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我會不會中風? 醫師:8項自我檢測告訴你

「醫生啊,我最近常頭暈、血壓飆高,而且脖子都硬梆梆緊緊的,是不是血路不順快中風了?」對於中風,一般人都會馬上聯想到眼歪嘴斜、半身不遂、癱瘓臥床,也因此常常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快要中風了;衛福部金門醫院神經內科李怡蓁醫師說明,腦中風是因腦裡面攜帶氧氣及養分的動脈血管被阻塞或是破裂,造成該部位的腦失去功能。

腦中風有前兆 自我檢測是否出現這些症狀

李怡蓁醫師表示,脖子緊繃大多是壓力造成肌肉無法放鬆所引起,並不屬於腦中風的前兆。若突然半邊顏面或是半邊肢體麻木或無力、突然出現理解或說話能力障礙、單眼或兩眼視力模糊、步態不穩、眩暈、失去平衡感或協調能力、不明原因嚴重頭痛等症狀,這些持續症狀的時間約5-10分鐘,且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醫學上定義為暫時性腦缺血。

暫時性腦缺血 10%三個月內會腦中風

李怡蓁醫師說,暫時性腦缺血是一種暫時性,可完全恢復的神經功能失調,可視為腦部血管栓塞的前兆、腦中風的警訊。雖然症狀可完全恢復,但這類的病人約有百分之十會在三個月內發生腦中風,因此,對於短暫性腦缺血,不應認為症狀過去就算了,反而應認真看待,積極控制中風危險因子。 八大中風危險因子 符合3項即屬高風險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會不會中風?李怡蓁醫師強調,目前沒有任何儀器可以檢測出一個人是否快要中風,但可藉由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來評估中風的可能性。若您有三個項目以上屬於高風險區,建議尋求醫師的建議,積極控制中風危險因子。

*高風險:血壓收縮壓大於140,舒張壓大於90,不知道自己血壓。膽固醇高於240 ,幾乎不運動。有糖尿病、抽菸、心律不整、中風家族史,體重過重。 *中等風險:血壓收縮壓120~139,舒張壓80~89。膽固醇200~239,偶爾高血糖,正在戒菸,不知道有沒有心律不整、中風家族史,體重略重,偶爾運動。 *低風險:血壓收縮壓小於120,舒張壓小於80,膽固醇小於200,沒有糖尿病、抽菸、心律不整、中風家族史,體重正常,時常運動。

以為是感冒喉嚨痛? 確診「亞急性甲狀腺炎」

40歲王小姐來醫院就診,主訴喉嚨痛約兩個星期,一個月前曾出現感冒症狀,吃幾天藥後症狀就改善了,但這次喉嚨痛合併發燒,在耳鼻喉科診所就醫,吃藥後症狀並無明顯改善,經由轉介到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就診。理學檢查發現心跳偏快,前頸部有明顯壓痛,安排抽血及超音波檢查,確診為亞急性甲狀腺炎,經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甲狀腺功能也恢復正常。

亞急性甲狀腺炎 可能病毒感染

衛福部台北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蔡燦華醫師表示,亞急性甲狀腺炎常發生在夏季,中年婦女發生機率較高,病患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所以目前認為可能跟病毒感染有關。亞急性甲狀腺炎的患者,甲狀腺會有疼痛腫塊,此疼痛感可能牽引到耳朵、下巴、前胸等部位。

此外因為發炎細胞侵入甲狀腺濾泡,造成濾泡內的甲狀腺荷爾蒙釋出到血液中,產生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心悸、手抖、易流汗等),之後有可能變成暫時性甲狀腺功能低下,但大部分病人甲狀腺功能最後都會恢復正常。

檢查甲狀腺症狀 治療可用口服藥

蔡燦華醫師說,在診斷方面,主要以理學檢查甲狀腺有明顯腫痛,抽血檢查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大幅上升,甲狀腺功能可能有輕度亢進現象,甲狀腺超音波會有典型局部腫塊及不均勻的低回音區域,再輔以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檢查可做確診。

