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李秉穎接疾管署標案遭質疑 依法揭露資訊無不公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同時也是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日前媒體報導協會取得疾管署一項採購案,遭質疑是「球員兼裁判」。對此,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ACIP委員標案,只要清楚揭露三項資訊即可,並無刻意隱瞞或違規。李秉穎醫師本人也回應,這是臆測式的不實指控。

國內感染、疫苗領域權威 同時擔任ACIP委員

被質疑的李秉穎,目前服務於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專長為小兒科學、小兒感染、疫苗學,同時也是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長年鑽研感染學及疫苗學,為醫界標竿。也獲邀為國內外新冠疫苗EUA專家會議委員。而協會當中許多理監事,同時也為台灣感染及疫苗領域專家,擔任ACIP委員。

依法規定 ACIP委員標案需揭露三資訊

有媒體爆料質疑,疾管署一項將近3000萬元的採購案,由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得標,引發外界質疑標案的公平性。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27條規定,ACIP委員若需承接政府標案,需要揭露相關資訊,包含接受非政府補助的研究計畫及金額、所屬團體接受非政府補助的疫苗相關研究計畫及金額,以及所擔任與疫苗相關事業機構或財團法人董、監事或顧問職務,避免有利益衝突的狀況。

臆測式不實指控 學術研究無利益衝突

李秉穎本人也回應,「這種是臆測式的不實指控,但是一定會有負面影響,造成很多人的錯誤印象。」他強調,身為學者與醫師,在疫情期間正是發揮所長之際,因此協會承接此研究計畫「COVID-19疫苗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國人接種之免疫持續性與不良反應評估」,繼續為人民把關。

他強調,這類學術研究標案並無利益可圖,相關支出都需有發票報帳,期限內用不完的經費也需要繳回,完全沒有利益衝突的問題。美國ACIP也講得很清楚,所謂利益迴避是指財務上有利益衝突。例如本人或家庭成員為藥廠員工、持有藥廠相關股票、為產品專利權擁有者,或在藥廠擔任有薪資的顧問等。

利益衝突應揭露 標案前公告並納入考量

也就是指,若有潛在的利益衝突應當被揭發出來。若成員有接受藥廠贊助進行研究,或曾於過去6個月中有參與藥廠的諮詢委員會或無償報酬講座,曾參與無償的疫苗開發,如顧問或研究人員,則不在此限,應該在參與標案前公開並納入考量。

其他ACIP成員參與疫苗研究計畫,只要揭露此事,也不需迴避參與疫苗政策制定,不用排除於ACIP之外。莊人祥也說明,國內感染科、疫苗專家主要就是這些人,不太可能限制他們參加社團的權利,且此項計畫主要是了解國人對於政府採購疫苗的免疫持續性與不良反應評估,並無球員兼裁判的問題。

美國ACIP規定: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committee/downloads/Work-Group-Guidance-508.pdf

中央宣布7/27至8/9日 疫情警戒調降第二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表示,考量國內疫情及參酌其他國家之防疫調整經驗,並經與各地方政府進行溝通討論後,指揮中心自7月27日至8月9日調降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二級,各部會得依指揮中心所發布之通案性原則另訂指引,而各地方政府亦得在此原則下,視疫情需要而有調整空間,惟相關指引必須規範明確以利民眾遵循。說明如下:

遵守防疫規定 視疫情情況調整

一、通案性原則:

1. 除飲食外,外出全程配戴口罩。

2. 確實執行實聯制登記措施。

3. 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4. 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人流控管或總量管制: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2.25平方米/人),室外空間至少1米/人(1平方米/人)。

5. 集會活動人數上限:室內50人,室外100人,若超額則提防疫計畫。

6. 餐飲內用原則依照衛福部規定處理。

二、婚宴、公祭可開放:

1. 公祭遵守內政部相關防疫規定處理。

2. 婚宴遵守每一隔間室內50人、室外100人上限,並遵守餐飲指引不得逐桌敬酒。

三、仍須關閉之場所:

1. 休閒娛樂場所: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桌遊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

