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舉行

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今日在港出席粵港澳文化合作第19次會議,強調政府致力支持香港藝團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演出,未來五年預留1億4,000萬元,支援本地藝團和藝術家在大灣區作文化交流。

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汪一洋、澳門文化局局長穆欣欣、三地約百名文化事務官員和組織代表出席會議。

三地在多個範疇的合作取得進展。演藝方面,三地計劃今秋開始推展嶄新粵樂、跨界音樂和爵士樂作品到大灣區場地巡演。文博方面,三地繼續支持國際博物館日和香港博物館節。並合作舉辦故宮博物院青年實習計劃等學生交流活動。

此外,三地今年續辦粵港澳文物保護及修復專業培訓班,來年會繼續在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合作。

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和澳門特區文化局2003年8月簽署《粵港澳藝文合作協議書》,建立文化合作框架,設五個工作小組落實和跟進不同藝術範疇的合作建議。

五個小組昨日舉行會議,討論演藝人才交流及節目合作、公共圖書館及文化資訊合作、文博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合作。

建設新界為現代化社區

王志民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謝鋒特派員(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梁志祥會長(新社聯會長)、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今天我很高興獲邀出席這個盛會,與各位一起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1周年,以及新界社團聯會成立33周年。首先,我謹代表特區政府向新界社團聯會衷心致賀。

新界社團聯會在1985年成立,扎根新界30多年,轄下有300多個屬會,遍布新界各區,為市民提供多元化服務,維護新界居民的合理權益,為他們發聲,並就各項社會民生議題向政府建言獻策,協助特區政府掌握民意。

聯會也實事實幹,特別開設了再培訓中心,為不同階層的求職者提供培訓和就業支援,提升他們的競爭力。另外,聯會營運社會服務基金,為基層市民提供綜合社會服務,照顧日常生活上的需要,惠澤社群。聯會一直以香港市民和社會的福祉為依歸,與特區政府同心同行,建樹良多。我謹向聯會致以衷心謝意。

新界幅員廣大,甚具發展潛力。一方面,面對人口不斷增長,市民對住屋需求極為殷切,另一方面,就香港整體發展而言,要積極與國家及區域經濟融合,發揮協同效應,開創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持續發展新界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為配合香港長遠發展,特區政府不斷研究各個可行方案,設法增加土地供應,並積極規劃新發展區和擴建新市鎮,開拓土地資源,以應付市民對房屋的龐大需求。現時新發展項目的選址大多位於新界,包括新界東北、元朗南及洪水橋、東涌等,而相關配套設施、基建運輸和社區服務亦隨之增加。政府會進一步加強與新界各地區團體協調合作,一起把新界建設為功能完善的現代化社區,讓市民安居樂業。

多項大型基建項目將陸續於年內落成,其中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的香港對接點分別位於赤鱲角和新界竹園區,而興建中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亦將大幅縮短往來新界西北與北大嶼山的行車時間,便利區內交通,同時亦將大大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人流、物流和信息的流通。這些項目充分突顯新界是香港連接大灣區城市群的重要窗口,足證新界的規劃與香港的發展相輔相成。

不知不覺,今年已經是香港回歸21周年。社會繁榮安定,市民生活豐足,是特區政府一貫的願景。要實現這個願景,我們必須匯聚社會各界力量,一同克服種種困難和挑戰。我期望新界社團聯會能夠一如既往支持特區政府,並在不同的平台上為香港籌謀,為社區發聲,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最後,祝香港人和業茂,欣欣向榮,聯會竿頭日進,宏猷續展。多謝各位。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月12在新界社團聯會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1周年暨成立33周年會慶酒會的致辭全文)

額外援助金周五發放

社會福利署周五向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和公共福利金計劃受惠者發放一筆過額外援助金或津貼。款項會以自動轉帳方式存入銀行戶口,受惠人士無須另行申請。

有關安排是財政司司長在財政預算案公布的與民分享經濟成果措施。

綜援受助人將獲發一筆相等於兩個月標準金額的額外援助金;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和傷殘津貼受惠者也獲發額外兩個月津貼。

如受惠人士所得的一次性額外款項不足4,000元,社署會通過關愛共享計劃向他們發放款項,補足差額。

查詢可致電社署熱線2343 2255。

沖繩麻疹受控 市民仍需警惕

衞生防護中心今日表示,日本沖繩的麻疹爆發已受控制,但前往其他爆發麻疹或高發病率地區的市民仍需提高警惕。

根據沖繩縣政府的資料,自3月20日確診首宗個案,當地共錄得99宗個案,最後確診個案自5月15日起已沒有與社區接觸。沖繩超過四周沒有出現新個案,因此宣布是次麻疹爆發已經結束。

