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減少挨針 長效型排卵針降不孕女壓力

近年來,凍卵、人工生殖還有試管嬰兒成為藝人在電視上侃侃而談的話題,不少女星分享施打排卵針的辛苦經驗。排卵針是不孕症療程中常見的治療措施,然而,許多民眾卻十分害怕打針,而這種身心壓力在進入不孕門診時,反而更加嚴重。陳杰盛醫師指出,常見前來就診的不孕女性,因為害怕疼痛以及重複的打針過程而對治療卻步,就這樣讓卵巢功能日漸凋零,反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期。

施打排卵針對於不孕症夫妻治療成功與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陳杰盛表示,人類生殖受孕的過程是需要健康的卵子與精子結合而成的,以量取勝是不孕症治療的一種策略。相較於口服排卵藥,透過排卵針促進排卵是一種「CP值」(性價比)較高的治療處方,它能適度刺激卵巢排放較多的卵子,有機會培養出更多品質優良的胚胎,相對提高順利懷孕與生子生女的機率;此外施打排卵針對於卵巢功能不佳的患者尤其必要,額外產出的卵子或胚胎還能冷凍保存以供後續生育計畫使用。

近年來,友善化醫療觀念的引入,體諒不孕患者為施打排卵針的苦,為了解決這種困境,而發明了許多友善治療方式,如「長效型排卵針」。陳杰盛說明,長效型排卵針的半衰期是傳統排卵針的2到3倍左右,因此一針療效可以維持好幾天,大幅降低療程所需施打的總針數,而某些對短效型療程反應不佳的女性,甚至還有機會提高排卵的數量。除此之外,長效型排卵針也解決過去女性在排卵療程中需要天天往返醫院,或自行注射時衍生出的許多不便,減少打針的次數,不僅身心感覺比較輕鬆,交通以及請假的成本也相對降低,醫療廢棄物的處理也比之前更環保。

陳杰盛提醒,民眾若有出現不孕症狀應儘早就醫評估,不要因為害怕治療過程的狀況而拒絕就醫。現今友善化醫療的推動已讓不孕治療變得更便利、更溫和,成功減輕女性的身心壓力,讓患者能夠專注在和醫師配合溝通,在不孕療程的長期抗戰中,增加成功孕育寶寶的喜悅。

陳杰盛, 地區婦幼醫院人工生殖中心主任

 

菲律賓連體嬰 來台分割手術成功

來自菲律賓的連體嬰珍妮與潔妮,出生時腹部相連,為了解決連體問題,今年1月特別跨海到花蓮慈濟醫院求診。姐妹花於3月13日進行分割手術,經過1個多月的休養,兩位女嬰順利康復,活動力和食慾都恢復正常,並於4月8日啟程返回菲律賓。醫療團隊召集人陳培榕表示,本次分割手術非常順利,出血量極少,甚至不用輸血,小姊妹的傷口也恢復得很好。

這對小姊妹是在2013年12月出生,當時腹部相連,但各自有一套獨立器官,手術關鍵在於肝臟相連部分。手術前因為身體相連,小姊妹錯過翻身、爬,以及自己站起來等肢體發展。陳培榕表示,這對姊妹第一次手術植入組織擴張器後,根據醫療團隊計畫,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於7周內為小姊妹各施打了14次生理食鹽水,共410 c.c.,培養約90平方公分的皮膚,以覆蓋切割後的空腔。最後在主刀醫師外科部主任李明哲與小兒外科醫師彭海祁的帶領下,成功完成手術。

術後姊姊珍妮〈Jennelyn Mendoza De Guzman〉和妹妹潔妮〈Jerrelyn Mendoza De Guzman〉都恢復了活力,目前已經會站立,並能試著攀扶著床沿站起來走路。小姊妹的媽媽露蒂,在慈濟舉辦的歡送會上,用生澀的中文表示「感恩臺灣、感恩慈濟!」,並向醫療團隊行最恭敬的跪拜禮,表達感謝;遠在菲律賓的父親傑森〈Jayson de Guzman〉也透過視訊,致上謝意。為了祝福小姊妹,高瑞和院長與醫護團隊為姊妹取了「善靜」、「善思」中文名字,希望她們能健康長大。

2003年以來,花蓮慈院已經成功為菲律賓兩隊連體嬰(分別為胸腹、臀部相連)完成分割。而本次小姊妹的分割手術歡送會,菲律賓駐台代表處董事Fr. Joyalito Tajonera神父特別出席,代表菲律賓政府感謝台灣和花蓮慈院醫療團隊,跨越種族和宗教的大愛。

 

