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自願醫保扣稅草案刊憲

政府修訂稅務條例,向為自己或指明親屬購買合資格自願醫保計劃產品人士提供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的稅務扣除;修訂今日刊憲,下星期三提交立法會審議。

  

食物及衞生局表示,每名受保人最高扣除額為8,000元。納稅人如購買多於一份自願醫保計劃保單,只要為每名受保人繳付的保費不超過8,000元扣除額,仍可就相關保費作出稅務扣除;多於一名納稅人可就同一受保人申索稅務扣除,數目同樣不設上限。

指明親屬涵蓋納稅人配偶和子女,以及納稅人或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和兄弟姊妹。

為確保只有與香港有聯繫人士方可享有稅務優惠,受保人須持有香港身份證;未滿11歲且未領有香港身份證的受保人,其父或母須持有香港身份證。

海水製冷 節能新方向

啟德發展計劃重視綠色元素,除了預留大片休憩用地、興建海濱長廊之外,也藉由區域供冷系統應付區內新增的空調需要。機電工程署善用臨海之利,讓系統抽取海水到中央供冷站製造冷凍水,然後通過喉管把冷凍水輸送到區內樓宇,作空調用途。整套系統竣工後,每年可節省高達8,500萬度電,相當於減少排放59,500公噸二氧化碳。

低碳基建 管中送冷

啟德發展區區域供冷系統工程包括興建北廠、南廠、地下海水泵房、鋪設海水入水和排水管道、冷凍水配水管道等。

機電工程署總工程師陳柏祥介紹,區域供冷系統屬低碳基建項目,耗電量較傳統氣冷式空調系統低35%。海水在中央供冷站冷卻成為冷凍水,通過配水管輸送到區內非住宅用戶冷卻空氣,發揮空調作用。

「區域供冷系統由中央製造冷凍水分配各用戶,用戶不需要安裝製冷機組,免受機組發出的噪音影響;也不用安裝水塔散熱,避免造成熱島效應。」

陳柏祥又說,採用區域供冷系統的樓宇無須預留位置安裝製冷機組,設計上更具彈性。若用戶需求有變,系統可加大製冷量。

電腦監控供應穩定

區域供冷系統由機電工程署聘用的營辦商操作,工作人員定期巡視廠房,檢查機組,進行保養和維修。廠房設有24小時控制中心,確保系統安全、暢順運作。

陳柏祥說:「控制中心採用電腦化管理,監察南廠和北廠的運作情況,並因應用戶需求調控機組,確保冷凍水供應穩定。」

啟德區域供冷系統2013年起運作,供應冷凍水予啟德郵輪碼頭、晴朗商場、工業貿易大樓、機電工程署總部大樓、兒童醫院、兩所學校和沙中線啟德站共八個用戶。

陳柏祥說,未來陸續有新用戶使用區域供冷系統,計有沙中線宋皇臺站、警務處新東九龍總區總部大樓、學校等。

啟德區域供冷系統工程2011年展開,分三期進行,預計整項工程於2025年完成,屆時可供應冷凍水給區內約50幢樓宇。

為加深市民對區域供冷系統的認識,機電工程署5月19日首次舉辦同樂日,開放北廠讓市民參觀,現場設有導賞團和攤位遊戲,免費入場。

政府會研究在新發展區建設區域供冷系統,如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發展和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以減少建築物的空調耗電量,節約能源,改善環境。

健康生活 從小培養

走到街上,我們不難發現「大肚腩」的出現。最近,身邊有同事經常以即食麵及零食當正餐,我勸告他們要注意健康飲食。事實上,雖然我都有一個「小肚腩」,但我明白超重和肥胖的成因與飲食習慣和生活模式有關,因此我們要時刻警剔自己,進行適量的體能活動,遠離高脂和高糖食物。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模式,往往是導致非傳染病的原因。主要的非傳染病如癌症、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016年佔香港所有登記死亡個案55%,並導致多人在70歲之前死亡。

以40歲為例,差不多有一半港人已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膽固醇,並需要接受治療。我說出數字並不是想嚇怕大家,而這確實是社會和人類的嚴重警號,不單大大加重醫療和社福體系的服務壓力,亦降低香港的生產力及阻礙經濟發展。因此,面對因人口高齡化而日益嚴峻的非傳染病危機,我們不容忽視。

非傳染病威脅不單是中年或老年人所面對,兒童及青少年的情況更值得關注。不少家長希望孩子「肥肥白白」,誤以為長大後會「扯高」或「修身」。然而,兒童肥胖是日益嚴重的公共衞生問題,對兒童的即時和未來健康及生活質素帶來負面影響。過重和肥胖的兒童往往在長大後依然肥胖,並有較大可能在較年輕時患上非傳染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因而危害性命。

世界衞生組織於2016年估算,全球五歲以下兒童超重人數超過4,100萬人,其中近半數在亞洲生活。香港方面,雖然小學生的超重比率有下跌趨勢,但中學生整體的超重和肥胖檢測率則不斷上升,由2007至08學年的17%上升至2016至17學年的19.9%。

