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重視文藝發展 促進藝團交流

朱部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體部部長朱文)、王博士(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博士)、馬博士(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馬浩文博士)、各位嘉賓:

大家好。我很高興與大家一起,見證香港義工聯盟、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與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簽署合作備忘錄。

更值得欣喜的是香港義工聯盟和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新設立「香港文化促進藝術發展基金」,補助藝發局扶助香港的中小型藝團和藝術工作者,前往內地參與展演和交流,香港舞蹈總會是首個獲得基金資助的藝團,將會前往北京參加「相約北京藝術節2018」,演出《緣起敦煌》這套大型舞蹈作品。我在香港也有欣賞這作品,在此預祝在北京的表演成功,我也多次到北京看香港藝團的演出。

政府重視文化藝術發展,將於2018至19年度起增加對各大小藝團的資助,包括增加香港藝術發展局約三成撥款;逐步增加經常撥款至5,000萬元,協助香港藝團出外及於內地交流;未來五年撥出共1億4,000萬元支援本地藝團和藝術家在大灣區表演和作文化交流,資源有所保證。政府亦會向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劃增撥5億元,並研究放寬配對條件,過往比較緊,現在希望放鬆,讓更多藝團可以受惠,鼓勵更多機構捐款。

這項發展基金來得合時,正好配合國家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發展的方向。香港的文化藝術團體水平日高,不少曾獲邀到内地和海外參與藝術節和文化活動,展示實力,建立品牌;發展基金就像一枝強心針,為香港文化藝術界打氣。去年慶祝回歸20周年,一年間,香港藝團走遍全世界66個城市,總共演出140場,有10萬觀眾欣賞,是我們藝團的成績。

今天,香港義工聯盟和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樹立了好榜樣。除了政府的資源外,本港的藝團和藝術工作者十分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我期望有更多機構、團體和人士向藝團捐款及贊助,一起推動文化藝術發展。

最後,我衷心希望本地的藝團和藝術工作者亦要把握這個不可多得的機遇,積極參與內地各種文化藝術活動,讓內地觀眾有更多機會欣賞我們精彩的文化藝術作品,同時推動本港文化藝術向前發展,共創輝煌。多謝各位。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4月20日出席香港文化促進藝術發展基金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的致辭全文)

言語治療師公會獲認可

香港言語治療師公會在「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下獲正式認證,獲授權為認可醫療專業團體,負責管理言語治療師名冊。言語治療為首個在先導計劃下獲認可的專業。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在專業自主的原則下,政府推展先導計劃,強化現時無須進行法定註冊的醫療專業以學會為本的註冊安排,推廣專業的優良服務水平,並為市民提供更多資訊。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是先導計劃的獨立認證機構。根據學院的評估,言語治療師公會在管治架構、運作成效、風險管理和質素改善、註冊標準、教育和培訓要求,以及名冊管理符合認證標準。衞生署基於學院的建議,向公會發出正式認證。

言語治療師公會獲授權於其網頁和簽發予會員的註冊證明書上使用「認可標誌」,讓公眾識別。會員亦可在名片上使用「衞生署認可言語治療師名冊會員」名銜。

除管理專業名冊外,公會亦負責提升言語治療師的專業水平和處理涉及會員的投訴。當認證效期首年屆滿時,該會須落實認證機構提出的建議並通過審核,以符合三年正式認證的條件。

另有四個醫療專業初步符合認證條件,包括聽力學家、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師和教育心理學家。學院現正為這些醫療專業提供培訓,預計今年分階段進行認證程序。

互諒互讓 凝聚共識

Marco(房協主席鄔滿海)、譚鐵牛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各位房協委員、各位嘉賓:

