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趙順榮藥師】逆齡美肌要靠膠原蛋白 選用撇步有五原則

許多愛美的女性最怕臉上爬滿縐紋,為了擁有逆齡美肌,於是開始補充膠原蛋白,若要使用膠原蛋白,市面上膠原蛋白產品眾多,選購時,要如何判斷品質好壞、如何發揮最大效果,則是一門學問。

膠原蛋白能使肌膚保持Q彈

為何膠原蛋白能對皮膚扮演保持肌膚彈性、保濕與光澤、減少縐紋的角色呢?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藥師研究指出,膠原蛋白(Collagen)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中,為人體內的結構蛋白之一,不僅能支撐身體結構,還能調節生理反應,同時也是細胞外基質的重要成分,它具有伸張能力,能夠保持皮膚Q彈,降低皮膚鬆垮垮、產生皺紋等老化現象。

趙順榮藥師表示,從食物中攝取「完整的蛋白質」可以獲得膠原蛋白,包括植物與動物蛋白質,如雞蛋、牛乳、肉類、魚類等動物性蛋白質,以及小麥、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待人體消化吸收後可轉化為所需膠原蛋白。再來以未加工的蔬果如芭樂、柑橘、柳丁、櫻桃、奇異果,深綠色、深紅色、深黃色蔬果,透過獲得維生素C、D、E等營養素,協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也可增加膠原蛋白的合成與增生。

選擇膠原蛋白5原則

除了健康飲食、營養補充,想要皮膚水嫩、Q彈、有光澤,運動、健康生活習慣,都非常重要。趙藥師並提醒,選購膠原蛋白有五原則,1.人體每天應補充8-10克膠原蛋白。2.膠原蛋白屬於小分子胜肽,才有助吸收。3.食用膠原蛋白建議添加關鍵成分維生素C。由於維生素C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重要輔酶,光吃蛋白質,缺乏維生素C,無法合成膠原蛋白,二者缺一不可。4.建議選擇具有原廠科學研究證明、臨床實證依據的膠原蛋白原料或產品。5.建議食用具有完整生產履歷並可溯源的保健食品,例如出廠證明、製造廠食品衛生安全認證、品質檢驗報告等,都是重要參考指標。

膠原蛋白 怎麼吃才有感?

除了選擇有科學實證的小分子胜肽的膠原蛋白之外,最重要的食用關鍵在於「每天都要食用」!趙藥師說明,膠原蛋白應該在「晚上睡前或早上空腹吃」,晚上睡眠時是黃金修復期,選擇在修復期給完整的原料效果會更好;而早上空腹時是腸胃吸收營養最快的時候,如果搭配維他命C及抗氧化成分如葡萄籽萃取物一起食用,可有效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與吸收。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整合長者醫療照護 高齡門診成趨勢

依據內政部資料統計,我國今年3月底,老年人口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相較於亞洲各國家,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僅次於日本。雙和醫院吳麥斯院長強調,因應高齡社會來臨,配合政府推動長照2.0政策,成立高齡醫學科,提供完善的醫療服務,開設高齡醫學門診及高齡醫學專責病房,空間設計與使用上皆符合高齡長者所需,組成「高齡醫學照護團隊」。

六成以上長者 同時患兩種以上慢性病

高齡醫學科吳芝穎主任表示,根據統計,臺灣有80%的高齡長者至少罹患1種慢性病,約68%的長輩同時罹患2種或更多的慢性病。另外65歲以上長者,52%患有高血壓,20%有高血脂與糖尿病。22%有骨鬆情形,女性長者尤為多數,一旦髖部骨折後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長期臥床與失能,此外有超過7%的長者有輕度以上的失智症,即20人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在這樣的狀況下,高齡醫學的照護更顯重要。

多重慢性病多種藥 易產生衝突或重複

老年疾病有別於一般患者,老年醫學就將常見於老年族群的臨床表徵稱為「老年病症候群」,症狀包含了虛弱、跌倒、尿失禁、憂鬱、認知功能障礙、營養不良等。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林英欽主任表示,臨床上曾碰一名85歲長者帶著約莫有50顆藥前來就診,因老年疾病有別於一般患者,用藥情況複雜,且種類多,發生副作用的機會高,而不同科別各自開藥,很容易出現治療目標不一致的重複用藥、用藥衝突的情形,並造成老年患者生活能力下降,功能減退。

