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手術前後麻醉有學問 麻醫這樣說

醫院開刀房每天有許多大小手術在進行,每個病人都希望術後平安離開手術室。然而,手術關鍵人物除了主刀醫師,麻醉團隊也很重要。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醫師張敬道表示,麻醉科醫師的任務是選擇適合病人的藥物,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達到最佳放鬆以及術後即時甦醒。

肌肉鬆弛劑麻醉 助手術進行

張敬道表示,在麻醉藥物中,肌肉鬆弛劑在全身麻醉時的作用是讓病人不能動,使手術得以順利進行。這種藥物不僅在手術室使用,也應用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的病人身上。

從1942年就已經有肌肉鬆弛劑用於手術的記錄。多年來隨著各式肌肉鬆弛劑陸續開發,一些作用時間慢又較長效的藥物、或是副作用較大的藥物,漸漸被醫師淘汰。目前使用在病人身上的肌肉鬆弛劑,大都有生效時間快、作用時間適合手術、副作用少等特性。

解除麻醉 靠肌肉鬆弛劑解藥

「肌肉鬆弛劑解藥則是手術結束後另一個重要的藥物。」張敬道說明,其透過抑制乙醯膽鹼分解酶,來增加乙醯膽鹼濃度,並和肌肉鬆弛劑競爭,手術結束後才能讓病人順利脫離呼吸器,並恢復自主活動。然而,現行肌肉鬆弛劑解藥仍有缺點,除了無法反轉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外,也有造成心跳過慢、支氣管收縮、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隨著外科進展,許多手術也因臨床應用更加熟練,所需手術時間比以前更短。然而對肌肉鬆弛的要求並沒有變化太多,不論手術時間極長或極短,都希望可以從頭到尾讓病人維持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手術結束後,又期待可以快速解除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加快脫離呼吸器時間,並恢復自主活動。他坦承,以現行解藥,要做到這些要求並不容易。

新麻醉解藥誕生 可與麻醉醫師討論

有鑑於此,近年有一種和現行解藥不同機制的新藥物誕生。張敬道指出,由於它的作用是和肌肉鬆弛劑結合使其失效,因此可以反轉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讓病人快速地回復自主呼吸,及早拔除人工呼吸管,減少聲帶不適。

與現行解藥相比,比較不會有各種副作用,增加手術安全性和減少術後不適,如果有手術需求的病友,可以在術前麻醉訪視時,與麻醉醫師討論相關用藥問題。

日本腦炎夏日來襲 最佳預防「接種疫苗」

遭蚊叮咬恐喪命?隨時節進入春夏季,病媒蚊傳染病威脅漸增。食藥署指出,除登革熱,日本腦炎即是經由病媒蚊叮咬,將日本腦炎病毒傳染給人類所至。感染者的症狀以腦炎最常見,致死率約20%-30%,且存活病例中約30%~50%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

日本腦炎常無症狀 嚴重恐影響意識

根據疾管署網站,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無明顯症狀,約有小於1%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

有症狀者通常一開始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腹瀉、頭痛或嘔吐等,症狀輕微者的臨床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或不明原因發燒,嚴重者,則出現意識狀態改變、全身無力、高燒、神智不清、對人時地不能辨別等,甚至昏迷或死亡。

流行日本腦炎 高峰期是夏日

臺灣是日本腦炎的流行區,早在民國57年就全面推行幼童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目前已可供全年施打,若家中有幼童仍未施打疫苗,記得依照時程定期接種(幼兒於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共應接種2劑)。

食藥署表示,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大約在每年6至7月之間。成人若居住地或工作場所接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地區,且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建議於流行期前(每年3至4月)自費接種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無有效藥物 接種疫苗可預防

由於目前並無有效治療藥物,因此預防性接種疫苗更顯重要。食藥署指出,通常在接種疫苗後,局部會出現發紅、腫脹、疼痛等症狀,少數人會有發燒、頭痛及倦怠感等全身性反應,大約3至7天就會自動消失。

