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新一代心臟節律器 遇到干擾磁場會自動調整

全球已經有將近數百萬人,使用心臟節律器以治療心律不整。而心臟節律器是利用電極刺激心臟,使失去正常傳導作用的心臟獲得治療,當心臟病心律緩慢,停頓而影響血液輸出量,造成暈厥休克等嚴重症狀,且無法以藥物控制時,即可裝置人工心臟節律器來治療。 心臟節律器怕干擾 須避開強力磁場環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江碩儒主任指出,標準節律器帶有一或兩條導線,配合產生電流的電池,可用來加速緩慢的心跳。一般人會擔心環境中的電磁波,是否會影響節律器,事實上,大多數家電,如電視機、烤麵包機、吸塵器都不會干擾節律器。

然而,強力的電磁場有可能造成影響,如核能發電廠、高電流電鑽、電鋸、高磁波掃描器等。另外,強力磁場環境,如核磁共振室、電焊現場、電視轉播塔、高頻無限電設備、及某些手術設備,則有可能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正常運作,因此在接近這些環境時,有節律器之病人需要注意小心。

至於如何影響節律器?醫師解釋,在強大的磁場,可能對傳統心臟節律器系統帶來干擾及危害,包括導線發熱、心律不整及心臟節律器的運作失常。 新一代心臟節律器 病患安全有保障 江碩儒主任分享,目前還有更新一代的節律器,搭載全自動磁場偵測系統,「接近磁場時,感測科技能協助精準辨識高強磁場,患者的植入裝置可辨識磁場,並有自動啟動模式,待患者離開高強磁場環境後,其會自動回復正常使用模式」全自動調整模式提供給使用植入節律器的病患,一個安全自動化系統,以保護心臟節律器更保護病人安全。

猛男罹罕見無精症 竟靠打排卵針造出百萬精蟲!

卡門氏症候群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會導致男性出現無精症,病患男女比為4:1,近期就有生殖中心遇到猛男主動求診,表示平時無嗅覺,偶然在網路上發現生殖權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不孕科主任陳啟煌醫師提醒不孕婦女注意,長期無嗅覺可能是罹患「卡門氏症候群」,主動上門檢查後果然發現罹患罕病導致無精,後續便施打排卵針啟動造精,太太再配合療程進行第三代試管嬰兒,果然一舉得子。

陳啟煌醫師表示,近年來,發現不孕原因來自男方約佔40%,個人生活習慣、環境因素、先天遺傳等因素都會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此男性患者有病識感、能夠不畏懼擠滿女人的診間而主動求診,正是抱子關鍵!而造精計畫使用的排卵針其實就是荷爾蒙,排卵針除了能夠幫助女性排卵,對於男性來說可讓雄性素分泌正常化,男性的打針療程花費約2萬圓,一般需時6個月,但該男在第5個月時精蟲數量就從0增加到100萬隻,存到人生中的第一桶「精」!

罕病卡門氏症候群導致不孕 啟動造精計畫讓不孕夫婦喜抱子歸

生殖權威陳啟煌醫師分享,該男性患者長期無法聞到味道,懷疑自身可能不孕而主動求診,經過詳細檢查,果然確診該名男性病患因罹患卡門氏症候群而無法製造精子,因此啟動造精計畫,將精蟲數量從0增加到100萬隻,雖然精蟲數量遠不及健康男性,但已經給了醫療團隊足夠的武器!

然而,陳啟煌醫師表示,醫療團隊更重要的任務是透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胚胎基因診斷汰除缺陷基因,才能避免卡門氏症候群遺傳到下一代身上,經過遺傳基因研究發現,該名男性病患的起因來自基因突變,並非家族遺傳,因此最後找出兩顆正常的胚胎植入並成功誕下一名嬰兒,這對不孕症夫婦除了喜出望外,更視陳啟煌醫師猶如再生父母!

傳統觀念仍認為女性是不孕的主要因素,且多數男性也相當害怕自己被貼上「無子西瓜」的諷刺標籤,進而不願主動求診,但陳啟煌醫師強調,無後為大、且遠遠大過個人一時的面子,不孕夫妻的男女雙方都應培養病識感、主動求診,才能讓求子過程更加順利!

排卵挨針是不孕女性必經天堂路 治療技術進步可望減輕媽咪的負擔!

