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只要2星期不運動 新陳代謝就開始衰退

許多人都聽過,「人要活,就要動」這句話,如果一個人不運動,很容易就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英國一項研究更發現,只要短短14天、2星期不運動,身體新陳代謝就會改變,慢性病、早死風險也會攀升。

14天不運動 慢性病、早死風險會上升 英國利物浦大學學者丹‧加斯伯特森為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團隊於2017「歐洲肥胖醫學會」學術研討會(European Congress on Obesity)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目前醫學指引多半建議,18歲到64歲成年人一星期至少要做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激烈運動。不過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報告,國內職場員工當中,運動量不足比率占約5成2。美國疾病管制署(CDC)指出,在美國,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運動量達到標準。

研究團隊招募28名健康成年人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平均年齡25歲,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25,他們平常也都有運動習慣,一天平均走路10000步。

在研究14天期間,研究人員請這些民眾減少80%走路步數,一天只走約1500步,所有人在研究前後,都接受了健康檢查,也都配戴活動紀錄器,這樣研究人員就能了解他們的運動狀況。不只如此,研究人員也請這些人紀錄平常飲食內容,以釐清身體狀況改變是運動引起,或是飲食造成。

運動量大減 腹部脂肪就會遽增 經過14天後,研究人員發現,只要不運動14天,骨骼肌質量就會下降,整體瘦肉質量減少0.36公斤,腿部瘦肉質量平均也減少0.21公斤。此外,參與研究者的體脂肪量也有所增加,且多數集中於腹部。而腹部脂肪大量增加,更是慢性病重要風險因子,一旦腹部脂肪大增,慢性病風險會急速上升,早死機率也會增加。

由此可知,維持運動習慣有多重要,當一個人持續不運動,就可能產生嚴重後果,身體也會日漸敗壞。

醫師宣告得了癌症 下一步該怎麼做?

當醫師宣告你得了癌症,下一步就是開始接受治療;在治療前,適當的營養補充有助順利完成整個療程,預防癌症復發,究竟癌友該怎麼吃呢?專家表示,癌症治療前,最好多攝取蛋白質維持體重,建議每天豆、魚、肉、蛋增加至5份。

每5分6秒有1人罹癌

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講師黃翠華指出,國人每5分6秒有1人罹癌,十年來,癌症時鐘加速1.5倍;每年新診斷癌症患者約10萬人,其中大腸癌連續9年蟬聯榜首,而乳癌發生人數飆升最快。

飲食習慣不良 大腸癌發生率高

黃翠華執行長表示,國人癌症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將較於肺癌、肝癌,只要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都很高,建議民眾應少吃紅肉、醃漬及油炸食物,年過50歲者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若有陽性反應要進一步採取全大腸鏡檢查。

治療前 蛋白質補充優先

若不幸確診罹癌,黃翠華執行長強調,不論是接受手術、放射或化療,都需要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幫助修補、重建受傷組織,飲食應蛋白質及全穀根莖類為主,建議豆魚肉蛋類可增加至5份,一份肉類約半個手掌大,或是一顆雞蛋、半盒豆腐,每天攝取的奶類可增加到2杯,1杯的容量約240cc。

癌友有胃口最重要 飲食無禁忌

至於治療期間,黃翠華執行長認為,想吃、能吃最重要,只要癌友有胃口,其實飲食沒有禁忌;如果沒胃口的癌友,仍建議多補充熱量,以蛋白質及與全穀根莖類為優先,也可吃點心增加熱量攝取,以免體重流失過快,而無法順利完成整個療程。

新發現! 甜菜鹼成分沖洗液加速傷口癒合

「清潔」是傷口處置最重要的一環,所有傷口都需要清潔,傷口基部沒有準備妥當,如有腐肉、焦痂,再好的敷料都無法發揮其功效。三軍總醫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團隊研究發現,具有甜菜鹼(Betaine)的傷口沖洗液,可更有效促進傷口癒合及降低換藥時的疼痛感,生理食鹽水換藥不再是唯一!

兩種成分的新型沖洗液

三軍總醫院外科神經加護病房黃心沛護理師指出,Betaine為溫和且有效的介面活性劑,可以穿透、清潔及移除碎片與生物膜;Polyhexanide是非常有效的抗菌媒介,有廣泛的抗菌效果,可減少生物負載,提供傷口癒合的環境。研究期間共收案83位慢性傷口病人,連續應用20天後發現,使用具有甜菜鹼沖洗液換藥的傷口,不論在傷口的面積、滲出液的量還是傷口的組織型態都有顯著改善,病人的疼痛感亦明顯降低。

榮獲台灣競賽銀獎

三軍總醫院外科神經加護病房的護理團隊選定以結合Betaine(甜菜鹼)及Polihexanide這兩種成分的新型沖洗液來做應用,不但提升了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對於醫院照護的滿意度大幅增加,進而增進了護病關係,此一應用更榮獲台灣實證護理學會第四屆提升照護品質實證競賽銀獎。

治療新方向提升照顧

具有甜菜鹼的傷口沖洗液提供了治療新方向,傷口癒合如能加速,不但降低病人及家屬心理對疾病壓力,也降低住院率、住院天數、減少換藥時數,若將這些護理人力、時數重新分配,可讓病人的照護更加提升。

深蹲熱身不足反傷筋 她得了髂脛束症候群

一位32歲輕熟女,平日為使用電腦的上班族,較少運動,因同事邀約,開始加入健身房運動,一週3次除了一般跑步機跑步外,也加入深蹲運動的行列。第一週練完,臀部及大腿前緣和小腿肚都會痠痛,第二週後逐漸改善,總以為是太久沒運動造成的乳酸堆積,所以也不以為意,第三週以後疼痛轉移至右臀部外側及右上膝蓋外側,連續三週疼痛都沒有改善,反而引起上階梯時疼痛加劇,到第四週時連在跑步機快走時亦感到疼痛,自知狀況不對,前來復健科門診求診。

得到髂脛束症候群

理學檢查發現,在按壓她的右側股骨大轉子及遠端股骨外側均會疼痛,經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側大轉子(greater trochanter)上緣有周邊清晰(well-defined)的低迴音(hypoechoic)現象,右側膝蓋在遠端股骨外髁也有周邊不明顯的低迴音現象,非常明顯的,她得到了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ITB syndrome)。

熱身不足極易筋膜發炎及疼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指出,髂脛束是一片位於大腿外側由髂骨上緣之張擴筋膜肌(Tensor fascia latae)往下延伸至脛骨外上緣之筋膜,是大腿外側至膝關節一條重要的穩定結構,由於跑步及深蹲時此筋膜會呈現緊繃狀態,蹲站及跑步時會強力摩擦股骨大轉子及遠端股骨外髁,若熱身不足,伸展柔軟度不佳,則極易造成摩擦部位發炎及疼痛,此稱為髂脛束症候群。病人經復健治療三週膝蓋外上緣疼痛明顯改善,但臀部外側疼痛僅改善三成,經施予局部類固醇注射後始緩解疼痛。

平時及運動前適當伸展

武俊傑主任指出,髂脛束症候群的成因多半是平時較少運動的女性族群,運動時又欠缺適當的拉筋,導致筋膜過度摩擦而受傷,要避免此症狀的發生,最重要的就是平時及運動前須針對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做適當的伸展運動。欲伸展右側肌束,可側身將右手平舉扶牆,右腳交叉至左腳後,重心逐漸移至右腳,身體呈弧形,至感覺大腿外側有緊繃感為止,持續此感覺約20秒鐘,一天三回合每回合重複20次。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