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溫差大嬰幼兒易感冒 醫提醒勤洗手戴口罩

近日溫差變化大,民眾在帶著孩子外出時,醫師提醒應注意勤洗手、到公共場合戴口罩,尤其嬰幼兒好奇心重,小手總是忍不住去觸摸身邊物品,接著就會把手吃進嘴裡,但這樣病毒細菌也跟著吃下肚。醫師提醒父母應多注意,才可保護嬰幼兒的健康。

呼吸咻咻咻 可能是急性細支氣管炎?

如果孩子因為天氣驟變而感冒,除了發燒之外,就屬咳嗽造成的影響最明顯,家長與小孩都無法好好休息,近日有家長反應發現寶寶不僅咳嗽,呼吸時還會發出「咻咻咻」的喘鳴聲,擔心是否氣喘?醫師表示很有可能是嬰兒常見的疾病—急性細支氣管炎導致。

急性細支氣管炎與氣喘 症狀不易區分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呂瑩純醫師(目前駐診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表示,急性細支氣管炎是細支氣管的急性炎症性損傷,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但嚴重的症狀通常在小於2歲幼兒,尤其是小於3個月大的嬰兒、早產兒、本身有心肺疾病或免疫缺乏疾病者中最明顯。

呂瑩純醫師表示急性細支氣管炎的症狀與氣喘患者很像,但致病機轉不同,主要是因為幼兒的呼吸道管路狹小,感染後造成呼吸道組織腫脹,呼吸道內充滿發炎物及分泌物導致呼吸道阻塞,造成幼兒呼吸時產生「咻咻咻」的聲音及呼吸困難的狀況。

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多洗手保健康

感染原因最主要是經由接觸到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之後,經由眼睛、鼻子或嘴巴而感染。因此呂瑩純醫師提醒,減少感染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帶嬰幼兒至公共場所、出門要戴口罩及多洗手(乾濕洗手皆可),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營養與適當的運動,維持健康。

罕見半同卵雙胞胎 澳洲全球第二例

全球第二例「半同卵雙胞胎」在澳洲出生!發表該案例的澳洲團隊指出,這是一對4歲龍鳳胎,已被確定為世界上第2例半同卵雙胞胎,也是人類首次在子宮內發現罕見雙胞胎。研究作者昆士蘭科技大學博士Michael Gabbett表示,該現象很罕見,一般民眾不用特別篩檢或過度擔心。

雙胞胎分兩種 同卵雙胞胎機制成謎

根據《Conversation》報導,一般雙胞胎分成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其中又以異卵雙胞胎最常見。當母親的卵巢意外排出兩顆卵,分別與兩個精子授精,並且同時在子宮中發育,就會出現異卵雙胞胎。儘管同時出生,但這些雙胞胎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性別,基因相似度也較小。

若是當一顆卵子與一個精子授精後,起初形成一個胚胎,後來卻發育出兩個胚胎,即是同卵雙胞胎。該雙胞胎有相同性別、相同基因。同卵雙胞胎在全球發生率保持一致,約1千名孕婦中發生4名,目前發生原因仍不清楚。

罕見半同卵雙胞胎 同卵卻不同性別

《BBC》報導,該案例28歲母親在6週時進行了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為一對同卵雙胞胎,有共用胎盤等跡象。但Gabbett說,「14週後超音波檢查顯示雙胞胎分別是男性和女性,這不可能發生在同卵雙胞胎。」因此,研究人員採集羊水分析胎兒基因,發現這對雙胞胎共享了100%母親基因,但只有78%父親的基因,顯示可能是半同卵雙胞胎(sesquizygosis)。

半同卵雙胞胎如何發生?正常情況下,當一個精子進入卵子細胞內時,卵子細胞膜會發生變化阻止其他精子進入。Gabbett向《現場科學》表示,可能是同時有兩個精子與一顆卵子受精,此時,受精卵內將出現3組染色體,並分成3個獨立細胞。

他解釋,1個細胞接受來自母親和第1個精子細胞的染色體,另一個細胞接受來自母親和第2個精子細胞的染色體,第3個細胞則擁有2個精子細胞的染色體。因為細胞需要母親和父親的染色體才能存活,最後1個細胞最終會死亡。倖存的細胞將會結合在一起 然後再分成兩個雙胞胎。