許多不孕症女性會依照醫囑選擇服用排卵藥或施打排卵針促進卵泡成熟與排卵,部份症狀嚴重的女性需要密集施打排卵針,陳啟煌醫師表示,女性排卵週期相當珍貴,需要把握時機促進排卵,過去一天甚至要吃四顆排卵藥,若要施打排卵針,則要密集施打約8至9天,甚至一天施打2次,挨針是許多不孕女性必經且痛苦的天堂路!但隨著醫療的研發,現在一天只需吃兩顆藥,還有長效型的排卵針,讓打針的頻率也可降低至一週一次,加上冷凍胚胎技術進步,著床率趨近新鮮胚胎,醫師可以等子宮環境調整到最佳狀態後再讓胚胎著床,提高活產率,成為許多不孕症夫妻的福音!

陳啟煌醫師提醒,生殖醫學技術不斷進步,透過精準的治療方案,可以大幅提升不孕症夫妻們的求子機會,求子夫妻積極諮詢,透過醫師的專業建議並配合治療,有朝一日一定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肺腺癌無法標靶治療 醫:化療也不灰心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證實罹患肺腺癌,需先手術治療,她樂觀面對病情稱「只是一塊小蛋糕」。然而肺腺癌因早期無症狀,許多患者發現時多屬無法手術的晚期,其中4成患者更無法標靶治療。北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強調,許多患者化療效果也很好,關鍵在於降低副作用,再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用藥,都能有效延長存活期。

肺腺癌常見不吸菸女性 發現多晚期

根據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包辦男性、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共奪去9,372條人命。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多與吸菸有關。至於「非小細胞肺癌」又可再細分3類,其中肺腺癌又屬最常見肺癌,常見於非吸菸女性。

肺腺癌由於早期無症狀,大部分患者不舒服時,大多是晚期癌症發生遠端轉移所致。手術治療是早期肺腺癌主要方式,至於無法手術的晚期肺腺癌,則以化療和標靶治療為主。

腫瘤基因檢測 分標靶藥物或化療

針對晚期肺腺癌治療方式,周百謙表示需考量3點,肺腺癌需先分期,若為晚期,則要判斷轉移至何處器官,再來需檢測有無基因突變,不同基因型腫瘤生長速度不同,也關係到是否適用標靶治療,最後則要評估患者身體免疫力。

周百謙指出,在台灣,腫瘤基因突變適用標靶治療的機率約5-6成,但隨著更多標靶藥物開發,未來機率會慢慢增加。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受訪時補充,根據臨床經驗,若患者先進行標靶治療,待癌症出現抗藥性,再改用化療,一般存活率約可達2年。

標靶非萬靈丹 化療也能延長生命

可使用標靶治療固然欣慰,但周百謙也強調,標靶治療效果也沒有大眾想像那樣突出,視病人體質因素影響很大,攸關藥物是否達到治療濃度。

醫師勉勵4成只能施行化療的民眾不要灰心,目前許多患者化療效果也很好,關鍵在於降低副作用,並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當化療藥物,都能有效延長存活期。

陳育民則說明,肺癌患者經醫生評估後,也可考慮搭配免疫治療,然而缺點是目前要自費,未來若健保給付,規定條件也可能會很苛刻。

預防肺腺癌 高風險族群才特篩

抽菸、二手菸、常開火煮飯、職業暴露、遺傳,甚至空氣汙染,都可能是風險因子,肺腺癌無症狀怎麼防?周百謙提醒,若家族中有人年輕就得肺癌等高風險族群,可考慮電腦斷層檢查,一般40歲以上民眾,定期X光篩檢及可。

但是民眾也不該因為名人罹患特定癌症,就風湧至醫院診所進行篩檢。陳育民醫師強調,平時就要注意各種不適症狀,若出現咳嗽超過3週等身體不適,可尋求醫師診斷病因,「不用因特定癌症恐慌,有時身體不適也可能是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

近百歲人瑞右手掌劇痛 竟是急性手中風

97歲人瑞素日健康狀況良好,並無治療中慢性疾病,平日生活起居尚可自理。一日早上右手手掌突發性劇痛、慘白發紫且冰冷無知覺,於是被家人送到奇美醫學中心急診。經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檢查後,發現心電圖為『心房顫動』而造成心律不整,導致左心房有血栓,然後才引起急性的血管阻塞,高度懷疑為急性手中風。

導管治療僅局部麻醉 傷口小好照護

黃柏森表示,該案例當日早上便緊急執行導管溶栓治療,導管去除部分血栓後症狀即緩解許多,經過24小時持續藥物溶栓後,手掌已完全回溫並且無症狀,再次血管攝影顯示,前臂血流恢復原狀。