目前台灣採取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的管理方式, 在日本腦疫苗上市前,需先向食藥署申請查驗登記,經檢驗合格後始取得許可證。食藥署也嚴格執行逐批檢驗放行政策,每一批自國外進口或國內生產的疫苗,都要由國家實驗室嚴格把關,檢驗合格後始可供國人使用。

攝護腺罷工好困擾 用對藥輕鬆尿

攝護腺肥大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有些男性40歲之後會出現排尿困難、尿不乾淨等困擾;年紀越大症狀就愈明顯,若患者出現尿滯留、尿液回流等狀況,可能導致膀胱發炎、傷害腎臟功能或引發尿毒症。

良性攝護腺肥大 常見症狀分2種

攝護腺位於男性膀胱底部開口處,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對於男性荷爾蒙的感受性愈來愈高,會導致組織增生、腺體厚,進而壓迫尿道,導致尿流變慢,膀胱更加用力收縮,讓膀胱壁逐漸增厚、儲尿量減少,接著就會出現尿不乾淨、斷斷續續等問題。

良性攝護腺肥大常見症狀可分為2種,其中一種是阻塞性症狀,如排尿困難、尿不乾淨、排尿後滴滴答答、需要用力擠壓才尿得出來;另一種為刺激性症狀,有急尿(想要排尿的急迫感)、頻尿(每天排尿次數大於8次以上)、夜尿等。

攝護腺肥大怎麼辦 3藥物治療

治療方面,藥物分三類。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主要作用為放鬆膀胱頸部和攝護腺環繞尿道部位的肌肉張力,改善排尿困難問題,使排尿量增加。為了避免姿勢性低血壓、頭暈等副作用造成白天不適,一般多在睡前服用。由於藥品成分也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對已服用降血壓藥物者,一定要告訴泌尿科或心臟科醫師,以便評估並調整用藥。

另外,抗乙醯膽鹼藥物,主要作用為鬆弛膀胱平滑肌,以減輕急尿、頻尿問題。服用該類藥品可能產生口乾、眼乾、頭痛、便祕、視力模糊等副作用。

而男性荷爾蒙抑制劑,可抑制睪固酮分化,縮小攝護腺體積,改善尿液滯留問題。部分患者服藥後會影響性慾、性功能,停藥後會恢復正常,但攝護腺也可能會再度肥大,切勿擅自停藥。此外,該類藥品所含成分可經皮膚吸收,為避免影響男性胎兒,孕婦千萬不可以接觸到已破損或壓碎的此類藥物。

攝護腺藥品可有副作用 不適應回診

雖然攝護腺藥品可能有副作用,但是治療效益仍大於風險,可以減少生活上困擾,避免病情持續加重。因此,如果出現攝護腺肥大症狀,仍建議及早就醫治療;用藥期間,切勿任意停藥,如有出現不適症狀或病情沒有改善,應即時回診。

真光刀技術準確安全 治療癌症新利器

癌症長期以來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一位,但隨醫療漸進步,已發展越來越多精準治療,其中放射治療直線加速器因此而生;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主任林立青指出,目前已能透過智能化新一代直線加速器真光刀,執行各種放射治療技術,不僅能在治療中,同步處理成像、調整病人擺位等,系統也能準確性治療正在移動的腫瘤,為病患提供更安全的放射治療。

30歲女罹腦癌 透過真光刀成功抗癌

臨床上,曾有一名30歲女性,因突然在家中失去意識,且合併有咖啡色嘔吐物和尿失禁情況,緊急送急診,經檢查發現腦部左額葉側有個約5公分的寡樹突神經膠質瘤。因此緊急採以手術移除,並接受放射線治療,以及進行口服化療藥物治療。

林立青主任表示,因患者選擇採以真光刀治療,透過定期給予腫瘤54格雷劑量,每次治療時間不到10分鐘,療程約5至6週,不僅治療過程無任何明顯副作用,療程結束後追蹤,腫瘤也順利縮小。

