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從下背痛到腳麻! 恐是極外側椎間盤突出

一名34歲的職業軍人,嚴重左腳痛麻及無力,無法走路,背部也劇烈抽痛,坐立難安,十分痛苦。就醫確診為很難診斷的極外側椎間盤突出。為克服傳統手術缺點,醫師建議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在清晰手術視野下夾除共達7.5公分病灶,傷口小、破壞組織少,且手術時間短,術後3小時即可下床走路,恢復往日英姿。

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患者在出勤時意外撞擊受傷,不僅左腳嚴重疼痛,甚至從臀部、大腿、小腿、足背延伸到足底都有重麻木、抽痛與無力,背部也伴隨抽痛,依患者症狀加上影像學檢查,可判斷為腰椎第4、第5節(L4-5)急性椎間盤破裂,且在分型上,屬於是很難診斷的極外側椎間盤突出。

因組織游離 應用傳統手術風險較高

楊椒喬院長進一步說明,由於椎間盤破裂游離,壓迫神經的位置是在椎管外,這位置不僅核磁共振掃描(MRI)檢查下容易被誤判,導致治療效果不佳。若接受傳統手術,傷口將長達5公分以上。

因位置關係,為清理游離的椎間盤組織,也必須破壞較多椎骨與組織,易引起脊椎不穩定,病患有時被迫要接受脊椎融合手術。傳統手術應用此病症還很容易誤傷鄰近的神經及引起出血過多,術後也易因傷口疼痛與下背痛無法下床,不僅手術時間平均耗費約3至6小時,且須住院至少1周,恢復期也長達3至6個月。

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 精準夾除降損傷

在精準診斷前提下,同時排除傳統手術的種種缺點,楊椒喬院長建議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使用局部麻醉,在清晰的手術視野下,以新式脊椎內視鏡深入椎間盤游離的位置直接予以夾除,夾除的游離椎間盤共達7.5公分。不但達到神經減壓效果,快速解除病患的麻痛無力,且避免大範圍破壞椎骨、組織及出血過多,能避免脊椎的不穩定。

楊椒喬院長表示,病患在手術當中可以和醫師互動對話,造成神經根損傷的機率相對減少。傷口只有0.6公分,手術時間也只有1小時,術後3小時即可健步如飛,輕鬆自在的下床走路,隔天即出院返家休養。此手術治療,有效解決病患痛苦。(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沈穩睡眠很重要! 不要輕忽「打鼾聲」

夜深人靜時,打鼾聲最擾人清夢。但除了擾人清夢,許多人不知道打鼾其實跟健康息息相關。研究指出,鼾聲產生的聲波是可能傷害頸部血管的內皮組織,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腦中風等病症有間接或直接的關連性。

熟睡時肌肉放鬆 造成上呼吸道的部分狹窄

安南醫院耳鼻喉科劉金瑞醫師說明,打鼾聲的形成是睡眠時呼吸的氣流流過呼吸道狹窄位置產生的聲音,人清醒時因為上呼吸道的肌肉有一個持續性的張力,會維持一個通暢的氣道,不致於造成打鼾,但在睡眠中,尤其熟睡時,身體各部份的肌肉會放鬆,鬆弛的肌肉會造成上呼吸道的部分狹窄,狹窄氣道會造成快速氣流及周圍軟組織的震動,這就是鼾聲產生的原因。

研究指出 鼾聲的聲波可能傷害頸部血管

劉金瑞醫師表示,打鼾會造成睡眠品質下降、身體疲倦、記憶力減退等許多健康危害。打鼾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許多民眾疑問:「沒有呼吸中止症,打鼾就沒關係嗎?」其實根據國內的研究團隊指出,鼾聲產生的聲波可能傷害頸部血管的內皮組織,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腦中風等病症有間接或直接的關連性。

睡眠呼吸中止症 目前治療選擇多樣化

現今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主要是靠「多項睡眠生理功能檢查」,這種檢查須在醫院睡上一晚。檢查結果若顯示出有這樣的疾病,可依照嚴重程度及病人意願,選擇不同的治療。

劉金瑞醫師表示,目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有多方面的治療,包含非侵入性的正壓呼吸器、耳鼻喉科的呼吸道多層次手術,輔以鼓勵減重及睡眠習慣改善等都可以幫助治療這樣的病症。耳鼻喉科醫師依據完整頭頸部理學檢查,評估睡眠中呼吸道阻塞的解剖位置,可以對阻塞部位做有效的手術處理,達到良好的療效。(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親情守護醫療介入 戒除毒癮更有力!