我非常高興出席今日慶祝房協成立70周年的酒會,與大家一起見證香港房屋協會過去70年的成就,和感謝歷任房協主席和各委員多年來不懈的努力。

房協自1948年成立以來,一直是政府推行房屋政策的重要夥伴,同時擔當「房屋實驗室」的獨特角色,試行創新的房屋計劃,為社會不同階層人士提供適切居所。房協早在1952年於深水埗建成上李屋,是全港首個出租屋邨,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屋。單位內配備獨立廚房和衞生間,這種當時認為是創新的設計概念成為日後公共出租單位的雛型。經過多年努力發展,房協現時轄下共有20條出租屋邨,為八萬多名市民提供約32,000個公共出租單位。隨着市民對置業需求的增加,房協多年來亦發展超過20個資助出售房屋項目,讓中低收入家庭可擁有自己的物業。此外,面對社區老化、人口老化的情況,房協不單積極推動樓宇維修和活化市區工程,改善社區環境,提升市民居住質素;同時亦推廣「長者友善家居」的概念,為長者提供「居家安老」的支援,並發展數個特別為長者設計的房屋項目。房協對推動香港的社會和房屋發展貢獻良多,成就有目共睹。

房協一直積極配合政府的工作。我在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和發展局局長期間,便與房協合作無間,推行「長者友善家居」和「樓宇更新大行動」等廣為市民歡迎的計劃。相對於政府部門,房協更能靈活應變,而且力求創新,往往在政府推行政策時遇到個別的難題就會拔刀相助,在政府試行新方法時積極參與。

正如我在去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本屆政府會以破格思維,協助和促成各項由民間主導和推行的短期措施,增加過渡性住房供應,以紓緩輪候公屋家庭和其他居住環境惡劣人士的生活困難。我了解房協正積極研究在今年第四季推出計劃,將其轄下資助房屋的業主未補價的單位以低於市值租金租給有需要的家庭。這個措施可為正在輪候公屋的家庭提供多一個選擇,紓緩他們的生活困難。我今日看到一則新聞,說房協在這工作方面非常有效率,現在爭取在第三季希望可以推出這個項目。如有任何需要政府部門的協助、促成,儘管提出。

面對現時供不應求、樓價高企的房屋問題,政府必須繼續開拓和增加房屋土地供應,逐步扭轉房屋供求失衡的局面,方為治本之道,而關鍵在於土地供應。政府已於去年9月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全面、宏觀地檢視土地供應來源,檢討和優化短、中、長期土地發展措施,並評估其他土地供應的選項和相對優次。專責小組即將為這些議題展開公眾參與活動,我希望各界積極參與。我不會低估這議題的爭議性,事實上我早已預告社會需要就土地供應議題作一場大辯論,看來可能是一場頗為激烈的大辯論,但重要的是我們要互諒互讓,在爭議後凝聚共識,作出抉擇。如果每人都只堅持己見,香港只會繼續原地踏步,這絕非香港人之福。

最後,我感謝房協在過去70年來對香港房屋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並期望房協繼續秉持服務社會的使命,與政府並肩同行,攜手落實各項房屋措施,解決市民的住屋需求,讓人人都能夠樂業安居。

在此祝願房協發展更上層樓,並祝在座各位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多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月17日在香港房屋協會70周年慶祝酒會致辭全文)

目標小區滅鼠行動下周展開

食物環境衞生署下周一在全港展開目標小區滅鼠行動,加強地區防治鼠患工作,提高市民警覺性。

行動為期兩個月,環境衞生辦事處會根據鼠患參考指數、投訴數字、居民意見、食肆數目等,界定各區的目標小區。

食環署人員會在目標小區加強清潔街道、街市、小販市場;並在後巷、垃圾收集站、街市、小販及熟食市場、建築地盤等放置毒餌和捕鼠器、毀滅鼠洞、增設防阻鼠隻設施。

該署又會加強巡查食肆,針對衞生環境欠佳、在後巷處理食物和清洗器具、不適當處理和棄置垃圾等情況,加強執法。

署方呼籲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齊心協力杜絕鼠患。對於公眾地方潔淨違例事項,該署會採取零容忍態度,檢控違例棄置垃圾和廢物人士。

確保新口岸符合衞生要求

行政長官(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王志民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謝鋒特派員(外交部駐香港特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田永江副司令員(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副司令員)、曾鈺成先生(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兼香港願景召集人)、各位嘉賓:

  

我很高興有機會參與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研討會,並向大家講述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如何確保食物及衞生安全。