全球只記錄2例 孕婦不用特別篩檢

據《衛報》,通常3個染色體的胚胎會死亡,該案例存活確切原因仍然成謎,Gabbett說,另一個可能是2個精子和2個基因完全相同的卵子受精,但這種機率在生物學上難以置信。研究人員調查了近1千名其他雙胞胎的基因,並沒有發現類似案例。據悉,第一個有記錄的半同卵雙胞胎案例發生在2007年美國。

Gabbett表示,這對雙胞胎的細胞有部分擁有女性染色體特徵,其他則是男性染色體,恐影響生殖系統發育與癌症風險。其中一名女嬰出生前不久出現了血栓,並於4周大時,她的手臂被截肢了。在3歲時,發育不全的卵巢也被移除,以避免癌症。

好消息是目前這對雙胞胎已4歲半,Gabbett表示,該現象很罕見,一般民眾不用特別篩檢或過度擔心。

參考資料:

1. Same same but different: when identical twins are non-identical.

2. Semi-identical twins 'identified for only the second time'.

3. 'Extraordinarily Rare' Semi-Identical Twins Were Born in Australia.

4. Scientists stunned by discovery of 'semi-identical' twins.

5. Michael T. Gabbett et al. Molecular Support for Heterogonesis Resulting in Sesquizygotic Twinning. N Engl J Med 2019; 380:842-849. DOI: 10.1056/NEJMoa1701313

耳部悶脹痛 耳咽管出問題

24歲的吳小姐本身有過敏性鼻炎,曾接受過鼻中膈鼻道成型手術。近2年反覆左耳悶塞脹痛,說話時會聽見自己的聲音在耳內迴響,有時甚至出現耳鳴。這種情形在她登山、搭飛機時更明顯,拼命吞口水或打呵欠也沒效,往往持續2、3天才稍微緩解。

耳鏡檢查發現左耳耳膜完整但稍微塌陷,聽力正常,中耳鼓室圖呈現左耳負壓。鼻咽內視鏡發現病患的左耳耳咽管開口因長期過敏而有黏膜水腫狹窄情形,建議她接受耳咽管氣球擴張手術。術後1個月,吳小姐表示長期悶塞的左耳終於有通暢的感覺,搭飛機也不害怕耳朵又塞住。

感冒、鼻竇炎等使鼻咽分泌物增加 耳咽管失去正常調節功能

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苡潞說明,耳咽管是連結中耳腔跟鼻咽腔的一座橋樑,主要功能為調節中耳氣壓,保護中耳不受細菌入侵,並可引流中耳分泌物。其開口位於鼻咽側壁,吞嚥或打呵欠動作會牽引耳咽管的肌肉,進而打開耳咽管來調節壓力。當在高海拔山上或搭飛機時氣壓驟降,耳咽管來不及作出反應,此時需要吞口水或捏住鼻子吹氣,緩解耳朵悶塞的不適感。

當鼻咽因感冒、鼻竇炎、鼻過敏、胃食道逆流、放射線治療等因素使分泌物增加,或鼻咽腫瘤壓迫時,往往會使得耳咽管阻塞而失去正常調節功能,此時稱為「耳咽管功能障礙」。症狀包括耳內有悶塞脹痛、壓力感,聽力也變模糊,甚至產生耳鳴。若不及時處理,耳內持續處於負壓狀態,可能使耳膜塌陷,出現傳導性聽障,甚至演變成中耳炎或中耳積水,長期更可能衍生膽脂瘤這種侵蝕性疾病。

常用藥物為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鼻噴劑等

臨床上懷疑有耳咽管功能障礙時,需接受耳鏡、聽力檢查、鼓室圖、鼻咽內視鏡等檢查,確診則需排除中耳疾病、鼻竇炎或鼻咽腫瘤等因素。治療方式包括藥物、通氣治療及手術。

常用藥物包括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鼻噴劑,甚至肌肉鬆弛劑,但效果因人而異。若藥物及通氣治療效果不彰時,可考慮在耳膜切開一個小洞放置中耳通氣管,然而對於慢性且嚴重患者,長期或反覆置放通氣管,可能會有5至10%耳膜穿孔的風險,且當通氣管脫落時,耳悶的感覺往往還是存在。

