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拉皮手術或是微整治療 皮膚緊實的選擇

醫美時尚5月號 2015/05/10 過去拉皮只能選擇傳統手術的方式,拜科技之所賜,人們在抗老有了更多的選擇,近年尤其風行電波拉皮及音波拉皮等非侵入式療程,兩者皆有優缺點,也有其適應的族群,因此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抗老方式,相信也成了許多人好奇的一門課題,本期我將分享過去的治療經驗,並針對多項抗老療程進行簡單的分析。

最近有個朋友,面部有些鬆弛下垂,還有法令紋等老化問題,原來想去做拉皮手術的,經過我曉以大義,好好的解釋了一下最新的微整概念後,同意接受我的綜合治療,經過一個月後,她回診並做了術前及術後的照片對比,發現臉的輪廓線變得明顯了,法令紋及淚溝都明顯改善了,人變得精神許多,臉變得小而緊實了。她說辦公室同事和朋友都覺得她年輕了不少,都問她是不是瘦身了。她的媽媽看著自己女兒的變化,覺得效果挺好的,就嚷著要求女兒帶她給我治療。 當她帶著媽媽進到診療室時,我楞了一下,雖然知道她的媽媽的年齡近六十歲,但是覺得狀況似乎比六十歲還老了許多,主要是皮膚的細紋特別多、皮膚很薄,紅血絲也明顯,表情也有些許不自然,經過詢問,才知道媽媽在差不多八、九年前做過拉皮手術,看到這種情形,我回頭就跟我的朋友說,妳看,還好建議妳不去做手術,不然妳過幾年也有可能變成像媽媽一樣的狀態。她說:「是啊,還好你阻止我做拉皮手術,不然我可慘了!」

拉皮手術,不論是傳統的大切口或是微創的內視鏡小切口手術,都是在將鬆弛的贅皮切除後,再將皮膚重新縫合,這種縫合的效果就像是將鬆的橡皮筋重新拉緊一樣,在一定的時間內皮膚的緊度會有明顯的攻善,但是拉皮手術會有的問題是做完會有面部表情損失的情形,一般是15~20%,當然在不做大的面部表情時,看得並不明顯,但近距離接觸時就會有明顯的感覺,例如眉毛變成飛眉,眼尾拉長,嘴巴會變寬等;拉皮手術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皮膚變薄,因為皮膚經過剪皮後,皮膚的張力增加,加上皮膚本身屬於老化的狀態,膠原蛋白本就比較少,拉力增加的結果會造成在手術幾年後皮膚開始變薄、接下來皮膚的緊實度慢慢下降後,反而會有皮膚細紋變得更明顯的情形,這在做過兩次拉皮手術的客人身上看得更明顯,她們在拉皮手術後數年後,不僅是皮膚鬆弛的更利害,變成很皺的薄皮,紅血絲也變得更明顯,反而看起來更老。

拉皮手術雖然在開始的效果很不錯,但維持時間並不長,一般是五至七年,兩次手術約可維持十幾年,如果我們四十歲做了這個手術,那五十五歲以後,我們還能做什麼去保持臉部的緊實呢?總不能六十歲或七十歲了繼續再拉皮吧!一位愛美的人,二十歲愛美,四十歲也會愛美,六十歲還是會愛美,甚至七十歲也想保持年輕,這從我的客群橫跨十六歲至七十二歲就可以明顯的看出,而且大部份的女性都希望自然的美,也美的自然,並不想看到臉上有表情僵硬的咸覺;既然手術維持的時間不是那麼的長,兩次(含)以上的拉皮手術會造成明顯的面部表情僵硬,因此拉皮手術應該是緊實皮膚的最後手段,以前建議手術年齡是在四十歲左右,現在則建議可以留到五十五歲以後,那在皮膚稍微鬆弛的三十歲左右到五十五歲之間,這個灰色地帶,我們能不能幫客人解決問題。 拜生物科技及光電技術進歲之賜,我們有無創治療的電波拉皮、音波拉皮、有長脈衝雷射可供選擇,還有微創手術的雷射溶脂緊實及射頻緊實;另外,生物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使用手術的PDO羽毛線(QUILL)或是鈴鐺線(含PLLA的PDO線),或是微創的PDO埋線及注射用聚左旋乳酸(SCULPTRA)緊實治療,可以做皮膚的緊實,配合玻尿酸、膠原蛋白、自體脂肪移植等植入,我們可以重塑鬆垮的臉部。有幸生在這個科技暴發的時代,讓我這個也愛臭美的人有了更簡單的方法保養自己的年輕狀態。 雖然有這麼多種治療方式,但是各個治療的方式都有其適應症及限制,並不是一種治療就可以適應所有的病人,能夠解決所有的老化問題,做為一個美容整形醫生,我們與時俱進是必需的,這樣才不負愛美的客人對我們的期待,對於新式的光電生醫緊實方式,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再向大家介紹。

