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國產強化版流感疫苗 防禦效果增4倍

傳統流感疫苗可望克服病毒突變!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翁啟惠與副研究員馬徹帶領研究團隊,製造出可抗異株(cross strain)流感病毒感染的單醣流感疫苗,防禦效果較傳統流感疫苗提升3-4倍。

百變流感消滅不易 單醣流感疫苗助陣

流感病毒會利用其表面蛋白分子的變異來扺抗宿主抗體的追殺,因此每年皆需改變疫苗株,否則無法抵抗流感的傳染力。因此,製造流感疫苗首要解決疫苗因病毒的高變異性而無效的狀況。

「採用雞蛋製造單醣流感疫苗是一個既簡單又實際的方法,可以解決病毒變異的問題。」馬徹表示,團隊在傳統以雞蛋培養病毒的方法上,配上創新的流感病毒單醣化技術,針對流感病毒上的Hemagglutinin(HA)蛋白製造出單醣流感疫苗。經實驗證實,相較於現有的流感病毒疫苗,該單醣疫苗對異株流感病毒有超過3-4倍防禦效果。

醣疫苗廣效抗毒 預防效果跨病毒亞型

研究發現,流感病毒上的HA抗原蛋白負責幫病毒抓住宿主細胞,其上佈滿各種多醣分子。因此,他們先去除H1N1流感病毒表面蛋白上成串的醣分子,只留下一個醣分子以維持結構穩定,之後將此單醣病毒製成流感疫苗。

實驗結果顯示,經施打疫苗的小鼠體內產生廣效的免疫反應,可對抗異株流感病毒的感染。因為去除病毒表面蛋白的醣分子,如同脫去病毒的偽裝,使其在免疫系統下無所遁形。為了實現最新解方,研究團隊打造疫苗製造生產平台,用約受精10天的胚胎雞蛋,在1周內製造出無跨亞型限制的單醣流感疫苗。

助免疫細胞打擊感染 成果取得多國專利

馬徹表示,HA蛋白狀似蘑菇,頭部易生變異,以逃脫宿主的免疫反應。莖部則有醣分子保護,以防被宿主免疫細胞辨識。因此,當單醣流感疫苗在體內產生抗體時,可以有效打擊病毒莖部。研究人員也發現,對於已感染病毒的細胞會產生「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會清理已被流感病毒侵入的細胞。

中研院指出,此研究成果已於今(108)年2月刊登於《PNAS》,並取得多國專利,並由相關單位簽屬技轉合約予跨國藥廠。

兒童一口氣話說不完 罹罕見擴張性心肌病 

活潑外向的林小弟1個月前嚴重嘔吐, 在診所求診後服用改善腸胃炎及止吐的用藥,但症狀不見改善,更出現上腹疼痛,講話上氣不接下氣,沒辦法一口氣說完,晚上平躺會喘到無法入睡,且輕微活動就感到呼吸困難。緊急到成大醫院急診,檢查發現他心臟擴大,且合併有嚴重心臟衰竭,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緊急安排住進兒童加護病房給予強心藥治療,心衰竭症狀雖有改善,但仍在積極治療中。

擴張性心肌病 常見兒童心肌病變

診治該案例的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魏昱仁指出,擴張性心肌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心肌病變,甚至早在嬰兒時期就可能出現。其特徵是左心室或左右兩心室擴大且心臟的收縮力減弱,病童會因此出現心衰竭症狀。病童的症狀表現多樣,輕微可能無症狀,其中有超過8成會出現腸胃道症狀,出現生長遲滯、虛弱無力、呼吸困難或嘔吐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心衰竭,甚至休克。

目前兒童心衰竭治療,以控制症狀為主。魏昱仁表示,極少數病童可以藥物控制改善症狀而維持一般日常生活;目前也有新型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但大部分仍會受此病症狀和高死亡率所苦,所以在積極藥物治療下仍持續惡化的病童,需考慮心臟移植。

20-35%因基因突變 少數病因可治療

擴張性心肌病有20-35%患者因與心肌細胞有關的基因突變造成,其他原因包含心肌炎、心肌缺血或先天性心臟病、內分泌代謝異常,或因神經肌肉疾病引起的病變。

其中少數引起心肌病變原因,例如冠狀動脈畸形或肉鹼缺乏症等可以治療,因此需仔細檢查病童是否為續發性心肌病變。魏昱仁說明,包括心臟超音波檢查,是目前最常診斷工具,可以測量心室大小及心臟收縮功能,並評估有無合併先天性心臟缺損;胸部X光能看出心臟擴大;心臟電腦斷層則檢查冠狀動脈畸形;排鈉利尿胜肽(BNP)評估心衰竭;還有導致擴張性心肌病的內分泌及代謝異常檢查。

