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老菸槍發燒咳喘急送醫 小心是慢性阻塞性肺炎

63歲詹先生菸齡超過30年,多年前因容易呼吸喘至醫院拿藥,卻未規律追蹤,近來疫情期間發現爬樓梯呼吸喘、久咳不癒,起初不以為意,直到出現發燒情形,令家人相當緊張,擔心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所幸緊急送醫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病發作,住院治療後康復出院,他大呼:「這次要徹底戒菸!」

罹慢性阻塞性肺炎 爬三層樓梯就喘吁吁

詹先生表示,自己多年前便得知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卻無規律追蹤,這些年來經常出現呼吸喘情形,僅間斷服藥症狀控制,直到最近發現僅僅爬三層樓梯就會氣喘吁吁、咳嗽,近一星期內更出現發燒,適逢疫情期間,家人見狀嚇得先赴藥局買快篩試劑,所幸結果呈陰性,但家人還是不放心,連忙帶至醫院進一步詳細檢查。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表示,患者到院時因呼吸困難、痰黏稠咳不出來,發燒達39℃,安排胸部X光檢查,確診為肺炎,並且同時引發原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建議儘速住院治療以免引發重症呼吸衰竭,經過相關藥物治療10多天後,患者症狀趨於穩定,逐漸恢復往日活動也不再氣喘吁吁,說話中氣十足,家屬才放下心中一顆大石。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形成是因外來刺激性物質(例如抽菸、空污或環境有害物質吸入),導致氣道反覆發炎,產生結構上變化(例如:呼吸道狹窄、痰液累積不易清除),出現呼吸道阻塞、呼吸喘等症狀,一旦產生就無法恢復正常,嚴重時甚至影響氣體交換功能,進而造成血氧不足(缺氧)、二氧化碳累積。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發生仍主要與抽菸相關,而抽菸不僅造成呼吸道問題,也會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甚至肺癌的發生。

用藥雖無法完全恢復呼吸道正常 但能延緩肺功能惡化

陳鈴宜指出,由於慢性肺阻塞肺病的初期症狀以咳嗽有痰為主,缺乏特異性,抽菸族群容易視咳痰為理所當然而輕忽,導致許多患者無法意識早期戒菸的重要性,甚至沒有於早期接受藥物治療,直到發現喘且日常活動受到限制才來就醫,此時呼吸道大多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

提醒民眾檢視自己與身邊的親朋好友,是否有以上初期症狀需儘早就醫。對於已經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不用灰心,確實戒菸及遠離二手菸,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結構上雖無法再恢復完全正常,但用藥能改善症狀且延緩肺功能快速惡化,進而避免經常因呼吸道感染而掛急診,甚至住院。

陳鈴宜提醒,活動性喘改善後仍能視自己可以負荷的運動量適度活動,以提升生活品質。此外,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陸續開打,也建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施打疫苗,才能降低因感染而引發重症的機率。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機率小但不是不可能! 你必須要知道的雷擊傷

近來適逢大暑、天氣炎熱,午後雷陣雨頻發,上週苗栗一名男子冒雷雨在河堤慢跑被雷擊中的新聞轟動全台,緊急送醫搶救後雖一度恢復生命徵象,最後仍是傷重不治。在此事件之前,不少民眾對於雷擊傷感到陌生,也不清楚該如何現場急救處理,台灣外傷醫學會前理事長簡立建醫師表示,面對雷擊傷者首先應確認有無生命徵象,若無,現場直接給予心臟按摩及心肺復甦是最有機會救回雷擊傷者的方式。

被雷打到比中頭獎還難? 這些事項不注意恐機率大增

雷擊的電壓最高可達上億伏特,擊中人體則可能會造成致命傷害,全球每年因雷擊死亡的平均人數超過3000人,尤其在炎熱且有明顯雨季的國家更要小心,印度不久之前就發生一天內超過70人被雷擊斃的憾事。

簡立建醫師呼籲,在外有雷雨應儘速至室內躲避,若於空曠地週遭真無建築物可躲避,也要蹲低身體儘量避開水邊、樹下、潮濕的地方,也需保持身上衣物乾燥,取下身邊攜帶的金屬物品並避免待在高處,才能有效降低被雷擊中的風險。.

