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歡慶九九重陽  GSK攜手華山敬老

為慶祝九九重陽佳節,也期望藉此機會邀請長輩參與戶外活動、活絡筋骨,GSK葛蘭素史克公司與華山基金會攜手合作,在10月16日分別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高雄航空博物館,以及10月18日於台中東勢林場,連續舉辦三場「GSK Orange Day」公益日—秋季老人登高活動,陪伴長輩們步出室外、享受久違的人群陪伴,共同歡慶重陽佳節。

當日故宮博物館台北場次,共有1,400多位長者到場參與,其中還有二位百歲人瑞蒞臨,並有近200位GSK員工擔任熱情義工,全程導覽觀展,一同漫步故宮,沐浴歷史文物之美;而在高雄航空博物館場次,則是透過分組趣味闖關活動,參觀每一架深具歷史意義與豐功偉業的飛機,帶領長輩與義工們一同緬懷過去、放眼未來,並藉此提醒重視與關心老人議題。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GSK致力成為最被信賴企業

華山基金會創辦人曹慶表示,特別感謝GSK連續兩年加入華山愛老人行列,動員公司同仁一起來做義工;關懷弱勢長輩,需用行動實踐愛心,日後也歡迎大家繼續支持愛老人。

GSK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台灣總經理那睿安Anjana Narain則表示,自2011年起GSK每年固定舉辦「Orange Day」公益日活動,與弱勢團體合作,給予協助與關懷。今年很榮幸再次與華山基金會攜手合作,召集全體員工一同協助、關懷長者,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也希望透過身體力行的實踐,讓GSK成為最被信賴的企業。

GSK致力成為更具包容性的現代化企業(Modern Employer)

那睿安Anjana Narain進一步指出,GSK是一家以科學為導向的國際醫藥保健公司,秉持企業使命幫助人們做得更多、生活得更美好而且更長壽。一直以來,GSK目標就是成為全球最創新、領先業界表現及最被信賴的企業之一。

而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GSK不只照顧外部的弱勢族群,也同樣重視內部員工的健康與福祉,不僅提供彈性的工作模式,每個月更排定其中的一個星期五是Awesome Friday,讓員工在下午三點提早下班,從事健康運動或與家人共度溫馨時光。GSK同時希望創造一個讓每位員工都能感受到他們所帶來的獨特價值、受到尊重和重視,並有能力發揮他們的全部潛能的工作環境。GSK並於今年九月底榮獲2018年英國商會企業多樣性獎項(The BCCT Better Business Award for Diversity)決選入圍的肯定。

喝醉後遺症! 可怕的腔室症候群

在政府大力實施路檢、酒測之後,十年來酒駕車禍死亡人數從727人下降至87人,而因酒駕車禍造成的肢體傷害,也有明顯的下降。然而在外傷初期,肢體常因肌膜內急性累積液體、進而缺血、缺氧;此一組織壓力上升,導致肌肉神經等組織缺血傷害之狀況及臨床變化,即所謂之腔室症候群。

血液回流不良 長時間壓迫缺氧

怡仁綜合醫院日前收治一位病人,該位病人夜間與朋友小酌之後便醉倒於路邊,經通報由救護車送到急診室,病人隔日覺得身體無恙便辦理出院;然而,卻在半夜感到小腿極度疼痛,甚至無法行走,便又再緊急掛急診就醫。經過怡仁醫院外科部暨骨科主任范國豐醫師診療後,確認病人得到腔室症候群。

范國豐醫師表示,此位病人因返家後長時間於床上昏睡,而右小腿長時間壓迫在左小腿之上,造成左小腿血液回流不良,進而產生腔室症候群。范國豐醫師指出,小腿腔室分成四個,前腔室、外腔室、深後腔室、前後側腔室;每個腔室都有一群肌肉,最易受損的是深後腔室,在骨頭後面,一旦受損就易缺氧壞死。