大部分無法治療 急性兒童患者易亡

不過,目前除少數特殊疾病,如冠狀動脈畸形、肉鹼缺乏等代謝疾病、心律不整等外,大部分擴張性心肌病並沒有可治療病因,或是雖有原因但醫療科技尚未有效治療。和成人相比,急性期兒童患者有更高死亡率和更長治療時間。

頸部感染化膿 壓扁8旬老婦呼吸道

扁桃腺發炎未即時就醫,竟惡化成深頸部感染,從右側鼻咽到下咽和甲狀腺旁空腔塞滿膿液,幾乎壓扁了近80歲阿嬤的呼吸道,讓她聲音嘶啞、無法言語。進行經口顯微手術徹底清創引流後,康復的老阿嬤發願要好好生活。

膿瘍壓扁老婦呼吸道 頸部感染成噩夢

診治該病患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徐毓婷表示,這位病患被送至急診室時,呼吸急促且無法平躺,聲音嘶啞幾乎無法言語,她的右側頸部有明顯紅腫,理學檢查發現口咽部有一包膿瘍,「幾乎快將呼吸道壓扁了,是耳鼻喉科最不想看到的急症之一,屬於深頸部感染。」

經電腦斷層證實是一個範圍從右側鼻咽、口咽,甚至下咽和甲狀腺旁空腔的深頸部感染,積膿體積有5公分 × 3公分,成長條狀。徐毓婷解釋,由於膿瘍已壓迫到呼吸道,在經口顯微手術之前,先給予插管以保護呼吸道,順利將受到感染的腔室都打開,徹底進行清創引流。

扁桃腺發炎勿輕忽 老人及糖尿病人注意

醫師說,扁桃腺發炎通常是由感冒引起細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因蛀牙或口腔不潔所引起,如果喉嚨痛、吞嚥時疼痛或頸部淋巴腫大壓痛時,應及時就醫。老人及糖尿病患者尤需注意,以免惡化成深頸部感染。

老阿嬤術後重生 發願更努力活

這位近80歲阿嬤經住院7天後康復出院時,她告訴徐醫師說,「醫生,謝謝妳,妳是我的恩人,我一個80歲的人,生了一場大病,快要死了又活過來,我以後一定要好好的生活。我以後6點半就要起床運動,不可以每天都睡到8點,要多出門和朋友見面,不要一直在家裡看電視。」後來回診甚至還染了黑髮,完全不像一個老阿嬤

子宮肌瘤飲食要注意 高纖低脂減少危害

子宮肌瘤為女性常見身體狀況,多為遺傳因素,但後天代謝失調、生活壓力亦為一大誘發原因,因此許多女性擔心自身飲食情形會產生影響;對此,北市聯醫中醫師周宗翰說明,子宮肌瘤患者的飲食原則以高纖、低脂、低糖為主,並均衡補充蔬果,可抑制發炎、降低腫瘤生長。

避免高熱量及高油脂飲食 預防子宮肌瘤

先天遺傳狀況為子宮肌瘤一大成因,但生活壓力造成代謝失調的狀況亦不可忽視,務必留意讓身體維持良好雌激素代謝功能,以保持子宮內的健康環境;對此,周宗翰提醒,飲食習慣是子宮肌瘤增長的重要影響,應避免高熱量、高油脂的「高危險食物」,方可預防,或是延緩子宮肌瘤復發。

大量雌激素恐誘發子宮肌瘤 應減少攝取

據臨床研究,高熱量、高油脂之飲食較容易誘發子宮肌瘤,在油炸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膽固醇都會導致荷爾蒙失調,而在食物油炸過程中所產生的自由基,亦會使細胞被氧化破壞,而導致子宮與卵巢機能紊亂,務必留意。另外,若是確定患有子宮肌瘤者要特別注意,要避免食用過多與動物生殖系統有關的食物,或是含有大量激素的食品。

高鈣食物助調養子宮 補充蔬果降腫瘤生長率

周宗翰建議,子宮肌瘤患者飲食原則以「高纖、低脂、低糖」為主,並攝取抗氧化食物,可有效清除自由基,避免對身體產生影響。如:花椰菜、青椒,堅果類的杏仁、核桃等,全穀類的糙米、小麥、燕麥等;而高鈣食物如牛奶、海帶等,有助於子宮調養,並促進子宮細胞生長,對子宮發育和卵巢健康都有幫助。