2. 教育學習等場域:社區大學(開放受理秋季班報名,實體課程不開放)、樂齡學習中心、K書中心、游泳池等其他類似場所。

共同配合防疫措施 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指揮中心表示,在國人共同努力配合下,國內疫情持續穩定控制中,為兼顧防疫與民眾的生活品質,逐步調降防疫管制措施。指揮中心提醒,防疫仍需全體國民持續共同努力,請民眾持續配合防疫規範,及維持個人防疫好習慣,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才能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守護彼此的健康安全。

微解封仍需謹慎 醫護收星級便當揪甘心

國內自5月以來,已實施長達兩個多月三級警戒,衛福部每日公告確診人數逐漸緩和下降,國人引頸期盼疫情歸零,但隨著國際間各式變種病毒擴散傳播,疫情尚未明朗之際,全台防疫醫護人員每日與時間賽跑,唯有施打COVID-19疫苗的普及、群體免疫效果提升,才能有效終結病毒傳染,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李世明醫師表示,國內各大疫苗接種站的醫護人員,穿著密不透風的兔寶寶裝,為民眾施打疫苗,多數醫護人員在施打時,為避免穿脫防護設備,甚至不喝水也不吃東西,在炎熱的酷暑下,容易造成脫水及低血糖的狀況,有時體溫持續飆高超過39度,嚴重還可能引發熱衰竭等疾病。

解除三級警戒 疫苗普及迫在眉梢

全台一線醫護,不畏炎熱氣候與感染風險,嚴正以待堅守崗位,即使身心備受煎熬,仍拼著解封曙光,不畏辛勞完成每日疫苗施打量,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李世明醫師表示,在這段防疫的警戒期間,民眾也感受到醫護人員辛勞,我們看到很多台灣民眾的真善美,眾多知名藝人拋磚引玉出錢出力捐贈防疫物資與醫材,更多無名的市井小民不畏疫情的衝擊與餐飲業者合資,製作精美的星級防疫便當,希望能夠用美食慰勞第一線的防疫醫護人員。

防疫便當讓醫護人員暖心又暖胃

位於新北木柵山區的星級主廚阿強師表示,每天看到媒體新聞的報導,從疫情嚴峻到現在進入微解封全台搶打疫苗,防疫不只是醫護人員的責任,同島一命也並不只是口號,同時發現很多小農與養殖業者疫情被迫停業滯銷,於是利用自身對於餐飲的專業,持續跟農民及養殖業者進貨,將這些新鮮的食材製作成防疫便當,構思製作出在夏季適合食用的營養餐盒,送至警察局、醫院及各地區接種站,希望能為防疫工作貢獻心力。

打開阿強師的五星防疫便當,我們發現幾乎每樣配菜都是主菜,菜色有澎湖的生蠔、屏東的鰻魚、蘇澳的軟絲、苗栗優選豬肉及小農有機生菜沙拉等,阿強師除了支持這些辛苦的農民跟養殖業者外,也希望星級防疫便當能讓醫護人員吃得好又有營養,才能有好體力再為台灣人民打拼。

醫院積極接種疫苗 盼望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李世明副院長表示,醫護人員在享用便當的同時,大家的心是暖的,感動也不予言表,在防疫的路上並不孤單,感謝廣大餐飲業者的用心,接下來他們仍會更加努力在防疫工作上,期盼台灣能早日擺脫疫情,天佑台灣,大家加油。

近日公布降級指引 指揮中心:與莫德納簽3600萬劑合約

指揮中心今(22)日公布新增本土確認COVID-19案例30例,4死亡案例。確診數上升讓民眾擔憂,是否26日的降級計畫會有改變?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仍在控制之中,降級相關指引也都研擬差不多了,「這兩天才會公布。」另外也宣布已與美國莫德納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的供應合約,同時加購100萬劑疫苗於今年第4季供應。