在治療方面,症狀較輕的患者用普拿疼止痛即可,症狀較嚴重者,需服用到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使用類固醇可迅速改善症狀,一週後可視病情逐漸減少類固醇劑量,但若因疼痛感消失而任意停藥,有可能很快會復發,所以患者應配合醫師,接受完整療程治療。

持續感冒症狀 可能患甲狀腺炎

蔡燦華醫師提醒民眾,如果出現持續喉嚨痛及發燒,但沒有其他如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應考慮是否有亞急性甲狀腺炎的可能,可至內分泌科門診請醫師檢查確診,亞急性甲狀腺炎一般預後良好,治療上以藥物為主,不須開刀,大部分病患可在數個月至半年內復原。

大腸息肉無症狀 提早發現避免癌變

所謂大腸息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因細胞增生而產生的突起組織,整個腸胃道都有可能長出息肉,而好發的部位是大腸,特別是乙狀結腸與直腸;大部分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為良性組織並不會有症狀,但少數息肉發現時,已經很大甚至造成惡性變化,就成了大腸癌。衛福部台北醫院肝膽腸胃科吳建賢醫師表示,大腸息肉一般並不會有症狀,但若不處理,可能隨著時間累積變大,甚至產生症狀或癌變。

家族史與飲食關聯大 多食用蔬菜水果

大腸息肉症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和家族史有很大的關連,一般而言,愛食用紅肉與低纖維食物,特別是高熱量的食物,很少食用蔬菜水果,長期累積下就會增加發生大腸息肉的危險性。台灣目前的情況,五十歲以上的民眾,約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有大腸息肉。

吳建賢醫師表示,大部分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除非息肉大於 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可能會出現症狀,出血是最常見的一項症狀,有時出血量很少而且是間歇性,病患常不會發現,或以為只是單純肛門痔瘡出血,而忽略了進一步檢查,有時須仰賴「糞便潛血檢查」才會發現。一般來說,愈大的息肉,出血的機會愈大,其它偶而也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腹痛的症狀。罕見情況下,大腸息肉會造成腸阻塞,而須緊急開刀處理。

注意腺瘤性息肉 可能是致癌徵兆 吳建賢醫師說明,大腸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常小於0.5公分,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最常發現於乙狀結腸或直腸;發炎性息肉主要是大腸發炎引起的,本身不會產生癌變。腺瘤性息肉則有轉變成大腸直腸癌的機會,息肉癌變情形與息肉大小、組織分類和細胞異常有關,一般腺瘤性息肉產生癌變的機會為5-10%,息肉愈大或細胞異常愈嚴重,致癌的可能性愈大。息肉大於一公分已經癌變的機會為百分之十。但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日後息肉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100%。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率

診斷大腸息肉可依賴大腸鏡檢查及鋇劑攝影。鋇劑攝影是將鋇劑溶液由肛門灌腸進入大腸,再經由X光顯影照出有息肉或異常的部位,較小的息肉不易檢查出來。大腸鏡檢查則是直接以內視鏡由肛門口進入檢查整個大腸道,若發現息肉可以同時執行切片檢查或息肉切除治療,目前建議將腺瘤性息肉全部切除,除非是巨大的大腸息肉才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般的大腸息肉切除在大腸鏡檢查時即可完成,不須住院,但術後須多休息、避免用力及喝酒。大腸息肉切除術常見的合併症為出血,較嚴重為大腸穿孔及腹膜炎,發生的機會低,除非是大息肉切除或病患個人特異體質。如果能在息肉尚未癌變或很早期癌變時,就予以切除,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可能會減少。

痠痛貼布貼5年險截肢 原是"腳中風"釀大禍

75歲劉伯伯,5年前開始右腳行走感到疼痛,以為是足底筋膜炎,不僅自行購買痠痛貼布,更不斷換穿氣墊鞋想改善,但症狀卻日益嚴重,到今年起走路只能仰賴拐杖,且走走停停、愈走愈短,才出門走5分鐘就無法前行。4月初劉伯伯突發右下肢冰冷、發白、倍感痠痛及抽痛,至醫院急診發現為血塊脫落阻塞血管,造成下肢動脈栓塞(俗稱〝腳中風〞),且已有肌肉組織壞死。所幸在心血管中心內外科醫師共同評估風險後,使用新式「EKOS微導管震波溶栓」治療,順利清除血栓,已可自行行走,擺脫拐杖及痠痛貼布。

