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該邊」腫一包當心是股疝氣! 女性有4狀況要提高警覺

73歲廖阿嬤洗澡時,發現右側「該邊」位置突然鼓起一團,雖然平躺或休息後腫塊便會自然消失,但每當久站或咳嗽打噴嚏時,又會感覺腫塊突出,令她相當緊張,擔心是不是長了「拍咪呀」,赴醫檢查後,確診為罕見的「股疝氣」,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治療後,才放下心中一塊大石。

多產婦、肥胖易致腹內壓增加 進而產生股疝氣

透過病史詢問,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發現,患者生育5名子女,因疏於運動,使體型較為肥胖,加上年輕時從事勞動力工作,造成腹內壓增加,經理學檢查發現,患者腹部下壓用力時,大腿與腹部交接處,組織從下方股骨窩處由上往下突出,所幸腸子、腹腔網膜等組織尚未穿過股環組織脆弱部份,免於腸子壞死的風險。

鼠蹊部疝氣分2類 股疝氣嚴重恐使腸壞死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指出,鼠蹊部疝氣可分為腹股溝疝氣和股疝氣,但兩者突出所經過的孔徑不同。腹股溝疝氣突出位置較高、較內側;股疝氣突出於腹股溝外下側的股孔,從腹股溝外側、大腿上方突起。因股疝氣比腹股溝疝氣更容易出現絞勒的危險,故一旦診斷出股疝氣,應盡快進行修補,以免產生腸壞死等併發症。

微創腹腔鏡手術治療 術後隔天即可出院

蕭子玄主治醫師介紹,當腹壁結構薄弱,進而造成缺損時,無法透過藥物改善,雖然可以利用「疝氣帶」(穿戴式輔具)緩解症狀,但此舉治標不治本,且穿戴不方便,仍需依靠外科手術根治;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治療,於下腹壁小傷口進入腹腔內,將突出的疝氣囊拉回至腹腔中,並於缺損處補上一塊人工網膜,術後隔天即可出院。

預防股疝氣 多喝水、吃高纖食物且施力要正確

不過,蕭子玄主治醫師也提醒,疝氣並非男性的專利,股疝氣常見於女性,尤其是生過好幾胎的中老年婦女,發生率僅佔所有疝氣2-3%,而若是長期便秘、咳嗽不止、肥胖的女性,平時也應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預防便祕,並良好控制體重,提重物時施力要正確,才能預防發生股疝氣。

與癌共存11年致乳房潰爛、多處轉移 醫籲:勿拖延

一名年約60歲的母親,11年前發現乳房有異狀,當時因小孩年幼、擔心確定乳癌後治療會影響家庭生活、無法照顧孩子,因此直接拒絕切片診斷。然而,癌細胞在她體內越長越大,直到去年求診時,癌細胞已超過十公分、乳房潰爛破皮,可怕的是,發現肝臟、肺臟、骨頭及心包膜都有轉移的病灶,確診為第四期乳癌。

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 及早治療預後佳

收治個案的台中慈濟醫院乳房中心林金瑤主任表示,經檢查結果顯示,此個案屬荷爾蒙陽性、標靶(HER2)陰性的乳癌,若為早期乳癌,在治療上相對單純,但患者延宕了11年未接受任何治療,導致癌細胞經由血液及淋巴系統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如此以來,治療就變得複雜許多。根據國際大型臨床研究證實,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之轉移性乳癌患者,第一線使用口服CDK4/6抑制劑搭配抗荷爾蒙治療有明顯性大幅減緩疾病惡化的時間,甚至可長達2年以上。這樣的治療方式,在此個案上也看到明顯療效,腫瘤持續縮小,且病情穩定控制中。