整體疫情仍在控制中 但不敢鬆懈

本土疫情爆發以來兩個多月,近日來明顯趨緩,不過今日本土新增30例,相較前兩日個案多,陳時中說,整體疫情仍在控制中。「但我們不敢鬆懈」陳時中表示,近來觀測其他國家,像是越南、英國等,前一、兩個月看似控制住,但現在卻往上走得非常快,疫情有再起的現象,因此沒有人敢講「一定把它控制住了」。

以降級為目標 指引於近日公布

如果要降級,也會採取緩步下降,陳時中說,整體戰略會規劃預防措施和注意事項,另外,也期望增加應變能力,出狀況時反應快,疫情比較不會擴大,「防疫疲勞跟防疫強度,這兩個都要注意才能撐得久」。目前仍朝向26日降級為目標,今日不明感染源沒有大幅提升,因此方向不變,降級指引將於這兩日公布。

簽訂3600萬劑莫德納合約 年底供應100萬劑

今日指揮中心也宣布與美國莫德納公司簽訂3500萬劑疫苗,莫德納公司將於2022年及2023年分批供應基礎劑型(prime series)疫苗與次世代追加劑型(booster vaccine candidate)疫苗,以因應COVID-19變異病毒株的威脅,並供應更多族群接種需求,明年採購2,000千萬劑,後年1,500萬劑,另有開口合約500萬劑,同時加購100萬劑疫苗於今年第4季供應,提供民眾接種。

今年2月8日下訂的505萬劑,目前已到貨115萬劑,考量國人對莫德納疫苗接種意願高,且疫苗仍處於賣方市場,加上病毒不斷變異,各國疫情持續升溫,全球疫苗供應量卻嚴重不足,美國、歐盟、日本也接續與莫德納公司簽署後續供應合約,指揮中心現階段投入採購,與歐美日同步取得次世代疫苗,因應未來疫情所需。

記者會上也提到,診所免費施打疫苗行政費用,補助從40元調升至100元。

圖片

727世界抗頭頸癌日免驚,頭頸癌戰役!延長人生賽局

新冠疫情全球延燒,也讓台灣十大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拉警報!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回溯性研究報告顯示,針對頭頸癌確診方面,疫情影響下就診量降低,病患確診時的原發腫瘤體積卻明顯較大。對於已確診病患而言,因疫情而延遲治療,也恐增加3-9%的死亡風險。以國外觀察為借鏡,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醒,癌症進展是不等人的!相較頭頸癌第一、二期確診的五年存活率達60-90%,晚期確診卻僅剩40%,同時復發率與死亡率皆相當高!

鑑於頭頸癌治療刻不容緩,同時,病友因罹癌後的明顯外觀變化、說話與吞嚥功能損害,早在口罩防疫前就長期生活於口罩遮掩下,失去自信、回歸職場與社會困難重重!今(110)年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與富邦悍將棒球隊首度攜手,邀請台灣巨砲-陳金鋒擔任頭頸癌年度衛教大使,共同拍攝並發布首支頭頸癌關懷衛教影片【免驚,頭頸癌戰役!】。寫實記錄46歲頭頸鬥士奮力對抗復發戰役,經歷7次手術、37次化放療、被宣判只剩1個月生命,卻展現永不放棄精神,以既有療法搭配免疫治療,助力癌友延長人生賽局!富邦悍將不畏疫情響應公益,號召國人網路串連,鼓勵民眾共同關懷頭頸癌病患、激勵病友勇於面對頭頸癌戰役,一起相挺7月27日世界抗頭頸癌日!

最不想拿的世界第1:口腔癌!6成晚期病患高達半數恐面臨復發

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婁培人教授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排名,口腔癌高居第六位。因為成因複雜、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畏懼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已屬於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使得治療更為棘手。台灣頭頸癌男性死亡年齡中位數是59歲,而國人男性平均餘命為77.3歲,也就是說,一旦罹患頭頸癌,其平均餘命與男性國人平均餘命相比更是相差約18.3歲,是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婁培人教授補充說明,罹患頭頸癌影響外觀、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身體機能,在療程期間副作用大,如牙齒受損、口腔黏膜損害、白血球低下、噁心嘔吐、掉髮,甚至接受淋巴切除區域的手術後遺症導致無法提取重物,生活品質改變與疫情擔憂更容易讓病患治療服從率降低。現今受到疫情影響,部分癌友擔憂就醫安全性,而自行延緩治療,卻忽略癌症侵害從未停歇。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頭頸癌手術治療若耽延4週,死亡風險將增加6%;若為輔助性治療延遲,則提升近3%死亡風險,皆可能對健康與生命危害!