多與他人互動 助失智症患者延緩病情

為了能幫助更多失智症患者,大千綜合醫院失智症團隊特別在苗栗設置愛腦瑞智學堂,透過專業治療師的合作,設計相關有趣課程內容,讓失智症患者從課程中能多和他人互動,有助於延緩病情。

苗栗的老年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尤其65歲以上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人數也逐年增加;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劉國政指出,以輕度失智症患者症狀多為容易健忘、語言表達困難、不愛出門等,因此希望透過課程幫助,讓患者可以多點活動,走出戶外。

課程包括園藝課程,就是讓參加學員種簡易的花草,且分享苗栗著名的花或是水果,讓學員開始關心生活周遭的事物;劉國政說,接著也特別設計懷舊和體能有關的課程,利用舊照片或老歌吸引學員說故事,讓學員看到舊照片等,能分享暢談過去的點點滴滴,幫助增加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在體能課程上,則是透過簡易的體操和球類運動,利用遊戲的方式展開,讓學員能夠邊玩邊互動;劉國政提醒,只要多點關心和耐心陪伴,讓患者多到戶外走動,就能有效幫助活絡大腦,甚至增加肢體表達,都有助於延緩病情。

臺南市肥胖人口 超出全國平均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從統計數據發現,臺南市的青少年肥胖率遠高於全國,包括12到17歲、18到64歲等族群,肥胖比率都超過全國平均。臺南市100年至103年「行動醫院、全民健檢」的資料顯示,40歲以上肥胖或過重比率為53.5%,代表40歲以上民眾,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是肥胖或過重。為改善民眾肥胖問題,臺南市各區組成致胖環境改善推動小組,希望能營造出健康的社區環境,進一步降低肥胖率。

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全國肥胖比率中,6到11歲為28.6%、12到17歲為26.3%、18到64歲為42.7%。資料顯示,臺南市除了6到11歲的族群外,其他的年齡層肥胖比率都超越全國。對此,臺南市從101年至今,透過各區區長作召集人與各機關單位團體,成立改善肥胖環境的小組。

小組成立後逐漸發揮成效,臺南市「行動醫院、全民健檢」資料顯示,40歲以上者肥胖或過重比率,101、102和103年分別為53.95%、53.67%和53.07%。103年透過社區組織動員,改善了164個致胖問題,全市共減重99.9公噸。此外,對於幼兒、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問題,更視為解決重點之一,不僅推出積點活動,鼓勵學童走路上學,並透過辦理親子早餐「寶卡卡」低碳料理活動,呼籲家長為小朋友準備健康早餐。

今年致胖環境改善推動小組,開始進行致胖環境的評估和改善,重點在於學校周邊環境。教育局規定,校園內已不能販賣含糖飲料和零食,但仍出現學生帶含糖飲料進入校園,尤其是早餐的奶茶。對此,臺南市開始推動「學校周邊健康飲食輔導示範計畫」,選出一所示範學校,由營養師實地輔導示範學校周邊500公尺內的餐飲店推動健康餐飲或套餐,並標示熱量與六大類食物份量。

他罹重度血友病 連走路都害怕

血友病友從小生活提心吊膽,就怕跌倒受傷,導致血流不止而危及性命,但43歲的王先生罹患重度B型血友病,即使沒有發生意外,平均每個月仍自發性出血3次,一年必須跑醫院高達30次以上,連走路都懼怕,直到去年健保給付預防性注射凝血因子治療,他終於不再害怕,還能開心出門運動。

王先生說,自從1歲被診斷為重度血友病,家人照顧得無微不至,不讓他外出運動,成年後病情逐漸嚴重,就連上下樓梯、走路,都會自發性出血,膝關節常因出血而腫脹不適,最後甚至無法行走,必須到醫院連續打2至3天凝血因子,才能緩解出血狀況。

去年開始,健保通過給付預防性注射凝血因子治療,王先生聽從醫師建議,開始每周規律施打凝血因子,自發性出血的情況很少再發生,他也決定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復健成效佳,讓他不再恐懼戶外運動,未來也想挑戰單車旅遊。

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理事長林旭科表示,過去血友病友注射凝血因子必須自費,一次費用高達20萬元以上,多數病友只有在緊急情況時,才會到醫院接受需求性治療,目前健保給付重度血友病預防性治療,大幅減輕經濟負擔,對病友是一大福音。

林口長庚醫院血友病暨凝血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鴻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血友病接受預防性治療,可減少創傷、關節及自發性出血情況,更能降低8成9的年出血率,提升病友的便利性及生活品質。

 