受午後雷陣雨影響,雷擊傷在台灣也不算少見,平均每年都有3-5人因雷擊,或是疑似雷擊而喪失生命,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雷擊電流是否經過心臟 傷害程度大不同

直接雷擊傷是因為強烈的電流通過人體造成傷害,造成的傷害嚴重程度隨電流在人體內的方向、路徑、持續時間長短而異。

簡立建醫師指出,可初步將雷擊傷分成「局部性」及「心臟性」。電流如通過肌肉、骨骼或神經而造成人體某些部位受到傷害,即是「局部性雷擊傷」;但若電流通過心臟,使傷者產生心律不整或甚至心臟驟停,就是致命性極高的「心臟性雷擊傷」。

擔心救人反成被救? 醫:雷電不在人體內殘留

許多人會擔心若身邊的人遭雷擊,自己去救援會不會也一起被導電?

簡立建醫師解釋,雷擊跟一般電擊傷不同,一般電擊的確要注意傷者身上是否有持續導電情形,應先以絕緣體移除觸電來源並移至安全處再施救,但雷擊因為是短時間強烈電流通過,實際上人體並不會殘留電量,所以不用擔心自己反被導電。

唯天候不佳持續閃電打雷的狀況下,因被雷擊中風險仍高,未免更多人因雷擊受傷,簡立建醫師建議民眾,還是先顧好自身安全再去救援傷者為佳。

新增14病例 本土12例及境外移入2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1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2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今新12例本土病例 持續進行疫情調查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2例本土病例(其中6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0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7月29日至7月31日。個案分布以桃園市5例為最多,其次為新北市3例、臺北市2例、基隆市及高雄市各1例。;其中9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31日累計公布14,475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2,884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9.0%。

今新2例境外移入 無匡列接觸者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案15805為本國籍60多歲男性,7月18日自泰國返臺,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於機場採檢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7月31日檢疫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由於個案在臺期間並無症狀,且檢疫期間未與他人接觸,故無匡列接觸者。案15806為本國籍30多歲女性,7月30日自美國返臺,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於機場採檢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於今日確診;已匡列個案同班機前後2排座位旅客共16人,皆列居家隔離。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078,01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2,060,458例排除),其中15,702例確診,分別為1,271例境外移入,14,378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8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78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8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93例、臺北市296例、基隆市27例、桃園市24例、彰化縣14例、新竹縣11例、臺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臺東縣、雲林縣、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圖片

圖片

阿卡貝拉活化身心 銀髮族開唱改善失智

退休人士最怕就是生活失去重心,許多長輩因為沒有工作、兒女長大,突然之間不知道日子重心該擺在哪,每天在家看電視、發呆,容易使腦部退化,也加速失智症發作。台北仁濟院總院長,也是台灣老人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的李龍騰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研究顯示,歌唱有助增強肺功能,對於老年人來說,也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活動之一。

大膽嘗試發現新色彩 阿卡貝拉廣受銀髮族好評

許多銀髮族不敢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但生命有許多可能,李龍騰院長表示,多一次嘗試或許就能帶來新色彩。五年前,台北仁濟院的社工接觸阿卡貝拉後,發揮創意,引進老人身心活化課程,沒想到廣受好評,證實即使看似是年輕人的活動,銀髮族也不用擔心年齡,大膽嘗試從中發現新的自己。

阿卡貝拉音譯自義大利語「A Cappella」,意思是「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可獨奏表演,也可伴奏合唱。李龍騰院長說,美國研究顯示,唱歌有助於增強肺功能,對於老年人來說,阿卡貝拉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活動之一。台北仁濟院自2016年起開設阿卡貝拉課程,希望鼓勵長者透過歌唱,樂在老年、活在當下,進而擁抱未來。