肌肉組織腫脹 受損過重須截肢

如果醫生沒診斷出來腔室症候群,約兩至三天後病人發高燒,肌肉組織非常腫脹,甚至會開始潰爛,發出惡臭;此時必須立刻清創,肌肉軟組織都要拿掉,功能受損變形,甚至需要截肢。

腔室症候群不會太難診斷,最可怕在於容易忽略,發現時必須緊急處理,愈快搶救癒後愈好,因為血液進去不能出來,時間一長就進不去了,缺氧狀況最長只能忍受八個小時。范國豐醫師也特別提醒民眾,與親朋好友聚餐,小酌一番無妨,但必須適量;若飲酒過量,導致酒醉,家人則必需在旁悉心照料。

75歲翁肺癌被宣告活不過半年 新型免疫治療助延命

一名75歲老翁菸齡近一甲子,面對經常咳嗽、易喘頗不以為意,直至某日因為呼吸困難被送進急診,才發現肺部竟有7.5公分的腫瘤壓迫氣管,確診為晚期肺癌,由於腫瘤過大,而且併發肺阻塞,導致肺功能遠低於常人,經醫師研判無法進行手術,也無法接受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甚至被宣告僅剩半年生命。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投以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經過5個月腫瘤即從7.5公分縮小到2.6公分,順利安排手術切除,治療迄今2年,症狀獲得緩解,復原狀況相當良好。

新型癌症免疫藥物 鱗狀上皮細胞癌治療新曙光

收治該名患者的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醫師說明,肺癌根據病理組織特性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國內約有88%的肺癌患者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及鱗狀上皮細胞癌最常見。而鱗狀上皮細胞癌與抽菸有密切關係,患者常將症狀當作一般感冒而延誤就醫,該名75歲患者即屬鱗狀上皮細胞癌。不過,也由於鱗狀上皮細胞癌較難透過基因檢測找到對應標靶藥物,以致過往治療成效不盡理想;值得慶幸的是,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獲得衛福部核可用於肺癌治療,為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提供治療新選擇。

圖片

反應率達4成以上 有效改善患者長期存活率

何明霖醫師表示,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是透過單株抗體與T細胞上的特殊分子PD-1結合,藉以阻斷腫瘤細胞的牽制,讓T細胞發揮殺死癌細胞的功能,除了能更有效消滅癌細胞,副作用也減少許多,臨床試驗顯示,患者對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的反應率達4成以上,5年存活率可達15%至20%,有效改善肺癌患者長期存活率。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75歲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有肝轉移的跡象,在接受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後,不僅肺部腫瘤縮小,原先肝臟一處疑似長有腫瘤的肉塊也消失,治療成效令患者及家屬感到十分欣慰。

勿輕信坊間來源不明補品 有疑慮應向醫師諮詢

何明霖醫師提到,許多病友會自行服用坊間號稱可增強免疫力的補品,但癌症並非提升免疫力就能治癒。何明霖醫師以車子做比喻,提升免疫力就像踩油門,但癌細胞踩住煞車,車仍舊無法前進,必須針對癌細胞治療才能達到療效,呼籲切勿使用不正確的方法提升免疫力,治療過程中有任何疑慮應經過醫師專業評估。也提醒有吸菸習慣的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現在肺癌治療已獲得長足進展,提早發現及時治療,相信症狀都能獲得控制。

高詢問自然鼻型 倪宗聖醫師:手術方式與材質都是關鍵!

高顏值整形已不是不可公開的秘密,越來越多年輕男女勇於追求專屬自己的美麗。就連女星也願意坦誠動過整形手術,不再遮遮掩掩,反而更大方地分享自己變美的心路歷程。一張美麗的臉蛋,五官之首「鼻」可謂極其重要!因此隆鼻手術便是近年來持續熱燒的醫美話題。

許多人喜好以明星藝人為整型範本,但醫師也提醒,並非以明星藝人的鼻型套用到自己臉上都能複製出好看鼻型,想要一個美麗鼻型,必須與自身臉型和五官搭配設計。

打造專屬精緻挺鼻先決要點得這樣!