腳中風不可輕忽 小心延誤要截肢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張嘉修醫師推估,劉伯伯因年紀較大,且不知本身有高血壓未用藥控制,經過此次住院檢查發現,已併發有心房顫動及降主動脈脆化剝離,血管剝離後在血管夾層形成血塊,掉落後引起血管阻塞,發生缺血,造成下肢疼痛及組織壞死,所幸及時處理,免除截肢風險。

引發下肢動脈栓塞 老人、三高是族群

張嘉修醫師指出,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栓塞是周邊動脈疾病,隨著老化,血管動脈硬化或併有血栓形成,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如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會產生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則造成腦中風,如發生在下肢動脈,則為下肢動脈栓塞。

一般而言,容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危險群包含:40歲以上中老年人、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高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患者、長期抽菸者、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體重過重者,這些危險群約有1/3者會有間接性跛行症狀,即走路時走走停停、愈走愈短、痠及抽痛加劇,甚至出現下肢突然冰冷、發白。其中5%~10%的患者會有足部潰瘍、皮膚壞死症狀,5%的患者在5年內會面臨截肢,不可輕忽!

先行求診心臟科 新式導管手術可救命

張嘉修醫師指出,如出現下肢動脈栓塞症狀,要儘快求診於心臟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發生處及範圍,治療方式大致可分為藥物治療、傳統開刀手術及新式「EKOS微導管震波溶栓」導管手術治療。

新式「EKOS微導管震波溶栓」導管手術,僅由病人鼠蹊處穿刺一個約2mm小傷口,將帶有震波晶片的微導管伸進動脈栓塞內,利用震波將栓塞物結構變得鬆散,輔予血栓溶解劑治療,不僅傷口極小、減少出血風險,且住院時間短,溶栓成功率更可達9成以上。

喘咳血腫暈 肺動脈高壓5大症狀

K小姐是一名單媽媽,獨自扶養2個兒子長大,9年前出現呼吸急促、暈眩等症狀,直到6年前才診斷出罹患肺動脈高壓,多年來積極配合醫師與醫療團隊治療,不料去年又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在高雄榮總醫療團隊的陪伴下,順利開完刀,並持續進行化療當中,且肺動脈高壓控制良好。高雄榮總鄭紹宇副院長表示,希望藉由舉辦氣喘如牛登高競賽,讓民眾親身體驗肺動脈高壓之苦,將心比心,並呼籲有相關症狀的民眾提高警覺,及早診斷並接受治療。

初期症狀不明顯 喘咳血腫暈口訣分辨

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暨心臟學會肺高壓暨循環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偉春醫師表示,肺高壓是指當流經肺部血管血壓過高的情形,其中因為肺動脈血管阻力增加造成右側心臟過度負荷的情況,則屬於「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症狀的口訣為「喘、咳、血、腫、暈」,分別意涵為喘(活動時呼吸困難)、咳(咳嗽)、血(咳血)、腫(下肢水腫)、暈(暈厥或頭暈),因初期症狀特異性不高,甚至沒有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確診不易;若是疾病發展到後期,嚴重時很輕度的活動也可能造成昏倒、脈搏過快、咳血、唇色變藍的狀況,甚至產生右心衰竭、猝死,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肺動脈高壓患者的預後十分關鍵。

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 呼籲提高警覺及早治療

黃偉春主任解釋,肺動脈高壓可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兩大類,區別在於致病原因,原發性通常病因不明,平均每百萬人約僅有6~10人罹病,被列為罕病之一,患者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的2倍,罹病高峰年齡為40~50歲;續發性成因則較多元,與許多其他疾病相關,其中又以結締組織疾病與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為續發肺動脈高壓之高危險族群。