醫師小檔案 陳世棟醫師從事醫療工作多年,是義大利DEKA公司激光溶脂國際訓練講師及以色列ALMA(深藍)國際訓練講師,為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學全書《微創美容外科學》編者之一,也是台灣美容醫學醫學會理事及美容外科教育長,長期從事醫學美容臨床及教學工作。本身有外科、內科及醫學工程專業背景,專研於先進的醫美技術開發,在激光溶脂、自體脂肪移植、幹細胞治療、端粒酶抗衰老治療及複合式無痕微整形等都有非常精湛的研究。

 

老翁長期吸煙 慢性肺病找上身

一位70歲的王老伯,有長期吸煙的習慣,3個月前突然發現,走路或爬樓梯時愈來愈容易喘,到後來幾乎感覺呼吸困難,並出現明顯哮鳴聲,被家人緊急送醫。收治病例的成大醫院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許家輔表示,患者罹患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COPD),為一種長期慢性且無法恢復的呼氣氣流受阻疾病,而吸煙成為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許家輔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由基因和環境互動造成的疾病,因小呼吸道疾病(阻塞性細支氣管炎)和肺實質破壞(肺氣腫)共同導致。近年來該疾病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死因,並在台灣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七位,目前尚未有根本的治療方法,僅能透過控制,維持既有的呼吸功能。此外,此種疾病將對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根據歐盟統計,呼吸疾病的總支出占醫療總預算的6%,而慢性阻塞性肺病又占了其中的56%。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典型症狀,包括慢性且漸進性的呼吸困難、咳嗽、咳痰,有時候會伴隨哮鳴、疲倦和嗜睡,嚴重時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發紺與心臟功能不全合併下肢水腫。此外,還要留意可能的併發症,如呼吸衰竭、慢性肺心症、營養不良、氣胸和肺炎等。在治療上,戒煙成為當務之急,可防止肺功能持續迅速惡化;藥物控制則有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袪痰劑、與抗生素等;非藥物治療則包括氧氣、呼吸與痰液清除的訓練和飲食調整。

許家輔透露,目前最常見的致病危險因子是吸煙,其他可能致病原因還包括空氣污染、感染、過敏、抗胰蛋白脢缺乏症、職業暴露與老化等。值得留意的是,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嚴重急性發作者,可能需要透過呼吸器支持;極重度肺功能缺損者,則需要評估長期呼吸器使用、外科手術,甚至腎臟移植等。

 

新生兒嘔吐腹脹 先天腸扭轉造成

日前新竹一位新生兒,出生狀況良好、身體健康,但開始進食後,寶寶開始出現嘔吐和腹脹等症狀,緊急安排住院。

新生兒科醫師周安國表示,經診斷發現,這位新生兒有先天性腸扭轉,透過內視鏡手術治療後,進食恢復正常,也不再有嘔吐等情形。由於先天性腸扭轉的症狀眾多,包括嘔吐、腹脹、溢奶等,若有類似情形應盡速就醫。

