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關於兒童糖尿病 人人應釐清的三大迷思

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思筠,今年8歲,就讀小學2年級,各方面表現優異,思筠媽媽驕傲的說,思筠不僅功課好,今年得到第8個獎學金了,平時熱愛舞蹈,已順利走過近5年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的日子,她們用行動證明,只要控制好血糖,跟其他孩子沒有什麼不一樣。

媽媽回憶說,思筠3歲半時,確診罹患第1型糖尿病,甚至有次測量血糖時只剩下42 mg/dl,孩子快失去意識、半身沒感覺、手也舉不起來,當時沒有控制血糖的正確觀念,差點對孩子造成傷害。

媽媽說,糖尿病友也容易受到歧視,曾有同學因害怕被傳染糖尿病而阻止其他人跟她玩,也有同學阿嬤怕自家小朋友被傳染,而不讓小朋友跟思筠一起分享同一顆蘋果,種種的誤解讓思筠失去玩伴和好友。

馬偕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李燕晉表示,第1型糖尿病又稱為「兒童型糖尿病」,在台灣約有9,000位病友。這些小病友因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導致血糖上升,若未及時發現和治療,會致糖尿病酮酸症,甚至昏迷。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但體重減少,因此須終身注射胰島素。此病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理解,減輕病童心理壓力,照護上要比起第2型糖尿病更費心力。

李燕晉醫師解釋,許多人不了解糖尿病,導致迷思百出,最常出現的錯誤迷思是: 擔心低血糖昏倒,不敢運動。不能吃甜食。生病影響孩子和同儕相處,讓孩子沒有社交生活。 以上都是臨床照護上常見的錯誤觀念,第1型糖尿病的孩子在學校跟其他同學一樣,可以吃甜食,控制份量及糖分,體育課也能正常參加,糖尿病更不可能傳染。醫師強調,病友要定時測量血糖,若有不適時應採取適當的措施,留意血糖值即可。 

 

天天滑手機 小5生近視飆升500度

暑假才開始不到一個月,就有一名小5生,從早到晚天天滑手機、平板,晚上還偷偷躲在棉被繼續玩;日前,家長發現孩子看東西都瞇瞇眼,帶至診所檢查,竟發現其近視飆高至500多度,即使點眼藥水治療,近視仍有200度左右,必須配戴眼鏡矯正視力。

收治個案的開業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指出,該患者原本近視不到百度,但因暑假每天看電視、用電腦,加上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太頻繁,長時間過度用眼,3C產品光源又強,導致睫狀肌過度收縮而造成假性近視,度數飆升至500多度,經過散瞳劑治療,仍無法恢復至原本度數,只能下降至200多度。

林鴻源強調,長時間近距離閱讀、閱讀時光線不足,以及過度使用3C產品,都是造成後天視力衰退的因素,尤其3C產品的螢幕會散發藍光,當周邊環境光源不足時,螢幕光線與環境的對比加大,容易使眼睛疲勞,加速近視度數飆升,並誘發黃斑部病變、早發性青光眼,以及白內障等眼疾,不建議學童常常接觸。

「滑手機一次只能使用20分鐘!」林鴻源表示,使用電腦每50分鐘,應休息10分鐘,但手機、平板電腦的光源強、字體小,建議使用20分鐘、休息20秒,休息時盡量眺望遠方、眨眼,讓淚液自然分泌,增加眼睛溼潤度,讓眼睛放鬆。 

刮痧解中暑 醫:手法正確、勿用偏方才有效

夏季炎熱,氣溫經常飆破30度,民眾只想躲進舒適的冷氣房裡,避免日曬。但中醫師提醒,不光是暴露在大太陽下會導致中暑,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體內無法有效散熱,反而會像「溫水煮青蛙」般,在不知不覺中造成中暑,引起昏沈、頭暈等不適反應。

中醫師周宗翰表示,長時間曝露在強烈陽光下,像是從事體力勞動者,因為身體多產熱、散熱卻不足,導致體溫急劇升高,容易引發出現冒冷汗、呼吸淺快、脈搏細速、噁心嘔吐、煩躁不安、頭痛頭暈、肌肉痠痛、肩頸僵硬等不適症狀發生,嚴重者腦組織充血、水腫,繼而出現昏迷、抽搐、心臟衰竭等併發症,若未妥善處理,恐有致命危險。

