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跨性別網紅曬超音波照「稱懷孕」 高醫醫師說話了

跨性別網紅罔腰在社群媒體上宣稱成功懷孕,並表示參與人體試驗,相關醫院醫師做出回應表示,罔腰並無相關就診記錄,且理論上無女性生殖器官,懷孕可能性微乎其微。

跨性別網紅po網稱懷孕 宣稱參與人體測試

日前男跨女的跨性別網紅罔腰在社群媒體與男友放閃,並曬出超音波影像照,宣稱自己懷孕引發熱議。罔腰在社群媒體上表示,剛好接觸到一位醫師在做相關研究,這個「人體測試」詳細內容無法公開,簡單來說是試管方式植入,費用是天價。

高醫醫師:該患者無就診記錄 無子宮卵巢懷孕可能性極低

罔腰帖文中,將超音波影像照附在高醫就診單上引發聯想,不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龍震宇表示,罔腰在高醫並無相關超音波檢查與婦產科就醫記錄,照片中的超音波影像看起來不像出自高醫。

龍震宇指出,理論上如果沒有子宮、卵巢,要懷孕可能性微乎其微。雖然高醫為南台灣首個申請研究子宮移植人體實驗的醫院,但該項目尚未開始進行,因此也無收費之說。

跨性別懷孕可能性? 醫:雙性人有可能

跨性別者是否有懷孕的可能性?生殖醫學科主任蔡英美表示,跨性別者若是雙性人,同時具有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有子宮的狀態下,也許可以藉由人工生殖懷孕,理論上技術可行,但目前台灣法律上尚未通過,因此在台灣不會發生。

別擔心,你還是可以當貝克漢!! ─漫談氣喘的最新治療

主播:「寒流發威台灣急凍 今入夜下探4度…」貝克漢也瘋狂嗎?

最近有一個因足球表現績優,剛入大學校隊的新鮮人來到門診,露出滿臉懊惱與憤怒。身後則站著焦慮愁容的媽媽。經過深談,才瞭解了他的困擾。 因為對足球有興趣,他中學起就加入校隊訓練,立志要做「寶島足球金童」。他因為就學與訓練方便,氣喘多年來皆在家裡附近的院所求診。氣喘部分也使用多種藥物治療。大一入學後,因為加入校隊力求表現的壓力,且最近氣候變化大,半年來使他的氣喘症狀大噴發,即使每日吃三到四顆的類固醇,仍然每天都要使用急救噴劑三到四次仍控制不下來。且長期服用類固醇的副作用,使他夜眠不好,食慾大增,體重增加了十幾公斤,球場上又跑不動,已經被教練警告了好幾次。他一度以為自己的夢想就要粉碎。且怪罪家人,導致與愛他的家人氣氛緊張到媽媽每天以淚洗面。

我在門診告訴他,你知道足球金童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 已知氣喘患者)也有氣喘病嗎?氣喘不是你前進的阻力,對疾病的無知才是。在經過了過敏抗體IgE與嗜酸性白血球檢驗,環境與吸入劑使用的衛教,並改善了他過敏性鼻炎與胃食道逆流的共病。他雖有進步,但仍未達氣喘控制良好程度。所以進一步依嗜酸性白血球結果給他使用了每月注射一劑的生物製劑進一步控制。目前他回診時舉步輕盈,笑容滿面,當然,口服類固醇也減少到快停藥了。

呼吸道慢性發炎疾病─氣喘

今年冬天天氣多變化且空污嚴重,如果足球金童貝克漢在台灣,對他來說,這可能也是他一年中最難熬的時光。民眾每逢寒流便咳嗽、噴嚏不斷,胸悶,喘鳴,這些常被誤認是感冒、著涼的症狀,其實也可能是氣喘發作所致。氣喘是一種長期反覆發作的呼吸道慢性發炎疾病,常見症狀如慢性咳嗽(尤其是夜間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喘鳴等。臨床上氣喘的治療藥物組合共分五級,輕度及中度氣喘通常以前三級的治療就能獲得控制。若升級到第四、五級的藥物組合來治療,而仍持續有氣喘症狀,則符合嚴重型氣喘定義。根據研究,嚴重型氣喘約占總氣喘人口的3.7%,比例不高。但醫藥負擔遠遠比起一般氣喘要高出60%。且這些病人,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精神在急性發作、急診就診、住院、並可能得要和口服類固醇長期相伴。