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手術 使狹窄部分通暢

近年來由於醫療進步,透過微創的內視鏡手術,外科醫師可在侵入性最小的狀況下深入患者體內治療。「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手術」,透過內視鏡導引,將細小氣球從鼻咽伸入耳咽管的狹窄部分進行擴張,恢復通暢。

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手術針對阻塞部位對症下藥,術後外觀無傷口、恢復快、疼痛少,免除耳膜穿孔或因耳朵進水造成感染的風險。李苡潞醫師建議民眾可透過「耳咽管功能障礙量表」進行自我檢測,若懷疑耳咽管功能異常,務必求治耳鼻喉科做進一步檢查,以免小病變大病,得不償失。(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驗腫瘤指數 難擒癌王

抽血驗「腫瘤指數」,就能發現「癌王」?美國權威醫療機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與國內健檢中心醫師皆表示,這類指數不適合當成一般篩檢工具。

血糖莫名升高 需警覺

胰臟癌因不易提早發現,治療困難,常被稱為癌王,單憑抽血驗「腫瘤指數」很難「擒王」,抽血驗血糖卻有助預測其日後的發生風險。

梅約診所消化科醫師 Suresh Chari表示,多數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至少三年,即出現血糖異常上升跡象。該研究日前已發表在《腸胃病學》(Gastroenterology)期刊。

Suresh Chari提醒,胰臟癌患者平均在確診後6個月內死亡。研究團隊另分析近600名接受過胰臟癌切除手術的患者,發現腫瘤大小與血糖升高程度呈正相關。無論胖瘦或飲食、運動型態,醫師建議民眾都需要了解自己的血糖變化。

腫瘤指數偏高 未必是癌症 

安南醫院健檢中心主任蔡忠紘指出,不少民眾認為抽血驗某些「腫瘤指數」,就能提早發現胰臟癌的蹤跡,但觀念並不正確。

蔡忠紘醫師強調,坊間所謂「胰臟癌指數」,只是CA-199的俗稱。在所有 CA-199異常升高的受檢者中,只有 0.9% 確實患有胰臟癌,其他都是偽陽性。CA-199上升的原因很多,包括膽結石、膽道或腸胃疾病、或卵巢疾病都可能引發指數升高。因此只適合輔助診斷或是追蹤參考,而非一般人的健檢工具。

腹部超音波 不易發現胰臟癌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強調,無論是腹部觸診、抽血驗CA-199、或是腹部超音波,都不建議用來作為胰臟癌的健檢工具。

消化科醫師蔡坤峰則表示,除了罹患糖尿病、慢性胰臟炎、有胰臟癌的家族史與吸菸的民眾之外,若帶有特殊基因,或是兩位以上近親罹患胰臟癌,未來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更高。

胃鏡裝超音波探頭 揪出胰臟病變

蔡忠紘醫師進一步指出,內視鏡超音波(EUS)與磁振造影(MRI或MRCP)都是適合針對高危險群做為胰臟癌健檢的工具。內視鏡超音波跟胃鏡類似,是在胃鏡前端多安裝一個超音波探頭,較易找出早期胰臟頭部腫瘤或是胰臟病變,屬於侵入性檢查,過程相對比較不舒服,如果是上述的高危險群,不妨諮詢醫師,評估是否接受篩檢。

解決大海塑膠汙染 「烏賊智慧衣」有潛力

拯救海洋塑膠汙染,科學家開發可分解的「烏賊牙齒」衣!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團隊分析組成烏賊牙齒的SRT蛋白,開發出一種可散熱、導電,還能自癒的彈性纖維材質。研究領導人Melik Demirel教授指出,SRT蛋白產品可在環境中分解,有望成為塑膠替代品。