罹癌不到2年陷復發困境,新藥助力、癌友不要輕易放棄!

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楊政杰理事長表示,頭頸癌病患近7成5為中壯年藍領,因社經地位及工作性質,多數接觸檳榔、菸、酒等致癌危險物質時間較早,導致好發年齡層低,病患大多僅為50歲,正值生產力最高的時期。又因疾病特性,一旦進入復發或轉移情況,病患與家屬陷入焦慮與治療選擇困境,臨床上,更常見到病友與家屬已經放棄、不抱希望;甚至,近期受到疫情影響病患就醫意願,錯失治療黃金期,更令醫師們痛心!目前儘管疫情尚未穩定,醫護人員皆會謹慎防疫保護患者,病患應遵循專業醫師的治療建議與安排,千萬別擅自延誤療程!

陽明交通大學校務長兼副校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楊慕華教授表示,過去十年間,在許多癌症因標靶治療問世而有新的進展時,台灣嚴重頭頸癌治療始終選擇有限。近年免疫新藥的出現後,透過免疫節控點抑制劑再度活化被腫瘤細胞限制的免疫反應,得以持續並長期對癌細胞進行免疫T細胞攻擊作用,為病患提升生活品質,且具長尾效應。根據國際臨床試驗研究顯示,與傳統第一線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相比,不論是第一線單獨使用免疫新藥或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新藥,可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使病患看見更多希望!因此,美國腫瘤治療指引已將免疫治療列入晚期復發或轉移性頭頸癌第一線治療建議,與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提供頭頸癌患者更多的醫療選項。

楊慕華教授亦補充分享診間個案,現年53歲的夏先生,108年轉診來時就已是口腔癌第四期,先前已經歷7次大手術,嘗試多次化療、放療與標靶治療,皆對腫瘤生長沒有抑制效果,甚至侵犯到頸動脈,曾一度被宣判只剩1個月生命而入住安寧病房。經評估後,建議以既有治療搭配免疫治療,現已穩定持續治療2年、定期追蹤,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皆維持良好,陪伴最愛的太太與家人進入人生延長賽!

年度衛教大使-陳金鋒首支衛教影片 振奮激勵癌友

台灣民眾心中永遠的隊長、巨砲英雄-富邦悍將球隊陳金鋒,今年不畏疫情首度擔任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的年度頭頸癌衛教大使。經戰百場棒球比賽的陳金鋒表示,人生與抗癌就像面對一場比賽,不可能永遠順勢,許多困難與抉擇,都可能在9局後半才開始。面對頭頸癌,我們不要怕!一如球來,我們就打!

婁培人教授、楊政杰理事長共同強調,治療給付的限制更加重這群經濟弱勢病友的負擔,連帶拖垮整個家庭。陳金鋒以自身經驗分享,一場比賽除了需要球員自身的努力,與保持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外,更需要好的後勤支援,如同頭頸癌病友需要大眾與家庭的關懷、支持一般!

【免驚,頭頸癌戰役!】以晚期中壯年病友真實心聲呈現,表達病友面臨頭頸癌的痛苦、無力與掙扎,因家人的鼓勵、勇敢積極的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與不放棄的精神,為自己贏來人生延長賽。7月27日世界抗頭頸癌日,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頭頸愛病友協會殷切期盼大眾少些異樣眼光,多些平常心,癌友心願不過是重拾生活,並共同希冀台灣醫療早日接軌國際免疫治療趨勢,相挺癌友邁入人生延長賽!