高齡醫學科 整合問題減少用藥

為此,雙和醫院成立高齡醫學科,整合院內8大醫療專科,包括腎臟內科、神經內科、心臟內科、胸腔內科、家庭醫學科、泌尿科、骨科、精神科,加上護理師、心理師、社工人員、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藥師等組成「高齡醫學照護團隊」,以完整詳細的評估,整合所有的醫療問題跟用藥,期望能達到減少用藥及藥物交相作用、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雙和醫院高齡醫學科提供整體生理、精神、社會與功能狀況的評估,檢視長者使用藥物,減少重複用藥或藥物的交互作用,並考慮家庭或社會資源、恢復潛力等,進行各種老人常見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老年病症候群之處置,以及長期照護的諮詢與轉介,以期達到「老人為中心」的整合性臨床服務,讓高齡病人獲得完整而連續性之服務。

每44分鐘奪一命! 牢記這口訣搶救腦中風

秋冬更迭之際,氣候冷暖不定,正是腦中風發作的高風險期!依據衛生福利部近10年統計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到第4順位,106年仍居於第4位,共奪走11,755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且男性多於女性。

中風口訣要牢記—臨微不亂 掌握黃金治療3小時

腦中風不僅影響個人健康,其造成的失能也增加個人與家庭的影響與負擔,而急性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腦中風類型,約占70-80%,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將有效減少失能之後遺症。

為使民眾對腦中風辨識症狀有所警覺,國健署結合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源,共同推廣中風口訣FAST(FACE、ARM、SPEECH、TIME)中文化:「臨微不亂」,方便民眾記憶、判斷,在發現急性中風症狀時,能立即或協助他人就醫,爭取黃金治療間:

「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 (ARM)。

「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FACE)。

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

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

慎防危險因子纏身 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

腦中風雖好發於高齡者,但5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10年以倍數增加,有家族病史應更加小心;臺灣腦中風學會表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而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與三高及生活飲食型態息息相關,如三高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約為一般民眾的2倍,另9%的腦中風與心律不整或其它心臟疾病有關,應尋求醫療專業建議或治療;此外,戒菸、節酒、健康吃、規律動、控體重(BMI)、好睡眠,不僅能遠離腦中風的威脅,也是杜絕其他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

小中風大警訊 勿信偏方、迅速就醫免遺憾

國健署提醒,民眾有病要看醫生,切勿輕信網路流傳的中風放血、吃香蕉皮治療高血壓等偏方,造成血壓失控。若發現有小中風的情形,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迅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除採行健康生活型態並做好慢性病管理;同時記住中風口訣「臨微不亂」,不僅提醒自己也幫助他人,在關鍵時刻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並緊急送醫治療,把危害降到最低。

研究:25%卵巢癌患者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發表「2016-2018年院內卵巢癌數據報告」,結果發現,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率達25%,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卵巢癌有高度關聯性,此結果和國外知名期刊的研究極為吻合。醫師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務必長期追蹤,不要因為年輕或腫瘤小而輕忽。

卵巢癌非中高齡女性專利 最年輕患者只有20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201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卵巢癌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2歲,而北醫附醫最新院內數據則是48歲,較國外的年齡中位數63歲足足少了15歲,而且40歲以下年輕病患就佔了20%,最年輕的患者只有20歲,顯示台灣卵巢癌患者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

卵巢癌難察覺 年齡、腫瘤大小非罹癌關鍵  

劉偉民主任指出,許多人認為中高齡女性才需要注意卵巢癌,有些患者則擔心影響生育能力,小腫瘤暫時不治療先拚生孩子,但年齡、腫瘤大小並非罹癌以及癌症嚴重度的關鍵,腫瘤小也可能屬於晚期。