塑膠微粒破壞海洋 烏賊蛋白成救星

《CNN》報導,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膠進入海洋,造成海洋生態系統很大破壞。近年來,科學家發現,烏賊會利用其吸盤上的環狀齒來緊咬住獵物,這些像牙齒的構造由squid ring teeth(SRT)組成。這種蛋白與絲綢纖維很類似,吸引住科學家的目光。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團隊回顧了過去文獻,發現這種特殊蛋白具有很奇特的構造,構成蛋白的次級結構像「油」與「水」般交融一起,暨分開又分離,賦予其奇特的特性。SRT蛋白不僅強韌、富有彈性,還能導電、散熱,只要施加壓力和提供一點熱能,還能自我修復受損部位。

塑膠替代品 減少塑膠纖維入海

根據《科學日報》報導,研究指出,SRT蛋白能被製成衣物外面的一層保護膜,可以避免塑膠合成纖維在洗衣過程中磨損,進而減少塑膠纖維進入大海中。研究人員更表示,SRT蛋白也可用於製造化學和生物戰劑的防護衣。

此外,Demirel表示,SRT蛋白還具有光學特性,如果結合半導體技術,還可能發展出智慧衣,可以監控人體健康外,還能保護人類免於空氣汙染。這項發想已經在研發當中。

細菌量產蛋白 不用殺烏賊

為了量產SRT蛋白,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程,透過大腸桿菌來大量製造這種蛋白。因此科學家不用獵捕大量的烏賊,就能得到不錯產量的SRT蛋白。Demirel說,塑膠微粒在分解時會釋放溫室氣體,但SRT蛋白可以自然在環境中被分解,希望能減少環境汙染。

未來研究必須試圖降低生產成本,Demirel指出,目前合成SRT蛋白質的生產成本至少為每公斤100美元,但他希望將價格降至十分之一。

參考資料:

1. Could squid protein be an eco-friendly answer to our plastic problem?

2. Squid could provide an eco-friendly alternative to plastics.

3. Abdon Pena-Francesch, et al. Squid-Inspired Tandem Repeat Proteins: Functional Fibers and Films. Frontiers in Chemistry, 2019; 7 DOI: 10.3389/fchem.2019.00069.

胸背撕裂劇痛! 四成五主動脈剝離當下死亡

如果前胸到後背出突然發生撕裂感受的劇烈疼痛,不一定是肌肉痛!醫師指出,這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症狀,特別提醒三高病人應該留心注意。

主動脈剝離恐器官壞死 致死率極高

主動脈是身體最大動脈,將心臟血液送往全身,若發生主動脈剝離,血管內壁剝落,血液流入剝落處,影響全身血液供應,最壞可能會導致器官缺氧壞死,可能引發急性心衰竭、腦中風、急性腎衰竭等急重症。高達45%病人於發作當下死亡,致死率極高。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侯紹敏部主任指出,主動脈剝離分為A、B型兩種:A型是升主動脈剝離,這段主動脈位於心包膜腔內又靠近心臟,容易造成心包膜填塞導致休克,需要緊急手術;B型以升主動脈之外的降主動脈及其下的大血管,一般較不易破裂,可先經由內科藥物治療穩定血壓,後有逐漸恢復的機會。

胸背劇痛呼吸困難 心肌梗塞更要當心 

主動脈剝離典型症狀為突發性前胸到後背撕裂般劇痛、呼吸困難、休克暈厥等。當主動脈剝離影響到心臟冠狀動脈時,就算沒有前胸後背撕裂痛,病人卻出現心肌梗塞症狀,心電圖及心肌酵素檢查呈現異常,搶救時會使用抗凝血藥物,再直接以心導管治療,但因此也會增加後續手術的出血風險。

冷熱氣溫變化大 心梗及主動脈剝離更好發

侯紹敏主任提醒,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造成的動脈粥狀硬化、先天主動脈狹窄及馬凡氏症候群等,都是誘發主動脈剝離的原因,特別提醒三高病人應規律服藥控制,氣候冷熱變化大時,是心肌梗塞及主動脈剝離好發高峰期,更要留心注意。

生產前後憂鬱症 情緒病史需留意

任何懷孕中的婦女都有憂鬱症的風險,精神科醫師指出,未婚或單親懷孕婦女所要承受的社會壓力大,建議多觀察身邊人懷孕期間的身心狀況,多陪伴關懷,適時協助就醫,預防憾事發生。