歌唱能預防失智、改善憂鬱

李龍騰院長分享,一開始上課時,長輩們總會害羞推託著說不會唱,他會點歌給他們唱,「通常唱了第一首之後,慢慢地,他們就會自己點歌來唱了。」院長的歌單裡,少不了伍佰的《你是我的花朵》、《情人的黃襯衫》等活潑輕快的歌曲,點歌給大家唱,身為國標舞老師的太太也會帶著大家跳舞,唱唱跳跳,非常開心。

「所以家人都叫我團長,像我的教授朋友跟我們唱完歌,憂鬱症就好了一半。」可見唱歌可以釋放壓力,改善情緒。

李龍騰院長身兼八個醫學會的理監事工作,還有仁濟醫院、臺大醫院的門診,雖然行程滿檔,但他一旦遇到喜歡的歌,就會認真的學旋律、記歌詞。他說:「唱歌是不費力,又能輕鬆改善情緒的好方法。」建議退休長輩一定要找到生活重心,重新培養不曾接觸過的興趣也無妨,說不定可以找到新的樂趣,讓生活更充實。

李龍騰醫師經歷

現任台北仁濟院總院長

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

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

台北縣衛生局局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金山分院院長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科臨床副教授兼社區醫學科主任

◀李龍騰醫師(圖左)與同為家醫科醫師的李文祺醫師

哪些醫療院所提供「視訊診療」? 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即可查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慢性病人不敢去醫療院所,但有定期就醫服藥需求,健保署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全國三級警戒降級或解除之次月底為止,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不僅有效減輕患者疫情期間就醫的心理壓力,更可降低暴露風險。

家住山區就醫難 視訊診療幫大忙

王先生住在台南市東山區,長期固定在住家附近診所就醫,因腹部不適,需要進一步檢查,診所醫師將其轉診至嘉義的醫院並診斷出肝癌早期,經治療後病情穩定定期追蹤。

今年恰逢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王先生即便身體稍有不適也不太敢就醫,預定回診日前晚還焦慮到失眠。醫師評估王先生病情尚屬穩定,告知疫情期間可透過「視訊診療」看病,但因不諳智慧型手機操作,於是請王先生可用「電話問診」,看診後由家屬攜帶健保卡至醫院過卡、繳費及領藥。

視訊診療機構 APP就可以查詢

健保署南區林純美組長表示,目前雲嘉南地區已有55家醫院、1,389家基層診所受衛生局指定為視訊診療機構,民眾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即時查詢各縣市視訊診療的院所名單及掛號資訊,以電話或網路預約,亦歡迎加入健保署官方FB、Line帳號,進一步了解視訊診療就醫流程等最新消息;建議可先電話詢問院所,或撥打諮詢專線:0800-030-598,手機請改撥02-4128-6780。

宅在家腸胃容易不適? 當心是中斷運動惹的禍

新冠肺炎疫情在5月中升溫為三級警戒之後,很多習慣出門運動的退休長者變成宅家老人,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表示,很多這類長者出現腸胃不適的情況,並非吃壞肚子,而是因為中斷運動後消化變慢、腸胃機能變差而求診,成了疫情期最特殊的病號。

腸胃機能變差 與中止運動有相關

張煒東醫師指出,運動可以活動全身的肌肉,促進循環,進而幫助腸胃蠕動,甚或有些運動本身就集中在腹部,自然可以直接幫助腸胃蠕動。對於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中斷運動,最先出現不習慣的器官通常是腸胃,因為腸胃蠕動變慢使得消化變慢,有的會出現便祕、有的吃不下、有的腹漲;也有少數年輕人在疫情初期還會在家運動,時間一長就懶得動了,也出現腸胃不適的狀況。