周安國指出,透過消化道攝影檢查發現,顯影劑在十二指腸排空減緩,這位新生兒小腸、大腸的腸道排列和正常人不同,被診斷為先天性腸扭轉。家屬透露,患者媽媽的姪女也有相同情形,後來發生腸胃道阻塞合併腸壞死,最後切除了一節壞死性小腸。相較之下,這位新生兒並沒有腸壞死情形,因此透過內視鏡手術將扭轉的小腸復位後,即恢復正常進食,讓家屬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有症狀的先天性腸扭轉發生率約六千分之一,機率相當低,罹病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腸胃道阻塞合併嘔吐,或輕微的腹脹溢奶,部分患者會持續輕微的症狀,到了腸胃道阻塞的嚴重狀況時,才被診斷出來。周安國表示,並非所有新生兒嘔吐和腹脹都是因腸扭轉造成,大部分寶寶的嘔吐、腹瀉多可慢慢復原,若持續不止,或出現膽汁性嘔吐、持續腹脹合併排便不順,就要小心可能是腸套疊、巨結腸症、先天性腸胃道閉鎖或先天性腸扭轉,應交由醫師診斷。

分析這位新生兒罹患的先天性腸扭轉發生原因,主要是因胚胎時期,十二指腸和大腸會沿著腹腔中的上腸系動脈依序旋轉,達到正常的擺置;但若旋轉過程發生異常,旋轉不良時,就可能造成腸子扭轉糾結,引起腸胃道部分或完全阻塞;嚴重時,腸子的血管會一起扭轉阻塞,造成腸道血流終止,引起腸壞死,需開刀切除壞死的腸子。

周安國,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醫師

 

上相小V臉養成班開課囉! 微整形篇

醫美時尚5月號 2015/05/09 當臉部比例調整的差不多,就可開始針對軟組織進行調整,如微整形方式可單純將鼻樑打高,但卻無法塑造出較窄且高挺的鼻子,因內部組織與骨頭有關,應先施以手術將骨頭調適好,將鼻子的寬度、長度改變後,再針對細微部分,如鼻樑、鼻頭、鼻中柱,以微整形方式做微調。

打造V形美顏 大餅臉bye-bye! 東方人臉部構造較為平板,要讓臉部看起來立體,首要就是塑造出小臉的視覺感,做出鼻子及下巴的角度,臉部五官只要到達到一定高度,從正面、側面看起來都會較好看,其次為中臉的拉提,將蘋果肌填起後臉部會較立體,看起來甜美有精神,不顯老態。 掌握徐永昌醫師提出的小臉祕訣,你也能擁有一張精緻上相的Camera Face!

小臉美女養成四部曲

1. 消除咀嚼肌,V臉立現 咀嚼肌肥大施以肉毒桿菌素效果最好,一般而言,劑量若夠,打一次效果就會非常好,連續打三次會逐漸定型。徐永昌醫師補充,以診所案例來說,也遇過對自己要求非常高的客人,她們甚至會打到7~8次以上。 注射肉毒桿菌只要在安全範圍內,施打次數並無特別限制,建議5個月後就回診進行補打。

2. 將鼻樑及鼻頭比例拉出,做出鼻子高度 鼻樑線條對男性而言,挺直的鼻樑能增加男子氣概;反之,女性的鼻子應保持微翹曲線,才會看起來充滿活力、年輕感。而鼻頭部分,漂亮的鼻頭由正面看應呈海鷗狀,鼻頭不宜過大,而鼻頭大通常是因軟骨過大、過寬所造成,或因鼻頭的軟組織過多所導致。 對於手術心存畏懼者,可選擇注射填充方式,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其中玻尿酸可塑形高,對於鼻樑山根部位有很好的修飾效果,因山根部位下方即是骨頭,所以注射後能馬上撐起。常見NG鼻形 ●鼻頭過大:蒜頭鼻、蓮霧鼻 ●鼻樑過短:朝天鼻 ●鼻翼太寬:澎恰恰鼻 ●鼻根過低:塌鼻

