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1天1杯含糖飲小心血糖飆! 常「口乾舌燥」小心中標

台灣糖尿病患已破230萬人,被稱為台灣「新國病」,但很多患者仍然漠視,尤其比較年輕的患者,常沒有定時測血糖,飲食不節制,常造成血糖失控,有不少人還因此不到40歲就惡化到洗腎。

衛福部彰化醫院衛教室指出,經過農曆過年的含糖飲料催化,不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 )飆升,甚至有患者指數都破表了,還不願就醫。

糖化血色素突升高 恐是含糖飲惹禍

彰化醫院衛教室個管師邱小佳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至少3個月抽血檢驗一次,若突然升高都會向患者諮詢,然而,近期接連幾起個案都是喝含糖飲料所引起,其中,71歲的施先生從原本穩定的HbA1c在7以下,飆到14.6,引發頭暈及電解質失衡,住院才緩解,出院後也從原本的口服藥改為注射胰島素;施先生說,他看媳婦買了好多飲料放進冰箱,就想說解渴,連續10多天也才1天喝1瓶,沒想到那麼嚴重。

糖化血色素需控制在7以下 口乾舌燥是症狀

家醫科主任廖曜磐指出,高血糖有多樣化的表現,每個患者情況不一,但只要血糖飆高就要治療,且糖尿病患者必須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數值一旦暴衝,恐造成電解質失衡、代謝性酸中毒或併發其他感染症,甚至神智不清、意識障礙、昏迷。

此外,廖曜磐說,很多糖尿病患者說他們沒病症,其實口乾舌燥就是最典型的病症,但很多人不當一回事,甚至用含糖飲料來止渴,這簡直是拿命開玩笑。

1天攝入糖量最多25克 含糖飲成糖尿病溫床

彰化醫院營養室組長施璐筠表示,市售含糖飲料除了糖及主成分之外,會加入香料,讓人喝起來舒服,糖尿病患者常不知不覺就喝過量,連一般人也都易過量,很容易就超過世衛組織建議成人1天攝入糖量最多25克的量;值得一提的是,含糖飲料已成為糖尿病的「溫床」,其實渴了還是喝白開水最好,簡單自然。

國健署擬增加產檢次數 守護胎兒健康

因應少子化的問題,國民健康署日前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召開專家會議,決議將產檢補助次數從現行10次提高至14次,超音波檢查從1次調高3次,並新增1次貧血檢查,以及1次懷孕中期妊娠糖尿病篩檢,預計最快明年可以實行。胎兒染色體異常篩檢的部份沒有包含在此次調整內容當中,相關的檢查補助仍由各地衛生局訂定。

先天異常多為染色體異常 唐氏症最常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敬軒說,染色體異常是胎兒先天性異常的原因,其中最常見的是唐氏症(第21對染色體三倍體),還有其他對染色體倍數異常、小基因片段缺失、基因突變、轉位等問題。

染色體數目異常的發生率約2-3%,目前篩檢染色體異常的方法有第一孕期血清及超音波檢查(頸部透明帶檢查,11~13週受檢)、第二孕期血清檢查(16~20週受檢)以及血液胎兒游離DNA檢查(NIPT、NIPS、NIFTY,10週以後受檢)。

高風險或34歲以上產婦 建議羊膜穿刺

當前述篩檢結果為高風險(大於1/270),或是年滿34歲以上的孕婦,國民健康署將會補助絨毛膜/羊水染色體核型分析診斷的費用。如果擔心胎兒有小基因片段缺失的問題,可以在接受絨毛膜取樣或羊膜穿刺時告知醫師,進行染色體晶片的檢查。至於更微小的基因突變等問題,則需要由醫師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

精準母胎醫學 高準確度低侵襲性檢驗

該院以精準母胎醫學照護理念推動胎兒染色體異常篩檢,高篩檢準確度與低侵襲性檢驗比率減少母體身心傷害,並大幅度減少染色體異常寶寶的出生,獲得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與此同時也執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專案,給於臺北市民相關胎兒染色體檢查補助。期望能協助民眾預防疾病、減少家庭及社會的負擔,促進母親與胎兒整體的健康。

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病例 初判國內感染

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病例!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確診2021年首例傷寒本土確定病例,為居住中部10多歲女性,今年2月2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痛、腹瀉等症狀,就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同月8日因高燒不退住院治療,11日出院,後續因發燒、咳嗽、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數度就醫,3月2日因症狀未緩解轉院治療並採檢,經驗出傷寒桿菌陽性確診。