引進真光刀技術 成功治療230例

奇美醫學中心自107年引進真光刀後,至今總共約治療230例,治療結果都令病患相當滿意;林立青主任指出,真光刀不僅能精準治療,包括病患呼吸移動都可以追蹤,且更大幅縮短治療時間。且即時影像追蹤監控腫瘤,搭配超弧刀技術,更能進行劑量優化,治療多病灶或多顆腫瘤,降低治療過成複雜性,單鍵即可完成治療。

搭配不同治療技術 有效治療不同部位癌症

臨床上也證實,包括頭頸癌、肺癌、肝癌、直腸癌、攝護腺癌等,屬於固定型腫瘤的癌症,透過真光刀技術,療效都十分顯著。

林立青主任呼籲,依照病情不同,真光刀還能搭配包括影像導航放射治療、呼吸調控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等技術,治療不同部位的癌症。但治療前務必與醫師詳細討論,才能真正發揮真光刀的療效。

解決膝關節退化 機器手臂關節置換術建功

在台灣,每十個70歲以上長者,就有七位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困擾,雖膝蓋問題並不會危害性命,但長期下來造成的疼痛,恐嚴重影響生活,許多中老年人也因此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雙和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翁佩韋表示,一旦膝關節退化程度嚴重,且接受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這時就得接受手術治療,才能有效治癒。

阿嬤右關節疼痛難耐 原來已嚴重磨損

臨床上,有一名74歲阿嬤,因年輕時,右膝關節曾受過傷,加上工作關係需久站,導致右膝關節不時感到疼痛,且隨著時間疼痛更拉長。雖求助於包括敲療法、吃維骨力、止痛藥、注射PRP等各種療法,但最後仍都再次復發,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赴醫院就後,經檢查,才發現原來右膝關節已嚴重磨損及退化。

機器手臂輔助關節置換 降侵入性傷害誤差

經醫師建議下,採以最新式的「機器手臂輔助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術後2天已能下床走路,且3星期後也不需靠助行器,恢復良好生活品質。

翁佩韋主任表示,機器手臂輔助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透過病人在電腦斷層資料,規劃出最適合人工膝關節擺放位置,且即時傳送病人3D骨骼影像及膝關節運動參數,並調整確認人工膝關節施放位置及適當的膝關節壓力與張力,置換完全客製化的膝關節,有效降低侵入性傷害造成的誤差。

傳統關節置換術 傷口大恢復慢

翁佩韋主任進一步表示,透過系統定位的參數決定,不僅能控制誤差值,就連切除方向的角度偏差值也能控制,且加上人工智慧技術與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的新式科技協助下,有效提升術後的膝關節行動舒適度及使用年限。相較於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不僅得切除大範圍關節面,加上因傷口大,患者恢復也較慢。

預防勝於治療 正確運動確保膝蓋健康

不過患者在接受任何手術治療前,務必得先與骨科醫師充分溝通和評估,選擇合適自己的處置方式,才能真正對症下藥,解決病症;翁佩韋主任提醒,預防勝於治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關鍵,平時可透過適當而正確的運動,幫助增強肌力,以及維持穩固的韌帶,減少過勞或錯誤觀念造成的關節軟骨磨損及重大創傷,才能確保膝蓋的健康。

低卡飲食控制體重 研究:糖尿病可緩解

許多人被診斷出糖尿病,人生頓時蒙上一層陰影,然而只要努力控制體重,糖尿病其實有機會緩解!英國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若糖尿病患者進行12-30週的低熱量飲食,平均減重約15公斤,約三分之一患者可緩解糖尿病達2年以上。

全球糖尿病人多 治癒需求迫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2014年糖尿病人口達4.22億人,2016年糖尿病估計直接造成160萬人死亡,2012年另有220萬人死於高血糖。糖尿病更是失明、腎衰竭、心臟病、中風和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

