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每十人就有一人慢性腎病 5成以上輕忽三高控制

67歲的黃大哥,年輕時經常應酬、熬夜,生活習慣極差,漸漸地開始感到腰部酸痛、容易疲倦、甚至四肢開始水腫,就醫後發現腎功能竟然已衰退,罹患了腎臟病。他憂鬱、失眠,接著便開始接受洗腎,而後移植腎臟。黃大哥非常感謝自己能夠重獲新生,他現在生活規律,也提醒所有的年輕人,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身體。

每十人就有1人慢性腎臟病 超過8萬人正在洗腎

適逢3月11日世界腎臟病日,今年主題為「積極面對腎臟病,復康豐富人生(Living Well with Kidney Disease)」,強調勿忽視三高對腎臟疾病之影響,鼓勵病人與家屬應參與專業團隊衛教照護指導,提升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以增進健康生活品質。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因,也是慢性腎臟病的併發症,有三高的民眾一定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妥善治療,避免走上洗腎之路。

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疾病,發展至後期需要洗腎,目前全台約有8萬多人正在接受透析治療,108年健保門診透析治療花費已達533億元,約占健保總預算6.9%。

慢性腎臟病患 一半以上不注意三高控制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有5成以上(56.0%)的慢性腎臟病人沒有注意量血壓,5成以上(51.0%)沒有注意測血糖,6成以上(64.7%)沒有注意測量膽固醇。此外,在規則服藥控制三高患者,除糖尿病病人有9成以上規律服藥外,在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按醫囑用藥部份僅占5-7成,且更令人憂心的是,越年輕的慢性腎臟病人越不注意測量三高及規律用藥重要性。

心腎症候群 三高與慢性病的惡性循環

65歲以上、三高、有家族史、肥胖、抽菸者,都為腎臟病的高危險群,身為台灣腎臟醫學會的常務理事,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醫師表示,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候選人的三高患者容易有腎臟病,腎臟功能差者血壓、血糖、血脂也容易控制不良,互相惡性循環,因此一定要將危險因子控制住,配合醫師用藥,避免心腎症候群。

同時腎臟功能異常的患者也不應擅自用藥,尤其是成藥、中藥、保健品,若需服用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吳麥斯醫師也強調,年輕患者因沒有急迫的危脅,非常容易輕忽,若未妥善控制,出現蛋白尿,5年內需要洗腎的機率很高。

善用成人健檢 及早發現三高及慢性腎臟病

國際腎臟醫學會(ISN)與國際腎臟基金會共同提出腎臟保健的八項黃金守則:就是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國健署提醒,可多利用由健康署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之民眾,每3年提供1次,65歲以上則可每年提供1次),及早發現自己三高及慢性腎臟病的問題,以能及早介入與控制。

新生兒黃疸光照治療傷眼睛? 食藥署解答

近年來,臺灣出生率降低,每個新生兒都讓父母如獲至寶!然而,剛抱回家的寶寶,怎麼白嫩的皮膚漸漸變黃?此時,新手爸媽通常會慌了手腳急送醫,經檢驗後才知道是「新生兒黃疸」。

光照治療非陽光、日光燈 特定波長與高強度藍光才有用

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問題,因為體內非結合性膽紅素濃度增高,造成眼白部分及皮膚顏色變黃。主要治療方法是照光治療,但並不是照射太陽光或日光燈,食藥署強調,光照治療必須要以特定波長430-490nm、強度大於30μW/cm2/nm的藍光作為光源,並且儘可能照射到新生兒的所有皮膚。

遮蔽寶寶的雙眼 避免眼睛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長時間照射藍光可能導致眼睛受傷,因此要先以眼罩遮蔽寶寶雙眼。食藥署說明,治療前須與主治醫師討論,醫師會依據寶寶狀況調整照光時間、間隔時間與強度;若患有光敏感疾病(如紫質症)或有其家族病史、有使用光敏感性藥物等,則不建議使用。

治療黃疸副作用 應多補充水分紓緩

新生兒如果出現類似黃疸症狀,應盡速就醫。食藥署也提醒,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腹瀉、水分散失、暫時性皮疹等副作用,應多注意寶寶情況,並多補充水分。

若想進一步了解新生兒光照治療裝置資訊,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如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與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可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通報。

全台約有180萬人患有偏頭痛! 專家籲「3種食物」要少吃

偏頭痛對許多人並不陌生,根據相關數據顯示,15歲以上盛行率約9.2%,若包括兒童及青少年,全台灣約有180萬人口患有偏頭痛,其中以女性病患為主,平均年齡為20-45歲;而世界衛生組織也在2018年將偏頭痛列為年輕人失能疾病第一名。