3. 注射填充物拉長下巴線條 徐永昌醫師指出,以下巴塑形來說,骨頭太寬就需進行切骨手術,若只是下巴較窄想變寬或加長長度,都可用填充方式獲得改善,利用注射玻尿酸等方式達到小幅度的修正,做小量微調。 下巴的最佳位置 評估下巴的最佳位置是由鼻子1/2處下拉一縱切面至下巴處,女性的完美位置位於垂直線後3mm;而男性則位於垂直線上最為標準。

4. 中臉拉提蘋果肌 蘋果肌位於淚溝正下方,因此,當淚溝出現,也意味著蘋果肌可能開始一併流失,利用注射玻尿酸打造微微隆起的蘋果肌,讓臉部呈現出S形的曲線弧度,臉孔不但由平面變得立體,更讓人看起來貴氣又不失甜美感。 以注射玻尿酸而言,注射當下即能看見效果,但需注意的是,蘋果肌的位置不能打得太淺,應注射在肌肉與骨膜間,並搭配五官與輪廓的和諧,而這些都仰賴於醫師的專業度、美感及手感。

徐醫師術前小提醒 不管進行微整形或整形手術前,都應交由專業醫師評估判斷適合的療程及能做到何種程度,一般會先經由電腦模擬,讓求診者預先了解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若決定了療程,基本上考慮經濟及患者身體上所能承受的壓力,建議以一步就到位會是最好的方式,而非後續不斷的補強、更改治療方式。

(以上文章,只供參考!)

破解放射治療迷思 放射線不殘留

「做完放射線治療後,回家可以抱嬰兒嗎?」一位正在接受治療的腫瘤病人提出疑問,擔憂身上若殘餘放射線,會影響到寶寶。癌症連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許多癌症病友會接受放射線治療,但有許多患者對放射治療並不了解,甚至存有迷思。病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是,接受放射線治療後,身上是否會殘餘放射線?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放射腫瘤科醫師邱文彥表示,病人走出治療室大門後,身上不會有放射線,不需要過度擔心。

邱文彥透露,目前癌症治療方式有手術、化學治療,及俗稱「電療」的放射線治療等。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X光進行治療,放射線會從不同方向進入人體,劑量集中在腫瘤,以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屬於局部性治療。每次治療的時間約5到30分鐘,根據病灶不同,療程為2周到2個月,過程中不能中斷放射線治療療程,否則將無法有完整的效果。

接受放射線治療之前,醫師必須為患者評估病況和製作治療計畫,才能展開治療。醫師會先在電腦斷層影像畫出腫瘤位置,再由醫學物理師、劑量師設計出專屬的治療計畫。對於患者擔憂的副作用,邱文彥說,根據患者的照射部位、腫瘤不同,以及是否合併化療等,都會影響副作用的發生與否,並非所有治療都會有副作用。以大林慈濟醫院的治療儀器銳速刀為例,因透過360度弧形照射治療,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並減少副作用。

護理師葉佩涵指出,不管做任何部位的治療,都需注意皮膚問題,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的3到4周時,放射部位會有出現紅熱癢的狀況;5到6周時會出現脫屑、色素沉澱等,隨治療結束而逐漸恢復。提醒患者,接受放線治療時,要穿著寬鬆衣物,不要用力摩擦;通常治療期間,容易感到疲憊,最好能有人陪伴。

漏斗胸整形術 男大生找回自信

19歲的林姓患者,是一位大學新鮮人,日前在父母的陪同下,到新竹馬偕胸腔外科就診。患者的前胸壁內凹,為俗稱的「漏斗胸」,由於外觀於一般人不同,不僅讓他自信心不足,不敢脫上衣,且短暫運動就容易氣喘吁吁。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劉洋帆表示,針對患者的問題,進行了「新型Nuss氏漏斗胸微創整型術」,手術6天就出院,恢復良好且無併發症,也讓患者重拾信心,迎接新生活。