近5年傷寒每年約10-21例 印尼境外移入最多

依據疾管署疫情統計資料顯示,近5年(2017-2021年)傷寒每年約10-21例,累計確定病例共65例,其中本土病例19例,境外移入46例,移入國家以印尼19例為多、其次為印度8例、緬甸及菲律賓各5例等鄰近亞洲國家。

目前個案住院治療中,同住家人及校園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刻正調查個案飲食史及接觸史並進行相關人士採檢,以釐清可能感染來源,由於個案於潛伏期間無國外旅遊史,初步研判為國內感染。

傷寒桿菌引起腸胃道傳染病 生食、汙染水要當心

傷寒為由傷寒桿菌引起之腸胃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至14天(可由3至60天不等),傳染途徑為生食或食用未煮熟、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腹痛、腹瀉或咳嗽等。預防傷寒的方法包括:食物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食、飲用水煮沸或使用瓶裝之礦泉水,此外,落實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一定要以肥皂澈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範。

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口腔癌3大元兇 注意5大警訊

62歲歌手陳昇在臉書貼文提及「口腔有腫瘤,已立即做手術處理」,因而取消跨年演唱會,消息一出,令歌迷意外,也引發民眾對口腔健康的關注。口腔腫瘤型態多樣,分為良性與惡性,其中令人聞之色變的就是口腔癌,位居2017年十大癌症第5位、男性癌症第4位。

醫師提醒,口腔癌3大危險因子為檳榔、吸菸、喝酒,早期發現並治療,5年存活率達8成。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平日也可在刷牙時照鏡子自我檢查,如有異常應盡速就醫。

「破斑硬突腫」5大徵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任周怡江表示,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總稱,九成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3大危險因子為檳榔、吸菸、喝酒,又以檳榔的致癌性最強,檳榔子為國際認定的第一類致癌物,加上嚼食的動作,化學性及機械性刺激,增加細胞癌變機率。

從癌登統計也可看出,口腔癌男女發生比例約為9比1,與嚼檳榔人口多數為男性有關。研究顯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發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如果合併抽菸,增為89倍;若再加上喝酒,罹癌風險上升至123倍。

口腔癌臨床表現有一些症狀,民眾可利用每天刷牙時照鏡子自我檢查有無「破斑硬突腫」:

破:口腔黏膜是否光滑柔軟,完整無破洞。如果口腔黏膜潰瘍超過2週未癒合,應就醫檢查。

斑:口腔黏膜顏色是否正常。正常為均勻的粉紅色,若出現白斑、紅斑,要特別當心。

硬:嘴巴開合有無困難,舌頭是否活動自如。

突:口腔黏膜表面有無不規則突起。

腫:臉或頸部有無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上述是基本原則,也有例外。周怡江說,曾有病人怪罪是拔牙造成口腔癌,其實是因牙齦原來就長腫瘤而不知,齒槽骨被癌細胞侵襲,造成牙齒動搖,或甚至把牙齒推開移位,以為是單純牙周病,但拔牙後傷口卻遲遲無法癒合,是因為腫瘤細胞持續生長所致。當口腔出現異常情形,應盡速就醫。

癌前病變勿拖延就醫 高風險定期檢查降死亡率

雖然臺北市口腔癌發生率與死亡率比其它縣市低,但如有癌前病變,仍要積極處理不能輕忽,因有癌變風險,視需要須做切片檢查細胞型態,決定治療方式,這階段治療也不會影響臉部外觀。

白斑:口腔黏膜上有白色斑塊或斑狀。

紅斑:口腔黏膜上呈現的紅色斑塊,合併有組織退變的現象,癌化機率相當高。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口腔黏膜下組織層呈現疤痕慢性增加現象,纖維組織增加造成張口受限,口腔黏膜活性減低進食時易受食物刺激並產生潰瘍。

口腔扁平苔癬:口腔黏膜出現交錯角質化條紋、斑塊等變化。癌化之機率較低。

疣狀增生:口腔黏膜表面整體呈現乳突狀或疣狀的突起。

口腔癌分四期,早期發現並治療,0至1期的五年存活率有8成,若3、4期才治療,5年存活率掉到5成、3成。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第3期視病情輔以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第4期就需手術及放射線、化學治療。周主任說,有些病人會嘗試吃偏方或草藥,反而耽誤治療時機,千萬不可輕信。