一起響應世界抗頭頸癌日,【免驚,頭頸癌戰役!】病友故事:https://youtu.be/yuh4JbTeM6s

揪出新冠病毒 高醫檢驗醫學部至今檢驗逾2.7萬件

國內本土疫情爆發後,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尤其各大醫院都在搶檢驗試劑,一度造成全台缺貨,加上民眾諮詢、趕件急如星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檢驗醫學部從5月15日全國三級警戒以來,PCR核酸檢測至7月10日已執行超過2萬7000件,為南臺灣檢驗量能最高的實驗室,其中疫情剛爆發時更曾一天檢驗近千件。

高通量檢驗儀器快速診斷 每日可承接上千件

檢驗醫學部是臨床支援單位,雖沒有直接接觸病患,但病毒檢驗過程仍存有風險性,,醫檢師必須穿戴好安全防護,謹守標準作業流程操作。高醫檢驗醫學部主任張哲銘指出,目前部內配備有2台「高通量檢驗儀器」及POCT等快速診斷儀器,每天的工作量能可以承接超過千件,為南臺灣最重要的檢驗備援堡壘。

快速檢驗儀器有效分流 助臨床醫師快速診斷

為找出新冠肺炎病毒,透過醫檢師日日夜夜守住崗位,加上2線「高通量PCR檢驗儀器」日夜運轉,期每天最高達上千支檢體,從三級警戒以來PCR檢驗已經執行超過2萬7000件,其中也包括屏東枋山專案。檢驗醫學部副主任陳柏志說明,新增快速檢驗儀器後,可針對COVID-19 PCR檢驗有效分流,急做報告從過去3至4小時縮減為30分鐘至1小時,提供臨床醫師快速鑑別診斷,尤其對於急性中風、急產婦或緊急手術等患者更能把握治療關鍵。

高醫可望配合池化方法 大幅提升檢驗能量

為了配合高市提升PCR採檢能量,高醫除了目前的2套高通量PCR,未來也將配合池化方法(Pooling)分析,大幅提升檢驗能量和附加效應,不僅能遏阻Delta變異病毒株於醫療機構可能的潛在傳播風險,也能為微解封與醫療量能負載預做準備,可望幫助疫情檢驗、監測以及預判。

口腔癌患者常遇窘境! 他靠這招從足不出戶到參加路跑

獨居的鄭永裴過去為建築板模工,六年前罹患口腔癌,手術切去右頰,取大腿皮瓣重建失敗後,一年多來右臉患部外露可見口腔內部,至今已歷經九次重建手術,出門只得戴上口罩保護傷口也避開他人眼光,術後難以言語、無法吞嚥、擔憂疾病與未知命運,罹癌鉅變讓鄭大哥人生陷入走不出的困境。

社會賦予性別角色期待 5苦說不出

陽光基金會服務的口腔癌病友六成以上為第三、四期癌症患者,手術切除病灶後常會造成顏面缺損,並影響吞嚥、說話等功能,口癌患者九成為男性,多數為做工的人從事藍領工作,一旦罹癌術後生活陷入多重困難。

陽光基金會北區中心王佩珊主任表示,社會賦予男性擔負經濟和必須展現剛強的性別角色期待,本來苦楚就不易對人訴說,罹患口腔癌後大哥們很常出現五大苦境,包含術後說話不清讓大哥更不願開口、難以吞嚥讓他們只能以眼視菜、外觀缺損也讓他們不願外出、朋友多數也難再往來、及未來工作無著落收入不穩定等多重壓力。

獨居六年苦撐病痛 直到遇見人生陽光

因大哥識字不多、術後言語困難,社工常陪伴協助辦理相關資源申請、提供營養品等讓其能夠安心度日;面對病況反覆與漫長重建手術過程,社工也陪伴大哥與醫師討論,以穩定身心長期抗戰。

一步步陪伴著永裴大哥從初期足不出戶,到逐漸變得開朗,願意出門來陽光復健、參加口友團體活動、拉下口罩一起共餐、甚至參加路跑活動;現在的永裴大哥笑容變多,不僅以自身經歷鼓勵初來陽光的病友,他生活清貧但仍懷感恩回饋的心,省吃儉用的他就連難得對中的發票200元都願捐出。

