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接納賑災基金諮詢委員會建議,從賑災基金撥款6,217,000元予香港世界宣明會,賑濟肯尼亞水災災民,為他們提供濾水器、家庭和衞生用品,以及流動洗手間。
香港世界宣明會完成賑災計劃後,須向委員會呈交評估報告和經審核帳目,確保撥款用於指定用途。
政府接納賑災基金諮詢委員會建議,從賑災基金撥款6,217,000元予香港世界宣明會,賑濟肯尼亞水災災民,為他們提供濾水器、家庭和衞生用品,以及流動洗手間。
香港世界宣明會完成賑災計劃後,須向委員會呈交評估報告和經審核帳目,確保撥款用於指定用途。
香港雀鳥種類繁多,觀鳥人士總不失望,只要單筒望遠鏡在手,便能清楚觀其形、賞其姿,但單筒望遠鏡只適合一人單獨使用,未免孤寂,香港觀鳥會紅耳鵯俱樂部成員花點心思改裝設備,讓多人同時觀鳥,將「獨樂樂」變成「眾樂樂」,趣味倍增。
紅耳鵯俱樂部是長者義工服務團,積極推廣觀鳥活動和保育野生雀鳥的重要性,現時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作,逢周三、周五分別在香港公園和九龍公園舉行觀鳥導賞活動。
藉新科技與眾同樂
66歲的梁厚鍵是紅耳鵯俱樂部委員,退休前從事電子行業,為了充實生活,六年前加入俱樂部的觀鳥導賞訓練班,成為長者義工。
「頭一次在濕地公園當值,我已體會觀鳥的樂趣,而且公園鄰近住處,自2012年下半年起,我每逢周日都會到該處當值,對觀鳥的興趣也日益濃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梁厚鍵帶領導賞團時,察覺觀鳥愛好者常用的單筒望遠鏡,在使用上有不少限制。
「望遠鏡設在腳架上,對兒童和輪椅人士來說未免過高,難以使用。」
他又指,導賞期間有時會遇上大群雀鳥同時出現,市民使用單筒望遠鏡觀鳥,無法看到導賞員指示,未必知道正在介紹的是哪一隻雀鳥。
梁厚鍵遂運用在電子行業累積的專業知識,利用套筒和接駁板,將手機固定在單筒望遠鏡上,並將手機接駁流動螢幕,讓四周的人可在大螢幕看到望遠鏡影像。
「使用單筒望遠鏡觀鳥純屬個人享受,新設備則有助與眾同樂,遊人更可以用手機拍下雀鳥照片,與親友分享。」
品種繁多目不暇給
在港棲息的鳥類林林總總,有紀錄的品種逾500,紅耳鵯俱樂部的名字便取自本港一種常見雀鳥,另外也不乏外地「移民」如小葵花鳳頭鸚鵡。
紅耳鵯俱樂部主席丘漢光介紹說:「小葵花鳳頭鸚鵡的棲息地在東南亞,香港原本沒有。據說以前駐港的英國士兵喜愛飼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放生牠們,小葵花鳳頭鸚鵡從此在香港落地生根。」
夜鷺是市區常見的夜行鳥,今年為觀鳥人士帶來驚喜。
「今年有很多夜鷺聚集在九龍公園鳥湖(又稱鴨池),更築巢繁衍,數目超過100隻,情況極為罕見。」
今年適逢紅耳鵯俱樂部成立15周年,香港觀鳥會向環境運動委員會申請撥款,獲批逾40萬元,於9月展開兩年計劃,為視障、聽障、智障、殘障等有特殊需要人士提供觀鳥導賞服務。
香港觀鳥會總經理羅偉仁表示,紅耳鵯俱樂部成員具相關經驗,曾帶領視障人士遊覽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細聽鳥鳴。義工又製作與雀鳥相同大小的模型,利用觸覺加深視障人士對雀鳥的認識。
為求盡善盡美,香港觀鳥會會邀請專業人士教授導賞員跟有特殊需要人士溝通的技巧,如口述影像,務求令觀鳥導賞服務更多元化。
51,61,1231這組數字對於近40萬名65歲或以上的香港長者很重要。
前言
社會上對於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有很多不同意見。2015年年底,特區政府進行了六個月諮詢工作,再經六個月分析與探討,前特首梁振英於2017年初的施政報告中,公布了政府就退休保障制度改革的多個方向,其中一個就是在原有的長者生活津貼之上,加上一層高額長者生活津貼。高額長者生活津貼2017年5月1日生效。不過,由於系統轉換需時,高額長者生活津貼2018年6月1日才正式實施。由2018年2月1日起,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入息及資產限額調整如下:
單身人士 |
夫婦 | ||||
1/2/2018前 | 1/2/2018或之後 | 1/2/2018前 | 1/2/2018或之後 | ||
普通長者生活津貼 | 每月總入息 | $7,750 | $7,820 | $12,620 | $12,770 |
資產總值 | $329,000 | $334,000 | $499,000 | $506,000 | |
津貼金額 | $2,565 | $2,600 | 每人$2,565 | 每人$2,600 | |
高額長者生活津貼 | 每月總入息 | $7,750 | $7,820 | $12,620 | $12,770 |
資產總值 | $144,000 | $146,000 | $218,000 | $221,000 | |
津貼金額 | $3,435 | $3,485 | 每人$3,435 | 每人$3,485 |
採用最寬鬆的可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安排