防護中心指,麻疹在多個地方一直為風土病。根據世界衞生組織資料,截至5月11日,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和泰國過去12個月錄得的麻疹發病率(每百萬人口個案數字)分別為76.9、61.1、26.7和25.2。

歐洲方面,麻疹個案近月也顯著增加,過去12個月錄得麻疹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依次為希臘(255.6)、羅馬尼亞(108.3)、意大利(66.6)和法國(36.4)。

防護中心表示,接種疫苗為預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接種疫苗後身體約需兩周產生抗體,因此計劃前往爆發麻疹或高發病率地區的市民應在出發前至少兩周諮詢醫生。

至於對麻疹沒有免疫力的孕婦和計劃懷孕婦女、以及未適齡接種相關混合疫苗的未滿一歲幼兒,則不應前往麻疹爆發地區。

門診電話預約系統增設語音輸入

醫院管理局普通科門診服務電話預約系統周六下午5時起增設語音輸入功能,切合長者等使用者的需要。

語音輸入功能可辨識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三種語言,市民預約時可根據系統指示說出指令和個人資料。原有的按鍵輸入模式會保留。

醫管局表示,電話預約系統近日增加75條電話線,方便市民接通系統。

國際文化大都會的軟實力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早前(5月28日)舉行動土儀式,標誌建造工程正式展開,預計博物館於2022年啟用。

身為前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我於去年6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與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簽訂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合作協議,對這個項目有很深感受。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動土是香港文化發展重要里程碑,意義非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是中華文化的菁華、人類文明的瑰寶,享譽中外。故宮博物院藏有海量的珍品,現時館藏180萬套藏品,每年展出約一萬多件,僅佔0.6%。

香港可謂得天獨厚,獲得國家的支持和厚待,能夠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長期展出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常設展覽展出的文物不少於600件/套,並會籌辦特別展覽,本港居民和海內外訪客將有機會長期、全面、深入地欣賞故宮的珍藏和認識故宮文化,探究中華文化的精粹。

香港作為東西文化薈萃的亞洲國際大都會,致力與世界級文博單位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去年6月,作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的大型展覽之一,香港科學館重點展覽「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展出多具珍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和文物,揭示古埃及的神秘領域,入場人次高達85萬。

另一個慶祝回歸20周年項目是在去年4月的「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重點展覽,展出舉世知名的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的豐富多樣收藏。

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與大英博物館於上月最新籌備的專題展覽「奢華世代:從亞述到亞歷山大」,以香港為首站,展出大英博物館珍藏約210件珍品,呈現古代中東文明的奢華風尚。

在香港,我們足不出戶便能欣賞世界各地之藝術文化精華,這正是香港獨有的優勢。

多姿多采的文化活動源源不絕,包括中西樂團、爵士樂隊、電影及藝術節、國際表演項目,以及本地巨星演出,數之不盡,展示香港活力澎湃的文化生活。在2018年香港藝術節共有逾1,700名來自世界各地及本地的優秀藝術家獻上130場演出。

此外,本港五間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指定博物館常設展覽自2016年8月起免費開放,包括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和將於2019年重新開放的香港藝術館,而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的常設展覽則免費開放予全日制學生。自新措施實施後的首年,除了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太空館因展覽廳關閉進行翻新工程外,其餘五間博物館的入場人次接近457萬(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較前一年同期(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266萬)大幅增加70%以上(即191萬)的增長。

與此同時,2018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速鐵路即將落成通車,大灣區將成為香港演藝界的新舞台。

香港有多個多元化、國際化、中西薈萃及優秀的演藝團體,但卻面對演出場地的需求不斷增加的挑戰。而大灣區各城市則有不少的演出場地及龐大的觀眾群,正好發揮優勢互補、相輔相成、互利互惠的作用。

上月(5月11日),民政事務局聯同超過一百名香港文化界代表出席內地與港澳文化產業合作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論壇,探討深化內地與港澳文化交流及尋找新的機遇,並藉此機會讓內地表演場地營運者與香港藝團互相探討合作機會。

在未來,特區政府會繼續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交流,包括牽頭與大灣區場地搭建溝通平台,介紹香港的文化藝術節目,支持香港藝團到大灣區跨境演出和交流。

我對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充滿期盼。香港植根於中國傳統,並融會多元文化,開放包容、靈活求新。香港長期以來擔當中外文化交流和遠播中華文化的橋樑,向世界展示糅合傳統與現代,融會東西文化的軟實力,矢志成為國際文化大都會。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6月1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