在家防疫按摩  促進腸胃消化

張煒東醫師說,對於這些疫情期的特殊病號,開一些幫助消化的藥,通常短時間就能好轉。其實,最簡單的方式是飯後於室內踏步行走,配合按摩腹部來促進消化,按摩的方向要配合大便的運行方向,從升結腸到橫結腸,再到降結腸與直腸的方向按摩,以右手按摩而言,以順時針的方向按摩,一邊走路一邊按摩,幫助消化。

穴位按摩這樣做  飲食慎選多纖維

除此之外,張煒東醫師說,想要讓腸胃蠕動更好的話,可以按摩兩小腿的胃經與脾經路線,脛骨的外側是胃經路線,內側是脾經路線,雙手的大拇指從膝蓋下方開始,沿著脛骨兩側從上往下按摩,若是不懂經絡的人,可以從小腿上方開始,用指腹按摩到腳踝,外側上到下,中間及內側也是上至下,雖然和實際經絡會有些微差異,但是有按摩就會有幫助。

在食物方面,山楂、酸梅、麥芽等食物可以改善消化功能與食慾不佳,五穀飯、燕麥、芹菜、南瓜、花椰菜等纖維較多的食物,則可增強胃腸蠕動。

板橋新光健檢中心開幕 人工智慧提早發現大腸癌

疫情期間民眾不敢上醫院,疫情降級後隨著解封與疫苗覆蓋率提升,人潮也逐漸回流,因此蓄積相當多健檢的量能,預期三級警戒降級後,民眾對於健康檢查會有爆發性的需求。以新光醫療體系為基礎的板橋新光健檢中心於今日(30日)開幕,主打高檔健檢,並串聯園區內住宿、餐廳、健身房、游泳池等,共花費六個月完成,耗資一億兩千萬,提供少見的醫療一條龍服務。

提早發現大腸癌 及早治療的關鍵

擁有7萬例經驗、深具大腸鏡、內視鏡專長的朱光恩院長指出,消化道癌症是多年來台灣癌症死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大腸癌是我國罹癌人數第一位已超過十年,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發現治療是預後的重要關鍵。

透過人工智慧 降低人為誤判風險

朱光恩院長提到,特別引進高解析度的電子式腸胃內視鏡,配合已獲國際認證之人工智慧及先進的影像提升輔系統,AI胃內視鏡系統一旦發現病灶,機器會發出警示聲音,提醒醫師病灶位置,降低人為誤判的風險。

此種高解析度電子式腸胃內視鏡,為目前臨床最高解析度電子式腸胃內視鏡,世界專利之人工智慧輔助偵測早期消化道癌性病變,及先進的BLI 及LCI影像提昇系統得精準辨識病灶,提供來院病患最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另有,採用德國內視鏡懸臂系統,整合內視鏡檢查設備與麻醉監護工作站,提升來院客戶之檢查品質與安全性。移動式懸臂系統,可配合醫師各種檢查位置與角度,讓檢查無死角,提供客戶最好的醫療品質。

板橋新光健檢中心 五大重點特色

來自新光團隊的板橋新光健檢中心有五大特色,一、新光醫療體系;二、結合新光醫院影像檢查;三、與鄰近板橋新光有氧酒店合作,讓中南受檢者可加購住宿,步行5分鐘就能到健中心,檢查前一日可預先做超音波及清腸,第二日檢查完畢,可延至晚間6時退房;四、病檢分離,檢查境不會有一般醫院的看診者,降低感染疑慮;五、針對VVIP提供專停電梯,分區分流,並有專屬空間,內有獨立更衣室、化妝間,若入住板橋新光有氧酒店,還可專車接送至健檢中心,直接進入檢查室,避免被無關的人看見。

位於地利之便 方便民眾健檢

板橋新光位於三鐵共構的板橋站,交通便利。共有ABC三棟大樓,健檢中心於A棟,有餐廳及月子中心,音樂廳等;B棟有岩盤浴、健身俱樂部;C棟有新光有氧酒店,彼此共享資源,也是打造健檢中心一條龍,成為預防保健與休憩度假的特色園區。

防疫期不敢看眼科 延誤就醫恐永久傷害!

