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健康護理促進計劃接受申請

健康護理及促進計劃接受申請,非牟利機構、註冊社團、本地大專院校或公立醫院可於7月31日或之前提交計劃書。

計劃由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推行,資助以實證為本的促進健康項目,提高公眾健康意識;同時鼓勵大專院校與社區組織合作,推展創新並可應用於社區的項目。

項目建議須以科學實證和系統性評估為基礎;若以健康狀況欠佳的弱勢社群為對象,並在社區層面推廣控煙、體能活動、精神健康、母乳餵哺、器官捐贈等11個特定範疇的工作,可獲優先考慮。

每個項目撥款上限120萬元,一般為期兩年。

申請表格和優先課題內容可於食物及衞生局研究基金秘書處網頁下載。

查詢可傳真至2102 2444或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至秘書處。

長者當導遊 跨代更共融

數名大學生成立社會企業,招募長者在社區擔任導賞員,分享昔日生活點滴和奇聞軼事,藉此促進跨代溝通,並為長者提供就業機會。

77歲的彭華記,在油麻地長大,去年10月加入社企「歲閱悠遊」成為導賞員,由年輕副手協助,帶領團友穿梭區內大街小巷,細說數十年來的所見所聞。

行程一個多小時,從廟街出發,途經不少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包括俗稱紅磚屋的一級歷史建築---水務署舊抽水站、屬二級歷史建築的油麻地戲院、油麻地警署和果欄,以及玉器市場和居民聚腳地---榕樹頭。

彭華記說,很高興成為導賞員,有機會向年輕一輩分享自己在油麻地成長的故事。

「如果沒有這個導賞團,我便沒有機會把自己的知識,例如50、60年代兒時的生活分享給下一代;我的生活應該能代表香港基層。」

參與 更認識香港

昔日生活點滴、童年回憶,由彭華記娓娓道來,導賞團的團員都聽得投入。

參加者林小玲讚揚彭華記的描述很豐富。

「他講述許多小人物的生活,住在哪兒、賣甚麼東西,很仔細、很有趣,令我印象深刻。」

另一名參加者余蘊衡說,知悉很多聞所未聞的事情,令她大開眼界。

「彭華記有很多事情跟我們分享,獲益良多。我不是住在油麻地,所以很認真參與,才知景點背後原來有這樣的故事。」

除了油麻地,社企也在旺角、慈雲山、石硤尾推出導賞團,路線都是與長者導賞員一起商討訂定。團費由團友自行決定,導賞員則收取百多元時薪。

分享 讓歷史傳承

「歲閱悠遊」2016年12月由數名大學生成立。他們參加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政府青少年網站合辦的「社創CEO大專賽」,奪得冠軍,並獲得17萬元啟動基金,去年推出服務。

比賽要求參賽者圍繞關懷長者、食物援助、社會共融三個主題,構思營商計劃,以創新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社會創新及扶貧的認識。

「歲閱悠遊」其中一名創辦人郭爾鈴說,計劃以長者帶領導賞團,希望促進社會跨代溝通,並為長者提供就業機會。

社企最新構思,是與社福機構合作,培訓認知障礙症患者成為導賞員,並以香港仔華富邨為試點。

香港仔坊會社會工作員岑威卓指,計劃有助長者增強自信,活得更開心。

「雖然他們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情,但多年在華富邨生活的經歷,卻可如數家珍。他們擔任導賞員時,在熟悉的環境分享故事,表現活躍,也相當投入。」

「歲閱悠遊」計劃招募更多長者,在不同地區舉辦導賞團,讓市民和遊客了解更多香港昔日的社區故事、上一輩的生活經歷。

關心孩子 多方支援

陳永棋主席(香港弦樂團董事局主席)、周永健副主席(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姚珏藝術總監(香港弦樂團藝術總監)、梁君彥主席(香港立法會主席)、各位香港弦樂團董事成員、各位年輕的音樂手、各位嘉賓、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今日出席這個盛會,我等這個壓軸項目已三年。我最欣賞這個計劃有幾點,第一,剛才在短片中也有介紹,這個計劃的出發點是把音樂帶到18區的小朋友,包括基層兒童,正如跟司局長落18區一樣,就是要深入民心,把音樂帶至18區每一個角落,把古典音樂與基層和社區的距離拉近,特別是小朋友。音樂的培育很重要,不要看輕音樂,它可以陶冶性情,練習過程也可以鍛煉自信、毅力、信心、恆心,不是隨便拉就可以出來演奏小提琴。我們也可藉音樂增加文化領域的涉獵,有助培育未來的領袖。