化療副作用大而卻步? 應與醫師討論合適方式

林金瑤主任補充,由於化學治療副作用大,包括疲憊感、神經病變產生的手麻腳麻、掉髮、水腫、免疫力下降、貧血、血小板不足...等,導致許多轉移性的乳癌患者,因化療副作用而心生恐懼;目前許多大型國際藥廠積極致力於乳癌藥物的研究,讓許多晚期或轉移的乳癌患者,有更多的治療選擇,如同上述患者所使用的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藥物治療,由於獨特的治療機轉,不但能在適合的患者身上看到顯著的療效外,在副作用方面和化學治療相比相對輕鬆許多,同時也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也於108年10月01日納入健保給付,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之轉移性乳癌患者來說,又是一道新曙光。

早期乳癌治癒率高 切勿拖延以免延誤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106年癌症資料庫顯示,每年約1萬4千人罹患乳癌,其中有6%為晚期乳癌,林金瑤主任指出,轉移性乳癌治療原則以全身性治療控制癌細胞,並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為主,且強調早期乳癌的存活率高,若民眾有疑似乳癌的症狀,請務必不要拖延,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留意十大症狀警訊 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年逾60的林先生皮膚狀況一直不好,他始終認為是因過敏體質引起的濕疹,但在皮膚科就診多年也不見起色,令他相當困擾。直到近期女兒在新聞上看到不少知名人士都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查找資料才發現,皮膚炎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常見症狀之一,趕緊陪同林先生至血液腫瘤科檢查,才就此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樣不專一 難以警覺癌蹤跡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白禮源主任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因症狀不夠專一,疾病初期診斷上較困難,除非腫瘤剛好壓迫到某個部位或神經,才會引起注意,但是其實有些病人在疾病初期時就有症狀。因為症狀多樣化,不夠專一,常常會被認為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白禮源主任分析,「從統計上來看,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要花費5至7年的時間,屬於較易疏忽、不易診斷的疾病之一。」

神經內分泌腫瘤顧名思義是由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的腫瘤,這種細胞分布極廣,也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出現在全身各部位如皮膚、甲狀腺、胰臟、大腸等,「從臨床來看,以消化道及呼吸道最為常見。」常見的十大警訊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

白禮源主任說,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成因仍不明,並沒有很明確的致病因子。依流行病學統計,中年族群罹病風險較高,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另外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也較常見。

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較便利且低疼痛感 助患者兼顧治療與生活品質

白禮源主任解釋,臨床上會將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成三級,G1、G2和G3。其中G1、G2屬於生長速度較慢的,治療原則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無法手術或手術無法切除乾淨,尚有減量手術、電燒、栓塞、放射等局部治療;而G3則因為生長速度快,大多需要化學藥物治療。針對有分泌賀爾蒙等物質而引起症狀的病人,目前也有體抑素類似物等可以控制症狀。

白禮源主任表示,目前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對症狀改善能達到七至八成的效果。「臨床試驗也證明,即使沒有症狀,單純治療腫瘤時,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也可令部分病人腫瘤穩定。」白禮源主任補充,「研究指出,對於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相較於未用藥的組別,能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達20.5個月。」

以往市面上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的藥物設計,患者無法自行操作,必須定期往返醫院注射,生活大受影響,對於生活繁忙的上班族或行動不便之長輩族群來說更是不便。所幸現已有獲健保給付的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操作較簡便,且有防意外針扎裝置。經專業醫療人員指導後,患者有機會在家自己或由受訓過的親友完成注射,生活便利度大為提升。

白禮源主任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一,且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故若出現上述十大症狀,持續很久又不能合理解釋時,應盡早就診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疾病預後也會較佳。

以為心肌梗塞…六旬翁胸悶、暈眩掛急診 靠冷凍球囊消融導管治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發威 六旬翁每週冒冷汗、胸悶、暈眩

60歲的黃先生,36歲時曾發生過心肌梗塞,裝置心臟支架後撿回一命,他表示,近兩年開始常冒冷汗、喘不過氣、噁心乾嘔,近期更是每週會發生一次不適情形,不只冒冷汗,還會胸悶、呼吸急促,頭暈甚至無力站不住,原本以為是心肌梗塞又要發作所以頻跑急診,後來檢查發現原來是心房顫動作怪。