部落孩童資源不足 展望會送暖

來自阿里山,就讀六年級的小馨,今年代表學校參加鋼琴比賽得到甲等的好成績,她也是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助學金補助對象。小馨的爸爸為了支付小馨、兩位妹妹及奶奶的生活費、醫藥費,辛苦的在茶園打工仍入不敷出,而世界展望會的助學金有如及時雨,不僅能讓爸爸稍微喘口氣,也讓小馨能安心上學。

就讀國小六年級的小妤,家中有5個孩子,僅靠爸爸在外地工作的一份薪水,媽媽偶而外出打零工貼補家用,生活仍相當窘迫。而世界展望會的幫助,讓小妤不致中斷學業,安心上學。對小妤而言,參加學校的非洲鼓隊及參加台灣兒童合唱團,讓原本沒有自信心的小妤,透過唱歌慢慢的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展露出來,變的比以往更有自信心。

阿里山鄉達邦國小校長萬淑蓮表示,偏遠山區的孩子大都來自於經濟弱勢的家庭,即使有意願學習,但家長卻無力擔負費用,因此,展望會助學金及與學校合作的各項活動方案,不僅讓孩子感受關懷與支持,更擴展及加深孩子的學習意願和視野,更能提高對自己的信心。

「原住星希望」計畫,從1999年開始,已邁入第17個年頭。即日起至7月底,展開募款及愛心義賣行動,計畫籌募2500萬助學經費,讓中部及阿里山的偏鄉部落兒童因著越來越響亮的讀書聲,有機會轉變生命、轉變未來。統一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表示,希望捐款人及關心部落教育問題的民眾,藉著六月的參訪、音樂會及文化生活體驗,感受部落純真的原力,並陪伴孩子迎向希望。

 

腦中風患者 後期照護成效大

隨著台灣老年人口增加,據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15人就有1人中風。而且有越來越多中風患者,治療後出現失能情形,必須面對漫長的治療和復健過程。為解決類似問題,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推動急性後期照護計畫〈簡稱PAC〉,提供患者到離家最近的醫院住院復健。大千醫院特別於去年3月成立「腦中風急性後期PAC照護病房」,提供苗栗地區患者更多照護。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啟瑞指出,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是希望在治療黃金期內,給予患者立即且積極性的整合照護,幫助患者恢復功能並強化獨立自主能力。此外,PAC照護病房可健保給付,可減少後續住院費用,減輕負擔。截至2015年3月,大千醫院已經協助32位患者順利復健,參與計劃的其中三位病友透露,過去因腦中風造成肢體無力,不方便行走,在接受醫療計畫後,已能獨立行走、生活自主。

至於申請PAC照護的條件,黃啟瑞說,只要是急性中風的患者,一個月內經醫師評估屬於輕度至中重度功能障礙,並經PAC團隊判斷具積極復健潛能者,病情穩定後即可參與。PAC照護計畫以脫離急性期,並進入PAC病房起的3~6周為原則,計畫後期社工師將到病房訪視,提供社福資源和協助出院。對於計畫返家的患者,也會幫忙居家生活的安排和環境勘查。

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醫師張筱君透露,PAC計畫的復健治療,包括物理、職能和語言治療。物理治療含行走、平衡本體感覺、肌耐力及動作控制訓練;職能治療以手部功能及日常生活訓練為主;語言治療則訓練口腔動作、吞嚥、溝通及理解能力。與傳統復健最大的差異是,PAC患者每日會進行3~5次復健,傳統復健僅1~2次,密集度提高,更有利患者康復之路。想了解更多PAC照護計畫,可電洽〈037〉357125轉77001。

 

運動很無趣? 男星教培養運動撇步

運動沒人陪、沒時間、很累,這是多數青少年不喜歡運動的理由,即使知道運動可強身、變快樂,仍難以付諸行動。演員李國毅說,其實運動習慣應從小培養,並找到快樂運動的方式。像他小時候就喜歡跑跑跳跳,和家中8隻小狗到處追、趕、跑、跳,從此愛上運動,還曾當過田徑選手。

根據董氏基金會2010、2011年,分別調查大台北、五都的兒童與青少年的運動習慣,結果發現,高達8成學童認為運動很重要,但不到6成有運動習慣,其不運動的理由包括沒時間、沒人陪、運動很累。

「運動應從小養成習慣,就能變成終身習慣。」李國毅說,即使現在工作忙碌,仍會找空檔時間跑步。他認為,運動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

李國毅分享自己培養運動的小撇步,他建議,首先與家人、朋友討論喜歡的運動地點,接著訂定每周目標,且循序漸進達成,如慢走、快走到跑步,接著讓跑步「樂趣化」,透過遊戲中融合運動概念,並透過電腦、書面紀錄運動時間,觀察自己運動變化,最後達成目標後,記得給予自己獎勵,增強運動動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