每一個孩子,都是香港未來的棟樑,是我們的希望,是我們的將來。所以,這個計劃並不是一個音樂計劃那簡單,而是多元、全方位的,不單發放正能量,還能幫助小孩子的成長,為香港培育優秀的接班人、下一代。

小孩子如果喜歡音樂,性情自然會比較溫純,亦會較包容。在音樂裏,特別是在弦樂團方面,需要的是協作,不能個人單打獨鬥或靠個人表演,一定需要大家團隊合作,要包容、接納,整個過程其實是人格的塑造。

所以,今日我首先要多謝香港弦樂團,你們這麼有心。當然有心之餘,也需要有power去推動。這種能量是甚麼?就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很多謝你們提供1,000萬元資助這個計劃,造福四萬名小朋友和各區的街坊。大家可以看到在剛才的短片中,很多街坊說他們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古典音樂,大家聽賽馬時聽William Tell Overture就聽得多,但並不知道原來它的名字是William Tell Overture,所以這就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改造了社會,讓文化質素提高,文明精神的面貌亦會改觀。這個計劃實在是很值得我們讚賞。

特區政府很關心孩子的成長,請容許我講一下。我們會在6月成立一個香港從來沒有的、第一次成立的兒童事務委員會,由我作為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我們孩子的福祉做好全面統籌工作,希望他們愉快成長,可以就他們學業、情緒、成長碰到的問題提供協助,並能幫到他們的家長和家庭。我們也將青年事務委員會升格到青年發展委員會。

還有一件事要跟大家說。我們有一個計劃鼓勵、幫助基層小朋友,讓他們可以在課餘時間能夠有更好的全人發展。我們今年預留四億元注資攜手扶弱基金,其中兩億元專款用作課後支援和全人發展計劃,讓基層兒童可以留在學校,到晚上家長可以放心接他們走,讓他們不只做功課,而是學全人發展,音樂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我們透過攜手扶弱基金以配對形式發揮跨界別合作,即如果商界出一元,社會福利署出一元,資助這些項目,希望能造福更多基層兒童。我們預計會有13萬名基層兒童受惠,到現在為止已經惠及九萬名兒童。我希望這個信息能夠傳達出去,多些基層家庭受惠於這個計劃,能讓小朋友有更好的成長。

我長話短說,讓大家欣賞今日最重要的千人合奏,這是準備為香港人爭光,致力破世界紀錄,希望一會兒大家一起努力奏出我們不朽的《獅子山下》名曲,是勵志篇,反映香港拼搏的精神。

我再次感謝賽馬會、香港弦樂團、所有關心我們小朋友的香港朋友,祝大家身體健康,今日有個成功、精彩的演出。多謝。

(以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5月5日出席《賽馬會音樂能量計劃》壓軸音樂會暨千人弦樂同奏創紀錄致辭全文)

非傳染病防控策略行動計劃展開

政府推行《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以預防及控制非傳染病,務求2025年或之前,減少非傳染病導致巿民殘疾和早逝等風險。

策略及行動計劃由防控非傳染病督導委員會制定,以響應世界衞生組織呼籲,制定跨部門行動計劃,應對非傳染病威脅。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表示,香港正面臨因人口老化而日益嚴峻的非傳染病威脅。非傳染病主要為癌症、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016年佔所有登記死亡個案55%,並導致多人在70歲之前死亡。

她說,至少三分一的非傳染病可通過奉行健康生活預防,而推展全民介入措施,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生活模式,可有效減低罹患非傳染病的風險。

策略及行動計劃將重點關注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四種非傳染病,以及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能活動、吸煙和酒精傷害四種共通的行為風險因素。