劉洋帆透露,漏斗胸指的是胸壁內凹呈現漏斗狀的異常現象,為最常見的胸廓畸形。造成的原因是,胸骨兩側的肋軟骨發育不完全,造成前胸輪廓變形,呈對稱或不對稱向內凹陷,形狀如漏斗。據統計,每300個兒童就有一案例,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3~4倍,雖然為先天疾病,但尚無明顯證據顯示和遺傳有關係。漏斗胸往往在3歲之後可略見端倪,隨著時間輪廓愈來愈明顯,常伴隨消瘦、駝背、脊椎側彎。

漏斗胸除了在外觀上的差異,對身體也有影響,因為凹陷的胸骨肋骨壓迫到心臟、肺臟,容易影響心肺功能,造成胸悶、心悸、運動易喘、肺活量差等;部分患者會合併先天性心臟病,最後導致心肺衰竭。此外,臨床上發現,漏斗胸患者常因心理陰影,易養成內向、畏縮、寡言的個性。劉洋帆說,曾有位年過35歲的男性個案,因漏斗胸而缺乏自信,未結交女友,直到接受矯正手術後,才開始與異性約會。

新竹馬偕胸腔外科目前採「新型Nuss氏漏斗胸微創整型術」來治療,利用不鏽鋼矯正板,植入病人體內,將內凹的胸骨向外推出,達到重新塑造和矯正異常胸壁的效果。新型微創手術的優點有,傷口小,僅於腋下有2~3公分;手術時間短,約1小時;復原期短,4到8天可出院。提醒民眾,一般5歲以下或40歲以上,不建議接受漏斗整形術。

 

止痛藥愈吃愈沒效 原因找到了!

癌末病患常需使用止痛藥,隨著病情無法控制,需要鴉片類高劑量藥物,才能減緩癌症疼痛,效果甚至愈來愈沒效。台大醫院團隊找到關鍵因子「CXCL1」,可望開發新藥,降低患者服用高劑量止痛藥,避免增加肝腎代謝負擔,成果已刊登於《Anesthesiology》科學期刊。

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符文美帶領研究團隊,在2010至2013年間,共收集30名因嚴重癌症疼痛需要接受高劑量的鴉片類藥物止痛病患,以及10名健康受試者作為對照。

結果發現,隨著癌症患者服用鴉片類藥物劑量增加,中樞神經系統的特殊因子「CXCL1」也會異常增加,進而加速產生嗎啡耐受性,進一步動物研究發現,小鼠脊椎管內給予微量的「CXCL1」阻斷劑,則能大幅延緩鴉片藥物產生耐受性。

符文美表示,CXCL1可望開發新藥,作為抑制鴉片類止痛藥受性抑制劑,癌症患者不需使用高劑量物藥就能減緩疼痛,以及延長止痛效過,大幅降低肝腎負擔。

 

癌症免疫療法 近乎治癒不再復發

70歲的黑色素癌患者羅先生,早期已接受過多次開刀,無奈癌細胞仍多重轉移,在無藥可醫的狀況下,醫師嘗試最新的癌症免疫療法治療,竟奇蹟似的康復。

許多傳統癌症的治療方式,往往只能抑制癌細胞活化,卻無法完全消減,一段時間後,再復發的機率很高,尤其癌細胞會產生CTLA-4和PD-1等免疫抑制酵素,破壞人體細胞的自我防禦功能,這也是癌症患者存活率不高的主因,此免疫療法重點在恢復自體免疫消減癌細胞的功能,長期記憶保護,不再復發。

醫師表示,台灣平均每年有200個黑色素癌患者,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發現往往已是末期,癌症免疫療法雖有效,卻不是所有癌友都適用,必須經過仔細評估,加上所費不貲,未來希望能爭取健保給付,造福更多患者。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