歷經兩個多月的三級警戒,不少民眾即使身體不適,卻因擔心前往醫療院所就診會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而止步,這樣好嗎?桃園大學眼科診所院長王甯加醫師分享,日前就有一位患者罹患結膜炎,因疫情關係不敢就醫,便自行至西藥房買眼藥水來點,數日後症狀未改善又至其他西藥房購買,前後使用了近五種眼藥水,出現類似藥物不良反應才緊急求診,本來一週能治癒的眼疾,反倒折騰了快三週才好!

眼部不適勿輕忽 趁早治療不要拖!

疫情期更需注意眼睛健康!居家辦公、上課頻繁使用視訊會議或線上課程,都需要長時間近距離注視著3C產品,用眼過度導致角膜乾澀破皮、眼壓升高、老花眼或白內障等提早報到!王甯加醫師解釋,一般用眼過度會造成眼部肌肉脹痛、疲倦,門診多開舒緩放鬆等藥水緩解症狀,但若民眾除了眼睛脹痛之外,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眼白泛血絲、視力模糊等現象,則有可能是急性青光眼,不只需用藥水控制,甚至需做雷射手術來治療,若無即時就醫可能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失明。

因此,王甯加醫師呼籲民眾,眼睛不適還是需就診讓醫師評估,相似的症狀卻有可能是不同病因,切勿自行判斷而耽誤病情,目前既有的療程也不可隨意中斷。

學童近視控制不能等 多元矯正方式不間斷

王甯加醫師提醒,尤其是已經在進行視力矯正的學童,散瞳劑藥水或角膜塑型鏡片等治療務必持續不中斷,維持良好的用眼習慣,近距離用眼30分鐘,需休息10分鐘,避免成為高度近視,大幅增加罹患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的機會。

王甯加醫師說明,雖然近視是不可逆的,但仍可在近視後加以介入治療,控制近視度數的增加幅度,降低罹患高度近視及相關併發症的機會,現在矯正方式多元,提供完整的學童近視防控全方案,行之有年的長效散瞳劑,可依濃度、劑型的調整,達到有效的控制;目前詢問度高的角膜塑型片是通過美國及台灣FDA認證,學童只要在晚上睡覺時配戴,透過物理性原理改變角膜孤度,長期配戴可控制近視,白天學童皆可正常上課運動,不必再配戴任何鏡片,符合學童好動個性,便利性也相對提昇,無論選擇何種方案,都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充分溝通並遵照醫囑治療及定期回診,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安心就診! 疫苗覆蓋率、快篩及防疫措施是關鍵

王甯加醫師表示,現在不少醫療院所都備有妥善的防疫配套措施,以自身服務的診所為例,全台25間眼科,疫苗覆蓋率近100%、快篩陰性率達100%,高規格防疫措施,除了最基本的體溫量測及實聯制,就診病患及陪同親友皆會利用健保卡進行健保雲端旅遊史調查,所內也全面採用梅花座候診、分流看診,加上全區定時消毒等措施來保障民眾安全。他補充,診所全數醫護人員包括驗光師,診療時都全程穿著隔離衣、配戴護目鏡,且醫護人員皆已施打疫苗並定期進行快篩檢測,民眾可以安心前往就診,免受眼疾困擾!

就診方式多元化 線上診療好easy!

為改善疫情期民眾不願外出看病而延誤就診的問題,醫療院所陸續推出線上看診的服務。王甯加醫師說,以自身服務的診所為例,民眾只需用LINE加入好友並於線上約好診療時間,接著上傳本人及其健保卡合照確認身分,即可進行視訊問診,步驟簡單方便好上手,看診後若是醫師視情況評估有需要,再至現場做更詳細的檢查。

王甯加醫師建議,民眾如想降低出門的風險,可以多加利用視訊診療,才不會讓之前病患逕自至西藥房買眼藥使用而加重病情此類的憾事一再發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