精準化治療時代來臨! 病患可靠生物製劑重獲新生

嚴重型氣喘約占總氣喘人口不到4%,但可分為數種不同的類型,有的病人免疫球蛋白E過高,有的病人嗜酸性白血球數目過多,有的病人兩者都高,或都不高。幸好隨著科技進步,我們對這些不同的氣喘亞型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有應對的生物製劑。

既然這些不同類型的氣喘,用藥的原則都不一樣。建議嚴重型氣喘病人應應主動尋求專業的胸腔內科專科醫師治療,並了解自身屬於哪一種嚴重型氣喘亞型,以利對症下藥,有效控制。隨著醫學發展持續進步,氣喘現已進入精準化治療時代,目前台灣已有多種治療成人嚴重型氣喘且獲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可針對6歲以上兒童、成人嚴重氣喘進行精準治療。很多大型臨床研究(MENSA, MUSCA等)顯示中顯示,嚴重型氣喘在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每年可降低50-60%的氣喘惡化率,且可減少病患因氣喘而需要急診或住院的次數; 上市後的臨床研究(REALITY-A)更顯示可幫助病人減少52%的口服類固醇劑量,甚至在另一臨床研究(France early access program)顯示可讓65%的病患不用再依靠口很類固醇控制氣喘,幫助病患重返往日正常生活。

生物製劑發展已漸趨成熟 每月注射一次即可有效控制疾病

不僅是氣喘,目前生物製劑的研究已擴展到其他疾病,不論是因嗜酸性白血球數目過多而造成的嗜伊紅性肉芽腫併多發性血管炎,甚至是鼻息肉,或是嗜伊紅性白血球增高衍生其他疾病的研究也在進行中。不同劑型-靜脈注射或是皮下注射,不同給藥頻率-兩週一次到兩個月一次的生物製劑皆已上市,建議病人可與醫師討論選用施打週期與回診頻率相近之藥物,避免忘記回診施打而影響服藥順從性,導致疾病控制效果降低。

氣喘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慢性疾病,千萬不要用治療感冒的態度去面對它!唯有積極的面對,專業的治療,環境的控制,與共病的處理,才會使疾病獲得良好控制。貝克漢也不需要再瘋狂了。而嚴重型氣喘病人更應積極正視氣喘,主動尋求具氣喘專業的胸腔內科醫師治療,避免氣喘更為惡化。唯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才能穩定控制氣喘,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圖片

(文章授權提供/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

心因性猝死防不勝防? 醫:這些族群有辦法

猝死新聞頻傳 小心致命性心律不整來襲

近年來頻傳年輕人猝死新聞,醫師表示,患者多數屬於心因性猝死,尤其是致命性心律不整,因為不正常電流影響心跳傳導路徑,往往來得很突然。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副主任蔡適吉醫師指出,患者有可能發生心房顫動或心室顫動等心律不整,一旦心臟亂跳、亂放電,無法有效幫浦收縮,就會導致患者沒有適量血壓輸出而倒下,若是來不及搶救,就會突然猝死。

找出高危險群 檢查揪出心律不整問題

致命性心律不整常常毫無症狀,因此提早預防很重要,有6至7成猝死發生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其他高風險群還包括心臟功能差、曾有心因性猝死家族史以及心肌病變等患者。然而也有患者是因為一般心律不整導致心肌肥厚,進一步造成心臟衰竭,間接提高猝死風險。

蔡適吉醫師舉例,若為心血管疾病患者且常有心悸問題,就能透過24小時心電圖,或14天,甚至有長達3年的心律監控等檢查,進一步找出致命性心律不整,一旦確認為高風險族群,就能安裝植入式去顫器。

蔡醫師進一步表示,植入式去顫器需在左胸開出約4公分的皮下傷口,沿著靜脈將電線植入到心臟,相當於體內AED,能在致命性心律不整發生時,適時給予電擊恢復正常心跳。國外研究指出,有裝體內去顫器的高風險族群,整體的死亡率相對未植入者可以下降達50%。

植入式去顫器 體內AED電擊恢復正常心跳

蔡醫師曾有收治一名60歲的孫先生,因為兒子猝死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認定自己也是高風險群,就醫檢查發現患有遺傳性心肌肥厚,才植入去顫器做預防性治療。

蔡醫師補充,裝置植入式去顫器一方面可以監控病人是否發生心律不整,作為調整藥物的依據。另外一方面,若患者出現惡性心律不整且持續時間長,去顫器也能適時給予電擊搶救。

目前植入式去顫器健保採有條件給付,不過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發生除了去顫器,也需要搭配藥物治療降低發生機率。提醒高風險群有所警覺,小心猝死危機。

天氣驟變溫差大 醫師:預防心血管疾病五要點!