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倪宗聖指出,鼻子立體效果取決於五官條件,好看的鼻型在全臉整體上與額頭、下巴,多以1:1:1較為協調柔和的黃金比,鼻翼寬度與兩眼之間的距離略為同寬,鼻頭的挺度應與嘴巴、下巴成為三點一線;而精緻挺鼻的關鍵在於鼻樑起點的高度以自身眉骨高度為極限,在兩眼雙眼皮高度對應到山根處設為轉折點,再以自然弧形曲線延伸到鼻頭尖點處,方能塑造出專屬自己的完美鼻型。

圖片

手術方式與材質都是自然鼻型的關鍵!

一般隆鼻手術可分為封閉式、開放式以及經口式三大類。倪宗聖醫師指出,封閉式以簡單植入鼻模假體,手術切口可選擇單邊內側或兩邊鼻孔內側進行,對於原組織傷害度較小。但因手術視野較小無法清楚看見鼻內構造,且不容易對鼻頭做全面的調整,多以單純I型L型鼻模植入墊高鼻樑或加上耳軟骨些微修飾鼻頭,較適合本身條件不差的鼻型;至於經口式與封閉式略為相同,從口內側上唇處切口進入,在鼻頭鼻樑骨膜下植入鼻模,但同樣受限於內部手術空間無法精雕鼻型,其優點為能隱藏手術傷口。

韓式、結構式隆鼻為目前主流的開放式手術;倪宗聖醫師進一步說明,手術切口從鼻中柱將鼻頭掀開,可針對原生鼻型進行大方向調整。如切除鼻頭多餘組織,可改善鼻頭較肉鼻翼肥大的蒜頭鼻,或是先天鼻骨較寬,想要修飾成小巧秀氣的鼻型,需透過敲鼻骨來縮小。此手術方式能更精準的調整高度與細緻度,滿足對於鼻型要求的消費者。

而鼻模假體的選擇,其材質主要區分為矽膠、卡麥拉、Goretex,三款各有各的特色。以矽膠鼻模樣式最多,摸起來觸感較軟,適合鼻型不複雜單純墊高的需求者。卡麥拉則為複合性材質,內層為矽膠材質,外層再加上一層Goretex做為與組織接觸附著的介質,可杜絕莢膜攣縮問題,材質立體感較足但因無法客製修改鼻模,較適合無須大幅度調整鼻型的人。全Goretex鼻模則可塑空間較大,並有較自然的觸感,且不易產生位移。更可搭配其他材質使用,如自體肋軟骨、異體肋軟骨,加強精雕提升更高的支撐力,亦能減緩鼻部組織受到壓力產生損壞。

倪宗聖醫師提醒消費者,各材質皆有其不同的優點,材質的適用選擇,除價格考量外,更應以自身條件需求與期望術後改善的鼻型效果一同評估,與手術醫師討論出符合自己需求條件的材質。

該如何跨出隆鼻第一步?

倘若已經很清楚自己的隆鼻需求,醫師建議可先蒐集各手術案例,以自身的鼻型條件與參考案例,挑選出符合自己的理想鼻型,可藉此快速地抓出喜歡的挺鼻元素。進而選擇有興趣的醫師安排諮詢,助於術前進行完善的評估,並確認醫師的美感認知與自己的標準能相契合,方能打造出與自己期望相同的訂製美鼻。

公費流感疫苗開打! 保護你也保護親友

流感季即將來臨,為維護國人健康,疾病管制署於15日舉行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儀式,現場由衛福部呂寶靜次長、疾管署周志浩署長、歌仔戲名伶唐美雲、幼兒園老師、9個月大的林小妹及孕婦等率先挽袖接種流感疫苗,號召符合公費條件的民眾踴躍接種,讓流感疫苗保護你,也保護周遭親朋好友。