全台約有180萬人口患有偏頭痛 前驅症狀不可忽視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神經內科田怡婷醫師表示,簡單辨別「偏頭痛」的方式,大部分為搏動性、單側或雙側的疼痛,每次頭痛時間會持續數個小時到數天,頭痛時通常需要休息或靠藥物才能緩解,且會伴隨噁心或想吐,畏光且怕吵的症狀,許多偏頭痛患者都有「前驅症狀」,就是預感頭痛即將發生,或者頭痛發生前有視覺閃光、看東西變形(視物變形)和頻繁打呵欠等,嚴重患者會造成生活困擾。

治療慢性偏頭痛 局部注射肉毒桿菌減少發作天數

目前治療偏頭痛的藥物有很多種,急性疼痛時可以使用普拿疼、消炎止痛藥和血管收縮劑;若頭痛的次數頻繁發生,會建議依循神經內科醫師處方,每天規律服用預防頭痛的藥物。

田怡婷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是診斷為慢性偏頭痛時,可透過局部注射肉毒桿菌以及CGRP單株抗體注射治療。而「局部注射肉毒桿菌」以國外文獻來說,施打後可有效減少慢性偏頭痛發作每個月8.4天,對比安慰劑每個月減少6.6天來說有顯著意義。

避免3C食品 作息規律助緩解不適

在飲食部分,田怡婷醫師提醒,頭痛患者要注意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如香腸或接觸酒精飲品等刺激性來源,避免所謂的「3C食品」,分別是巧克力(Chocolate)、起司(Cheese)及含檸檬酸的水果(Citrus fruits);除此之外,平常也要注意睡眠時間和作息需規律,以及工作壓力的調適,有些物理性的處置包含按摩或刮痧都可以幫助緩解疼痛。

洗腎C肝微根除 邁向無C肝國家

治療C肝能減緩腎功能惡化!為了能在2025年達成消除C肝目標,政府及各肝炎專家規劃「精準公衛治療」、「防治在地化」、「防治一條龍」,作為消除C肝的三大核心政策。高雄醫學大學肝炎研究中心余明隆講座教授的團隊更推動「ERASE-C」C肝微根除計畫,逾9成的C肝洗腎患者治療成功,研究成果引發全球關注。

C肝影響存活率 加重洗腎併發症

根據資料顯示,全國約有700多家洗腎機構,服務9萬多位洗腎病友,其C肝抗體陽性率為13%,約1萬2千位腎友感染過C型肝炎,其中約有9千位有慢性C型肝炎。雖然在醫護努力防範之下,感染風險已下降許多,但還是比一般人容易得到C肝,洗腎患者的C肝若不治療,不僅容易好發肝硬化、肝癌,且不容易排到腎臟移植,即使接受腎臟移植,也可能面臨高排斥率,導致移植預後不良等困境

透過在地化治療 提高治療意願

為了達到「無C肝洗腎」的終極目標,攜手22間洗腎室共同合作,規劃「ERASE-C」方案,讓洗腎環境沒有感染源後,就不用擔心醫護人員會遭受到感染。此項計畫具有深遠的意義,余明隆說,期望透過全面篩檢、在地治療,提高洗腎C肝病患的治療意願。唯有提供以病友為中心的在地化治療,才能克服C肝患者會因就醫不方便性,早日達到根除C型肝炎病毒的目標。

轉介和在地治療 治療策略參考

目前,第一階段是的「轉介治療」,大約只有四分之一願意接受治療,而後推動「在地治療」,另外增加三分之二的病人,藉由在地治療幫助下,在一年半內,成功提高三倍接受率,在追蹤結束後,有逾9成以上洗腎中心達到「C肝微根除」。醫師呼籲C肝洗腎患者積極治療,希望此經驗的治療模式可推展至各種特殊族群,作為治療策略的參考。不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炎防治中心戴嘉言主任表示,洗腎患者和醫療照護提供者皆需無C型肝炎病毒必須達半年以上,才真正達成此目標。

國健署積極推動 B、C肝免費篩檢

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莊萬龍教授更提到,過去治療C肝的費用昂貴或是使用副作用大的干擾素治療,導致患者非常抗拒,而現在有良好的口服抗病毒治療,再加上健保有給付,因此若發現自己有C肝,建議盡快到肝膽腸胃科治療。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長呼籲,目前尚有許多民眾不知道自己是否罹患作C肝,現在都有推動國健署成人B、C肝免費篩檢,請民眾積極把握篩檢機會。

台大拚「心臟死後器官移植捐贈」 肝肺移植成功救命

全台首例腦死器捐中途心臟停止繼續移植,器官受贈者紛紛出院!台大醫院12日舉辦記者會,分享一位腦死病人,於器官捐贈過程突發心肌梗塞猝死,現場立即啟動心臟死後器官捐贈流程,在不使用葉克膜輔助下,成功完成「心死」後的器捐作業。前立委蔡啟芳也到場分享,向台大團隊致謝,同時呼籲民眾戒菸。