口腔癌病人通常是靠勞力養家的中年男性,為家中經濟支柱,一旦倒下會造成家庭重大損失。周怡江提醒高風險族群須定期檢查,可降低口腔癌26%死亡風險。健保補助30歲以上有菸檳(含已戒檳)行為的民眾(原住民為18歲以上),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有篩檢需求者可洽北市聯醫診間或癌篩櫃檯安排。

減重者9成失敗! 關鍵出在荷爾蒙

根據「台灣過重及肥胖行為」調查發現,台灣逾8成的人都有減肥經驗,且一半以上的人目前正在減重中。隨著農曆年、228連假,民眾平均增加3至5公斤,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醫師表示,前往門診諮詢減重的人數也成長三成。減重的人這麼多,復胖更不在少數,其實肥胖應尋求體重管理門診協助,才不會傷身又復胖。

肥胖被定義為慢性病 成因複雜共病多

世界衛生組織2020全球肥胖年報指出,台灣為東亞最胖第一名,且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過重及肥胖問題(亦即BMI大於24)。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蕭敦仁醫師表示,肥胖已被定義為慢性病,它伴隨的疾病非常致命,45%肥胖者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80-90%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罹患糖尿病高7-12倍、4成癌症與肥胖有關,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宗。

9成的人自覺減重失敗 激烈手段易復胖

不過8成6的減重者並未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大部分會先自行運動或飲食控制,或是尋求代餐、埋線、購買減肥成藥等,但調查也顯示,近9成的人自覺最近一次的減重失敗。蕭敦仁醫師指出,瘦不下來的真正原因,都是因為激烈的減重手段無法長久,例如節食初期見效,但一恢復正常飲食,馬上就會胖回來,還可能因為溜溜球效應更胖。

減重不能靠意志力 了解荷爾蒙運作打破惡性循環

減重時,身體內的飽足荷爾蒙(腸泌素PYY、GLP-1)濃度會下降,飢餓荷爾蒙濃度上升,導致飢餓感增加,同時卡路里消耗量會降低,這個變化會持續三年,有許多成功減重的人在一年內會復胖。蕭敦仁醫師強調,我們無法用意志力控制荷爾蒙,要對抗飢餓對很多人來說很痛苦,了解荷爾蒙運作方式,有助於管理體重。他建議,進食時每口可以多咬幾下,幫助膽囊收縮素分泌,抑制食慾。

健康減重計畫 飲食、運動、行為治療

肥胖的成因複雜,每個人的基因、生活習慣、個性及環境不同,同樣的治療無法適用所有人。劉燦宏醫師說明,長期健康的減重須從飲食、運動、行為治療三方面著手,包含如何聰明飲食,而非刻意戒除某類食物;養成運動習慣,增肌減脂,維持減重成果;而行為改變則是心理層面,如:找出經常吃零食或非飢餓飲食背後的心理原因,有助於改善這類型過量進食造成的體重增加。

學會認證「體重管理門診」開跑 助減重者一臂之力

為了讓有需求減重者能找到專業的醫療團隊,劉燦宏醫師表示,學會於今年推動符合資格的「體重管理門診」認證,集結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藥師、心理師、個管師等專業的醫療團隊,有許多醫療院所正在積極參與持續教育課程,強化軟硬體設施,爭取獲得認證。幫助民眾少走冤枉路,透過團隊協助,找出瘦不下來的關鍵,改變舊有習慣,脫離減肥惡性循環。

缺水限水還是要注意衛生 疾管署洗手3要點

去(2020)年國內無颱風侵襲,且今(2021)年臺灣西北部地區連月降雨量少,導致部分縣市已實施減壓、減量供水或停止非急需或非必要用水。雖然國內流感及腸病毒疫情低緩,但腹瀉疫情仍處於相對高點,疾病管制署呼籲,民眾於水資源較為緊繃之際,仍應落實「當用則用,當省則省」的觀念,勿因節水而忽略手部衛生,同時也要注意儲水方式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感染與傳播風險。

限水衛生清潔怎麼辦? 學會這3種情況的洗手方式

疾管署表示,民眾在限水期間,可視下列3種狀況進行手部清潔:

1轉開水龍頭還有水: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洗手,但勿將水量轉到最大,搓揉手部時先關掉水龍頭,勿塗抹過多肥皂或清潔劑。

2沒有自來水,但仍有其他儲水或乾淨水源:可泡製3至5 ppm含氯漂白水置於附有水龍頭之儲水桶,先打開儲水桶水龍頭用小水量含氯漂白水沾濕雙手搓揉約20秒後,再以少量含氯漂白水沖洗雙手,最後再另以清水洗掉殘留的漂白水。