食物安全

食物安全不單關乎食物衞生、質素以及安全標準,亦關乎如何確保獲得穩定、足夠、來源可靠以及有營養的食物供應。食物安全影響每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係全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肅的問責,增強食品安全監管統一性和專業性。

  

香港作為一個以服務業導向的經濟體,我們的漁農及畜牧業規模較小,在糧食供應方面一直有賴國家為香港提供量足質優的鮮活食品。

  

在保障本港食物安全方面,特區政府採取世界衞生組織「從農場到餐桌」的策略,在食物供應鏈不同環節進行監察及管控。

源頭管制

源頭管制方面,特區政府規定某些食用動物和食品須來自獲批的來源地及附有入口批文和衞生證明書等,並與各地監管機構緊密聯繫。鑑於內地食物在本地市場的比重,香港與國家檢驗檢疫機構訂立了行政安排,內地供港的禽畜、禽蛋、活生水產和蔬果均來自註冊供港養殖場、種植基地和加工廠。

活家禽的檢驗檢疫

在各種活生食物當中,由於活家禽是會散播足以對人致命的禽流感病毒,有關病毒傳播亦不受地域所限,故此我們尤其關注活家禽的檢驗檢疫,鑑於我們與內地關係密切,人流物流頻繁,如我們對禽流感防控稍為掉以輕心,內地與香港均會受到影響。

  

過去十多年,我們和內地當局建立了嚴格的禽流感監測和防控措施。除了在活家禽供應鏈嚴格執行檢驗檢疫及保持衞生的措施外,本港養雞場亦於今年初引入由內地研發的新二價疫苗,以提高雞隻對抗H5及H7禽流感病毒。自1997年香港爆發禽流感後,本地沒有再出現人類感染H5或H7禽流感病毒的個案,足以證明我們的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禽流感的風險。

制定食安標準

另一方面,本港的食安標準主要參考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或指引,並因應本港市民的飲食習慣作調整,亦考慮不同食物的主要出口地的標準。內地是本港副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兩地的食物文化亦較相近,我們在制訂本港食安標準時亦加強了與內地的溝通。與國際食安標準對接的好處是沒有偏離國際標準,大部分在環球貿易中流通的食物均可以進口本港,在保障本港食物安全及公眾健康時,有助保障本港獲得穩定、足夠、來源可靠以及多元化的食物供應。

  

此外,國家積極參與食安相關的國際組織,例如在食品法典委員會下的食品添加劑委員會和農藥殘留委員會的主席均由國內專家擔任主席。特區政府的相關部門一貫派員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分,出席與食安相關的國際組織(包括食品法典委員會及世界動物衞生組織)的會議及活動,以緊貼國際間就食安標準及規管方向的發展。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按照風險為本的原則,分別從進口、批發和零售層面(包括網上零售商)抽取食物樣本,進行化學、微生物和輻射檢驗,以確保出售的食物符合法例要求及適宜供人食用。食安中心每年抽取及檢測約65,000個食物樣本,檢測的整體合格率一直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2017年的整體合格率為99.8%。

香港與內地合作

多年來,香港與內地建立了很緊密的合作關係,例如透過粵港、深港、泛珠、滬港、京港及閩港合作會議,以及香港、澳門、廣東、深圳、珠海五地衞生檢疫、動植物檢疫與食品安全控制會議,加強技術及操作層面的交流及協作,合作範疇包括就食安標準交換意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食安事故通報、信息共享、技術合作、應急處置以及人才培養合作。

  

政府化驗所亦一直與國內的相關機構進行技術交流。我們亦期望在食陳肇始品安全方面進一步與廣東省合作,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公共衞生

香港現時的人口為700多萬,是世界上其中一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加上居住環境狹窄,我們必須為公共衞生把好關,以保障市民大眾的健康。參考世界其他大城市的大型公共衞生事件,有由非人為因素造成,例如流感大流行或其他突發傳染病;或由人為因素引致,例如輻射和核事故等。

  