世衛也指出,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保持正常體重以及避免抽菸,可以預防或延後糖尿病發生。然而,對所有罹患糖尿病的人而言,他們都迫切想知道「糖尿病可以痊癒嗎?」研究共同領導人、紐卡索大學教授Roy Taylor對此表示,「基於研究結果表明,糖尿病不是無法抵擋的疾病。」

不依賴藥物 每日8百卡飲食

根據《衛報》報導,研究團隊招募了149名20-65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他們發病時程少於6年,身體質量指數介於27-45(公斤/公尺平方),且沒有接受胰島素治療。

受試者在研究期間不服用降血糖藥與降血壓藥,而是進行12-20週約8百卡的低熱量飲食(幾乎是奶昔類食物),再花2-8週逐步回歸正常固態飲食。

如果參與者的長期糖化血色素(HbA1c)低於48 mmol / mol(6.5%),且無需使用任何第2型糖尿病藥物,則定義為緩解。

2年平均減15公斤 3成糖尿病緩解

《BBC》報導,一年後其中69人(46%)進入了緩解期,接受藥物治療的對照組反而只有4%達緩解。兩年後,其中53人(36%)仍繼續維持緩解。平均而言,一年後緩解的患者體重減輕15.5kg,沒有緩解的患者則減輕12kg。研究人員指出,緩解與減肥程度密切相關,減重超過10公斤的人(64%),在兩年後仍然沒有復發。。

體重恢復恐復發 極端飲食需監督

雖然研究成果斐然,但Roy Taylor強調,雖然糖尿病有機會逆轉,但如果患者體重恢復,病情仍然會復發。倫敦國王學院博士Nicola Guess則認為,減肥不是控制糖尿病的全部,因為研究中有16%患者即使兩年減重達15公斤,仍然糖尿病復發。可能是這些患者罹患糖尿病時間比較長,或者是遺傳因素。

英國國民保健署專家也警告,糖尿病情況複雜,這種低卡飲食法並非適用所有人,必須在醫療監督下進行。

參考資料:

1. Weight loss can reverse type 2 diabetes, study suggests.

2. Type-2 diabetes: 'Weight loss arrests disease for years'.

3. Lean MEJ et al, Durability of a primary care-led weight-management intervention for re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2-year results of the DiRECT open-label, cluster-randomised tri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Mar 5. pii: S2213-8587(19)30068-3.

25萬童死於全球假藥 醫籲國際條約

全球假藥蔓延,年死逾25萬名兒童!美國產官學聯合發表研究指出,近25萬名孩童因假瘧疾和假肺炎藥物死亡,更多人死於假抗生素和假疫苗。論文作者、美國衛生研究院資深科學家Joel Breman呼籲,世衛組織的藥物監測計劃提供更多支持,並更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確保各國90%藥物合格。

全球假藥蔓延 內容物竟有墨水

《CNN》報導,發表在《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雜誌》上報告指出,在全球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所有藥品中至少流竄10%假藥,造成當地每年經濟損失達100-2000億美元,而且問題正在惡化。國際藥廠自行調查發現,2008年僅在75個國家查出29種假貨,到了2018年,已有113個國家發現95種假產品。

研究指出,這些無效假藥多由犯罪集團製造並銷售,不僅過期且保存條件極差。許多假藥起源於中國和印度,成分中甚至測出墨水、油漆和砷等物質。假藥多偽造品牌、原料來源,藥物含量多低於標準,不僅無法發揮效用,也可能無法適時溶解。

全球近25萬人死亡 醫怒批謀殺

Breman指出,假藥以抗瘧疾藥為最大宗,估計造成15萬名孩童死亡;第二大宗則是治療肺炎的抗生素,造成的死亡案例幾乎等同假瘧疾藥。更多人被認為死於用到治療或預防感染的假疫苗和抗生素,如肝炎、黃熱病和腦膜炎等病,也引發抗藥性隱憂。醫師批評「根本就是謀殺。」

藥品安全研究院(The Pharmaceutical Security Institute)也發現,其他假藥還包含降血壓藥等慢性病用藥,心血管藥、癌症藥物、壯陽藥和鴉片類止痛藥。