近來天氣驟變溫差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也隨之增加。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聖中表示,血管阻塞會造成阻塞處下游組織的壞死而產生併發症,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便造成心肌梗塞,而腦血管發生阻塞則造成腦缺氧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阻塞則造成腳部組織缺血壞死。在心臟科常常遇到病人抱怨胸口疼痛不適的情形,就可能是供給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所造成。

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心肌梗塞 減少危險因子

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症,可能是慢性的狹心症或是危急的急性心肌梗塞。黃聖中表示,提到,冠心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肥胖、慢性腎衰竭,另外如家族史也是相關因子,當上述的危險因子越多,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即會更高,減少及改善危險因子是有效預防的方法。

當冠狀動脈狹窄到嚴重時就會產生心絞痛的症狀,會感覺胸口中間或附近緊緊的,或是被掐住、壓著的感覺,尤其在活動時,可能伴隨冒冷汗、無力、脖子或牙齒麻麻的或緊緊的,休息時症狀會改善;而在女性或是糖尿病病人可能發生不典型的症狀,表現為呼吸不舒服或上腹不適,更需加注意。當有相關症狀,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急性心肌梗塞 盡早打通血管

當冠狀動脈狹窄到相當嚴重或完全阻塞時,就可能發生心肌梗塞,此時即便是休息或服用舌下硝酸甘油片也無法緩解症狀,此時應立即送醫治療。甚至有些病人在到醫院前就發生心臟停止跳動或致命的心室顫動,須立刻執行體外心臟按摩或電擊去顫治療才有機會挽救生命。急性心肌梗塞到院後的治療包含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藥物治療,心電圖表現為ST段上升型的心肌梗塞需執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將阻塞處的血管打通以回復心臟血流。

但即便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仍有發生併發症的可能,心肌細胞壞死可能造成心臟破裂、致命心律不整、心臟傳導阻斷、或瓣膜的結構斷裂等併發症,盡早打通血管能降低併發症風險。

黃聖中說明,冠狀動脈阻塞的處理會先做冠狀動脈攝影評估血管阻塞的狀況及結構,此外血管內影像檢查為輔助治療的工具,能幫助心臟科醫師更精準分析血管的狀況。治療的方式是選擇適當大小及長度的導管氣球將狹窄處撐開做血管整形,再視情況以血管內支架放置狹窄處。後續的藥物治療及追蹤也相當重要。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做好5件事

一、建議養成規則的運動習慣,有助於改善血壓及心肺功能;

二、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少鹽、少油、少糖),能改善血壓控制狀況,降低膽固醇、減少三酸甘油脂,並預防高血醣發生;

三、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就是控制冠心症的危險因子,也能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

四、戒菸,不但能減少血管併發症,也減少肺疾發生;

五、做好保暖,避免急遽的血壓變化,也有預防效果。

遠離痛風 醫師提三法則

春節總是少不了豐盛大餐,加上喝酒助興小酌一番,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小心痛風找上門。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蔡凱倫主任表示,往年在過年期間因為痛風急性發作痛到跑醫院的病人約比平常增加一到二成,許多人難得在連假期間能出門走走,結果卻因此而疼痛難耐、無法行走影響出遊興緻,因此蔡凱倫主任提供有助遠離痛風的三要三不法則!