肺靜脈異常放電 冷凍球囊消融導管有效阻絕

心房顫動的主因,是因為肺靜脈發出不正常電訊號,干擾左心房的正常功能,無法正常跳動及幫浦血液。黃先生當初以「冷凍球囊消融導管」手術治療,手術歷時1小時,成功率有95%以上,隔天就能出院回家。

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林亮宇教授解釋,冷凍球囊消融導管是用一個球形的導管,把肺靜脈開口堵住,在短時間內降溫讓細胞凋零,達到隔絕不正常電訊號傳導的成效,好處是花費的時間比較短。

林亮宇教授進一步指出,相比傳統常用的電燒導管,一點一點燒灼,必須燒出一整圈才能有效隔離肺靜脈的不正常點訊號,可能有隔離不完整的風險。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廷澤醫師表示,冷凍消融手術在一些研究發現,術後要重做一次手術的比例大約比傳統電燒低3成左右,像在美國、歐洲及日本,許多心房顫動治療,第一線會考慮選擇以冷凍消融導管手術為主。

術後需追蹤 植入心臟檢測器免回診能「觀心」

心房顫動術後需要持續追蹤,因為部分病人仍有復發風險。除了定期到院回診,現在也能選擇皮下植入比拇指還小的「植入式心臟監測器」。

林廷澤醫師指出,植入式心臟監測器電力長達3年時間,醫師能透過雲端遠端監測病情,心房顫動如果復發,調出監測記錄就能發現問題。等於是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能透過這個設備了解病人現在的心律情況,也可以作為評估患者治療是否調整治療藥物的參考。

台大團隊操刀逾230台 健保有差額給付

冷凍球囊消融導管開放以來,台大醫院心血管團隊至今完成超過230台手術,健保局也早在2017年11月起就開放民眾健保差額自付。若是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病情,或是不打算長期服用心律不整藥物的患者,能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台大生醫分院啟用複合式手術室 幫助提高手術精準度

為了提高手術治療精準度,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正式啟用高階複合式手術室,不僅設有多軸式機械臂錐束斷層造影系統,更可在術中進行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檢查與定位。院長余忠仁表示,院內也配備最先進的3D影像整合平台,除了能提升手術精確度,對於需要細微精確手術治療的早期肺癌、心血管或神經疾病患者,也是一大福音。

透過複合式手術室開刀 使病患處於無痛狀態

肝癌在國內癌症死因排第一位,雖能透過檢查早期偵測出小型肺癌,但若為小於1公分的肺部腫瘤,傳統手術治療上,得在患者清醒時,執行細針穿刺注射染劑至肺部表面,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接受麻醉及手術,過程不僅造成病患不適,也提高併發症風險。余忠仁院長解釋,這時若能藉由複合式手術室協助,就能透過站式「麻醉→定位→手術」,讓病患在無痛狀態完成手術。

40歲女發現肺腫瘤 擴增透視導引系統治療恢復良好

臨床上,一名40歲女性,去年檢查時發現左上肺葉一顆0.6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且追蹤過程中結節有明顯變化,因此安排手術治療,利用複合手術室中的擴增透視導引系統,在患者全身麻醉的狀態下,將染劑及金屬基標透過支氣管鏡標示在預定切除的肺部表面及深部範圍,定位結束後,經由一個2.5公分的小傷口,以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精準切除定位範圍,並進行縱膈腔局部淋巴廓清,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複合手術室應用疾病廣 提供民眾新選擇