3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酒精或乾洗手清潔雙手,並務必搓至完全乾燥為止;但由於酒精對諾羅病毒及腸病毒消毒效果有限,且無法取代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如未正確洗手,仍應避免用雙手接觸口鼻、眼睛或照顧嬰幼兒。

適當存水 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

此外,民眾採取節水措施時,務必主動做好配套管理,貯存雨水或回收水再利用時,應將儲水容器加蓋,且每週澈底刷洗容器內壁一次,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登革熱發生的風險。

藥物能治病也能致病! 健保醫療2系統為健康把關

多年來,重複就醫用藥一直是惱人的問題,尤其家中有長輩的家屬,因慢性病或種種原因,導致多科重複開藥,因而吃太多種藥物或浪費醫療資源情形屢見不鮮,也可能造成藥物過量的安全疑慮。然而,藥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用藥時若能掌握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善用雲端用藥查詢,堅守用藥安全原則,方能藥到病除。

用藥五原則 堅信諮詢專業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護理科護理長李名蟬表示,為了自己的健康,應堅持用藥五不原則-「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聽信神奇療效的藥品、不購買也不吃來路不明之藥品,也不要推薦藥品給其他人;看病時先瞭解自己身體不適症狀,並向醫師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同時也要看清楚藥品標示及正確了解用藥方法、時間、劑量,藥品應依藥袋標示的時間使用,口服藥品應以適量的開水服用。

健康存摺 自主管理個人健康狀況

目前有兩項系統,可以加強健康把關,一個是「健康存摺」,由自己主動為健康把關,另一個是「健保雲端藥歷系統」由醫師主動為病人把關。李名蟬護理長說明,「健康存摺」指的是線上個人健康資料查詢系統,它是一個整合跨機關的健康資料庫,提供健保保險對象可隨時隨地便利地查詢個人的健康資料,就醫時,提供醫師參考,幫助醫師快速掌握個人健康狀況,且只要享有健保的國民,不分年齡都可以免費使用的系統。

健保雲端藥歷系統 提升用藥安全性

為提升民眾就醫與用藥品質,建置「健保雲端藥歷系統」,以病人為中心的雲端藥歷系統,將在不同院所就醫的資料整合在同一個平台,於看診時,醫師插入醫事人員卡及病人的健保卡後,就能查詢到健保就醫日期及用藥記錄,有相關資訊可以協助醫師正確開藥,減少重複開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為民眾用藥安全把關,提升就醫安全與品質,將醫療資源發揮到最大的效用。

跌倒竟讓他矮十公分! 截骨矯正助挺胸

75歲長輩跌倒後,半年出現駝背,身高矮了10公分,還伴隨腰疼無法久站。輾轉到臺中慈濟醫院就醫,骨科主任蔣岳夆檢查發現,竟是跌倒後脊椎骨折造成的後遺症,施行脊椎截骨術矯正後,終於恢復正常。

爆裂性骨折 壓迫神經導致駝背、無法久站

因駝背腰疼來到蔣岳夆主任門診的鐘老先生主述,平時身體不差,還能騎單車運動,但去年洗澡不慎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後,身體越來越差。他表示,跌倒後就醫治療,發現了骨質疏鬆情況。雖然按時就醫,但半年不到,腰越來越挺不起來,身高也矮了10公分,更因腰疼無法久站。

經檢查後發現,老先生的病根還是在於跌倒的骨折後遺症。蔣岳夆醫師指出,鐘先生胸椎第十二節呈現「爆裂性骨折」,骨折癒合不良使得脊椎結構產生不穩定,骨碎片也壓迫神經,導致駝背、無法久站。

脊椎截骨術矯正 恢復原樣繼續挺胸

蔣岳夆主任清除病人第十二節損壞椎骨體,在上、下兩節打入螺釘注入骨水泥,增強螺釘固定強度與穩定性,把原已駝背到58度的脊柱矯正回18度,同時保留病人患部下端可動腰椎,手術後很平安,沒有併發症。

打骨水泥有風險 術前需醫師仔細評估

蔣岳夆醫師提醒,一旦跌倒,常見髖關節或脊椎骨折,脊椎骨折又分壓迫性或爆裂性骨折,爆裂性骨折會導致碎片向後壓迫神經。蔣岳夆醫師進一步表示,骨水泥常用於填補骨頭裂痕、塌陷或增強螺釘固定脊椎,但打骨水泥仍有風險,嚴重時甚至會癱瘓,因此術前需要醫師仔細評估。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