流感高峰來臨前儘快完成接種

呂寶靜次長表示,我國今年度流感疫苗共採購約600萬劑,疫苗量可涵蓋25%全人口數。流感每年自11月起疫情會逐漸上升,至隔年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接種流感疫苗後保護效力約1年,對健康的成年人約有七至九成保護效果,對老年人則可減少五至六成併發症的發生,並可降低八成死亡率,呼籲民眾應在流感高峰來臨前,儘快完成疫苗接種。

歌仔戲名伶唐美雲也表示,過去罹患流感才知道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當時流感造成全身嚴重不適,醫師還開克流感處方,並要求需要自主隔離觀察,導致無法出門工作。現在回想起,戲劇工作環境常需於密閉空間排練,而且與多人密切接觸,非常容易造成流感病毒傳播,現在為了不影響演出排程及自身健康,主動站出來呼籲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要。

75歲以上可同時接種肺炎疫苗

此外,冬季至春季除了是流感感染的高峰外,也是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發病的高峰,疾病管制署提醒75歲以上民眾,如未接種過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可於接種流感疫苗同時,於右手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左手打流感疫苗,獲得雙重保護。

學生在校園集中接種不需支付費用

疾管署提醒,符合公費條件的民眾接種流感疫苗前,可先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詢鄰近合約院所,並攜帶身份證件、相關證件及健保卡;接種疫苗費用,學生在校園集中接種不需支付任何費用,其餘符合公費條件的對象到合約院所接種,只需要自付掛號費及其他接種相關醫療費用。

家有失智患者 你應該這麼做

為響應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辦理「Run伴失智症者伴走」,亞東醫院於日前舉辦「友你真好,健康齊步走」伴走活動。邀請10位失智症病人及其家屬、串連轄區內據點夥伴、社區單位及民眾等共襄盛舉。以「陪伴」理念,陪著經常深居不敢外出的失智病人齊步走,也傳達友善社區對失智症者的重要。

延緩失智 規律運動良好飲食

家有失智症患者,最令人害怕的就是失智家人的走失,不得已只好限制患者行動。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病房主任賴資賢醫師表示,於日常生活中落實延緩失智的方式包括:規律運動、腦部訓練、增加生活網絡及良好飲食習慣。平時除控制三高外,多吃抗氧化食物及堅果類,少吃紅肉,就能降低失智症的風險。此外,聽力障礙易使人際關係溝通出現障礙,間接影響失智危險因子的增加,故不可忽略聽力檢測。

失智患者運動 應依個人需求設計

2011年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發現,運動確實對認知神經功能有保護的作用。中度常規運動能有效增厚大腦海馬迴的體積,同時減少腦部灰質細胞退化,改善記憶力。亞東醫院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醫師表示,想要延緩病情惡化,運動是最好的非藥物治療方式之一。而老年人的運動應參考個人需求、興趣、技能與能力,配合運動生理學來設計。想要有效地改善認知功能,應將運動當作開藥方一樣,根據長者的個人需求設計,同時持之以恆。

照顧者能喘息 患者多一個重心

有位88歲的蔡媽媽,兩年前就有點行為反常,忘記回家的路、性情溫和卻變得暴躁易怒、疑心街坊鄰居在講她壞話。這些失智症的警訊表徵,因當初女兒對疾病不瞭解,歷經求醫困境,後來才知道原來媽媽得了失智症。所幸醫師引薦至失智據點,做更進一步的治療,以及參與據點的藝術治療團體,有助認知促進及延緩失智的幫助,蔡媽媽雀躍地期待每週一上課。

對照顧者女兒而言,不僅能獲得喘息,還能跟其他人經驗交流,參與知能課程,瞭解照護知識與技巧,漸漸找出與媽媽的相處模式和因應方法,讓母女倆生活多了一個重心。就目前四個月的照顧歷程,健康、正面思考的蔡女士提及也會情緒低落,而體認到照顧者的重要,時常告訴自己「要好好照顧自己,才能陪伴媽媽更長遠」的體悟,亦呼籲尋求照顧服務資源,有助減輕身心壓力與負擔。