在傳統經皮穿刺定位,不僅容易造成氣胸及局部出血等併發症,嚴重甚至引發氣體栓塞,因此透過支氣管進行定位及切片,以降低併發症外,也能讓患者在全身麻醉的正壓呼吸狀態下能避免氣胸。外科部主任何明志強調,院內複合式手術室所配置的新一代機械臂錐束斷層系統,展開長度比前一代機械臂多出10公分,且斷層影像品質也提高,更能應用於包括主動脈及周邊血管、顱內血管等手術,可望造福更多需要協助的患者。

中西醫合治中風效果佳? 早期介入實證有成

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與中醫部攜手研究「中醫早期介入中風與腦外傷治療」,發現接受中醫早期介入治療的病人各項神經功能指數都顯著優於對照組,顯示預後有一定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有莫大的幫助;研究獲得國際醫療期刊JACM(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肯定並刊載其研究成果。

中西醫合治療中風 透過實證結果確立效果、安全性

此研究是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與中醫部副主任黃仲諄共同主持,從2014年開始收案,對象為年齡十八至八十歲,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 GCS)三到十二分,出血性中風與嚴重腦外傷病人,依病人是否接受中醫早期介入治療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並持續追蹤病人恢復狀況。

黃伯仁主任表示,近二十年來,出血性中風與嚴重腦外傷病人在緊急照護與治療上雖有相當程度進步,但死亡率仍在20%以上,且病人預後狀況並未提升,許多病人終其一生須躺床接受照顧,不僅照顧家屬負擔沉重,病人本身也沒有生活品質與尊嚴,希望透過實證結果,讓中西醫合治療中風成效讓更多人瞭解,並確立中西醫合治的安全性及其效果。

接受中醫早期介入 病人預後具一定程度自理能力

中醫部副主任黃仲諄說,實證研究收案的六十位病人中,四十一位完成追蹤,其中沒有接受中醫早期介入治療的病人一個月的死亡率約為39%;接受中醫早期介入治療的病人一個月的追蹤沒有病人死亡;在六個月的追蹤結果中,接受中醫早期介入治療的病人各項神經功能指數都顯著優於對照組,顯示預後有一定程度生活自理能力。

雖無法恢復原本未生病狀態 但對家屬、病人具莫大幫助

研究有兩個重要的貢獻,一是確認腦傷出血病人早期給予中藥治療是安全的,二是中醫早期介入治療對於出血性中風與腦傷病人預後有一定程度的幫助,這對病人與家屬來說,是很好的消息。黃仲諄副主任說,這項治療雖然沒有辦法讓中風或腦傷病人回復到原本沒有生病時的狀態,但能康復至不錯程度的自理生活能力,不僅可以減輕照顧家屬的負擔,對病人自己的生活與自尊都有所幫助。

胸腔胸管引流難照顧! 新胸腔引流袋輕巧、縮短住院天數

動完胸腔手術的病人,術後會放置胸管引流腔內空氣與積液或胸腔內之滲液及血水,而胸腔水下引流方式已延用147年,目前各大醫院多使用胸瓶作為引流裝置。台南市立醫院胸腔外科吳明和教授為了改善照顧品質,2016年開始自行研發使用引流袋取代胸瓶,這款排氣防水功能引流袋已取得專利,引流袋薄而柔軟,並有瓣膜,適用於任何胸腔手術,至今已537人使用,效果良好。

傳統胸瓶笨重不利活動 照顧不當恐危及生命

吳明和教授表示,傳統胸瓶笨重,不利活動,影響病人下床意願,而且若照護不慎,胸瓶過高會導致胸瓶內液體逆流胸腔,造成二度感染;此外,護理師也需要每三天更換胸瓶,若裝置不當會危及生命,這些都會增添臨床照護的困擾。

引流袋取代胸瓶 適用於任何胸腔手術

為改善照護品質,吳明和教授2016年開始使用引流袋取代胸瓶,引流袋薄而柔軟有瓣膜裝置,可以防止逆流,適用於任何胸腔手術。吳明和教授說明,再引流袋右上角,裝置一3公分 x 2公分透氣防液不織布,以利排氣,其因輕巧,照顧者不需提著,提高病人下床行走的意願,有效縮短住院天數、節省醫療支出、減少醫療廢棄物。