社會上不少人都指有關推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安排十分複雜。這一點,我十分認同。不過複雜是有道理及最符合情理的:就是希望能採用最寬鬆的可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安排,以及讓符合資格的長者可以獲得最多津貼。如此複雜是由於更改系統需時,但又希望長者不會由於系統更改需時,而令可領取的津貼減少。
單是上述2017年5月1日生效,2018年6月1日實施這兩句話,大部分朋友已經不明白生效與實施有何分別。(已是)最簡單的解釋是:若合乎有關資格,可獲發高額長者生活津貼金額是以2017年5月1日開始計算,但由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前,都未能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而是在2018年6月1日實施後才可領取。不過,實際上是明天(6月4日)社會福利署才開始發放。若把生效與實施的日期一同定於2018年6月1日,情況就會簡單得多,但是符合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便會「攞」少了。
最寬鬆的安排,便是將生效日期適用於2018年12月31日前申領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若現時還未申請長者生活津貼,但於2018年12月31日前申請,並可證明於2017年5月1日或以後已符合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人士,便可獲補發在最早符合資格的生效日期起計的相應高額長者生活津貼。
在上述例子中,或許大家會在計算上述數目時感到困難,背後原因之一是若長者在2017年5月1日至5月18日之間符合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他們同時應可獲取當時財政預算案(2017-18)中的額外一個月相關津貼。當然,為了讓符合資格的長者獲得最多津貼,若是在2017年5月1日後,那些領取高齡津貼(生果金)或傷殘津貼,但符合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人士,只要在2018年12月31日前轉為申領長者生活津貼,便可由符合資格的月份開始計,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與高齡津貼或傷殘津貼的差額。
結語
對於在2017年5月1日及之後領取高齡津貼、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甚至沒有領取任何社會保障津貼的人,安排都希望讓那些符合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人士,只要是在2018年12月31日前申請,便可由開始符合資格的月份起計,領取相等於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水平的津貼。由於上述安排的決定都是在我作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之前,我要讚當時的所有政府同事,不避行政複雜及解說困難,而以長者最大福祉為前提,定下相關安排,可以說是複雜得合情合理。
註1 這部分的一筆過津貼將不會計算在長者資產內,故此不會影響符合申請長者生活津貼的資格。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6月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首場公眾論壇本月16日舉行,明日起接受登記。
公眾論壇下午2時至5時在跑馬地禮頓山社區會堂舉行,以廣東話進行,現場設有英語即時傳譯。
市民明日至周五可通過網上、
專責小組6月至8月舉辦四場公眾論壇,聽取市民對各土地供應選項的意見,其餘三場論壇詳情容後公布。
查詢可致電2114 4972或發
政府宣布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負責制定兒童發展和成長政策,訂定相關策略和工作優次,並監察政策實施。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分別擔任主席和副主席,明日開始運作,首次會議6月舉行。
委員會服務對象為18歲以下兒童,尤以14歲或以下兒童事務為工作重點,初期工作涵蓋兒童教育需要、少數族裔兒童措施、兒童健康發展、保護兒童、整合兒童數據等。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兒童成長和發展是本屆政府施政重點之一,兒童事務委員會屬常設、以行動為主導、主動回應訴求的高層次委員會,通過制定政策以及協調和跟進相關措施的落實,推動有益兒童的工作。
委員會21名非官方委員來自教育、醫療、學術、關注兒童權益團體、法律、藝術及體育、社會服務、公關/媒體、家長、非華語/少數族裔,以及兒童/青少年等界別,另設九名當然委員。各人任期兩年,明日生效。
張建宗指,委員會非官方委員甚具代表性,他深信委員會能就兒童關注議題出謀獻策,並期待與各成員緊密合作,推動香港兒童成長和發展。
兒童事務委員會將設兩個工作小組,分別負責研究工作,以及公眾參與、教育及宣傳工作。此外,委員會可就特定課題和事項成立非常設工作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