除了高溫曝曬會導致中暑外,每天進出冷氣房與豔陽底下的上班族,溫差一來一往大都超過十度以上,對於身體調適能力較差者,很快就容易出現頭昏頭痛,或者腰背痠痛、肩膀緊繃等中暑症狀。尤其是本身排泄系統不佳、平時不易流汗、很少運動的人,無法定期清出代謝後的廢棄物與直接帶出體表熱能,中暑的機率較高。

中暑時不可猛灌冰水,短時間內飲用大量冰水容易導致全身血管快速收縮,不利散熱,建議適度補充常溫水即可。醫師建議,可利用刮痧來緩解不適,而刮痧應由後背上處,即頸部,沿著脊椎兩側往下刮,切勿小範圍的來回刮痧、使用偏方,如米酒,若是需要潤滑,則應使用嬰兒油等油脂成分高的潤滑液,不僅能擴張毛細管、促進血液循環,更有增加椎體動脈血流量、疏通經絡,將熱毒驅離身體之作用。 

周宗翰, 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區中醫科醫師

破除運動減肥迷思 正確觀念輕鬆瘦!

運動與飲食控管是減肥的不二法門,「運動」更是瘦下來後,hold好身材的方法,但是到底運動前後,該如何正確的飲食,才不會讓自己,因為吃錯方法,最後功虧一簣?

開業診所院長林黑潮指出,飯後不要馬上運動,最好間隔1~2小時,原因在於,飯後若馬上運動,那時候食物才剛送進消化道,需要比較多的血液來消化道工作,但在這時候運動,肌肉就搶了消化道的血液循環,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等問題。

林黑潮提到,夏天那麼熱,運動時水分補充很重要,水分一定要足夠,注意電解質的補充,在運動時,盡量不要讓自己口渴,小心補充水分,才不會讓自己在運動時,因為水分攝取不足,而感到身體不適。 至於運動後該如何吃?林黑潮認為,運動後不是不能吃,而是吃了多少量才是關鍵,任何食物都可以攝取,均衡的飲食還是最重要,不是任何單一的食物,對於運動後是絕對必要的,但如果想要藉著運動長肌肉,運動後的飲食,蛋白質的比例可增加。

運動後可以吃,又想要得到減肥的效果,「量」的控管很重要,高油脂的食物經該盡量避免。 許多人常有「運動後越慢吃,吸收越慢,越不容易胖」的迷思,林黑潮強調,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運動後吃東西造成肥胖,和食物種類與總量最有關係。

在適量的食物前提下,運動後「越快吃越不會胖!」因為那時候的肌肉血液循環最好,反而脂肪跟器官的血液循環是比較差,所以營養吸收後,被分配到肌肉的養分最多,被分配到脂肪的養分是最少的,所以最不容易堆積脂肪。 以同樣攝取200大卡比喻,當攝取量相同時,當然是越快吃越好,前提還是要「適量」,讓飲食與運動達到負平衡的作用,千萬不要認為越快吃越不會胖,就忘記「量」的重要性。

運動可以保護肌肉的蛋白質不會被消耗掉,在運動後,許多人會喝些豆漿、牛奶等,適時的補充蛋白質可以長肌肉,可以讓比較多的血液循環,跑到人體的肌肉,對於長肌肉會有點幫忙,減肥最忌諱得就是減到「肌肉」,才不會讓新陳代謝率掉得太快。 林黑潮指出,長肌肉的好處是,在不運動時,新陳代謝率會比較好,同樣一公斤的肌肉,一天可以消耗12大卡的熱量,但若是脂肪只能消耗4大卡,即使在休息狀態,肌肉也會提供比較好的新陳代謝。 林黑潮提醒,天底下沒有不動又隨便吃就會瘦的方法,減肥最終還是要靠飲食的控管、運動,因此,盡可能每天安排30分鐘的肌肉運動時間,秉持著「多走多站、少坐少躺」的原則,才能讓自己順利打敗脂肪大軍。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