國際條約管束 監控並懲罰假藥商

《衛報》報導,研究建議,世衛組織的藥物監測計劃提供更多支持,並更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確保各國90%藥物合格。

另一項建議是製定一項控管藥物品質的國際條約,要求確立收集假藥犯罪證據的手段,並簽訂引渡協議,使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國家接受審判。另外,該條約也用來處理越來越氾濫的網路藥店,近年已變成假藥氾濫的管道。

Breman表示,國際社會和藥廠必須提高全球藥品供應鏈的安全性,醫療院所也渴求驗證藥物品質的簡單快速測試。世衛組織假藥警戒小組的Michael Deats則指出,為確保全球假藥政策發揮效力,需要「最高政治意願」。 超過110個國家報告了超過2000種不良藥物,超過世衛組織的全球監測系統,新案例每天都在刷新。

參考資料:

1. Global 'pandemic' of fake drugs killing children worldwide, report says.

2. Fake drugs kill more than 250,000 children a year, doctors warn.

3. Gaurvika et al. Falsified and Substandard Drugs: Stopping the Pandemic.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1 March 2019, 1476-1645.

只餵母乳未營養均衡 小心幼童引發佝僂症

孩子發生佝僂症,除了因罕見的先天性礦物質代謝異常,也可能因缺乏維他命D或營養不良等因素造成;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劉明侑指出,臨床上,因佝僂症就診的案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主要因坊間流傳許多錯誤的幼兒影養資訊,導致家長因此讓孩子缺少各項重要的營養、維他命,長期下來,就會造成佝僂症。

1歲半男童雙腿呈O型腿 原來是佝僂症惹禍

臨床上,曾有一名一歲半的男童小志(化名),不僅無法站立,雙腳也出現變形的O型腿,且因發展遲緩,包括身高、體重都嚴重落後同齡孩子,就醫後進一步檢查,發現小志包括手腕、膝蓋都出現異常寬大現象,且雙側前臂、大腿骨的生長板也出現毛刷樣異常,甚至呈現杯狀變形,確診為兒童營養不良合併維他命D缺乏佝僂症導致,所幸經改善攝取的營養以及補充維他命D後,小志骨頭、身高及體重等都逐漸恢復正常,也開始學會站立及走路。

誤以為男童骨折無法站 竟是營養不均衡造成

原來進一步詢問,才得知小志在十個月大學走路時,因不慎跌倒造成嚴重腿骨骨折,送醫後打石膏固定,但事後拆除,腳步仍無法站直,即使赴各科檢查仍找不出原因,最後才會轉介兒童內分泌科檢查;劉明侑醫師表示,但其實最主要是因小志的媽媽參考坊間的非營養師出版的副食品書籍,除了母奶外,完全不讓小志攝取牛奶、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也因此長期下來,才會導致小志出現佝僂症的症狀。

未補充足夠維他命D 小心讓佝僂症找上門

其實佝僂症是兒童特有個一種疾病,一旦體內礦物質不足或代謝異常,就會造成骨骼的礦質化不良,讓生長板尚未癒合的孩童,骨頭因此變形甚至出現O型腿;劉明侑醫師指出,包括飲食習慣不良,像是完全母奶哺育,未補充維他命D,以及缺乏日照、孕婦本身缺少維他命D、服用特定抗癲癇藥物及胃藥,或腸胃吸收不良或腎臟疾病的兒童,都可能因此產生佝僂症。

若發現類似症狀 應盡快就醫檢查

要讓家中孩子健康成長,平時就得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才是孩童發育的主要關鍵;劉明侑醫師呼籲,若發現孩童出現疑似身高體重成長遲滯、發展遲緩、O型腿、X型腿或不明原因骨折、頭骨囟門超過一歲半仍未關閉等現象,就應盡快帶孩童就醫檢查,及早發現才能對症下藥,避免因此耽誤孩童身體發展。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