利用X光血管攝影及導管治療,已成為目前處理腿部血管阻塞主要手術方式。醫師說明,其使用局部麻醉且傷口僅有3mm,即能完成診斷及治療,大部分病人在手術隔天即可出院,傷口也僅需換藥三天,相較於開刀手術,對病人、家屬及社會照護等負擔都少了許多。

導管重覆阻塞率 相較比開刀接血管高

但研究顯示,用導管治療慢性周邊血管狹窄的再阻塞率,會比開刀接血管的方式來得高一些,開刀短期暢通成功率接近100%,而導管治療平均約八到九成。由於目前從事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的醫師不多,加上對疾病不瞭解,病人往往嚴重才會就醫,已發生慢性傷口、壞死或嚴重感染等。

這種情況下的血管,往往都是完全阻塞甚至鈣化嚴重,造成導管治療困難,所以其成功率下降,而且手術時間延長。即使如此,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仍有必要,因為可挽救病人免於大範圍截肢,保存其行走能力。

腿部導管治療 利器漸趨多元

黃柏森醫師表示,相較於心臟冠狀動脈阻塞,腿部動脈阻塞的導管治療算是剛起步,近來有許多新穎器具及治療方式,例如周邊動脈硬化斑塊旋磨器,合併塗藥氣球治療急慢性動脈阻塞,或是動靜脈血栓去除器治療急性血栓栓塞,治療利器多元。

竹科人突然倒地中風 竟是隱形殺手惹禍

高血壓非老人專利,不少年輕人因工作壓力大、飲食習慣不佳,使高血壓出現年輕化趨勢。日前一名40多歲竹科工程師突然倒地送醫,緊急送醫確診是腦中風,醫師發現他血壓已飆高到160毫米汞柱,但事前卻毫無症狀。由於高血壓堪稱「隱形殺手」,長期未控制,日後併發中風、心肌梗塞機率大增,不得不慎!

年輕高血壓病人愈來愈多 自認控制穩定未回診卻潛藏危機

新竹馬偕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俞旻指出,台灣年輕高血壓病人愈來愈多,夜診有半數患者都是竹科人。竹科工程師、作業員工作壓力大,交感神經較活躍,且經常吃重口味外食、長時間睡眠不足,都會造成血壓飆高,另常輪班工時不固定,導致服藥順從性較差。

劉俞旻也提到,每年6到7月門診常見竹科人持體檢沒通過的「紅單」,多半是高血壓或膽固醇過高。竹科人雖是高知識份子,但仍對高血壓有誤解,以為沒有症狀就不需特別治療,自認控制穩定就未回診,事實上卻潛藏危機。

劉俞旻解釋,長期高血壓會破壞血管壁,再加上本身抽菸、膽固醇高、血管品質差等,進而導致血管阻塞。據統計,血壓每增高10毫米汞柱,罹患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會增加1成以上。更有研究顯示,亞洲高血壓患者比起西方人,更易引起俗稱「腦溢血」的出血性腦中風。

控制血壓 先從生活型態著手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說,高血壓定義為血壓超過140/90毫米汞柱,若合併有糖尿病、心臟衰竭等,更要嚴格限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要控制血壓,可先從控制生活型態著手,如飲食減鹽、節制飲酒、減重、戒菸、多蔬果、多運動等,若仍無法「達標」,就必須積極用藥治療。

但每天吞藥非人人做得到。林柏霖說,台灣人服藥順從性差,常忘了吃藥,特別是男性患者僅3成乖乖吃藥。劉俞旻也提到,每人體質不同,部分患者服藥後會出現水腫、乾咳、心悸、疲累,甚至影響男性性功能。

高血壓導管治療 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34

針對這類患者,林柏霖表示,可考慮以高血壓導管治療來控制血壓,從鼠蹊部打針將導管放置在腎動脈處,以低能量射頻調節過度亢奮的交感神經,達到控制血壓效果。此治療耗時約40分鐘到1小時,目前臨床研究顯示幾乎沒有副作用或併發症。

林柏霖說,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研究顯示患者門診血壓可降低15毫米汞柱,24小時動態血壓也能降低8毫米汞柱,約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3到4成。

林柏霖就曾收治一名40多歲竹科工程師,高血壓病史已長達5年,平時工作壓力大的他,即便每天服藥多達5顆,收縮壓仍飆高到160毫米汞柱,腎功能也開始變差。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血壓控制到130毫米汞柱左右,每天也只需服用1顆藥物,腎功能也回穩不再惡化。