常見關節炎─痛風 關節內尿酸結晶沉澱

為什麼叫「痛風」,因為發作起來,連風吹過去都會感覺疼痛。痛風是一種常見關節炎,好發在大腳趾,腳踝,膝蓋部位,所引發的急性疼痛,通常一痛起來一整天痛到都不能行走。

蔡凱倫醫師指出,痛風形成的原因是關節內有尿酸結晶沉澱,所引起的免疫反應,身體尿酸濃度不穩定時,就會引發急性關節炎。而大吃大喝,就是引起尿酸濃度不穩的最大兇手之一。

蔡凱倫醫師提供遠離痛風的三要三不法則:

三要:

1. 要持續用藥:若原本就有使用降尿酸藥物(如痛酸立克,福避痛,達理痛,優諾等),應繼續按時服用藥物,有按時服藥,當然發作機會就越小。

2.要適度喝水:適度的飲水,可以幫助尿酸從腎臟排除,減少尿酸的堆積。

3.要保暖:痛風好發在末端關節不是沒有原因,越冷的地方,依物理原理溫度越低,結晶更容易沉積,光是天氣冷,腳冰,就可以讓痛風發作。

三不:

1.不吃高普林食物 :諸如內臟類:牛肝、牛心、豬肝、豬心、雞肝、雞胗、雞腸、雞心、鴨肝,有殼海鮮蝦蟹等,這類每100公克含100至1000毫克普林的高普林食物,盡量不要吃。真的很嘴饞,建議淺嚐即止,不要超過半顆拳頭的量,減少痛風發作機會。

2.不喝酒精和含糖飲料 :高普林的啤酒、酒精濃度高的烈酒,以及含糖飲料如珍珠奶茶,都會抑制體內尿酸的代謝,進而讓尿酸在體內堆積更多。

3.不要熬夜:熬夜身體代謝更差,尤其是方城之戰麻將打整晚,除了痛風發作,還有其他問題都容易發生。

空汙恐埋肺癌危險因子! 預防「1習慣」你做了嗎?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107年國人十大癌症,肺癌已連續12年蟬聯死亡率第一,又以早期癌發現人數是肺癌成長最多。樂生療養院胸腔內科醫師董安修指出,主要因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容易被忽略,等到出現持續咳嗽、痰中帶有血絲、呼吸急促、胸痛、聲音沙啞、四肢關節疼痛、食慾不振等肺部求救7警訊時,占七成患者都已轉移或較晚期的肺癌。

肺癌病患人數攀升 又以女性患者居多

肺癌新確診人數持續攀升,又以女性病患居多,且有逐漸年輕化趨勢。董安修醫師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菸害、輻射物質、職業暴露、二手菸暴露、肺部相關疾病史等,但在台灣約有一半肺癌患者不抽菸,恐與空汙、紫爆頻傳、民眾呼吸道長期暴露於危險中等因素有關。

低劑量電腦斷層無危險性 篩檢肺癌利器

其實只要能揪出早期肺癌,經手術治療,治癒率達八成以上,而關鍵就在於早期篩檢與診斷治療,目前民眾只要藉由健檢時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就能及早發現病症。董安修醫師解釋,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檢測出小於1公分的肺部腫瘤,敏感度高,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工具,民眾不需進食也無須顯影劑,加上低放射線劑量,無危險也無疼痛,是篩檢肺癌的一大利器。

肺癌高危險族群 應定期接受篩檢

因此,包括50歲到80歲抽菸超過30包、戒菸時間小於15年或長期吸入二手菸、有肺癌家族史,長期暴露特殊環境、有肺癌家族史等都屬於肺癌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接受篩檢。董安修醫師強調,其中像是長期暴露於油煙環境的廚師或家庭主婦及機車族群,也應接受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接受治療,改善肺癌存活率。

25歲、50歲以上建立保護力 醫師列七大成人疫苗

門診有位媽媽扶著疼痛難耐、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阿嬤說:「郭主任,長皮蛇後再打疫苗有沒有用?我現在打有沒有用?」

七大疫苗 建立成人保護力

樂生療養院社區醫學部郭紋翠主任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讓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再度受到關注。疫苗的施打應由專業醫師針對個別健康與年齡等狀況,提供應施打的項目和接種時間點。郭醫師提出以下七種成人應接種的疫苗 ,並建議只有自己備足完整的抵抗力才能預防疾病、遠離各類傳染病。

一、50歲以上:

流感疫苗:每年打一劑。

肺炎鏈球菌疫苗:65歲以上及未滿65歲高風險群(如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者),只要一劑,終身受用。

帶狀疱疹疫苗:50歲以上成人,不論之前是否得過水痘或皮蛇,建議都要打一劑。

二、20歲到50歲:

流感疫苗:慢性病患,每年打一劑。

A型肝炎疫苗:高危險群(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病人、男同性戀或雙性戀或藥物成癮者),或是職業易暴露(如醫療人員)、工作需往來流行地區者,建議接種2劑。

B型肝炎疫苗: 未曾接種B 型肝炎疫苗者,應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3劑。若為感染高危險群(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之工作者等),則應追加1劑。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對於未曾接種、接種史不清楚者或檢驗未具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者,應接種2劑,且間隔至少4週。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子宮頸癌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於沒有性經驗且未曾感染過的女性接種效益最高,因此9到14歲或無性經驗者,可諮詢醫師視情況施打。目前HPV疫苗有三種(2價、4價、9價),其中2價疫苗可供15歲以上女性施打、4價及9價疫苗適合15-45歲女性,但這三種疫苗不建議交替施打。

直播主失聲驚就醫 年假結束「失聲症候群」湧現

過年前及過年期間,有位吃播主近一個月每天都靠著吃播賺進了大把鈔票,但過完年後卻完全發不出聲音來,嚇到不知所措,以為得了什麼怪病,趕緊到耳鼻喉科來求診。

一問之下,才知能日進斗金的吃播主都是「以吃謀生,靠吐活著」,而且吃的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是觀眾喜歡的烤肉、炸雞、火鍋等油膩食物,甚至要吃的快,而且吃單一的食物,觀眾才能知道你有多喜歡且吃了多少,這位吃播主苦笑地說:吃播是場show,食物才是真正主角,吃播主只是配角而已。

吃播主失聲 竟是胃食道「咽喉逆流」

經過仔細檢查,發現這位吃播主並不是得了什麼嚴重的疾病,而是因為胃酸逆流到咽喉部所導致的失聲狀況,除了處方藥物外,也教導她一些預防和保護之道,但對於她的吃播行為還是多所規勸,否則持續的症狀恐進一步惡化病變成癌,就得不償失了。

過年是團圓也是放假的日子,放完連續假期過後,不只是吃播主,有不少民眾也因為失聲到醫院來求診,成了耳鼻喉科年後就診症狀排行的前幾名。

過年期間都是吃些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像佛跳牆、雞湯等高營養湯品,還有年糕、零食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連假期間,一邊看電視、打牌,一邊把食物塞進嘴巴裡,也不知吃多少,多坐少動,連續幾天下來,不只影響消化,連平常沒什麼症狀的喉嚨,也開始作怪了。放完連假後,許多民眾都會前來耳鼻喉科門診報到,共通的症狀就是喉嚨卡卡、說話卡卡,一直清喉嚨,咽喉部灼熱刺痛感,甚至聲音沙啞,經診斷大部份都是罹患了「咽喉逆流」。

「胃食道逆流」就是胃酸逆流到食道,會有火燒心、胸口悶、不消化的症狀,而再往上逆流到咽喉部,則是耳鼻喉科常見的「咽喉逆流」。主要症狀著重在咽喉部,所以常會有吞嚥卡卡,咳嗽或聲音的改變,持續的症狀會導致聲帶開始出現肉芽腫或息肉等病變,千萬不要拖太久才就醫。

正常的胃酸會經由腸胃道蠕動排下去,但不正常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會導致胃酸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咽喉部而引起症狀,以下簡單介紹平時該如何預防及保護咽喉逆流。

預防逆流五法

1. 少量多餐並細嚼慢嚥

2. 飯後兩小時避免激烈運動

3. 睡前兩小時不要吃宵夜盡量空腹

4. 維持良好的睡眠作息不要熬夜

5. 盡量減少刺激胃酸分泌(油、辣、酸、過甜、高脂)和影響腸胃道消化(咖啡、茶、薄荷等)食物

保護嗓音五法

1. 避免清喉嚨(喉嚨不適用喝溫水代替清喉嚨)

2. 避免大聲或勉強發聲 (小聲且放慢速度地說話)

3. 每20分鐘記得補充小量的溫開水

4. 避免在吵雜的環境說話

5. 喉嚨疼痛避免亂吃消炎止痛藥(惡化咽喉逆流)

不適的症狀維持兩週以上,或已經影響到日常或工作,最好到耳鼻喉科做內視鏡檢查咽喉部,並依照醫囑治療照護,才能讓您重現舒服且美妙的人「聲」!

圖片

(文章授權提供/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智惠)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