另外,務必在各餐食中增加煮熟蔬果的攝取量,藉由蔬果中的各種植化素,來抑制發炎、降低腫瘤生長,有助於降低子宮肌瘤的發生率。

治療下肢困難傷口 跨團隊照護降低截肢風險

下肢困難傷口形成原因,包括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加上肥胖、抽菸及老化等,都可能成為致病危險因子,屏東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林治邦指出,根據研究,糖尿病人一生中,約25%機率會發生足部潰瘍,因此增加截肢風險。

結合整形外科專業 有效治癒足部潰傷

在傷口治療上,得結合整形外科專業,從傷口初步評估、照顧方式選擇、清創手術、傷口重建手術,甚至是截肢手術,都得由整形外科醫師執行;林治邦醫師表示,因掌握顯微血管吻合的技術,除了能更順利執行皮瓣移植重建,透過一條鞭式的照顧,也能讓整形外科醫師對傷口的各個階段,有完整的評估與處置,並可適時照會其他科醫師協同治療。

清創手術能移除壞死組織 控制傷口感染

但臨床上,常有患者因種種原因延誤就診,甚至因抗拒清創手術,反而使傷口惡化;林治邦醫師指出,其實清創手術不僅能有效移除壞死組織,且在控制傷口感染後,就能進入長肉的癒合階段,尤其對於糖尿病或洗腎病人,下肢血管容易逐漸變細甚至阻塞,造成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不僅使傷口癒合慢,也會使原本傷口演變成發黑壞死。

高壓氧治療降截肢率 有效控制血糖

林治邦醫師進一步說明,這時治療上,就得靠心臟科醫師介入,透過導管技術進行氣球擴張,甚至置入血管內支架,完成下肢血管的再灌流,幫助提高傷口的癒合力,另外傷口照護上,若能配合高壓氧治療,更有助於療效,透過在1.4個絕對大氣壓以上呼吸100%純氧的治療,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足截肢機會外,在傷口的各個階段也能起到幫助作用。

高壓氧治療仍有風險 治療前應接受評估

因高壓氧的效應不僅能止傷口,全身細胞在高壓氧治療下,對糖分利用率提高,幫助病患控制血糖,因此臨床上,建議糖尿病足病人接受二十次以上的治療,以達到理想效果;林治邦醫師提醒,但健保目前尚不給付糖尿病足的高壓氧治療,民眾仍得自費治療,且高壓氧治療雖安全但仍有風險在,因此接受治療前,務必得經過專業醫師完整評估。

腦中風要小心! 針灸助康復

國人十大死因仍以慢性疾病為主,其中腦血管疾病高居十大死因的第三名,腦中風即屬於腦血管疾病,因腦血管出血或梗塞,造成腦細胞缺乏氧氣和養分的供應,進而造成腦細胞損傷,而高血壓常是造成腦中風最重要的原因。

中醫針灸穴位 治療中風有效果

基隆醫院中醫科張淑媚主任表示,中風六個月內,利用體針加頭皮針合併復健治療,可達到更好的恢復效果。

中風臨床表現 先兆出現要當心

中風一般會有先兆,如頭痛、肢體麻木、忽一側肢體無力或不靈活、出現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暈倒、暫時的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短暫智力障礙、意識喪失、嗜睡、忽眼前一片發黑等等。

臨床後遺症如口眼歪斜、偏癱(肢體無力或活動障礙)、失語(構音障礙、言語及溝通困難)、大小便失禁等,嚴重者昏迷甚至死亡。

張主任又說:研究發現腦中風病患在接受偏癱側穴位為主的針灸治療後,患側血流供應增加,血流阻力顯著降低,此研究已發表於微循環生理領域的重要國際SCI期刊,針刺治療改變交感神經活動,有助血管的舒張,針灸等傳統醫學治療更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

針灸疏通經絡 頭皮針刺激大腦

針灸具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開竅醒腦、活血化瘀等功效,針灸加強刺激腦細胞活動,增進肌肉協調能力,增強神經傳導、強化血管收放、增加血液含氧量、活化細胞組織、增強代謝功能,增加自體修補防疫能力。

頭皮針治療原理在於刺激頭皮後影響大腦皮層,頭皮的針刺區與大腦皮層是相關的,刺激頭皮可以活化大腦皮層,常用的有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和視區等。大部份神經功能的康復會很快在中風發生後的最初六個月內完成,之後其康復速度減慢,在兩年後治療效較差。