母親不離不棄 伴兒脫離毒癮

阿洲(化名)高職時期翹課翹家流連於網咖,爾後在網咖結交到藥頭朋友,在基於好奇及朋友慫恿下開始使用安非他命,斷斷續續施用了2年。某次警方臨檢時被查獲持有毒品,後進勒戒所勒戒,勒戒期間母親都會準時出席會客,但有一次母親沒有前來,後來才得知母親因前來探視的路上出車禍,並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害,但母親並沒有因此埋怨阿洲。

出所後的阿洲遭到身邊親友的冷嘲熱諷,自覺丟臉而選擇封閉自己,且耳邊經常聽到有人在說壞話,有時會對著空氣說:「是誰,站在那邊!」,並時常覺得家人都瞧不起他,但母親始終未放棄阿洲,從旁予以支持、陪伴及鼓勵。

尋求專業協助 堅定意志重生

某次阿洲看著母親偷偷躲在房裡哭泣,阿洲決心不再讓母親為自己擔心難過,經由臺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以下稱毒防中心)個管師協助下,至臺南市藥癮戒治醫院進行非鴉片類藥癮治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最後阿洲抱持著堅定戒毒的意志及母親的支持下,逐漸脫離毒癮,並建立新的生活型態,遠離原有交友圈,重新過新的生活。

四面向觀察 對用毒者關心多於指責

藥癮者除身癮難以戒除以外,最難克服的是外界給予的異樣眼光,包含自身意志力,這時家人的陪伴及支持是關鍵因素,盼能給予藥癮者關心多於指責、陪伴多於忽視。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民眾若發現身邊的親友可能有用毒傾向時,可從以下四個面向來觀察發覺,1.情緒方面:出現沮喪、好辯、躁動不安。2.生理方面:食慾不振、目光呆滯、步履不穩。3.感觀表達方面:幻覺、精神恍惚、眼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說話不清楚。4.社會適應方面:多疑、誇大、好鬥、無理性行為、缺乏動機。

冷靜面對 提供諮詢助戒癮

若發現身旁親友出現上述徵兆時,先不要急於證實,甚至逼迫就醫檢驗等,請先冷靜下來,適時提供諮詢或解決的管道,或撥打24小時免費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您-幫幫我),尋求更多協助,讓可能吸毒者得到更妥善的幫助、勇於接受戒治。毒防中心提供清寒弱勢藥癮者非鴉片戒癮治療補助費用,以心理治療為主,並提供個人、團體等心理諮商服務,有戒癮需求之民眾,本人攜帶身分證正本及清寒弱勢證明於上班時間至衛生局申請補助。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食毒品有害健康!

「免疫治療」興起 抗癌領域新突破

癌症的治療方式近年來發展日新月異,除了傳統的手術、放射線和化學治療,近二十年來標靶藥物蓬勃發展。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科學家發現人類免疫系統和腫瘤細胞之間的作用,推動免疫治療的興起,成為癌症治療上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免疫合併標靶藥物 肝癌轉移腫瘤縮小

今年60多歲的吳先生於2016年診斷肝癌,曾接受四次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然而在2018年3月發現肝癌復發,癌細胞已轉移至骨盆腔,於是吳先生開始接受免疫治療合併標靶藥物,目前追蹤已超過半年,肝臟和骨盆腔的腫瘤逐漸縮小。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於2015年8月接受手術切除肝臟腫瘤,發現肝臟的黑色素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腦部有4處黑色素瘤,開始接受新型免疫療法合併放射線治療,在2015月12月回診時發現腦部癌細胞消失不見,至2016年12月追蹤時醫師表示黑色素瘤已完全根除。過去晚期黑色素瘤預後相當差,死亡率高,存活期不到一年,如今在新型免疫療法治療下有機會治癒。

放開煞車 啟動免疫細胞治療癌症

由於免疫治療的重大突破,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奬由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艾利森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學本庶佑教授共同獲此殊榮。兩位學者發現藉有阻斷免疫系統的抑制性訊息,可再度喚醒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的能力,促進抗癌領域新的突破。

人類的免疫系統在正常狀態下會攻擊外來的病原體和異常的腫瘤細胞,藉由免疫檢查點的調控,類似煞車系統,可避免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傷害到正常的細胞。而目前癌症的新型免疫治療就是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阻斷免疫檢查點的抑制訊息,類似放開煞車,再次啟動免疫細胞毒殺腫瘤細胞的活性,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

免疫治療合併化療 增加癌症存活期

目前免疫治療的研究趨勢為尋找近一步提升療效的方法,主要方向為合併多種免疫治療或將免疫治療結合化療、標靶、放射線治療,以期增加抗腫瘤的反應率,提升癌症病人的存活期。

已有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對於無表皮生長因子基因突變,或無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第一線給予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比單用傳統化學治療,可顯著增加病人的存活期。相信未來免疫治療定可造福更多癌症病人。

30萬分之1 機率! 甲狀腺組織竟跑到肺部?

