中佔1.5%的盛行率,又分成中低功能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症狀,因此有鑑於早期療育需求比例日漸升高,嘉南療養院特別邀請國內兒童青少年相關專家到場授課,並介紹世界衛生組織推廣協助自閉症,及智能障礙者發展的家庭親職技巧訓練計畫、學齡期自閉症兒童教育心理介入等議題。

未給予合適療育方式 恐使療效有限

面對自閉症孩童,其實若能把握三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將有助於孩子趕上發展的基本進度,但當前資源供不應求,導致至少得耗費半年以上等待,也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嘉南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李冠瑩指出,加上許多機構並未針對自閉症孩童給予合適的療育方式,常造成最後治療效果有限。

自閉症早療模式 重視親職訓練

李冠瑩醫師進一步解釋,自閉症孩童常因情緒行為問題,出現人際上的衝突,雖相關機構或學校能提供療育資源,幫助改善自閉症孩童發展障礙,但當回歸家庭時,仍可能造成親友困擾,也因此目前早療模式希望「以家庭為中心」的概念,以親職訓練為主,幫助孩童能在自然情境中的社會互動中,作出適當反應。

結合各科不同專業 助自閉兒一臂之力

目前嘉南療養院除了開辦自閉症團體課程,也扛起籌辦教師研習營責任,希望透過課程增進第一線老師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知能,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孩童。嘉南療養院院長鄭靜明強調,院內也具備三名專任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相關兒青專業之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及社工師團隊等,藉由結合不同專業合作,幫助開發孩子潛能,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