手指疼痛漸發黑 晚治療恐截肢

許多中老年人因為患有三高、慢性腎病變、肥胖等狀況,恐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因而使周邊動脈阻塞,會在休息時產生四肢末梢疼痛,甚至發黑,若不積極治療,恐會因組織潰瘍或壞死,最終截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提醒,若是高風險族群,務必留意四肢狀況,方能及時治療。

慢性病纏身又洗腎 竟致動脈阻塞恐截肢

南投一名 54 歲婦人,因長年飲食失衡,導致慢性疾病纏身,須長期服藥物、洗腎治療等。半年前因手指開始感到異常疼痛,起初藉由止痛藥抑制疼痛,直到雙手膚色漸漸發黑、冰冷,疼痛頻率漸增,才赴醫檢查,確診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經由導管周邊血管成形術打通血管後,逐漸找回手指觸感並回復溫度,免於截肢。

張育晟表示,由於婦人本身患有糖尿病及末期腎病,因長期洗腎,導致血液循環差,造成四肢末梢的養分和氧氣不足,才會出現發黑疼痛的症狀,進一步檢查,更發現血管多處狹窄、阻塞,合併為嚴重鈣化,經由醫師判斷,以新式手術治療,才免於截肢命運。

洗腎患者常伴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務必留意

對於這樣的情形,張育晟說明,台灣的洗腎病人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盛行率約 17 至 48 %,多發生在下肢部位,初期無症狀,但當休息時四肢末梢會有疼痛感,代表病程已進入中晚期,此時若不積極治療,恐會因組織潰瘍或壞死,常常只能截肢來避免感染敗血症。

高風險族群要留意 及早治療較易恢復

因此,張育晟提醒,患有三高、抽菸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要特別留意四肢的變化,若出現缺血性疼痛、感覺異常、溫度改變等症狀,便要儘速就醫,初期可先透過藥物治療;但若已出現休息痛、肢體末梢發黑,加上延誤治療狀況,恐會增加治療及恢復上的困難,因此務必謹慎面對疾病。

吸血鬼再臨 FDA警告青春之血風險

現代吸血鬼再臨!近來美國興起一股另類療法,透過輸入年輕人的血漿,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等老化相關疾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警告,該療法毫無醫學實證,且充滿感染等風險。

輸入青春血漿防老 有風險卻療效不明

根據《現場科學》報導,血漿是人體血液主要成份,約占人體血量55%,其餘為血球。血漿略呈淡黃色,其中90%是水,7-8%是血漿蛋白,其餘為養分、廢物或氣體等。台灣血液基金會指出,血漿含有凝血因子,在治療或開刀時,可給血液凝結有問題的病人輸血使用。

然而美國FDA尚未批准將血漿用於治療老年相關疾病,因其安全性和治療成效都屬未知。FDA警告,有些報告已經指出,該療法需要輸入大量血漿,如此龐大的劑量恐出現嚴重風險,如感染、過敏反應、心肺問題等。

「異種共生」實驗 學界追求返老還童

該療法興起於1950年代,當時科學家會使用「異種共生」(parabiosis)實驗,將兩隻實驗動物相連,讓牠們共享血液,用來研究代謝。然而,科學家後來將興趣轉到返老還童上。2012年英國劍橋團隊發現,青春之血可使年老老鼠神經細胞的髓鞘重新出現。

2017年《自然醫學》期刊一篇研究則發現,人類臍帶血可幫助年老老鼠的大腦海馬迴回春,改善其記憶和空間認知功能,替阿茲海默症治療燃起希望。他們甚至還找出血液中特定作用分子,然而研究仍然在持續當中。

一公升8千美金 醫療公司網路開價

《CNN》報導,已有多家臨床診所提供此項服務,例如一家加州醫療網站就寫著「這些血漿來自16-25歲捐贈者。」,並註明該療法適用30歲以上患者,一公升年輕血漿要價8千美金,兩公升則折扣1,2000美金。

而且美國政府臨床試驗網站上,竟然有一個該公司贊助的「年輕血漿輸血和老年疾病生物指標」計畫,計畫內容說明2016年共有200人接受輸血,團隊記錄了輸血前後的各種生物指標。FDA局長Scott Gottlieb和FDA生物製劑研究暨評估中心主任Peter Marks在聲明稿中指出,該計畫不在FDA監督之下,無法確定試驗安全性。「我們非常擔憂一些年輕患者,會被不擇手段的醫師利用。」

參考資料:

1. 'Young Blood' Transfusions to Prevent Aging Are Unproven and Risky, FDA Warns.

2. FDA warns against using young blood as medical treatment.

3. Can Young Blood Really Help Treat Alzheimer'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