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小孩常感冒? 紫錐花增免疫力

小朋友抵抗力低,只要天氣稍微變化或同學感冒,就容易被傳染,其實與免疫力大有關係!國外研究發現,紫錐花具有提升人體自然防禦系統的功能,可抵抗病毒、消炎殺菌。國內業者與台中農改場合作,經10年品種改良培育台灣紫錐花,萃取出多醣體、多酚化合物,並開發保健食品。

業者顧博儀指出,紫錐花是北美印地安人傳統草藥,用來做為蛇毒、蚊蟲、毒瘡等的治療藥,20世紀初期,生化學界開始發現紫錐花具有提升人體自然防禦系統的功能,有「北美第一草本」的稱謂。

根據統計,近5年來,紫錐花成為歐美市場銷售額前5名的健康食品。顧博儀表示,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經10年品種改良,成功培育台灣紫錐花,並與南投縣草屯鎮農會開闢有機契作農園栽種,由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負責提煉萃取,製成保健食品。

顧博儀強調,紫錐花含有豐富的配醣體、多酚化合物成分,根據研究證實,可提升體內免疫細胞的數量及活性,並增強及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有助消炎殺菌、抵抗病毒、免疫調節,具有預防感冒的功效。 

 

孩子齒歪、營養不良 多是乳牙期清潔不徹底

新手爸媽們以為寶寶沒長牙,就不用清潔牙齒。但許多研究指出,寶寶乳牙期若是沒有徹底清潔而導致蛀牙,帶來的不只是牙齒痛,還可能導致寶寶體重過輕、營養不良,甚至影響日後咀嚼、發音功能與外型美觀。

寶寶沒有牙齒,為什麼需要清潔口腔?兒童牙科醫學會專科醫師林孝禺醫師表示,未萌牙的寶寶雖然沒有牙齒,但只要有進食、喝奶,口腔黏膜中就會產生細菌,當寶寶長出第一顆牙齒後,細菌就開始附著在牙齒各處。

因此,寶寶口腔的清潔和長牙與否無關,關鍵在於細菌在口腔恣意孳生,若是不徹底清潔,則會影響日後恆牙的生長。 此外,許多新手爸媽以為,寶寶總有一天會長出恆齒,乳牙生長只是過渡期,等到孩子開始換恆齒在清潔即可,甚至有此一說「乳牙不蛀、恆齒不來」。

乳牙健康是寶寶恆齒的基礎,若是不好好照護,可能會影響恆齒的齒列整齊,孩子發音、咀嚼與美觀都會受到影響,還可能拒絕進食而營養不良,導致生長障礙。 林孝禺醫師強調,當寶寶開始進食的第一天開始,爸媽們就應替寶寶照護好牙齒。原則上,在長出乳牙、吃副食品之前,爸媽們可使用紗布毛巾沾開水,而長牙後就應使用嬰兒牙刷,替寶寶清潔口腔。

醫師提醒,若是爸媽疏於照護寶寶口腔衛生的話,讓細菌強韌地附著在齒面上,導致寶寶蛀牙,成為「高蛀牙率寶寶」! 所謂高蛀牙率寶寶,即指寶寶的蛀牙數比年紀還多,如寶寶兩歲,卻有三顆蛀牙,比年紀多「一」以上,就是高蛀牙率寶寶。因此,使孩子喜愛刷牙、避免蛀牙,便成了爸媽課題。醫師進一步解釋,要避免蛀牙上身,使用的牙膏含氟量是關鍵!

林孝禺醫師指出,台灣寶寶普遍蛀牙率比歐美國家高,因歐美國家飲用水中含氟,台灣則無。因此,寶寶的乳牙清潔變得更重要,除了每日清潔口腔,父母也選用可吞食的牙膏,且溫和誘導寶寶接受刷牙。醫師建議,可把刷牙當作日常活動之一,以遊戲的方式,定時定點的進行,此外,爸媽不應依屈服於孩子的脾氣,不建議想刷才刷,應養成習慣。

醫師也提供新手爸媽小秘訣,刷牙時,盡量選擇在明亮、乾淨處進行,爸媽才能看到口腔整體的狀況,可讓孩子躺在爸媽懷裡或沙發上等寶寶舒服的姿勢。避免夜奶,若是寶寶不喝奶睡不著的話,爸媽可試著在奶瓶中裝水,避免寶寶喝奶,再次讓奶在口中發酵。

 

長高仍有機會? 物理治療助增高

生長板關閉還能長高?台灣研究發現,即使生長板關閉,透過物理治療及成長運動,4成青少年仍可長高,更有1成長高1公分以上。醫師表示,將脊椎關節恢復正確位置,可促進骨骼承重與生長,再加上運動效果更好。

研究針對78名腿長幾乎固定,且有體態問題的的青少年男女,包括烏龜頸、坐姿前彎困難、腰椎過度前凸、圓肩、高低肩等,經過2個月的成長物理治療,4成6身高增加,其中8名長高甚至超過1公分以上。

開業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表示,結果證明,成長物理治療能夠調整肌肉緊繃與不協調,加強姿勢肌群耐力、恢復脊椎關節正確位置,並促進骨骼承重與生長。雖然生長板已經關閉,只要配合物理治療與居家成長運動訓練,長高仍然有最後機會。

丁綺文強調,成長物理治療由物理治療師一對一徒手治療,目的在矯正骨骼與肌肉的不平衡,調整站坐姿勢和體態,並根據個人狀況,設計居家成長運動,透過定期追蹤指導,確保維持較佳體態,增高的效果良好。

 

牙痛要人命 小心是三叉神經作怪

日前新北市中和區一名57歲婦女,深受牙痛所苦已有半年,在牙醫診所求診多次,都未能改善病情,在長期病痛折磨下,於12日跳樓輕生,令人惋惜。專家表示,牙痛經久治仍未改善就要注意,可能是罹患「三叉神經痛」,如沒有正確治療,劇烈疼痛的牙痛可能影響生活。

台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蔡宗璋解釋,三叉神經主要功能為支配顏面、口腔感覺及咀嚼運動,而痛感是人類經驗中最痛感覺之一,它發生在臉部及口腔部位。

此症狀常常是突發性的,發作起來會感到臉部或牙齒刺痛、抽痛及燒灼感,此外,生活中易刺激到神經而觸發疼痛,例如進食(對冷熱溫度感到敏感)、說話或觸摸顏面,會影響情緒、睡眠、整體健康狀況和工作壓力等。

蔡宗璋說明,三叉神經痛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最常見的是50歲以上患者,發病率則是女性高於男性。引發原因很多,包括顱內腫瘤、血管畸形擠壓到神經、中樞神經發炎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和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中風或牙科手術造成三叉神經損傷等。

有時症狀類似一般牙痛,必須進一步做鑑別。 醫師蔡宗璋強調,治療方面須跨科別的團隊共同治療,包括神經內、外科,牙科,因引發原因眾多,而有不同治療的考量。初期都是先採用藥物治療預防發作,一般止痛藥是無法緩解劇烈疼痛,而抗癲癇藥物(安定神經藥物)反應良好,但此類藥物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如頭暈),年長者宜小心使用,一般在數日到兩周內疼痛會緩解。針對顱內腫瘤或血管畸形壓迫神經的患者,可以採取手術治療。至於,各種藥物治療皆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神經阻斷術或放射線治療。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