一名70歲老翁,有超長的50年菸齡,久咳不癒後至安南醫院就診,發現罹患罕見「肺內異位性甲狀腺」,也就是原本該出現在頸部的甲狀腺組織,竟然跑到肺部裡,安南呼吸照護病房主任暨胸腔科醫師劉建興說,肺內異位性甲狀腺病人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會產生惡性變化,必須長期密切追蹤。

醫療文獻僅八例 肺部異位極罕見

安南醫院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劉建興醫師表示,甲狀腺異位是來自於在胚胎發育時,甲狀腺組織一般都會在頸部的甲狀腺的位置發育完成,也許會在另外一個地方例如甲狀腺周邊的地方或者是胸腔裡面。

甲狀腺異位發生的機率大概是30萬分之一,在胚胎時期產生的甲狀腺異位的位置,一般比較常見甲狀腺異位的地方會在於靠近正常甲狀腺旁邊,和其他有文獻報告的地方包括下顎、氣管旁、中膈腔、心臟、十二指腸、腎上腺旁、腮腺的旁邊等等。至於在肺裡面的異位甲狀腺,是非常稀少的,到目前 2016年為止,醫療文獻上大概只有8個案報告。

支氣管鏡切片可確診 嚴重恐成甲狀腺癌

劉建興醫師指出,病人情況可以使用支氣管鏡切片診斷,也可以使用電腦斷層導引切片檢查,不需要外科開胸診斷,就可以來取出這個錢幣型陰影的組織做病理切片檢查,病理切片組織檢查結果為「肺內異位性甲狀腺」。這種肺內異位性甲狀腺的文獻報告大部分都是單一個異位性甲狀腺,只有兩個案例是兩側肺裡面有異位性甲狀腺。

劉建興醫師強調,這一類病人診斷後,必須要長期追蹤,因為這種肺內異位性甲狀腺產生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會產生惡性變化,如果有產生惡性變化的時候,變成甲狀腺癌,就必須要開刀把它切除,所以必須要高度懷疑這一類的肺內異位性甲狀腺惡化成甲狀腺癌。如果有此情形,就必需開刀切除。

胸悶、咳嗽老症頭 少婦就醫竟肺癌晚期!

胸悶、咳嗽千萬別以為拍拍胸部、喘口氣就相安無事!一名40餘歲的家庭主婦,長期胸悶合併有咳嗽症狀,原以為是更年期或太過操勞所導致,說服自己稍作休息即會有所改善,未料,胸悶、咳喘症狀持續加重,才趕緊就醫進一步確診罹患肺癌,後續再進行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發現已腦轉移,震驚之餘也百思不得其解,老症頭怎成肺癌晚期!

十大癌症之首 肺癌確診多轉移腦骨

收治此名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吳子卿醫師指出,肺癌長期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每十萬人就有39.9人死於肺癌,驚人的數字威脅的不僅是吸菸以及受空汙影響的民眾,更多的是人在家中坐也中標的家庭主婦。而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患者確診時多已是肺癌晚期,並轉移至腦部或骨頭,此時,不但無法進行手術治療,也加重後續治療的難度。

第一線治療選擇 生活品質逐提升

吳子卿醫師進一步指出,該名患者在與醫療團隊評估治療計畫後,第一線即採以不可逆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一年半下來腦部癌細胞近乎消失,肺部腫瘤也持續縮小,期間也未有嚴重副作用,甚至維持每半年出國一次,前往美國照看在學的兒子,逐步恢復生活品質。

不可逆標靶藥物 延長存活期、降低惡化

近年,隨著不可逆標靶藥物加入晚期肺癌治療選項,患者的存活期表現已大幅改善;吳子卿醫師強調,不可逆標靶藥物在治療上可直接鎖定癌細胞,治療效果也較強;根據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Asia)發表全球第一個針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標靶治療研究「LUX-Lung 7」,第一線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肺癌,可進一步降低27%腫瘤惡化或死亡風險,讓長期抗癌的病患倍增。