衞生署轄下的衞生防護中心自2004年成立至今,一直肩負起預防及控制傳染病及其他危害公共衞生事故的使命。中心近年積極完善了在本港發現、評估和通報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能力。

大型傳染病

  

在制訂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變策略及其防控措施方面,衞生防護中心採取以下六個原則減低傳染病對市民健康的威脅,包括(a)減低人類感染風險;(b)及早發現;(c)迅速應變;(d)緊急準備;(e)風險溝通;以及(f)促進與內地及國際衞生機構的協作。

在準備應對重大公共衞生事件上,衞生防護中心為具大流行特性及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性質的傳染病,如流感大流行、中東呼吸綜合症、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制訂了準備及應變計劃。這些計劃包括三個按風險分級的應變級別,即(a)戒備級別;(b)嚴重級別;以及(c)緊急級別。這些應變級別列明按分級的指揮架構及行動,讓不同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得以協調,按議定的機制採取行動,以期減低傳染病對本港公共衞生的影響。

輻射和核事故

為應對各種的輻射和核事故,例如核電廠和訪港核動力船隻可能發生的意外、輻射和核武攻擊,以及其他境內的突發情況,保安局除制訂具針對性的應變計劃,亦不時舉行演習,加強應變能力。當中,衞生署負責提供專業意見,評估輻射洩漏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並建議應採取的防護措施,以消除或盡量減少對人體的危害。

口岸衞生防護工作

衞生署亦已就口岸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制訂工作指引及應急應變措施,並在參考由保安局所編製的相關應變計劃後,制訂了衞生署適用的「生物襲擊事件應變計劃」。該應變計劃詳述在社區發生生物襲擊時,衞生署應盡的各項職責。

定期演練

  

我們亦會定期就公共衞生不同範疇進行演習,測試應變計劃。演習有助檢討應變計劃的可行性,並加強各政府部門的協調。衞生防護中心於2004年成立至今,一共進行了24次演習,涵蓋各類可能在港發生的公共衞生事件,包括流感大流行等傳染病,以及涉及生物物質的事件。

醫療應急

香港的衞生安全亦包括醫療應急。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負責在發生緊急事故時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當有重大事故發生時,醫管局總辦事處將啟動重大事故控制中心,與參與緊急救援的其他政府部門保持密切聯絡,統籌內部應對措施,收集並發放有關內部應對和傷者收治的最新情況。

應急救援

舉一個實例,今年2月10日傍晚,在大埔公路發生雙層巴士翻車的嚴重事故,造成19人死亡,超過60人受傷。事故當晚,醫管局總辦事處啟動了重大事故控制中心,與各參與緊急救援部門和醫院保持緊密聯繫和協調。因現場有大量被困和重傷者,威爾斯親王醫院和大埔那打素醫院各派出一支緊急醫療隊伍到現場協助分流和救治傷者。事故中,共66名傷者被送往12間急症室接受治療。在評估送院傷者數目和情況後,八間參與收治傷者的醫院也啟動了災難輔導組,為傷者及家屬提供心理支援服務。

境外救援

除積極支持和參與本地緊急事故應變方面的工作外,醫管局過往也曾應保安局及食衞局要求,派隊參與海外緊急應變行動。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數百萬家庭失去家園,69,000多人死亡,370,000多人受傷。醫管局在地震發生後第三天即派出一支初步評估隊,到成都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做初步實地評估。此後,醫管局先後派出四支醫療隊共56名醫護人員前往成都參與救援行動,並運送超過300箱醫療物資為災區提供醫療服務支援。及後,醫管局於2008年10月成立四川重建項目計劃小組,就四川復原及醫療康復設施的重建向特區政府提供專業意見,並支持特區政府推行在四川的醫療康復設施重建項目,當中包括33個醫療衞生設施,一個省級核心康復設施和一個遠程醫療網絡平台。

  

醫管局內部針對不同事故性質,制訂了相應的應急預案。同時,我們也積極組織和參與各項應急演練和交流,從而加強機構應對重大事故的準備程度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務市民。