情緒病史 容易受刺激誘發病症

近日有未婚媽媽的男友,在她懷孕不久後就提分手,進而刺激媽媽情緒,導致傷害孩子的事件發生。身心科醫師陳恆生表示,原本已有家庭或婚姻問題、家族歷史有情緒病、之前有患過情緒病的歷史、思想負面的人、單親家庭和有生活壓力的人都是高危險群。

對於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後所面對的經濟、家庭以及心理等等壓力,南投醫院身心科陳恆生醫師表示,都是誘發憂鬱、焦慮的重要因素。他提醒,生產前後的憂鬱症比想像的要普遍。任何懷孕中的婦女都有機會患上憂鬱症,其中特別是新移民。

產前產後 都可能憂鬱症

陳恆生醫師表示,生產前後憂鬱症的表現差異並不大,其主要的區別在於發生時間不同,產前憂鬱症一般發生在分娩前,而產後憂鬱症則在生產後4-6周內,主要的情緒表現包括是擔憂、焦慮、煩惱易怒,嚴重的時候還可能悲傷絕望到想自殺,甚至傷害嬰兒。

三至五成婦女產後感到沮喪 一成持續影響生活

由於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角色轉變、照顧嬰兒的挑戰和家庭等諸多問題,陳恆生醫師表示在產前後的一段時期出現情緒問題的風險可能會較高。醫學研究指出,有大約30%至50%的媽媽在產後都有沮喪或情緒低落的情況,這通常在產後10天之內會慢慢舒緩和消失,但仍有10%的媽媽這些負面情緒並未得到舒緩而使得憂鬱的症狀更嚴重和廣泛,甚至影響媽媽的精神情緒狀態、日常家庭生活、工作表現、甚至與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成長等。

醫師呼籲,當罹患憂鬱症時千萬不要自責或害怕,應主動告訴家人或諮詢醫生意見。治療方法包括暫時服用藥物以平衡體內情緒系統的腦部活動和心理諮商、治療以助調節及控制情緒。

癌因性疲憊 溫灸助改善

王女士患高血壓及高血脂病史多年,2年前排便異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及體重減輕,住院健檢發現大腸癌初期,經歷手術及放療、化療後,感覺體力明顯下降,容易疲累,時常需要休息,胃口差,晚上難入眠,睡不安穩,日前至奇美醫院中醫部就診。

癌症治療 易導致疲憊

收治患者的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以中藥調養,搭配每週三次的丹田溫灸療法,患者六週後體力明顯進步,疲累感減輕許多,胃口也比較好,睡得比較安穩,生活可以自理,同時減輕家人照顧的負擔。』

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自1982年至今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癌症病人必須接受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影響病人身心狀態,其中「癌因性疲憊症」是癌症病人最常面臨的症狀之一,往往對於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衝擊。

患者活動量常因此降低

而「癌因性疲憊症」是長時間感到疲累或精疲力竭的主觀感受,不會因休息或睡眠獲得改善;高達59-100%的癌症病人表示疲累感導致身體活動能量降低,對事物興趣低下,心理壓力增加,影響睡眠品質等,甚至必須調整原有的工作項目。

丹田溫灸法 補元氣

針對癌因性疲憊症,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提供「丹田溫灸療法」,使用改良的黃土艾炭溫灸中脘、神闕、天樞、關元等穴位,藉艾炭的熱力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祛寒除濕,功效著重在補虛與養身方面,可明顯改善病人體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丹田溫灸療法可以補充元氣,增進腸胃蠕動及消化液分泌,讓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氣血化生來源充足,除了運用在癌因性疲憊症之外,也可以治療消化系統的胃口差、腹脹、噁心嘔吐、打呃;呼吸系統的氣喘、過敏性鼻炎、久咳不癒;婦科:反覆白帶、月經不順、長期經痛以及水腫濕氣、膀胱無力、慢性筋骨痠痛…等病症。

中醫師任東輝表示,內服中藥調養搭配丹田溫灸療法,可明顯改善癌症病人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協助癌症病人早日恢復獨立生活功能,是中醫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