有見及此,世衞於2014年成立了一個高級別的終止兒童期肥胖症委員會,由 15名國際專家組成,當中包括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委員會應對兒童肥胖提出的方向包括促進健康的學校環境,以及推廣健康飲食及體能活動。作為快將成立的兒童事務委員會的主席,我特別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

就預防及對抗非傳染病,我們必須就不同年齡層人士採取有效行動,防患於未然。本月初(5月4日),我出席「健康促進研討會暨中央健康教育組40周年慶典」開幕禮,見證《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展開。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領導的防控非傳染病督導委員會,參考了世衞的相關指引,行動計劃為香港未來防控非傳染病定下九項目標,以及一系列跨界別的策略和措施。

特區政府在促進公眾健康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每年額外撥款一億元,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生活模式,用以防治非傳染病和推廣精神健康。

事實上,在健康的生活環境,至少三分一非傳染病可通過奉行健康生活預防。特區政府透過健康宣傳活動,鼓勵實踐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少糖、少油、少鹽及多吃蔬果並少吃肉類,增加體能活動和遠離煙酒等。這些都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自身參與必不可少。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健康體魄,而「人人健康」對於老齡化的香港人口至為重要。特區政府有決心帶領市民邁向健康,從小培養健康生活。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家人及社會建構更健康的香港。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 5月1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增加撥款助醫療服務發展

署理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徐德義表示,政府由本財政年度起向醫院管理局增加撥款,並會以三年為一周期進行醫療規劃,按人口增長和結構變動逐步增加醫管局的經常撥款,他相信此舉絕對有利醫療服務發展。

徐德義今日出席活動後向傳媒說,局方昨晚與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代表會面,對方表達了病房和專科門診承受的壓力。局方會與醫管局聯繫,跟進醫管局如何回應協會訴求,並在資源和人手規劃方面配合。

他又說,近年公共醫療服務量增加,政府去年已公布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對不同類別的人手需要作預算,以期更有效規劃人手。

促進港深文化交流

項副部長(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項兆倫)、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我非常高興來到深圳,出席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跟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內地與港澳文化產業合作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論壇。

這個論壇是歷史上第一次舉辦,為香港和內地的文化藝術創意的朋友搭建一個交流的平台,探討未來合作的空間。我們香港的代表就來了超過100個,來自香港的表演團體、文化機構、創意產業和政府部門。他們當中已經有來過大灣區不同的城市交流表演,反應良好。等一會我們的代表---毛俊輝博士和馬逢國議員,會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分享經驗。

今天下午大會也安排了幾個論壇,其中演藝論壇的主題是「粵港澳大灣區舞台藝術新起點」,香港與內地的文化界可以用這個機會增加了解和互動。粵港澳大灣區內有接近7,000萬的人口,民眾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場地也蓋了不少,對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需求有所增加。大灣區城市同根同源,把我們的創作帶到這裏也容易帶來共鳴,大灣區就是我們未來的大舞台;今天的論壇就是我們的新起點,期盼我們一起努力,把握這個難得的機遇。

另外一個論壇的主題是「創意設計與現代生活」,為創意設計的朋友搭建分享對接的平台。其實在深圳前海,兩地合作已有多個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啟動,包括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前海深港創新中心、前海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等,在這些基地已有不少的香港朋友工作和生活,我們期望在這些基礎上,可進一步加強香港和大灣區城市的設計創意交流合作,激發更多元的文創產業發展。

2018年是香港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都會在今年落成通車,大灣區的面貌將會大大改變。門已經開了,路已經通了,為兩地的文化人和廣大民眾一定帶來更多的交往,這是大勢所趨。

為配合這個發展,香港政府會向香港藝團提供協助,預留未來五年的資金,大力支持它們到大灣區城市演出和進行文化交流。除了財政資源之外,康文署也會與大灣區各場地洽談,介紹香港的文化藝術創意節目,希望今天在座內地政府和各場地的領導,多給機會,讓香港藝團到大灣區演出和交流,我們也期盼有更多兩地合作項目,一起走出海外,讓大灣區動起來!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廣東省人民政府的安排,讓大灣區各方面的文化精英相聚一堂。祝願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5月11日出席內地與港澳文化產業合作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論壇的致辭全文) 

長洲攀爬嘉年華星期日舉行

包山嘉年華2018重點節目攀爬嘉年華星期日在長洲舉行,市民可即場報名參加攀爬同樂活動,體驗箇中樂趣,預先感受搶包山氣氛。

活動於當日中午12時至下午6時在長洲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舉行,身高一米或以上的市民可即場報名參加,攀登比賽所用的14米高包山架。

大會特別邀請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成員到場講解攀爬技術和安全知識。

嘉年華設接力邀請賽、攤位遊戲、手工藝製作、綜合表演,並展出學童填色和繪畫比賽優勝作品。場內有「許願包山」,讓市民掛上許願卡。

包山嘉年華2018由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辦。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