器捐困境來源短缺 心死後也能捐贈

器官捐贈來源短缺一直是全世界器官移植的困境,除了積極使用邊緣性捐贈器官來執行器官移植手術外,發展新的器官移植捐贈方式,也能有效提升器官捐贈數量。外科部主任黃俊升醫師表示,傳統認知「腦死後」在心臟功能尚未停止前,可進行器官捐贈,但「心臟死後器官捐贈」(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簡稱DCD)已被國際間認可為一個合法,且可以有效提升器官捐贈率的器捐方式。

心死即符合一般人所了解的死亡定義,但技術門檻跟腦死捐贈不一樣,腦死時,身體功能都還是健全的,器官拿下來狀況比較好,可心臟一旦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其他器官就會跟著衰變,要搶時間並同時維持器官功能,便需要更多技術以及團隊合作。

腦死器捐到一半突心死 緊急啟動DCD流程

主刀的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表示,此次捐贈者經過兩次腦死判定後,開始進行捐贈手術,沒想到中途發生不預期的心臟停止,移植團隊當下決定啟動DCD流程,立刻給予抗凝血劑同時進行心臟按摩,確保血液及藥物能順利流到全身,再迅速將器官降溫、取出保存,最後順利取得肺臟跟肝臟,分別在台大以及台北榮總進行移植手術。

台灣2017通過心死後器捐 造福更多等待器捐病人

台灣已於2017年通過施行Type III DCD(可控制的死亡後捐贈器官)的相關作業守則,迄今全國每年約有12例的器官捐贈,約占全國器官捐贈總量的10%,去年更多達20例,成功造福更多等待器官的病人。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器官捐贈手術其實很複雜,包含倫理議題,台大醫院為了生命價值,耗費大量心力投注,要瞄準未來,針對現在未解決的問題去做。

蔡啟芳換肺重生 呼籲癮君子快戒菸

去年7月曾接受肺部移植的前立委蔡啟芳也到場分享,慢性阻塞性肺病進展到晚期的他,肺功能僅剩下32%,沒想到能有機會接受到肺部移植,讓他重獲新生,現場他再三感謝台大團隊,表示徐紹勛醫師是他的救命恩人。蔡啟芳抽菸50年,每天4包,到後期極度不適只能用藥物壓著,卻不知道吸菸比吸毒更可怕!他也疾呼,癮君子一定要戒菸。

健保給付B肝抗病毒用藥範圍擴大! 這3族群受惠

自110年3月1日起,健保將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之給付,主要的受惠對象分別是「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預防性使用B肝藥)、「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預防性使用或發作時使用B肝藥)及「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ALT值大於正常值上限且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時使用)等,估計受惠人數為3,880人(依序為70人+310人+3,500人),年度藥費約2.47億元。

適時使用B肝抗病毒用藥 可降低肝硬化、肝癌風險

健保署表示,B肝抗病毒用藥治療B型肝炎病毒雖然不若C肝全口服新藥可達到病毒清除的效果,但若能在病毒活動造成肝臟發炎時適時地使用B肝抗病毒用藥抑制病毒活動,對於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機會仍然很重要。

B肝治療給付放寬 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宣示2030年要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也包括B型肝炎,要達成的目標之一為「應治療之慢性B、C型肝炎病人有80%得到治療」,本次擴增給付範圍,可以讓臨床端建議應該治療B型肝炎病人都能儘量得到治療。

空汙「酷酷嫂」就醫人數增 醫提自保重點防肺癌

台中30歲上班族「小彤」最近開車總看到遠方一片灰濛濛,外出洽公更出現眼睛癢、咳嗽、打噴嚏等症狀,整天頭昏腦脹,一度還擔心肺腺癌上身連忙求醫,醫師表示,近來類似患者有增加趨勢,提醒季節交替之際,空汙狀況開始惡化,成為健康隱形殺手,外出切記口罩不離身,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

PM2.5空氣灰濛濛 侵入體內影響健康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表示,當空氣中細懸浮微粒(即PM2.5)濃度過高時,天空就會呈現灰濛濛,且能見度低,除了容易影響行車視線,也會造成眼睛癢、咳嗽、皮膚癢等過敏症狀,因細懸浮微粒可達肺泡最大的顆粒大小,不僅影響肺部,更會經由肺泡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全身器官。 劉柏毅醫師指出,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2019年空氣懸浮微粒超過標準值就有200天以上,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或炎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引發腦損傷造成退化性疾病、誘發過敏反應,更可能增加罹癌的機會,顯見細懸浮微粒不只影響呼吸系統,更會對全身造成傷害。

肺癌長年癌症之首 醫師提自保預防策略

由於肺癌已經連續五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肺腺癌近年也有上升趨勢,占整體肺癌約8成,罹患肺腺癌的女性當中,更有高達95%為非吸菸者,更是女性朋友不可輕忽的問題。