計劃又列出九項須在2025年或之前實現的目標,包括減低飲酒和吸煙人士比率;減少人均每日納攝入量;遏止高血壓發病率、糖尿病和肥胖問題;提升巿民體能活動量;改善醫療系統,將市民因罹患非傳染病而早逝的風險減低25%。

政府會採取新策略方針,將學校轉型為有利於學童發展的健康學習環境、創造有利進行體能活動的生活環境,以及與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建立有效夥伴關係。

行動包括促進學校和社會的體育活動;與飲食業界商討減少食品鹽分;加強對酗酒者的治療服務;擴大法定禁止吸煙區、加強監管電子煙等產品、實施戒煙公私合作夥伴關係計劃;加強各級醫療體系建設,尤其提倡以家庭醫生模式為基礎的全面基層醫療服務。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該局在政策上會作出配合,大力推行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在18區逐步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以期及早發現問題,作出治療,並預防病人再度入院或出現併發症。

陳漢儀強調,防控非傳染病有賴持份者共同努力,呼籲各界及政府部門支持新策略及行動計劃,把香港打造成為更健康的城市。

衞生署辦研討會推動健康生活

衞生署今日舉辦健康促進研討會暨中央健康教育組40周年慶典,逾300名海外及本地醫護專業人員出席,探討如何推動健康生活模式,以預防非傳染病。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研討會開幕禮上致辭,表揚中央健康教育組在推動市民健康、減少非傳染病個案、應對傳染疾病威脅方面所作貢獻。

本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同日開展,張建宗呼籲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參與,共同應對非傳染病帶來的挑戰。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致歡迎辭時表示,中央健康教育組在推廣社區健康方面扮演領導角色,就多個重要健康議題制定和推行有實證為本的策略。

中央健康教育組於1978年成立,初為健康教育資源中心,就健康教育提供專業意見。隨着渥太華憲章為健康推廣提出新定義,該組於2002年重新定位,並於2014年確定主要行動綱領,採取以人生歷程和環境為本方式,推廣健康飲食和恆常體能活動、宣傳器官捐贈及預防傳染疾病;翌年加入心理健康及精神健康推廣。

多年來,該組推出不少大型全港性運動,包括在小學、幼稚園及幼兒中心推行「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和「幼營喜動校園計劃」。在2009至10學年,小學生超重及肥胖率為22.2%,其後逐漸下降,在2016至17學年減至17.6%。

2008年,該組推出「有『營』食肆」運動,對餐廳銷售額、飲食習慣等均發揮正面影響。

至於2016年推出的「好心情@健康工作間」計劃,獲逾千間機構參加;同年「好心情@HK」計劃推廣精神健康,成效獲社會肯定。

大部分港人對麻疹免疫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表示,大部分香港市民對麻疹有免疫力,無須恐慌,但一歲以下嬰兒或對麻疹沒有免疫力的孕婦則不宜前往目前正爆發麻疹的地方。

黃加慶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血清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香港市民對麻疹有免疫力,不用怕受感染。

本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於1967年已加入麻疹疫苗,並在1997年轉為兩針,同年下半年推行大型加強劑注射運動,為超過100萬名一至19歲人士多注射一劑疫苗,當時覆蓋率非常高。

黃加慶說,最近約十年的疫苗覆蓋調查也顯示,接種率維持95%以上,足以構成群體免疫屏障。

由於懷孕期間不能接種麻疹疫苗,對麻疹沒有免疫力的孕婦或計劃懷孕的婦女不應到沖繩等爆發麻疹的地方旅遊,而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第一針麻疹疫苗一歲才注射,故一歲以下嬰兒也不宜前往這些地方。

黃加慶提醒市民檢視麻疹疫苗接種歷史和病歷,如未完成兩劑疫苗接種或不太清楚接種紀錄,宜諮詢醫生意見,以確定是否需要接種。打算接種的市民則需預留兩星期,讓疫苗發揮保護作用。

被問到麻疹疫苗的供應情況,他說,已與藥廠簽訂合約,每年供應足夠數量疫苗予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數目約為50,000至60,000劑。

私人醫療市場方面,據他了解,藥廠庫存足以應付上星期接獲的訂單,新貨也陸續抵港,當局沒有計劃將供應予兒童的疫苗調撥至私人市場。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