早期確診與正確治療是影響肺動脈高壓兩大重要因素,過往肺動脈高壓無專屬治療藥物時,死亡率極高,5年存活率僅36%,所幸近二十年來,已有不少肺動脈高壓專屬藥物被研發出來,大幅改善患者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透過早期介入與專屬藥物治療,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緩解症狀,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心臟內科鄭錦昌醫師同步呼籲,民眾若出現相關「喘咳血腫暈」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儘快至相關專科就診評估;若為結締組織疾病與先天性心臟病等續發高危險族群,更應定期回診、接受心肺功能評估,及早診斷與治療,遠離肺動脈高壓威脅。

超高劑量標靶光子刀 消滅腦部腫瘤

現年58歲男性患者,因咳嗽帶有血絲,檢查出肺腺癌的同時,也發現腦部腫瘤,前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就醫。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梁家郡表示,由於化療藥物難進入腦部,因此該患者接受一次性超高劑量的標靶光子刀治療,腦部腫瘤消失,讓患者能更安心的持續治療肺腺癌。

化療不易經血管進入腦部 標靶光子刀避免後遺症

這位患者連續咳嗽三週,呼吸過喘又咳出血絲,檢查出在左肺上葉有一顆約4.6公分的肺腺癌,再以腦部核磁共振發現在右腦頂葉有一顆約0.4公分的腦瘤,極可能是肺腺癌的轉移,雖然該患者沒有出現腦瘤的症狀,行動自如,不過在醫療團隊的評估後,決定採取兵分兩路擊殺癌細胞。

梁家郡醫師表示,腦腫瘤除開刀外,為避免10到15次全腦放射的可能後遺症,而化療藥劑又不容易由血管進入腦部,因此,利用精準的三度空間立體定位鎖定才0.4公分的腫瘤部位,做一次性超高劑量的標靶光子刀放射治療,為目前很好的治療選項。

超高劑量標靶光子刀 小型腫瘤新選擇

該患者於去年11月接受這樣的標靶光子刀治療後,於今年3月間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其腫瘤已消失不見,該患者再接受肺腺癌的化療和免疫療法,他的肺腺癌已由原來的4.6公分縮小為2.8公分,顯示良好的治療效果。

梁家郡醫師表示指出,這種超高劑量標靶光子刀放射治療,最適合小於3公分、少於3顆的原發或轉移性腦腫瘤、聽神經瘤、腦膜瘤、良性動靜脈畸形、腦下垂體瘤。尤其是有乳癌和肺癌症病史的民眾,特別要注意轉移性的腦瘤,發現自己有頭暈頭痛、想吐、肢體無力等症狀,最好能進一步做腦部影像檢查,與醫師討論找出病因,及早治療。

愛滋防治新頁 ART治療預防愛滋傳染

愛滋防治新頁,抗HIV藥物可防止愛滋病傳染!《刺胳針》(The Lancet)上一篇研究針對近千對同志伴侶追蹤8年發現,若伴侶中一名感染愛滋的人接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ART),即使無套性交,另一名健康伴侶也不易感染愛滋。倫敦大學學院傳染病教授Alison Rodger表示,研究結果除了可以阻止愛滋傳播,更可消弭針對愛滋病患者的歧視和汙名化,呼籲所有患者都要接受治療。

抗反轉錄病毒療法 同性伴侶感染風險低

根據《BBC》報導,抗反轉錄病毒療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不能治癒愛滋病,但能透過多種藥物組合,降低愛滋病患者體內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愛滋病病毒)數量至檢測不出。在這種病毒量下,過去已有多項證據顯示,愛滋病幾乎不會傳染。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更據此推動「測不到=沒有傳染風險」活動。

這項新研究更加鼓舞了這項信念。在追蹤了972對男同性戀伴侶8年後,伴侶中沒有任何一名伴侶被感染,在約76,088次無套性交中,研究人員估計有472愛滋病傳染被成功預防。雖然,有15名男同志感染愛滋,但後續檢測發現,這些新感染者不是被受試伴侶所感染。

病毒量低至測不到 幾乎等同不會傳染

在研究中,平均每位愛滋患者接受藥物治療達4年,然而大部分患者大約服藥6個月就能將病毒量降低,甚至測不到(每毫升血液病毒顆低於200)。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博士Ford Hickson說,這項實驗證實,只要接受ART,就不太可能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病。