劉柏毅醫師建議,平時可開啟環境監測APP,注意空氣品質預報,外出時記得攜帶口罩,當戶外空氣品質不良時,建議待在室內並減少開窗,使用有HEPA過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最重要的是應戒菸、盡量減少燒香燒金紙、少點蚊香,避免高溫油炸烹調方式,才能避免肺部「內外夾攻」。

至於肺癌高危險族群者,例如抽菸大於30包/年、直系血親有肺癌史者、有肺部疾病、長期暴露於二手菸或石綿環境等,不妨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若是發現病灶,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除了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外,再搭配術前術後個別化的肺部復健,都能使患者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避開乾眼症「上班族警戒區」 還我清澈雙眸,拒絕成為糊矇族!

台灣人總工時亞洲第二! 別忽略健康 注重養生、更要護眼!

還沒下班嗎?根據勞動部最新國際勞動統計資料顯示,台灣2019年總工時為2028小時,排名亞洲第二,僅次於新加坡。可見多數台灣人都處於長時間工作的「事忙狀態」!長久下來,不僅可能會造成心理壓力,身體狀況更須留意!

雖然隨著近年養生風潮興起,國人開始注重身體警訊,但多數人卻忽略了最脆弱的視力問題,遇到視線模糊不清的狀況時,往往歸咎於疲累因素,反而導致眼睛乾澀、角膜破皮而不自知。尤其是上班族,因為生活型態導致長時間使用3C產品,更容易踩入乾眼疾病警戒區!

青壯年乾眼症比例增 上班族群長期用眼、依賴空調,埋下乾眼因子

依照眼科醫學會的研究,81%確診眼科疾病的患者中,乾眼症狀佔最大比例,值得關注的是,過去好發於老年族群的乾眼疾病,近年來青壯年患者比例年年攀升,原因與過度使用3C產品以及長時間待在乾燥空調空間中的生活型態密不可分。

禾馨眼科診所院長王馨儀表示,乾眼疾病大致區分為病理性與非病理性,病理性乾眼疾病因組織構造老化導致,而青壯年患者往往是屬於非病理性成因,來自於過度使用或外在環境影響,例如3C產品成癮、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都可能破壞淚膜,造成乾澀、視線模糊等乾眼疾病。

特別是長期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更是身處乾眼疾病警戒區!也藉機公開上班族群的乾眼疾病警戒區,呼籲消費者快檢視自己的生活環境與習慣,避免踩到地雷!

(一)用眼過度:上班使用電腦、下班平板追劇,常態性用眼超過30分鐘,導致眼睛疲勞!

(二)依賴空調:長時間待在空調環境中,空氣更為乾燥,不只皮膚容易龜裂,更讓眼睛缺水。

 若符合其中一項,且眼睛出現視線不清、乾澀痠痛的情形,快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拒絕加入糊矇族!

圖片

上班族護眼法則不可少 拒絕與糊矇族為伍 視線清晰,照亮職場前途

若真的已成為糊矇族別擔心,踏入警戒區也別害怕,尋求專業協助、加強日常保健,就能有效紓緩,脫離糊矇狀態。王院長表示,「對症下藥」是關鍵因素。眼睛表面的淚膜分為油層、水層、黏液層,只要缺乏其一,就會導致乾眼症狀,因此透過醫師診斷,找出症狀根源才是有效根治的不二法門。王醫師也提到,許多上班族習慣購買開架式眼藥水來減緩不適,但因眼藥水成分各有不同,且大多是治標不治本,無法確實緩解乾眼導致的視線模糊問題。若不針對病因選擇適當人工淚液,即使一時緩解症狀,也可能因為錯失時機,引發過敏、角膜損傷等乾眼症以外的眼科傷害。

至於日常保養層面,王院長建議消費者可養成固定頻率使用人工淚液的習慣,人工淚液不僅可維持眼睛濕潤,減少淚水蒸發;若選擇加強鎖水因子的產品,有助於延長舒適時間、進而促進淚膜黏液層修復。此外,有意識地增加眨眼次數,讓淚水均勻分布,或是適當補充各種維生素與OMEGA3,都是上班族的護眼好撇步。

現代人生活繁忙,如何在緊湊的步調中培養護眼好習慣,成為文明時代的新挑戰之一,日常壓力百百種,工作戰戰兢兢之餘,也別忘記保護靈魂之窗,千萬不要事忙忙也視茫茫!

圖片

禾馨眼科診所 院長王馨儀醫師

【醫師簡歷】

*王馨儀院長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現任眼科診所院長,以及馬偕紀念醫院眼科兼任主治醫師。

*專長視網膜玻璃體疾病診斷治療、微創白內障晶體乳化手術、兒童眼科疾病診斷治療與近視控制。

愛爾康 糊矇族的好夥伴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