標靶常見副作用 緩解藥物可改善

此外,吳子卿醫師提醒,標靶藥物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如腹瀉、甲溝炎、皮膚疹,患者不必過於擔心,一般在使用緩解藥物後,多數能獲得改善,治療期間,醫療團隊也將會同皮膚科醫師協助指導病人照護,以確保肺癌患者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台大醫院跨團隊 成立「妊娠糖尿病整合門診」

妊娠糖尿病整合門診 全方位照護啟動

妊娠糖尿病是指無糖尿病病史,於懷孕過程中被初次確診的高血糖現象,是高危險妊娠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之一。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更嚴格,達到目標的時間也更有限,需要不同科別的溝通與整合。有鑒於此,台大醫院自去年(2017)8月起,成立妊娠糖尿病整合門診,由產科醫師、新陳代謝科醫師以及營養師共同會診,讓孕婦可以同時接受營養衛教,血糖監控以及孕婦和胎兒體重的控制。

曾妊娠糖尿者 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高七倍

台大醫院婦產部陳思原主任指出,在生產之後,大部份的孕婦血糖會恢復正常,但是仍有約20%的孕婦產後血糖不會恢復正常。此外,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媽媽,日後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是非妊娠糖尿病媽媽的7倍之多,10-20年之內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更高達35%到60%。

高血糖發育胎兒 恐成巨嬰致肩難產

在高血糖狀況下發育的胎兒,生長速度可能會過快,因此會增加成為巨嬰甚至胎死腹中等情形的機會。孕婦則可能會有羊水過多、早產以及子癲前症等情形,並且會增加需要剖腹產的機會。在生產過程中,因為胎兒的體型過大,無論選擇自然產或剖腹產都可能發生肩難產的狀況,甚至若無順利產出會發生窒息而死亡。而新生兒出生後,則可能會發生低血糖、低血鈣症以及呼吸窘迫等狀況。除此之外,如果沒有好好控制妊娠期的血糖,小孩未來體重過重與發生糖尿病的機會都會增加。

跨科別共同照護 產前後接軌更全面

為了有效控制妊娠糖尿病,目前建議24週到28週進行產前的例行篩檢。在過去,診斷妊娠糖尿病之後,可能由產檢醫師控制血糖,但產後就不再追蹤,也可能由新陳代謝科醫師追蹤,但是跟產檢脫節,不了解胎兒發育速度。透過整合門診跨科別醫師的共同照護,能更有效率地讓血糖達到控制,降低妊娠糖尿病的併發症並減少生產的風險,而孕婦在生產之後,也可以繼續追蹤血糖的狀況。

生育年齡提高 初期篩檢更重要

最後,由於國人生育年齡越來越晚,有一些孕婦其實已經罹患有糖尿病,只是未診斷出來。因此,台大醫院產科醫師也會在懷孕初期,就進行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的檢查,以排除潛在但未診斷出來的糖尿病。一旦發現有潛在的糖尿病,就會轉介到妊娠糖尿病整合門診,接受進一步治療。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進一步提升醫療品質,讓孕婦與寶寶接受到全方位的醫療照顧。

研究證實:糖尿病SGLT2抑制劑可預防心衰竭

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日於美國芝加哥舉辦年會,有許多亮眼研究發表!據路透社、彭博社指出,一項臨床實驗DECLARE研究結果證實,糖尿病SGLT2抑制劑藥物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DECLARE研究歷時平均達4年之久,又因收納多達17,000位患者,包含了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讓相關治療評估及未來治療建議都更完整。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後果嚴重 研究結果將改變臨床用藥選擇

幾十年來,糖尿病醫師一直專注於降低血糖到某一特定目標值。但是糖尿病極有可能產生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視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其中,併發心衰竭後果嚴重,五年後存活率僅有50%。因此,如何同時控制糖尿病與心血管風險是醫師和病患關切的重點。

DECLARE研究結果在美國發表,並同步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證實,糖尿病SGLT2抑制劑藥物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相較安慰劑減少17%的心衰竭住院率或死亡率風險,同時亦能減少腎臟病的風險,無疑是為糖尿病治療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研發SGLT2的藥廠心血管和新陳代謝高階主管Danilo Verge在受訪時說:「半數以上心臟病住院患者在五年內死亡,這個數字相當於癌症。」

布萊根婦女醫院資深研究員Stephen Wiviott博士提出,這次的新發現,對於SGLT2的使用有重大進展,可幫助醫師了解如何去處方,過往,該藥品一直是針對患有心臟疾病患者使用。根據結果,Wiviott表示,相較以往多只針對心臟疾病已確立之患者進行試驗,此新研究數據將能幫助擴大SGLT2抑制劑藥物的使用範圍,治療更多的病患。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