每天早晚各量一次血壓 依照「血壓日記」調整治療方針

劉俞旻也提醒,血壓起伏波動風險最高,呼籲患者務必穩定服藥,切勿自行停藥,養成量血壓習慣也是一大重點,不少人一到醫院緊張血壓飆高,「白袍高血壓」會讓醫師判斷失準,建議最好每天早上起床與晚上睡前各量一次血壓,醫師可依照「血壓日記」數值調整治療方針。

近期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也將發表高血壓導管治療共識,擬定出高血壓導管治療策略。林柏霖說,包含服用3種藥物以上難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以及患有腦出血、主動脈剝離或呼吸中止症等併發症、無法遵從醫囑吃藥、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或者服藥後血壓仍飆高者,都可考慮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

美軍艦爆病毒感染 中東海上隔離2個月

美國軍艦爆發病毒群聚感染,海上隔離超過2個月!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發聲明指出,美國海軍兩棲突擊艦「麥克亨利堡壘號」(USS Fort McHenry),自去(107)年底至今年3月,陸續有25名船員罹患類腮腺炎。但海軍官員也強調,24名患者已康復,並派遣軍事醫療隊後續評估。

海軍陸戰隊員染病 類腮腺炎傳不停

《CNN》報導,美國軍方官員表示,艦上700百名士兵與陸戰隊隊員中,有25名士兵被診斷出類腮腺炎。最初病例於去年12月22日爆發,最近一起病例則發生在今年3月9日。目前已有24名患者康復回歸工作崗位。官員指出,染病成員的病情都不曾危及性命,並預計全數都會康復。

根據台灣疾管署網站,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急性病毒性疾病,症狀包含1-2天疲倦、食慾不振,接下來為腮腺疼痛、發燒、喉嚨痛,有時伴隨顎下腺的症狀。20-30%成年男性會併發睪丸炎,多為單側,若為雙側,可能導致不孕。另外,併發腦炎(Encephalitis)機率為1-2/100,000,平均致死率為1%。

腮腺炎主要透過飛沫傳染,可透過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來預防。

施打MMR疫苗補強 海上隔離超過2個月

《海軍時報》報導,艦上染病船員已經在船上的醫療設施中隔離,並獲得治療。同時船艦也經過徹底清潔和消毒,艦上全員也都施打MMR疫苗補強劑,加強對病毒免疫力。

海軍官員指出,麥克亨利堡壘號最近一次靠港是在1月份,過去2個月都與伯克級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 DDG-93)一起在波斯灣巡邏,依靠船艦與直升機補給燃料與食物。海軍官方也證實,因應疫情所以更改了巡航計畫,不過對於海上隔離之說非常不悅。

又傳出新病例 戰艦航行計畫變更

海軍發言人Clint Ramsden中校指出,這種病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危及軍艦在世上最不穩定的水域上執行任務的能力。據悉,如果需要採取進一步措施,美國海軍預計將在未來幾天部署一支專門從事預防性醫療的軍事醫療隊,進行評估。

據悉,該船艦近日又傳出新案例,遠航計畫再次更改。

參考資料:

1. US warship quarantined at sea due to virus outbreak.

2. US warship sails the Arabian Sea, avoiding port, killing time ... and germs.

降血脂藥肌肉痛 新藥現曙光

吃了降血脂藥卻有副作用,新藥有望成另類療法!一項包含歐美五國二千人的研究指出,實驗性降血脂藥bempedoic acid與安慰劑相比,可降低低密度膽固醇18.1%。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Kausik Ray表示,此新藥優點是沒有他汀類藥物的肌肉相關副作用,對於無法服用傳統藥物的患者有益。

血脂過高 易引心血管疾病

根據衛福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包辦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第八名,共26,716人因此喪命。其中血液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容易引發血管酸栓塞,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除了運動與飲食控制外,許多糖尿病患者、遺傳性疾病、心臟病或中風患者,都會服用降血脂藥物,如他汀類藥物,減低患病風險。雖然傳統降血脂藥物效果良好,但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李貽恆先前受訪時曾指出,少部分患者會有肌肉痠痛、影響肝功能表現等副作用,不得降低藥量而影響療效。

新藥肌肉副作用少 降血脂有效

《科學日報》報導,為評估實驗性降血脂藥bempedoic acid的效用與安全性,研究團隊招募2,230名患有心血管疾病、遺傳性高膽固醇或兩者兼具的患者,儘管服用最大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治療至少一年,但患者們低密度膽固醇水平仍過高(血液濃度高於70mg/dL)。