口腔癌病友服務計畫 陽光基金會力邀捐款支持

為幫助口腔癌病友有個基本尊嚴的生活,陽光基金會現正籌募「口腔癌病友服務計畫」經費,透過社工、治療師、護理師等專業團隊,幫助病友在營養、經濟、復健、心理等方面獲得支持,邀請民眾捐款支持。

為何打疫苗會有新冠手臂? 專家解析mRNA疫苗的5副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地延燒,持續宅在家做好自我防疫措施外,最重要的還是接受疫苗注射。隨著日後各種疫苗陸續到位及施打,除了之前接種AZ疫苗後出現極少見血栓的新聞,施打後出現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的反應是大部分人會遇到的狀況。

不同疫苗技術 出現皮膚反應也不同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其實施打部位的局部皮膚反應,也是常見的症狀。打完針後當天或隔天手臂出現紅腫、疼痛、壓痛的情況就是「局部注射反應」,不同的疫苗技術,所出現的各種皮膚反應之比例也可能隨之不同。

針對2021年4月剛出刊刺胳針雜誌(Lancet)以及美國皮膚科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JAAD)收集英美兩國大規模施打AZ、Pfizer以及Moderna疫苗後所出現的皮膚反應整理,倘出現相關的問題時,不至於太過驚慌失措。

女性及小於55歲佔大多數 壓痛症狀最多

首先是英國在Lancet上提出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3月約4個月的期間,約62萬多人接受Pfizer 2劑或AZ 1劑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報告。常見施打後皮膚局部副作用,如出現紅/腫/熱/痛/癢/瘀青/壓痛/腋下淋巴腺腫等。出現以上任何一項的發生率:在pfizer第一劑後是71.9%,第二劑後是68.5%,AZ第一劑後則是58.7%。

蔡長祐說明,上述報告約有5-7成民眾注射後出現皮膚局部不適的反應,其中以女性及小於55歲佔大多數,出現壓痛的症狀最多,這些症狀在注射1-2天後消失。真正出現皮膚對疫苗過敏,如皮膚紅疹,灼熱感,臉部、嘴唇腫脹的比例則是很低。

施打mRNA疫苗 常見5 種紅疹反應

另外,以2021年4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所發表一篇414位施打mRNA疫苗後皮膚出現紅疹的案例分析。其中最常見的五種紅疹分別為1.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2.局部注射處反應(local injection site reaction),3.蕁麻疹(urticarial),4.麻疹樣紅疹(morbilliform eruptions),5.肢端紅痛症(erythromelalgia);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填充物注射處(例如打玻尿酸在臉上)紅腫、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玫瑰糠疹等。

mRNA疫苗特有反應 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

蔡長祐提到,倘注射疫苗7-8天後手臂又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又癢,這就是「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又叫做「新冠手臂」,這種情形是mRNA疫苗特有的皮膚反應,大部分的人會在4天左右消退;目前機轉不明,推測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 polyethylene glycol (聚乙二醇)過敏。

而在接受第二劑疫苗注射後,「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還是有可能再度出現,但出現的時間較快,消退的時間也較快。而會出現上述的皮膚反應,主要是以女性為主(約85-90%),以及接受Moderna疫苗的人居多(約占92-94%),重點是出現這種情形並非是再打第二劑疫苗的禁忌症。

以上報告的疫苗接種對象主要是英美兩國的白人為主,亞洲人對施打疫苗後的反應比例或許會有些不同,但仍是值得我們參考的資料。

日常做好自我防護 符合資格接種疫苗避免傷害

最後,蔡長祐提醒,疫情尚未停止,平日少出門做好自我防護,符合COVID-19疫苗接種對象條件者請儘速施打,疫苗施打後常見的皮膚局部反應,如紅、腫、疼痛、壓痛等,這些症狀大約注射數天後會消失,倘持續紅腫疼痛,並出現皮膚紅疹,灼熱感,臉部及嘴唇腫脹,甚至蕁麻疹等情形時,請儘速就醫診斷治療。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