排氣防水功能引流袋已取得專利 臨床已有537人使用

近年來手術技術日新月異,也朝微創的方向努力,希望傷口小、照護容易,引流袋正好符合精實且微創的潮流,讓患者恢復更快,照護更簡便,也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吳明和教授表示,這款排氣防水功能引流袋已取得專利,臨床上已有537人使用,患者反應良好,希望可以量產推展到醫界廣泛使用。

新式甲狀腺切除術!脖子不留疤 術中導航聲帶不受損

想處理甲狀腺腫大問題,卻不想在脖子上,留一道長疤,無痕手術成了許多患者的新選擇。一名年約60歲王小姐(化名)前往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卓筱芸醫師門診,指名採用經口甲狀腺切除術,就是因為脖子腫大影響外觀,困擾她許多年,經由醫師手術過後,取出一顆約2.5公分良性腫瘤,隔天即可正常飲食,脖子無瘀青現象,僅嘴唇稍微腫脹,一週回診時,完全看不出開過刀,預後良好。

影響外觀、壓迫聲帶 建議手術切除甲狀腺瘤

卓筱芸醫師指出,甲狀腺腫瘤是一種常見疾病,主要與體質及遺傳相關。根據統計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甲狀腺腫瘤,好發率為4%~20%左右。研究指出,特別好發20~40歲年輕女性,女性高於男性4.5倍,所幸八成以上以良性腫瘤居多。

臨床上,當醫師確診為甲狀腺腫瘤後,便會視腫瘤的大小,評估是否執行細針穿刺檢查及後續手術之必要性;卓筱芸醫師說明,若於一般穿刺病理檢查,發現疑似為惡性腫瘤,影響外觀、壓迫聲帶,大多建議患者進行手術切除腫瘤。

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脖子無痕不留疤

卓筱芸醫師指出,傳統甲狀腺切除需在前下頸部,劃開一道3至7公分長的傷口,術後須耗費心力除疤,有些患者可能因蟹足腫體質,傷口疤痕更為明顯,時常需要配戴絲巾遮掩。曾有研究顯示,疤痕對於一個人的印象影響甚鉅,若是沒有開刀的人,見面時第一眼大多會先看眼睛、鼻子;但曾經開過傳統甲狀腺手術者,很多人會將視線移至脖子,這份報告佐證了甲狀腺手術,為何會邁入無痕時代。

醫界對此發展出新術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卓筱芸醫師說明,此手術從下嘴唇內側,切開三個0.5到1公分的傷口,藉由內視鏡輔助搭配相關器械,切除甲狀腺結節,術後傷口一週內自然痊癒,幾乎無需特別照護,從外觀看完全無傷疤。不過醫師建議,這項手術適用於良性腫瘤4公分以內、惡性腫瘤小於1公分,以及未接受過任何頸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患者。

術中搭配神經監測器 如導航定位安全性增

卓筱芸醫師表示,為避免手術中,傷及甲狀腺兩側的喉返神經,引起聲帶麻痺問題,通常建議搭配術中神經監測器。此儀器將帶有電極的特殊氣管,接觸於聲帶上,手術時以探測針尋找神經,當神經受到刺激,聲帶上的電極接收到訊號,傳送至儀表顯示出肌電圖,並發出聲響,猶如GPS導航定位系統,協助醫師提早偵測神經位置,增加手術的安全性。

不管是傳統甲狀腺切除或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使用神經探測器輔助,可達到更為良好的手術效果。卓醫師提醒民眾,若疑似惡性甲狀腺腫瘤大於1公分,建議採用傳統手術才能清除乾淨,以安全考量為優先,任何術式須先經過耳鼻喉專科,仔細評估過後,給予病患最佳的治療建議。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