《衛報》報導,2017年全世界有近4千萬人感染愛滋病,其中只有2170萬人接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英國國家愛滋病信託基金會(National AIDS Trust)執行長Deborah Gold指出,這項訊息必須讓更多大眾知道。不過,新病例中仍有43%屬於延遲診斷,太晚發現意味著他們過去沒有接受治療。

最怕愛滋患者不敢檢測 無法接受治療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Myron Cohen在一篇評論中坦承,由於歧視、汙名化等社會負面壓力,許多男性愛滋病患者不敢檢測,然而感染初期的傳染力最強,這限制了預防療法的應用。

26歲的Matt Stokes在2016年被確診愛滋病,並於4周後接受治療,在3個月內就測不出病毒量了。他分享,知道自己不會傳播病毒後,卸下他心頭的重擔,並帶給他信心。

參考資料:

1. Gay HIV transmission with treatment is 'zero risk', study confirms.

2. End to Aids in sight as huge study finds drugs stop HIV transmission.

3. Alison J Rodger et al. Risk of HIV transmission through condomless sex in serodifferent gay couples with the HIV-positive partner taking suppress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PARTNER): final results of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2019.

肺癌病友不要慌 口服標靶接力帶來新曙光

51歲楊先生熱愛運動,曾是海軍訓練潛水員,不過4年半前他卻突然骨頭疼痛難耐、寸步難行,最後甚至惡化到需要臥床。就醫後竟發現罹患肺腺癌,且已經骨轉移,骨頭因長期被壓迫導致神經壞死,讓他不得已需靠輪椅代步,令他十分沮喪,後來在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肺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協助之下,靠著口服標靶接力治療,目前成功抗癌4年,讓他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早期症狀不明顯 6成發現後已是晚期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罹患肺癌的成因主要為抽菸及空氣汙染,自民國100年起,肺癌高居國人男、女癌症死亡之首,且不吸菸型肺腺癌快速增加,具資料統計,台灣吸菸人口逐漸下降,但肺癌發生率卻逐步上升,顯示二手菸、空污(PM2.5)及廚房油煙成為肺癌主因,影響國人健康。

肺癌其中85%為非小細胞肺癌;當中又以肺腺癌最常見,較容易發生於沒有抽菸者或女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近期免疫療法受到大家關注,讓許多病友也躍躍欲試,但是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在台灣每2人就有1人具有EGFR基因突變,EGFR基因突變患者若透過標靶藥物治療,腫瘤縮小的比例甚至可以超過八成,賴基銘醫師提醒,新藥、新治療並不是影響治療成效的絕對關鍵,「個人化治療」已是趨勢,應綜合評估各個藥物的治療成效、健保給付條件等,以最佳的治療組合來對抗肺癌。

口服標靶藥物接力 提升肺癌存活率

王金洲醫師說明,目前已有越來越多肺腺癌標靶藥物,但是如何盡可能延長存活時間,是多數癌友首要在意的問題。最新GioTag跨國大型研究收案全球10國(包含台灣)晚期EGFR突變肺腺癌患者,於第一線使用不可逆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現已有健保給付),待出現抗藥性、產生T790M突變後,再接力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果發現亞洲有半數患者的治療時間長達46.7個月,相較過往多出1倍以上的治療時間,而後續可再接受化療,讓患者得到更長的整體存活時間,可望為上千名晚期肺腺癌癌友帶來新曙光。

賴基銘醫師提醒民眾,若被診斷出有肺腺癌,不用太緊張,因為現在治療相當進步。肺腺癌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非吸菸型,特別是亞洲女性若為肺腺癌,很重要的是基因檢測,若為EGFR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成功機遇很大,若無基因檢測,除了以往化療方式,現已有免疫抗體療法可選擇。另外肺癌治療方針多元,而第一線的標靶用藥選擇,會影響整體治療成效,應與醫師充分討論適合方式。同時,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出全新肺癌衛教手冊《肺癌大小事-託付力量 接力克癌》,將治療選擇、心理調適及後續照護等資訊統整於手冊中,讓癌友能勇敢面對癌症。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