劉偉民主任強調,卵巢癌病程變化快、易復發,近三年報告顯示,六成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晚期患者的復發機率達四至五成;另外,三成患者是因為身體不適、又找不出病因,輾轉就醫才確診是卵巢癌,顯示卵巢癌「難察覺、難診斷」。

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達9成 卵巢癌擴增實境APP登場

劉偉民主任提醒,若在過去一年內出現腹痛、腹脹、易飽足、頻尿急尿感等情形應盡速就醫。而目前卵巢癌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再搭配術後化療,以及標靶藥物,建議患者可依照年齡、癌症期別、生育需求,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組合;雖晚期卵巢癌存活率低,但若能早期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提升至九成以上。

為提升民眾對於卵巢癌的認識,北醫附醫將於10月底在診間使用卵巢癌擴增實境(AR) APP與民眾衛教互動,透過創意十足的診間互動,讓更多女性認識卵巢癌並提早發現身體發出的警訊。

全方位治療肺癌 提高病患存活率

衛生福利部公佈去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死亡人數為48037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死亡人數為9235人,佔39.3%,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為了有效治療肺癌,臺中榮民總醫院整合性癌症中心偕同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等學會,共同響應國際抗癌聯盟,發起的2018世界抗癌日主題「Treatment for All」,希望能全方位治療肺癌,解決治療困境。

七成肺癌病人發現過晚 五年存活率6.49%

台中榮總每年收治約700名肺癌病人,針對肺癌早期部明顯的症狀,給予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及以癌症資源中心為前端的癌症篩檢站等服務;台中榮總整合性癌症中心主任張基晟指出,根據院內治療經驗,肺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約78%,第二期約54%,第三期約25%,但臨床上超過七成肺癌病人發現時都已是晚期,治療困難度增加,五年存活率僅6.49%,因此早期發現診斷、醫療團隊早期介入是關鍵。

治療晚期肺癌 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可選擇

治療早期肺癌,目前採以單孔胸腔鏡微創,不僅能減少手術傷口大小,也能減緩患者疼痛,及術後併發症的問題;張基晟主任表示,至於晚期肺癌上,經多年臨床試驗團隊努力,提供完整的基因檢測,依據基因突變型態,選擇適合病患的標靶藥物治療,另外,也提供免疫治療的發展,給病患其他治療選擇。

治療配合完整諮詢 提高肺癌病人治療品質

除了完整的治療,臺中榮總也提供包含個管師、社工師、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提供給病患完整的全人諮詢,突破肺癌晚期病人有品質的存活期超過三十個月,創下另個里程碑;張基晟主任表示,透過完善的醫療服務,且給予病人及家屬溫暖自在的環境,這次更安排在新門診大廳展出肺癌病友共同創作以高達220公分手勢藝術品,希望藉此鼓勵癌友能積極對抗疾病,活出新的希望。

失智服務新據點 「得憶園」提供家庭式服務

隨著人口老化,失智人口明顯增加,為使照顧資源的可近性,失智者及家庭獲得適切及妥善照護,減輕照顧負擔,衛福部推動長照十年計畫2.0已將50歲以上失智症者納入服務。彰基結合體系醫院、切膚之愛基金會配合地方政府,共同建構失智症患者及家屬照護平台服務網絡,更提供全方位相關資訊、轉介、個案醫療照護等服務,打造失智安全社區環境,並於日前在彰基中華院區成立「德憶園」失智服務據點,服務對象為疑似輕、中、重度失智病人。

秉持蘭大衛夫婦精神 用愛營造「得憶園」

彰基院長陳穆寬表示,彰基秉持蘭大衛醫師夫婦「愛人如己」精神,是一個愛的醫院。彰基失智服務據點「得憶園」,選址在彰基的發源地,緊鄰「蘭大衛紀念館」,特別具有意義。陳穆寬指出,「得憶園」是一個用愛營造的失智服務據點,是友善、是溫馨、是真情的寫照。

「得憶園」三大特色 專業化照護服務

彰基失智症中心主任王文甫醫師表示,彰基失智服務據點「得憶園」有三大特色:

1、專業師資陣容堅強,提供彰基多重專業團隊服務:包含專科醫師、中醫師、復健師、營養師、心理師、專科護理師、社工師等。

2、提供超長時間的服務,從上午7:30到下午6:00。配合一般上班時間,提供有需求的同工,上班時,可讓家中長輩來據點接受安全看視服務。讓同工能放心的工作。

3、據點聘任彰基退休同工,提供就業第二春。達到彰基人照顧彰基人,世代相扶持的目標。

甘苦生活節 眾星雲集探索台灣貧窮現況

依據家扶基金會年度成果報告,近十年來弱勢家庭月收入未滿2萬元比例雖大幅下降了26.3%,然其中未達個人最低生活費仍超過16%,弱勢家庭所遭遇的「貧」頸,仍相當沉重!

星光助貧1元起標  群星雲集

助貧,不是一個人做很多,是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家扶基金會「星光助貧1元起標」公益拍賣競標活動特別在「國際消除貧困日」前推出,每組競標包含簽名撲滿1個與家扶認同悠遊卡1張,獲得蔡依林、浩角翔起、吳宇舒、吳思賢、邵雨薇、徐佳瑩、蔡黃汝(豆花妹) 、劉奕兒、李佳穎、曾之喬、畢書盡、陳芳語、邱勝翊(王子) 、李玉璽、白家綺、張景嵐、魏蔓、文姿云、郭婞淳、大久保麻梨子、琇琴等響應,預計在10/25結標,邀請粉絲攜手助貧!

圖片

甘苦生活節活動 關心台灣貧窮現況

甘苦生活節系列活動之一「甘苦印象展」募集了弱勢兒少、社工、一般民眾的繪畫與攝影作品超過400件,從不同視角中傳達弱勢族群生活樣貌。其中「山上的阿公是我心裡的那道光」是家扶孩子小諭道出艷陽下阿公的背影是最安心的存在;「回家路上」是家扶社工偶然拍下孩子坐在爺爺資源回收車上放風箏。

「回甘講堂」特別邀請不同世代的家扶自立青年,分享如何在不斷挑戰困境中走向屬於自己的回甘人生。十二歲離家踏上戲曲之路的張仕勛,只為了減輕家人負擔並學有一技之長,現已結束家扶長達十七年扶助後自立,正努力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者,他在「回甘講堂」上分享,「所有困境,都是成長養分」。

打造臺灣生技研發圈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啟動

臺灣第一個跨部會機關組成的生技研究園區正式開幕!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表示,未來中研院將在園區內以領先國際的生命科學研究,專注轉譯研發、技術平台服務,以及將尖端的研究成果技術移轉予新創公司,將豐沛研究能量,化為國家進步的重要動力。

肩負臺灣生技產業 與生醫園區串聯

蔡英文總統致詞時表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肩負推動臺灣生技產業發展政策的重責大任。目標為促成生技新藥、新試劑、新疫苗的研發,為國家新一代之研究型園區。未來將與新竹生醫園區串聯,建構完整的國家級生技產業廊鏈。她更期許園區未來能帶動全國生技產業群聚發展、提高就業機會,共同發展成為另一兆元產業。

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自99年起,承接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開發計畫,一路走來,感謝各界人士的關心以及工程團隊在興建過程中的努力付出。在營運規劃方面,廖院長強調,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已成立聯合會,由跨部會機關共同管理,其下設置了營運中心及創服育成中心,未來將分別就新藥探索與新創扶植二面向共同往前邁進。

園區維護完整生態系 加強臨床醫藥科技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營運中心副執行長周玉山表示,「最小開發、維護最大生態」是腹地25公頃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開發目標,規劃原則為量體減少、綠地保留、濕地復育、綠廊復育、蓄洪增加、社區友善。全區僅約28%規劃為建築大樓和研究空間,其餘72%腹地為生態保留區和人工溼地復育區,以持續維護原有生態系的完整。

此外,園區為臺灣第一個由跨部會機構組成的生技產業推動研發園區,結合深耕於轉譯醫學研究的中研院、衍生加值醫藥研發及商品化服務的經濟部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支援醫藥及醫療器材前臨床測試的科技部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加強法規諮詢輔導與生技開發整合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