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簽訂應急協定

我們亦與鄰近地區協作,共同應對有關疾病及重大突發事件的威脅。香港早於2005年已和內地和澳門簽署了《關於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合作協定》,加強在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的資訊通報、應急處置的協調聯動、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的技術、培訓及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三方並於2015年續簽有關合作協議。

  

此外,廣東省與香港及澳門於2018年1月簽署《粵港澳大灣區衞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旨在加強大灣區衞生與健康交流合作、提高衞生服務品質、完善創新合作機制、推動重大合作平台、重大合作專案建設及合作政策規劃。有關協議對推動大灣區公共衞生及醫療合作發展提供重要基礎。

  

在國際層面,為應對有關威脅,香港致力實踐《國際衞生條例(2005)》。該條例是世界衞生組織所有會員國為實現全球衞生安全作出共同努力而達成的一項協議,規定了在口岸採取的特定措施,藉以遏制向鄰國傳播健康危害,並防止採取不必要的旅行和貿易限制措施,盡量減少對國際交通和貿易的干擾。為符合《國際衞生條例》及提升我們在法律上應對預防及控制疾病的能力,我們在2008年通過了《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香港法例第599章)。在港口衞生措施方面,衞生署一直於各海陸空口岸執行健康監察措施。若發現懷疑傳染病個案,衞生署將會轉介至醫療機構作進一步檢驗及診治。此外,衞生署亦定期巡查各出入境口岸及跨境交通工具的衞生情況,以確保旅客的健康。

  

展望將來

特區政府深信,食安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食衞局與食安中心會繼續努力,適時更新本港的食物安全標準,按風險為本的原則抽檢進口本港的食物,以及與內地及其他食物入口地當局保持緊密聯繫及合作,保障本港食物安全。

  

除食物安全外,特區政府亦會透過衞生署和醫管局積極加強公共衞生防護和應急救援的準備和工作,以應對日益複雜和須快速應變的公共衞生問題。短期內,特區政府將有三個新的出入境口岸相繼落成啟用,包括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以及蓮塘/香園圍口岸。衞生署會致力確保新口岸符合《國際衞生條例》對口岸能力的要求,並於新口岸執行各項港口衞生措施。此外,於剛過去的第17次粵港澳防治傳染病聯席會議,粵港澳三方同意於將來定期舉辦三地聯合公共衞生演習,以促進三地於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方面的協調及合作。作為應急準備工作的一部分,衞生署連同醫管局會參與定期跨部門演習,以確保各相關單位在重大公共衞生緊急事故發生時熟知既定的程序,並能履行職責及任務。

總結

展望將來,食衞局將繼續致力確保本港的食物及衞生安全。多謝各位。

(以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4月15日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研討會的發言全文)

兒童發展基金體驗郵輪之旅啟航

兒童發展基金十周年旗艦項目「乘夢啟航」今日展開,約150名基層兒童和家人自啟德郵輪碼頭出發,前往廣州南沙,體驗一日郵輪旅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主持啟航禮。

「乘夢啟航」是兒童發展基金成立十周年的首個慶祝活動。基金旨在擴闊兒童視野和培育個人發展,自2008年以來,通過非政府機構和學校推出十批計劃,惠及逾14,000名基層青少年。

林鄭月娥致辭時說,政府早在成立兒童發展基金時已訂下清晰目標,確保計劃不只照顧兒童物質上的即時需要,也凝聚民、商、官力量,在三年的培訓和實踐過程中,協助兒童裝備自己,包括提升個人能力和自信、培養儲蓄習慣以及擴展人際網絡。

她表示,政府至今已為基金注資六億元,可惠及約二萬名兒童。她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已提出向基金額外注資三億元,讓更多兒童受惠。

  

她又說,本屆政府非常關注兒童發展。除增撥資源外,今年稍後會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為兒童提供更多支持,讓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潛能。

八十三名基金計劃學員,連同家人和六個計劃營辦機構的義務友師一起參加旅程,除獲特別安排參觀郵輪運作和認識郵輪人員的工作情況,也可與家人共聚天倫,享用船上餐飲和康樂活動。郵輪傍晚於南沙登岸。

一起主持啟航禮的包括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暨兒童發展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張琼瑤。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