除了繼續服用他汀類降血脂藥外,團隊將患者隨機分配服用bempedoic acid或安慰劑,持續52週。研究三個月後發現,比起安慰劑,實驗藥物平均降低患者低密度膽固醇19.2 mg/dL(約平均降低16.5%)。

另外,實驗藥物與安慰劑產生的副作用比率沒有差異,但因服用bempedoic acid產生副作用而中止實驗比率約10.9%,略高於安慰劑組7.1%。其中主要不良反應為痛風,但情況並不嚴重。研究結果表明,bempedoic acid一年內具有安全性,且能有效降低血脂。

預防心血管疾病 療效有待認證

研究人員Ray對此表示,bempedoic acid必須先透過肝臟的酵素轉換成活性形式,一旦藥物擁有活性,就無法離開肝臟而進入肌肉,因此較不會引發肌肉痠痛等副作用。對於無法忍受他汀類藥物的患者而言,此藥是一種降血脂的替代療法。

然而針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該研究卻沒有發現差別,僅有另一平行基因研究證實有效。牛津大學教授Jane Armitage向《BBC》表示,該藥物帶來希望,但需要長期研究證實其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英國保健署則分析,該研究規模與時間具說服力,擁有安全性,惟引發痛風機率較高,需進一步驗證。另外,該藥物並沒有證實比他汀類降血脂藥更好,因此無法取代,未來可能合併使用。

參考資料:

1. New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could help patients unable to take statins.

2. Cholesterol-lowering pill 'new option for statin users'.

3. New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shows promise.

4. Kausik K. Ray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Bempedoic Acid to Reduce LDL Cholestero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380 (11): 1022 DOI: 10.1056/NEJMoa1803917.

肺癌死亡率居冠 台美合作實驗室找解方

看好台灣癌症研究實力,美國國衛院邀合作。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與陽明大學、臺北榮總合作,首次在台成立跨國實驗室,針對肺癌展開為期五年合作計畫,將探討亞洲與西方人癌症基因差異,發展精準治療。

腫瘤基因型影響治療 台美基因有差異

肺癌近來有逐年增加趨勢,其死亡率更同時高居台灣及美國癌症死亡率之冠。肺腺癌為台美肺癌最大宗,但在基因突變上兩地患者卻有明顯差異。台灣多數病患有EGFR(上皮生長因子接受器)基因突變,而美國病患EGFR基因突變比例則明顯較低。

由於確認基因突變類型,關係肺癌治療策略與標靶藥物選擇,基因突變不同也意味著東西方應該要有不同的治療策略。這次台美合作將期望能解答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發展更精確的臨床治療。

友台眾議員牽線 台美合作攻肺癌

美國前紐約州眾議員索拉茲(Stephen J. Solarz)生前對台灣友好,任內多次在國會提出支持台灣的法案,也多次拜訪台灣。索拉茲逝世後,他的夫人妮娜(Nina K. Solarz)繼續支持台灣,以索拉茲名義成立基金會,多次協助台灣醫師赴美研究。

這次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旗下的癌症研究所來台設立實驗室,就是在索拉茲紀念基金會的支持下促成。前年基金會與癌症研究所多次來台尋覓合作夥伴,榮陽團隊脫穎而出。經過一年多協商,實驗室終於在今(108)年正式成立,未來美方將會派駐數名科學家進駐陽明大學與臺北榮總,聚焦在肺癌基因體與表觀基因差異的研究。

各腫瘤專家參戰 促精準醫學

這項台美大型合作研究計畫,美方將由癌症研究所胸腔及胃腸道腫瘤部門主任施倫普(David Schrump),台灣將由陽明大學副校長、腫瘤惡化卓越研究中心主任楊慕華、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士華及病理檢驗部主任周德盈共同主持實驗室。

楊慕華教授專長為腫瘤分子生物學,邱士華教授為腫瘤幹細胞專家,周德盈教授為肺癌精準醫學專家。這次合作研究將結合榮陽團隊在基因體科學以及肺癌的病理專長,針對不同人種間腫瘤特性之差異,進行包含腫瘤免疫學、癌症幹細胞、精準醫學的研究。

期許研究突破 降肺癌死亡率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肩負著癌症基礎研究與新藥研發重任,是美國最重要的癌症研究機構。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期許,未來雙方合作能有重大突破,以降低肺癌死亡率。

楊慕華表示,這次合作對於解決當前肺癌面臨的重要課題,以及未來治療發展有重要影響,對於達到台美雙方以及醫病雙贏,值得高度期待。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