胖到有乳糜血 他參加減重活動半年減16公斤

有位康先生以前每天都要喝一瓶以上的600cc可樂,導致體重不斷升高,去捐血時也因乳糜血關係而不能捐血,自覺身體狀況不斷變差,為了健康著想,報名參加童綜合醫院的減重活動;經由半年的減重後,順利減去16公斤,而且減重後精神和體能都變得更好,他感到努力相當值得,也獲得老婆跟朋友的稱讚。

90愛健康減重 半年減去近3000公斤

隨著飲食精緻化,肥胖人口增加,加上國人十大死因中,包括癌症、三高、慢性阻塞性疾病等,都與肥胖密切相關,因此童綜合醫院從102年起,每年都舉辦健康減重競賽,今年更以90愛健康減重為主題,舉辦競賽,參加人數達2千人,為期半年的活動,總共減少2822公斤,每人平均減掉1.4公斤。

過去每天一瓶可樂 竟造成乳糜血

獲得社區民眾組減重第二名的康先生,減肥前最重達到109公斤,經半年多來飲食控制加上運動,身高184公分的他,順利減去16公斤;康先生表示,過去習慣每天都要喝可樂,連去捐血都因乳糜血關係而不能捐血,因此為了健康才報名減重活動,起初從不碰代糖類食物開始,且每天配合規律運動,體重才慢慢下降,現在不僅體能比過去好,連精神都變好。

減重競賽第一名 順利減去11.3公斤

這次減重競賽分為團體組、員工組、社區組、不復胖組、90萬達標組等五組,其中第一名員工組減了11.3公斤,社區民眾第一名則減了17.8公斤;童綜合醫院副院長許弘毅指出,這次也配合抽獎活動,送出不少健康好禮,為了就是希望能鼓勵民眾,養成運動習慣,繼續保持健康的身體。

體重過重要小心 恐埋下三高風險

過重已經成為現代的文明病,不僅會造成身體負擔,還可能因此埋下罹患疾病的危險因子;許弘毅副院長呼籲,透過院內每年的健康減重競賽,平均每年已經幫助參與者減去2千多公斤,不少參賽者更因為競賽活動,更認真看待自己的身體健康,可望未來能持續藉由健康減重競賽,幫助民眾勇敢對抗肥胖。

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 先於旅遊醫學門診諮詢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近期發生一起國人於國外群聚感染瘧疾事件,個案為2名北部某大學學生,9月10日至23日與同校另10名師生前往非洲烏干達進行社會服務,2人返國後分別於10月4日及6日出現發燒、寒顫、噁心、嘔吐、肌肉痠痛等症狀並就醫,經通報檢驗確診感染熱帶瘧;2人目前症狀均已改善,住院治療中。

非洲烏干達社會服務 外群聚感染瘧疾 

衛生單位將持續追蹤個案至檢體檢驗結果陰性為止。疾管署表示,2名個案出國前均曾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及服用瘧疾預防性藥物,1人僅服用2天,另1人未規律服藥。

其他10名同行者中,1人於烏干達期間曾出現症狀並診斷為瘧疾,於當地完成瘧疾藥物治療後,返國前已痊癒;另有1人返國後曾出現頭痛症狀,衛生單位已予以衛教就醫;其餘8人目前均無疑似症狀。

瘧蚊叮咬感染 發病數天出現症狀

人類可透過遭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感染瘧疾,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熱帶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熱帶瘧最常見。多數人感染後,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

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瘧疾流行地區 出國前後要小心

疾管署再次呼籲,民眾如計劃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確實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做好防蚊措施,如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之防蚊藥劑、居住於裝設有紗門紗窗且衛生設備良好或有空調設備的場所。

入境時或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告知機場檢疫人員及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以利診斷與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